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高效写作:文学大师的81堂写作课
- 夏丏尊 老舍等
- 14087字
- 2022-07-14 17:27:37
第十一讲 小品文
第一节 小品文的意义
从外形的长短上说,二三百字乃至千字以内的短文称为小品文。前几章所讲的记事,叙事,说明和议论等,是从文的内容性质上分的,长文和小品文只是由外形而定。因此小品文的内容性质,全然自由,可以叙事,可以议论,可以抒情,可以写景。毫不受何等的限制。
小品文,我国古来早已有了。如东坡小品,就很有名;普遍的所谓“随笔”,也可看做小品的一种。近来在各国,小品文更盛行;并且体裁和我国的向来的所谓小品文,大不相同。现在的所谓小品文,实即Sketch的译语。大概都是以片段的文字,表现感想或实生活的一部分的。例如:
雪夜
从早晨就暗淡的天,一到夜就下了雪了。由窗隙钻入的寒气,冷到彻骨,好像是什么妖魔用了冰冷的手来捉摸人的头颈似的。才将夜饭碗盏收拾好的母亲,在灯下又开始针线,父亲呢,一心地看着新闻。饭毕就睡了的小妹,好像是日间跑得太厉害了,时时在被窝里发出惊叫来。
雪依然没有止,后园里好几次地有竹折断的声音。夜不觉深了,寒气渐渐加重,连远处传来的犬吠声,听去也觉得分外地带着寒森凄清了。(写景)
红蜻蜓
就枯草原上卧了,把书翻开,忽然飞来了一个红蜻蜓,停在书页上面。头影一动,就好像触怒了它的样子,即刻飞去了。飞也不远,仍旧回到原处。我寂然不动地看他:尾巴缓缓地孑孑地动着,薄薄的两只翼翅,尽量伸张,好像单叶式飞行机的样子。不时又闪转着那大而发光的眼睛。
在晚秋的当午的强烈的日光中,红色的蜻蜓,看去却反觉有点寂寞。(状物)
田畔
倦了在田畔坐息,前面走过了穿着中学校制服的学生们,仔细一看,是K君与N君。他们不知道我在这里,一壁走着,一壁高声地谈着。
唉!唉!在小学校的时候,我比K君N君成绩好得多,先生也说我是有望的少年,只为了贫穷的缘故,就这样朝晚与田夫为伍。我难道竟以田夫过这一生吗?
那未免太悲哀了!但是有什么法子可想呢?我心如沸了!虽自己不愿哭,眼泪已流下颊上了!(抒情)
鸡
鸡告诉我们天地的觉醒,但所告诉的并不一定是光明。鸡的第一次开声,是夜的最黑暗的时候。
鸡是在深暗中叫的,鸡是在深暗中叫的!(议论感想)
读者读了上面的例,当可明白小品文是怎样的东西了。小品文虽然也有独立制作的,其实多散见于长文中。有名的文学作品中含有小品文极多,几百页的长篇小说,也可看成小品文的连续。在近代作品中,果能节取,随处可得到很好的小品文例。例如:
风雨的强度渐渐地退减,不久,就只剩了雾样的非常美丽的细雨。云的弧线一点点地透升上去,长而且斜的日光,即落在地上了。从云的裂缝里,露出一条碧色的天空,这裂缝次第展开,像个揭去面纱的样子;既而澄净深碧的天空就罩住世界。新鲜的微风拂拂地吹着,好像地球的幸福的叹息,掠着湿雨的小鸟的快乐的歌声,可从田野森林间听得。——莫泊三的《一生》
从黎明起,平常所没有的凝然而沉的浓雾,把一切街道闭住了。这虽若干地轻微透明,不至于全不看见东西,可是在雾中行走的人们,都已浸染着了那不安的暗黄色;女人脸上鲜活的红色以及动人目的衣服花样,都好像隔了一层黑的薄纱,在雾中有时茫然地暗,有时豁然地鲜明。南首天空,在蚊帐样的黑云里,藏着日脚很低的十一月的太阳,比地上远来得明亮;北首则到处沉暗,好像低挂着大大的幕,下面昏黄而黑,物象分辨不清,几同夜间一般。于这沉滞的背景中,模糊地,浮出着薄暗的淡灰色的屋宇,在秋天已早荒废了的某花园的门口竖着的两圆柱,看去宛像死人前面列着的一对的黄蜡烛……——安得列夫的《雾》
祖母死后数年,父母也都跟着作了这墓中的人,到现在已星霜几易了。墓碑满了藓苔,几乎看不出文字,虽默然地立着不告诉我什么,但到此相对,不觉就如目见墓中人一样。他们生前的情形,都一一不可遏地奔到我心上来:祖母驼圆了背在檐下曝日的光景,父亲的将眼鼻并在一处打大喷嚏的神情,母亲着了围裙浆洗衣服的样子,都显然地在我眼前浮出。
飒然地风来了,树叶瑟瑟地作声。明知道只是树叶的声音,然在我无余念的人的耳中,好像是有一种曾听见过的干皱的沙音,快活的高声,和低而纤弱的喉音,纷然合在一起,在那里忙说着什么似的。忽然间声音一停,以后就寂然了。
我的心也寂然了。从这寂然的心坎中忽然涌起了怀慕的心情,不觉眼中就含了泪了。唉!如果可以,我愿就这样到墓中去,不再返尘世了!
