谁具备做一门课程的能力

如果有人想找你做一门课程,你潜意识里一定会打退堂鼓,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我能做出一门课吗?”这个问题充满疑虑。由于对课程生产持有固有印象,以及没有尝试过用课程形式做输出,很多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有可以做课的潜力了。

其实,一个工作了3年以上,能独立、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的职场人都可以做出好课程。特别是曾获得不错业绩的业务专家,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有用的知识资产,这些知识资产非常值得做成可反复学习的课程。

整体来说,一个新职业环境下的职场人可以拿来作为课程素材的知识资产包括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知识资产做成的课程,对学员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我们依次展开来介绍围绕这三层知识资产所做出的课程能给学员提供的价值是什么。

第一层,当你能在工作中完整地完成一个重要项目,特别是以负责人的身份全程参与,这说明你可能从实践中知道了某个特定的工作方法,这个特定的工作方法就值得总结提炼并分享出来,给还没有做过的人提供参考和指导。

举几个具体案例来看。

○ ×年×月,你在某千万学员体量的App(应用程序)里参与搭建会员体系,并根据数据做学员分层运营。

○ ×年×月,你在某知识付费类公司举办了多场大型的新品发布线下活动。

○ ×年×月,你在某内容平台从0到1搭建了一个流量产品并取得了很好的转化效果。

以上这些重要项目的工作经历都可以做成课程。如果你所经手的项目还具备“标杆性质”,那么同行都愿意跟着学,比如策划出刷屏的营销案例,打造出长销三年的互联网课程,或者在头部公司负责过重要项目(比如苹果的代工厂管理、耐克的品控、海底捞的师徒制模式、华为的铁三角作战单元等),这些维度的加持,会让课程内容更有价值。

第二层,当你多次重复做同一项工作,而且能做到每次都有稳定产出时,说明你已掌握了一些可依赖的工作能力。这些工作能力会比单个的工作方法更稳定和复杂,可能已具备形成一套方法论的可能,如果能将其萃取出来,就可能会做出一门值得被长期学习的课程。

通常来说,这类课程都能够落地实操,而且能覆盖多种应用场景,这种课程是最受学员欢迎的,对学员的影响也比第一层有了明显提升。

比如你曾交付过50个项目、筛选过1 000份简历、面试过100名应聘者、制作过300个课时的线上课程等,这些重复性工作的背后,是你通过不断迭代和总结形成的那套方法论在帮助你,获得比其他人更好、更快、更出色的结果。这种能力一定是很多人都想“偷师”的,因此将其做成课程一定可以让很多人受益。

第三层,当你在某类工作或者某个领域里已经形成了下意识的判断决策能力,这个判断基本上已经成为一种直觉。一般是你在同一领域里历经了不同项目、不同场景下的长期考验与沉淀,才有可能达到这样的层次。

比如,只要快速看下课程就能判断出好不好卖;只要接触下客户就能判断好不好成单;你曾在多家公司工作,这些经历的积累使你不断进化出一套向上管理的方法要点,帮助你在职场沟通和晋升中如鱼得水;你作为互联网增长操盘手,多年来深扎校招面试辅导领域,非常熟悉目标用户,可以诊断出任何—1至1岁互联网从业者在职业发展方面的疑难杂症;等等。

如果你有以上类似情况,就说明你可以仅凭直觉就做出一些判断,很多步骤已经完全内化,可以直接跳到结果。这种“庖丁解牛”的技艺其实很难说清楚道明白,不过如果能仔细萃取,课程的价值会非常大。当然,这也需要学员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学习。

形成直觉判断的经验如果被充分萃取出来,形成方法论,并进行扩展和放大,对学员的影响最大,当然课程的开发难度也会比较高。

以上三层知识资产都是很值得沉淀下来做成课程的。只要做出来的课程质量不太差,对于有需要的学员都将有很大帮助。

在这本书里,我们之所以把课程生产的方法简化,正是想通过降低做课难度的方式,鼓励每个职场人在自己的职业成长过程中,让工作实践和内容输出相辅相成。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对外输出自己的工作经验,一方面可以做知识资产的沉淀,夯实个人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把这些有价值的工作经验沉淀下来,分享给更多人学习,促进行业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