——二叶亭四迷的《平凡》
以上不过就近代外国文学作品中略举数例,这样好的小品文,在我国好的文学作品中当然也很不少。如《儒林外史》中的王冕放牛,和《水浒传》中的景阳冈一段,都可作小品文读的。读者只要能留心,就可随处得着小品文的范例了。
第二节 小品文在文章练习上的价值
小品文自身原有独立的价值,且不详论。练习小品文,对于作长文也很有帮助;就是可以增长关于作文所需要的各种能力;所以对于文章练习上,利益很多。兹述一二于下:
(一)可为作长文的准备。画家学画,须先从小部分起;非能完全描一木一石的,决不能画全幅的风景;非能完全写一手一足,决不能画整个的人物。文章也是这样,不能作全部分的文字的,即使作了长篇的文字,也决不会有可观的价值。所以与其乱作无谓的长文,不如多作正确的小品文。换句话说,就是学文须从小品文入手。
(二)能多作。文有三多:多读,多作,多商量;这是学文者无可反对的条件。但长篇文字要多作,实不容易,小品文内容既自由,材料又随处可得,并且因字数很少,推敲,布局都比较容易,很便于多作,能多作,作文的能力就自然进步了。
(三)能养成观察力。小品文形既短小,当然不能容纳大的材料。因此,要作小品文,无论写情写景,非注意到眼前事物的小部分,将它的特色生命来捕捉不可。这么一来,结果就可使观察力细密而且锐敏。细密而且锐敏的观察力,实在是文人最要条件之一。
(四)能使文字简洁。要作小品文,因它的字数有限,断用不着悠缓的笔法,非有扼要的手腕不可。所以学习小品文,可以使文字简洁。初学作文,最普通的毛病是冗漫,宽泛,因为初学者对于材料还没有选择取舍的能力,不容易得着要领的缘故。若作小品文,这毛病立即现出,渐渐自然会简洁起来,而对于材料也能精于选择取舍。这种工作,原是作文的第一步,也就是作文方法的一切。如果真能通达,已可算得有作文的能力的了。
(五)能养成作文的兴味。初学作文的人,往往因为作得不好,打断兴味,而自觉失望,这是常见的事。长篇文字所需的材料既多,安排也不容易,初学的人,当然没有作得好的可能,屡作都不好,兴味就因而萎缩了。小品文以日常生活为材料,并且是片断地收取,因而容易捕捉。材料既不复杂,安排也容易。即使作了不好,改作也不费事。为了这样,学作小品文,既容易像文字,而很好的成绩偶然也可得着;作者的兴味当然可以逐渐浓厚。
学作小品文的好处如要细述,还不止此,但这已很足证明有学它的必要了。读者要学作文章吗?先努力作小品文罢!
第三节 小品文练习的机会
小品文本随时可作,随地可作,不必再待特别机会。这里姑举一二便于作小品文的机会于下:
(一)日记。日记因人的境遇,职业不同,种类当然很多,但大体可别为二种,一是只记述行事的,一是记述内面生活的。在普通人的日记中,两种时时相合。前者重事实方面,后者重心情方面。例如:
晨某时起,到后园散步,早膳后赴学校。授课三小时。傍晚返寓。S君来谈某事,夜接N自沪来信。灯下作复书。阅新到杂志。十时就寝。
数日来的苦闷,依然无法自解。来客不少,可是都没有兴高采烈地接待他们。客散以后,一味只是懊恼,恨不得将案上的东西,掷个粉碎。天一夜,就蒙被睡了。
上面二例,前者是以行事为本位的,后者是以心情为本位的。两者虽任人自由,没有限制,但为练习文章计,应当注意这两方面的调和;一味抒述内心生活,虽嫌虚空,然账簿式的事实的排列,也实在没有趣味。因此,最好的日记,是于记述事实之中,可以表现心情的作法。请看下例:
昨晚执笔到一点钟;起来觉得有点倦懈。天仍寒雨,窗外桃花却开了。H来谈,知N已病故,不胜无常之感。忽然间N的往事,就成了全家谈话的材料了。下午到校授课,夜仍译《爱的教育》,只成千百字。
上例虽不甚佳,然可视为两方调和的一例。我国古来,日记中很有可节取的文字;案头现有《复堂日记》,摘录一节如下:
积雨旬日,夜见新月徘徊庭阶,方喜晴而础润如汗,雨意未已。二更猛雨,少选势衰,枕上阅洪北江《伊犁日记》《天山客话》终卷。睡方酣,闻空楼雨声密洒,霆雷如百万军声,急起,已床床屋漏矣。两炊许时,雷雨始息,重展衾枕,已黎明,是洪先生出关,车行三四十里时也。
这是清人谭复堂日记的一节,可以作小品文读的。笔法虽与现代的不合,但对于实生活的忠实的玩味力和表现力,是可以为法的。
一个人每日的生活,必有几事可记的。一日的日记,如果分析起来,实有几个独立的小品文可成。通常日记,却不必使每一事实都成小品文,只要使一日的日记全体为一小品文,或于其中含一小品文就够了。上例就是于一日的日记中,含一小品文的。
日记的价值,可说的很多,练习文章,也是价值之一。因为日记是实生活的记录,日记的文字,可以打破一切文字上的陈套;要作好日记,非体会吟味实生活不可。所以从日记去学小品文,是很适当的。
(二)书札。书札与普通文字,径路不同,尽有能作普通文字而不能作书札的。书札有实用与非实用的二种。实用的书札,普通都是随笔写成,不加功夫;至于非实用的,则非有练习功夫的人,是不能作的。日常的书札中,往往含有这实用的与非实用的两方面。例如:作书托友人介绍医生,而附述自己病床的景况,前者是实用的,后者是非实用的。又如:作书约友人来游,而叙述所在地的景物,前者是实用的,后者是非实用的。
讲到趣味,作书札比作日记更多。因为日记是独语,而书札却是对话了。知友把他的生活情况来报知我们的书札,我们都非常乐读;我们能于书札中表现我们的生活,使朋友晓得,他们将怎样地欢喜呢!
我国古来书札中,佳例很多。兹随录一二为例:
某启,两日来,疾有增无减。虽迁闸外,风气稍清,但虚乏不能食,口殆不能言也。儿子于何处得《宝月观赋》,琅然诵之,老夫卧听之未半,跃然而起。恨二十年相从,知元章不尽,若此赋,当过古人,不论今世也。天下岂常如我辈愦愦耶?公不久当自有大名,不劳我辈说也。愿欲与公谈,则实未能,想当更后数日耶?——东坡《与米元章》
某到黄陂,闻公初五日便发,由信阳路赴阙,然数日如有所失也。欲便归黄州,又雨雪间作。向僧房中明窗下,拥数块熟炭,读《前汉书·戾太子传赞》,深爱之。反复数过,知班孟坚非庸人也。方感叹中,而公书适至,意思豁然。稍晴暖,当阳罗江上放舟还黄也。——东坡《与李公择》
庭前小梅数株,绿衣素妆,娟好如汉宫人。幽斋无事,静对忘言。或时移书吟咏其下,攀条摇曳,暗香入怀。每当惠风东来,飘拂襟袖,挹其清芬,宛然如见故人。今虽飞琼碎玉,点点青苔;然片光孤影,独仿佛缭绕左右。倘能乘兴而来,巡檐一索,便可共吟楚些,共招落梅魂也。——汤传楹《与尤展成》
上所举的例,虽与现代文体不同,然都能表示实生活,不只简单的排列要事;很能使受书的爱读,而且读了增加不少的兴趣。由此可知:要作好书札,非加入实生活的背景不可;若不将实生活作背景,文字就不能动人。试比较下二例:
(甲)昨日在某处遇见H君,知S君即将于下星期内赴英伦。我和H定于明晚在某处设宴饯行,特写信约你,请届期与会。
(乙)昨日在某处遇见H君,知S君即将于下星期内赴英伦。S君的要赴英留学,原是早有所闻的,却不料别离有这样快!寥寥的朋辈中暂时将又少一人了。已和H约定,明晚在某处设宴饯行,特写信给你,请届期与会;于离别以前,大家再一亲S君的快活的面影,话一番小学时代的旧事吧。
这是编者漫然作成的例。(甲)和(乙)相较,(甲)是只列事实,(乙)是兼述生活(心情),(乙)的较(甲)有情趣,读了自可了解了吧。
书札中能兼述生活情趣,就能不呆滞而饶兴味。这不但在本文中如此,随处都是这样。举一例说,即如署名下的月日就可有各种记法。“某月某日”,“某月某日灯下”,“某月某日游山归来”,“某月某夜蟋蟀声中”,这些记法,后面的比前面的,趣味就有多少的分别。
这里所应注意的,就是要真实无饰。若专袭套语,徒事修饰,是毫无用处的。只要能表现实生活,就可以使读者引起情趣;若徒把古人或今人的美辞丽句来套袭,就要成呆板讨厌的文字了。旧式书简中,很多这种毛病,不可不知。
第四节 小品文作法上的注意——着眼细处
小品文是记述实生活的一部分的东西,以描写部分为目的。要写全体的事象,当然不是小品文所能胜任的。所以作小品文,必须注目于事物的细处,就极微细极琐碎的部分发见材料。习作小品文所以能使人的观察精细锐敏,原因就在这一点。试看下例:
(甲)鳞云一团,由西上升;飞过月下,即映成五色,到紫色缘边,彩乃消灭。团圞的月,悬在天心,皎皎的银光,笼罩着平和的孤村。四边已静寂了,地底下潜藏的夜气,像个呼吸似的从脚下冲发上来。——《月夜》
(乙)一到半夜,照例就醒,醒了不觉就悄然。窗外有虫叫着,低低地颤动地叫着,仔细一听,就是每夜叫的那个虫。
我不知于什么时候哭了,低低地颤动地哭了。忽而知道,这哭的不是我,仍是那个虫。——《虫声》
上二例都是描写秋夜的;一以月为题,一以虫声为题;一以景色为主,一以作者的心情为主。趣向不同,好坏虽难比较,然秋夜的情调,二者中,何者比较地能表示出来呢?不用说,后者胜于前者了。这个原因,由于(甲)欲以短小的文字写繁复而大的景物,(乙)却只写虫声(一个虫声)的缘故。
欲在一小文中,遍写一切,结果必致失败。初学者作“春日游某山记”,往往将上午某时出门,途遇某友,由何处上山,在何处休息,何处午餐,游某寺某洞,某时下山,怎样回家等,一一列举于短小的文字中,结果便成了一篇板笨的行事账簿,当然没有什么趣味可得的。
不但描写景物是这样,即在抒情文,感想文,议论文中,也是如此。小品文的材料,与其取有系统的整个的,不如取偶发的,断片的。例如: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去处,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是崔护的诗,所以读了能使人感动,全在他能触物兴感,把偶发的,断片的材料来活写的缘故。如果平铺叙述,把一切事件都说到,就成了“崔护某处人,一日在某处遇一女郎……”样的一篇东西,使人读了,最多也不过得着“哦,有这么一回事”的感觉罢了。
就事件的全体来做小品文的材料,结果只能得到点轮廓,不能得其内容。用譬喻来说,轮廓的文字,好像地图,是不能作为艺术品的。我们要作绘画样的文字,不需要地图式的文字。因为从绘画上才有情趣可得,地图上是不能得到的。
从许多断片的部分的材料中,选出最可寄托情感的一点,拿来描写,这是作小品文的秘诀。好像打仗,要用少数的兵去抵御大敌的时候,应该集中兵力,直冲要害,若用包围式的攻战法,就要失败的。
第五节 小品文作法上的注意——印象的
精细的部分的描写,胜于粗略的全体的叙述和说明;这是从前节已可知道的。那么,什么叫做描写呢?
描写是照了事象把它来从笔端现出的意思,和绘画所用的意义相同。说明固不是描写,叙述也不是描写。旧式文章中,说明和叙述的分子很多,近来的文章,除了批评文感想文等以外,差不多都以描写的态度出之了。
我国古来纯文学作品中,很有描写佳例,随录一二,读者当能了解描写的态度。
山色倒侵溪影,一路随孤艇。——杨仪《桃源忆故人》
寒风吹水,微波皱作鱼鳞起。——赵宽《减字木兰令》
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李陵《与苏武》
斜日坠,荒山云黑天垂暮,时见空中一雁来,冷入残芦去。——蒋冕《卜算子》
于上列各例,读者对于他们观察事物的精敏,大约佩服了吧!简单点说:描写就是观察的表出;不会观察事物的人,是断不能描写的。前节所说的宁作小部分的描写,不可作全体的叙述和说明;换句话说,就是要描写的,不可是叙述的说明的。因为短小的文字中,若要装载整个的有系统的材料,必致流于说明叙述,结果便只存了轮廓而使内容完全空虚了。
但从另一方面看,所谓描写的,就是“印象的”的意思。我们与事物相对时,心情中必有一种反应或感觉,这普通称为印象。描写是照了所观察的事象如实写出,就是要把印象写出。所以如果是描写的文字,必会成印象的文字。上面所举的描写诸例,都是印象的,都能将自己对于事物所得的印象,传给读者。
将自己所得的印象,不加解释说明,直现出来,使读者也得着同样的印象,这叫做印象的。试看下例:
(甲)才开窗,湿而且重的温风即吹来,花坛的花枝都带着水珠;蔷薇已落了许多,有几瓣还乱落在花坛外,沾着些泥土了。油也似的雨,还丝丝地亮晶晶地从檐口挂下,罗岩山山腰以上,无声地放着破絮似的云,铅样的湿烟,低低地笼罩湖水,一切都沉滞得如在水银中一样。——《时雨的早晨》
(乙)起来正六时,天还未晴,开窗一看,湿而且重的温风,就迎面吹来。花坛的花枝上,都带着水珠,知道昨夜大雨。蔷薇已落了许多。这蔷薇是今年正月里亲自种的,前天才开,不料就落了。有几瓣还乱落在花坛外,沾着些泥土,这大约是昨夜风大的缘故罢。
油也似的雨,丝丝地亮晶晶地,从檐口挂下,不从檐口去看,却看不出。罗岩山山腰以上,放着破絮似的云,天恐一时不会晴呢。铅样的湿烟,低低地笼罩湖水,一切沉滞得如在水银中一样。唉!真令人闷极了。
上面二例,(甲)只述目见的光景,(乙)则于述光景以外,又加入作者自己的解释或说明。读者读了,不消说,是取前者不取后者的罢。因为前者比较地能把印象传给读者,且所传给于读者的只有印象,所以读了容易感染。至于后者则像以谆谆的态度教示读者一样,读者读了,很感着不自由;且因所传给于读者的不止印象,夹杂着许多不相干的东西,所以印象也就不能分明地传给读者了。
我国旧式文字中,往往以作者自己的态度,强迫读者起同感。如叙述一悲事,结尾必用“呜呼,岂不悲哉!”叙述一乐事,必要带“可谓乐事也已”之类。其实这是强迫读者的无理的态度。悲不悲,乐不乐,读者自会感受,何必谆谆然教诲人家呢?
描写!描写!部分的精细的分写,胜于全体的叙述和说明!再进一步说,要印象的描写!
第六节 小品文作法上的注意——暗示的
前节的所谓部分的描写,并非一定主张绝对地描写一部分,目的是要从部分使人仿佛全体。既然能印象的描写,把部分的印象传给别人,全体的影子,必然在其中含着,所以必能将全体的光景,暗示读者。说明的文字易陷于轮廓的,范围常有一定,文字就往往无余情可得;描写的文字,部分虽小,范围却无限制,可以暗示种种复杂的情景于读者。所以数千字的说明,叙述的文字,有时效力反不及百字内外的描写的文字。小品文的价值,大半在此。如果部分的描写,只能收得部分的效果,那就不是好文字。在这个意义上,小品文远比别的长文来得难作。据说,法国雕刻家洛丹,雕刻一胸像的时候,先作一全像,完成了再截去手足,而只留下胸部以上的部分。作小品文也非用这样的态度不可。
不要说明的和叙述的,要描写的,要印象的,暗示的;其实这许多话的根本完全相同。说明和叙述必无余情,能描写,自然会成印象的,同时也自然是暗示的了。试看下例:
邻家的柿树,今年又结了许多的实了。这家有一个很可爱的小孩。去年这时候,他爬上树去摘那柿子,不小心翻下来了。他哭得不得了,他的父母赶快将他送到医院里去,结果左手带了残疾了。他垂下了左手走过这树旁的时候,总恨恨地对着树看的。真可怜呢!——《柿树》
这例彻头彻尾是叙述的说明的。并无趣味,也没有余情,使人读了,不过得着一个大概的轮廓,除了说一句“原来如此”以外,并不会起何等的心情。试再看下例:
近地的孩子们笑着喊着,忘了一切捉着迷藏。从折手以后,就失了大将地位的芳哥儿,悄然地在他自己门口徘徊,恨恨地对着那柿树的弯曲的枝杈。他是因从这树上翻下,成了一生不可回复的残疾的。
圆圆的月亮,从柿树的弯曲的枝杈旁上来了,“月亮弯弯……”芳哥儿用眼角瞟视着在狂耍的俦伴,一面大声地唱了起来。眼泪忽然含不住了。
这例和前例,面目就大异,芳哥儿的悲哀,以及好胜的性格,将来的运命等等,都可在此表露,是有余情有个性的文字。前例是事情的全体,后例却只是一瞬间的光景;而效力上,后者反胜于前者;可知部分的印象的描写,可以暗示全体了。前例是地图式的文字,后例却是绘画式的文字。
用了部分去暗示全体,才会有余情。在这里,可以觉悟小品文并不是容易作的;所谓部分,要有全体作背景才可以。并且,部分与背景的中间,最好要有有机的不可分的关系存在。譬如水上浮着的菱,虽只现一小部分的花叶,但水中却有很繁复的部分潜藏着;而水中潜藏着的繁复的部分,和水上所现出的简单的部分,还有着不可分的有机的关系。
暗示是小品文的生命,但所谓暗示,却可分两部分来看:一是笔法的暗示,一是材料的暗示。前者比较容易,后者实在很难。如能用暗示的笔法去描写暗示的材料,那就是最理想的了。前面所举的崔护的诗,其好处全在他能用暗示的笔法去描写暗示的材料。
第七节 小品文作法上的注意——中心
前面曾说:小品文好像以寡兵抵大敌,非集中兵力,直冲要害不可。又说:如果取整个的,多数的材料,不如细密写少数的部分的材料。这里所谓中心,也就是这种态度的别一方面。
所谓中心,就是统一的意思。小品文字数不多,如果再散漫无统一,必致减少效用,没有可以逼人的能力。试看下例:
仍不到六时就起来了。因循惯了的我,这几天居然把贪睡的恶癖矫正,足见世间没有什么难事,最要紧的就是克己。克己!克己!校中先生所带讲的克己二字的价值,到今方才了解。
盥洗以后,散步校园,昨夜新晴的天,又下起雨来。满想趁今日星期,出外游耍,现在看去,只好闷居在校里了。“不如意事常八九”,世间大概如此罢。——《朝晨》
上例前后二段间,并无何等的联络,所说的全是截然不同的事,就是无中心无统一的文字。令人读了以后,不能得着整个的情味。这样的时候,倒不如把两种材料分作成两篇小品文。
没有中心,文字就要散漫无统一,散漫无统一的文字,断不能动人。但所谓中心,不是一定限于事项的统一,事项虽不前后联络,只要情调心情上能统一时,仍不失为有中心的文字。例如:专写西湖的早景,是统一的。但于一短文中如果兼写西湖的早景,夜景,雨景而确能表出西湖风景的情调(地方色)时,仍不失为有统一有中心的文字。试再看下例:
狗叫过好几次了,父亲还没有回来。在洋灯旁缝着衣服的母亲,渐渐把针的运动宽松;手中的布也次第流到桌上去了。
邻家很远,大哥昨日到上海作学徒去了。窗外的风声,犬声,壁上的时钟声,以及母亲的轻微的鼻息声,都觉得使我感着说不出的寂寥。
狗又叫近来了。母亲很无力地张开眼来,好像吃了一惊了似的,仍旧提起了皱罗罗布来一针一针地缝着。
夜不觉深了!——《夜》
上例材料上并不统一,尽有前后无关系的事项。但情调却并不散漫,读了可以使人得着一个整个的寂寞无聊的感情。这就是以情调心情为中心的文字。
从此,可知文字不可无中心,这中心用事项来做,或是用情调来做,是不必限定的。只要不是杂凑的文字大概自然都有中心可说,因为我们要忠实地写一事实或一情调时,决不至于说东扯西,弄成无统一的文字的。
第八节 小品文作法上的注意——机智
小品文如奇兵,平板的笔法,断难制胜,非有机智不可。我们观察事物,有正面观察和侧面观察二种。正面观察每多平板,常不及侧面观察的来得容易动人。因为正面的部分,是大家都知道的,侧面的部分,往往为人所不顾及的。能将人所忽略的部分,从事观察,文字就容易奇警,而表现也容易成功。
相传有一画师,出了一个“花衬马蹄香”的画题,叫许多学生各画一幅。大多数的学生,都从题目的正面着想,画了许多落花,上面再画一个骑马扬鞭的人。这是何等地杀风景呢!有一个聪明学生,却不画一片的花瓣,只画一匹马,另外加上许多只随马蹄飞的蝴蝶;画师非常赞许。这是侧面观察成功的一例。
侧面观察,就是于事物的普通光景以外,再去找出常人心中所无而实际却有的光景来;这虽有赖于观察力的周到,但基本却在机智的活动。凡是事物,无论如何细小,要想用文字把它表现净尽,究竟是不可能的事。用文字表现,要能使人读了如目见身历,收得印象,全在一二关于某事物的特色。只要是特色,虽很小很微,也足暗示某事物的全体。
例如:霉雨时候,要描写这霉时的光景,如果用平板正面的观察的方法来写,不知要用多少字才能写出,(其实无论多少字,也写不完全的。)在这时候,假使有人把“蛛网”详细观察,发见“雾样的细雨,把蛛网糁成白色”的一种特别的光景,把这不大经人意的材料和别的事情景况写入文字中,仅这小小的材料,已足暗示霉天了。试再看下列各句:
(1)正午的太阳,照得山边的路闪闪地发白光。山脚大松树的树身上流着黄白色的脂浆。——《暑昼》
(2)日光在窗纸上微微地摇动,落叶掠下来在窗影上画了很粗的黑线。——《初冬晴日》
上二例都是侧面描写,并不琐碎地把暑日或初冬的光景来说,而暑日或初冬的光景却已活现了。
以上是机智的一方面的说明。机智还可从别一方面说:就是文字有精彩的部分,和平常的部分可区别。文字坏的,或者是句句都坏;文字好的,却不是句句都好。一篇文中,有几句甚或只有一句好的,有几句平常的。在好的文字中,这好的几句的位置,常配得很适当。
在平常的文字中,加入几句,使成好文字。这种能力,是作文者大概必须的。特别地在作小品文时,这能力格外重要。在小品文中,要有用一句使全体振起的能力才好。试看下例:
弱小的菊科花开出来使人全不经意,却颤颤地冷冷地铺满了庭阶。无力的晚阳,照在那些花的上面,着实有些儿寒意。原来秋已来了。——叶绍钧《母》
这文末句,是使全体统一收束的,在文中很有力量。如果没有末一句,文字就要没有统一,没有余情了。又如:
正坐在椅子上诵读英文,忽然一个蚊子来到脚膝下;被他一刺,我身一惊,觉得很难忍;急去拍时,已经飞去了。没有多少时候,仍旧飞近我身边,作嗡嗡的叫声。我静静地等他来,果真他回到原处,他伸直了脚,用口管刺入我的皮肤,两翼向上而平,好像在那里用着他的全副精神似的。我拍死了他,那掌上粘湿了的血水,使我感得复仇的愉快和对于生命的怜悯。——某君《蚊》
这篇所以还算好的,关系全在末一句。如没有末一句,全体就没了意义。以上二例都是以末一句使全文振起的;其实有力的句子,并不一定限于放在末了。
以上虽就描写文而说,其实,所谓侧面观察,所谓一句使全文振起,不单限于描写文,在议论感想等类的文字中,也很必要。在议论感想文中,所谓“警句”者,大都是侧面观察成功的,有振起全文的能力的。例如:
戏子们何等幸福啊!他们自己随意选择了扮作喜剧或扮作悲剧,要苦就苦,要乐就乐,要笑就笑,要哭就哭。在实生活上,却不能这样。大抵的男女,都被强迫了做着自己所不愿做的角色。这个世界是舞台,可是却没有好戏。——王尔德
日日地过去,无论那一日,差不多都是空虚,厌倦,无聊,在后也不留什么的痕迹!一日一日地过去,这些时间,原实是无意味无智的东西,然而人总希望共同生存。他们赞美人生。他们将希望摆在人生上面,自己上面,及将来上面。啊!他们在将来上面期待着怎样的幸福啊!
那末,为什么,他们认作来日不像正在过着的今日一样呢?
不,他们并未想过这样的事,他们全不喜想,他们只是一日一日地过去。
“啊!明日,明日!”他们只是这样自慰,直到“明日”将他们投入坟墓中去为止。
可是,一等入了坟墓,他们也就早已不想了。
——屠格涅夫
上二例都是名文,寥寥数言中,实已喝破真理的一面。其末句都很有力,使人读了怒也不是,哭也不是,笑也不是,不知如何才好。又本章第一节所举的《鸡》,差不多全体是警句,可以参照。
第九节 实际做例和添削
(一)第一步。文有用了想象做的,如冒险小说之类,其中所描写的都非作者目见亲历之境,只是想象的产物。就是普通文字中,也不无想象的分子夹杂。但初学的人,用想象作文,实不如从观察作文稳当。观察第一要件在真实,观察力若尚未养成,所想象的也难免不合实际。如画家然,必先从摹写实物人体入手,熟悉各种形态,骨骼,筋肉的变化,然后可从事创作。
但是眼前的材料很多,从哪里观察起呢?这本不成问题,所以发生这疑问,实由于着手就想创作名文的缘故。老实说,名文并不是一蹴可几的。在初时,最好就部分的,平凡事物中搜集材料,逐渐制作,渐渐地自会熟达,成近于名文的文字。文字的好坏,本不在材料的性质,而在表现的技能。善烹调的,无论用了怎样平常的原料,也能做出可口的肴馔来。世上森罗万象,一入能文者的笔端,就都成了好文章了。
(二)由材料到成文字。无论什么材料都可用,只要仔细观察了,把它写出来,就成文字;这样说法,作文不是很容易的吗?其实,这是大大的难事。写出原是容易,但要将自己所观察得的,依样传给别人,使别人也起同样的心情,这却很难;并且不如此,文字就没了意义了。
现在试示一二作例罢:
假定我们观察春日的田野,在笔记本上,得到下列的材料:
(1)草青青地长着,草上有两个蝴蝶在那里翩翩飞舞,一个是黄蝴蝶,一个是白蝴蝶。
(2)小川潺潺流着,水面被日光反射成银白色。
(3)远远的树林,晕成紫色,其上飘着蓬蓬的白云。
(4)两个老鹰在空中回旋,不时落近到地面来。
(5)温风吹在身上,日光照在头上,藉草坐了,竟想睡去,我不禁立了唱起歌来了。
材料有了,更要把这材料连缀起来成功文字。那末怎样连缀呢?先就全体材料的性质考察:草——蝴蝶——小川——树林——云——老鹰——温风——日光。这里面,树林和云是远景,老鹰也比较地不近,草,蝴蝶,小川是最和作者相近的。照普通的顺序,先说近的,后说远的,原来的排列,似乎也没大错。但依原形连缀拢来,究竟不成文章。第一,接合不稳;第二,词句未净。
(1)句虽明瞭,但是不干净,多冗词。“草”,“草上”,“两个蝴蝶”,“黄蝴蝶”,“白蝴蝶”相同的名词叠出,文趣不好;应改削如下:
青青的草上,有黄白二蝶翩翩飞舞。
这样就够了。(2)没有什么可删,原形也可用。不过突然与(1)连结,文有点不合拍。如果加入一句“草的尽处”,连接起来就不突兀,并且景色也较能表出。
其次是(3)和(4)了。这二者要互易顺序,景物才能统一,为了与上文连接及表出春日的心情起见,上加一句“抬起倦眼仰望”,更得情味。其余一仍其旧,将全体连缀起来如下:
青青的草上,有黄白二蝶翩翩飞舞。草的尽处,小川潺潺流着,水面被日光反射成银白色。
抬起倦眼仰望,两个老鹰在空中回旋,不时落近在地面来。远处的树林,晕成紫色,其上飘着蓬蓬的白云。
温风吹在身上,日光照在头上,藉草坐了,竟想睡去,我不禁立了唱起歌来了。
这样,文虽不工,但繁词已去,连接也无大病,春野的景色,春日的情感,已能表出若干了。
再示一例罢。假如有这样的一篇学生日记:
某月日,星期。
早晨,近处有一小孩被车子碾伤,门前大喧扰。我只在窗口望了一望,不忍近视。后来知道,这受伤的小孩是某家的独子,送入病院以后,即受手术,但愿能就医好。
正预习着明日的功课,李君来了。乃相与共同预习。所预习的是英语。二人彼此猜测先生的发问,不觉都皱了眉。
午餐与李君谈笑共食。
午后到李君家,适他家有亲戚来,李君很忙,我就回来了。
傍晚无事。
灯下继续预习毕,翻阅小说,至敲十一点钟,始惊觉就寝。
先就第一节看,所记的是偶发事项,与自己无直接关系;似乎是可记可不记的材料。如果要记,应只用简洁的词句。不应这样冗长。可改削如下:
早晨,有一个小孩在门口被车子碾伤。附近大喧扰。听说就送入医院去了。
这样已够,再改作如下,则更好。
早晨,有一个小孩在门口被车子碾伤,为之怆然。
“为之怆然”这是感情的语句。加入了可以表出当时的心情。这种表示感情的语句,要简劲有余情,能含蓄丰富才好。
再检查第二节。这节中末句“皱了眉”,很好,但开端太冗滞,宜改削如下:
正预习明日的英语,李君来了。乃相与共同预习。彼此猜测先生的发问,不觉皱了眉。
原文,“预习”两见,“所预习的是英文”,是无谓的说明。改作如上,就比较妥当了。
第三节无病。第四节“他家有亲戚来”云云,也与自己无关系,可省略,改如下:
午后因送李君,顺便一到他家就归。
第五节的“傍晚无事”全是废话;无事,无事就是了,何必声明呢?当全删。
第六节无病;末句能表出情味,不失为佳句。
第十节 分段与选题
(一)文的分段。文字的分段,和句逗性质一样,同是表示区划的。最小的区划是逗,其次是句,再其次是段。有时还有空一行另写,表示比段更大的区划的。
分段不但使文字易读,且使文字有序不紊。分段有长有短,原视人而不同,但大体也有一定的标准,就是要每段自成一段落。用前节的例来说:
青青的草上,有黄白二蝶翩翩飞舞。草的尽处,小川潺潺流着,水面被日光反射成银白色。
抬起倦眼仰望,两个老鹰在空中回旋,不时落近在地面上来,远处的树林,其上飘着蓬蓬的白云。
温风吹在身上,日光照在头上,藉草坐了,竟想睡去,我不禁立了唱起歌来了。
这文是分作三段写成的。第一段着眼近处,第二段着眼远处,两不相同,所以换行另写。第三段是心情的抒述,和前二段叙述事物的又不同,所以再别作一段。换一着眼点,就把文字分段,这是普通的标准。
所要注意的,就是标准只是相机而定的。例如上文第一段,所包含的事物有草,蝶,小川三项;如果在全文描写精细,不这样简单的时候;那末由草而蝶,由蝶而小川,都可说是着眼点的更换,就都应分段了,(下面二段也是这样。)上文所以合为一段,一因文字简单,二因所写的都是近景的缘故。
分段还有把每段特别提出的意思,能使分出的文字增加强度。有时,往往因为要想使某文句增加强度,特意分行写列的。试看下例:
K君从车窗探出头来说“再会”,我也说了一声“再会”,不觉声音发颤了。K君也把眼圈红了起来。汽笛威吓似地一作声,车就开动。我目送那车的移行,不久被树林遮阻。眼前只留着一片的野原。
啊!K君终于去了。
我不觉要哭起来了。
这文末二句原可并为一段的,却作二行写着。分段以后,语气加强,连全文都加了强度了。能适当分段,也是文章技巧之一。但须入情合理,不可无谓妄饰。
(二)题的选择。文字中,有先有题目,后有文字的;有先有文字,后有题目的。旧式文字,往往先有题目,随题敷衍。其实,文字的好的,都是作者先有某种要写的事物或思想情感,如实写出,然后再加题目的。特别地在小品文应该如此。
题目应随文的内容而定,自不容说。但陈腐的题目,不能令人注目;有时因题目陈腐,使本文也惹了陈腐的色彩。过于新奇呢,又易使读者读了本文失望。所以题目非推敲斟酌不可。
举例来说:前节所列春日写景的文字,如果要定起题目来是很多的:《春野》《春景》《游春》等等都可以。但我以为不如定为《藉草》来得切实而不落陈套。
在小品文中,文字须苦心制作,题目也须苦心制作。题的好坏,有时竟有关于文的死活。尽有文字普通因了题目的技巧,就生出生气来的。
今天母鸡又领了一群小鸡到篱外来了。其中最弱的一只,赶不上其余的,只是郎当地在后跟着。忽然发出异常的叫声,挣扎飞奔,原来后面来了一只小狗。母鸡回奔过来,绕在那小鸡后面,向小狗作着怒势。小鸡快活地奔近兄弟旁边去,小狗慑于母鸡的威势,也就逃走了。——《亲恩》
这文材料很普通,文字也没有十分大了不得。但《亲恩》的题目,实有非常的技巧。因了题目好的缘故,平凡的本文,也成了奇警了。这是用题目来振起全文的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