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银行的逻辑(第2版)
- 汪洋
- 3076字
- 2024-11-02 22:33:47
前言
美国作家威尔·罗杰斯(Will Rogers)曾经有句名言:“自从开天辟地以来,曾经有三件伟大的发明,火、轮子以及中央银行。”为什么中央银行会被视为人类如此重要的发明?中央银行都实现了哪些制度创新?为什么各国一般都由中央银行垄断现钞发行?中央银行垄断现钞发行是不是就可以获得铸币税?为什么英格兰银行会有“老妇人”的绰号?仅仅有百余年历史的美联储,其政策为何对世界经济与金融运行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欧洲中央银行于1999年开始运作,作为国际上成立时间最晚,但同时又非常有影响力的中央银行,它的成立意义何在?日本银行的成立对于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获胜有何影响?中国成立的最早的银行与甲午战争有何关系?中国的中央银行制度建立与形成经历了哪些波折?
国债是中央政府的债务,中央银行发行的钞票是中央银行的债务。当中央政府(财政部)持有中央银行(全部或大部分)股权时,那么在财政部与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并表之后,中央银行发行的钞票和财政部发行的且私人部门持有的国债都属于中央政府的负债。如果中央银行发行的钞票主要以国债为发行准备,那么中央银行发行的钞票也可以近似地视为中央政府的负债。上述这两种负债有何差异呢?简单来说,中央银行发行的钞票是中央政府无利息支出的负债,国债则是中央政府有利息支出的负债。两相比较,中央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发行钞票的债务成本似乎更低。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央政府就可以开启“中央银行提款机”模式呢?古今中外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视中央银行发行钞票为钱袋子的中央政府,鲜有在发钞之后不面临通货膨胀困境的。如果继续追本溯源,早期的钞票通常由中央政府的财政部发行,而在现代社会各国基本上都由中央银行发行钞票。钞票的发行为什么会从财政部转移到中央银行,并由中央银行垄断发行呢?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成功的中央银行制度有哪些要素呢?如果进一步追问,在发行机构转变的漫长过程中,有几个问题值得考虑:第一,在中央政府的财政部发行纸币之前,也就是在社会上流通的是中央政府铸造的硬币的条件下,出现赤字的中央政府如何解决资金缺口呢?第二,钞票最早是私人部门发行的,为什么各国都出现过由中央政府发行钞票的现象,其原因是什么?第三,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行纸币的国家,如在北宋年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之后历朝历代都进行过纸币发行,如元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中统交钞”和“中统宝钞”等纸币,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位期间发行“大明宝钞”,清朝咸丰皇帝在位期间发行过“官票”和“宝钞”,但这些纸币的发行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中国历代统治者发行纸币屡屡失败的原因何在?当时的统治精英们到底犯了哪些错误?
中国人民银行每个月都公布各层次货币供应量,你知道这些指标是如何统计出来的吗?2019年年末,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接近200万亿元人民币,这一规模是当年中国GDP规模的2倍。为什么这个比例会如此之高?为什么如此巨大的货币供应量没有在中国引起通货膨胀,甚至在部分时段中国还出现了通货紧缩?中国的经济学家需要给世界一个解释。2013年6月,中国的银行体系出现了较严重的“钱荒”,如此规模巨大的货币供应量居然还出现了钱荒,这该如何解释?什么是钱荒?钱荒是指中国百姓缺钱还是中国的金融机构缺钱?抑或是上述说法本身就不恰当?本书希望给读者一个分析思路。此外,中国人民银行从2011年开始公布社会融资总量这个指标,这个指标与货币供应量有哪些差异?再进一步考虑,如果我们穿越回清朝末年,当时流通中既有本国政府铸造的银两和银元,也有外国铸造的银元;既有本国政府发行的钞票,也有本国金融机构(包括当时新兴的商业银行,也包括传统的钱庄和票号)发行的银行券,还有外国商业银行发行的银行券。如果请你来统计清宣统溥仪皇帝逊位之前的货币供应量,我们该如何统计呢?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货币流通领域在移动支付方面快速发展并且领先于世界,成为货币流通领域的第一个特征。近年来民众的日常交易很多采用移动支付,如微信和支付宝两家的支付市场份额占到了95%,大大便利了交易。以“双十一”交易为例,2009年,“双十一”活动的成交额为5 200万元。10年之后的2019年,仅仅天猫网站在这一天的交易额就达2 684亿元,平均每一秒就成交300多万元,支付宝每秒处理的交易峰值达到6 100万次。这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认知,也大大改变了货币支付流程。如果民间的支付工具如此快捷高效,那么中国人民银行再投入资源发行数字人民币有无必要?央行此举是否有更深含义?除此之外,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人民币能否应对如此高频的交易笔数和交易规模?
货币流通领域的第二个新特征是数字货币的问世。近年来,比特币、莱特币等数字货币出现了,其价格一度呈现出过山车式的波动,不少人热衷于对数字货币的炒作,严重影响了正常的金融市场秩序。数字货币的问世,对现行的以主权货币为特征的各国货币运行与管理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简言之,这种影响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变化带来的冲击。众所周知,区块链是比特币等数字货币的技术基础。对于许多不懂计算机技术的经济学家来说,搞懂什么是区块链并非易事。如果技术问题是经济学家理解和分析数字货币问题的障碍,那么我们能否可以继续推演——因为许多经济学家也不懂印刷技术,所以他们也不理解现在各国流通的纸币,也就不懂当前的货币流通规律?可惜,我们得不出这样的结论。到目前为止,各国货币政策委员会里没有一个是印刷技术专家。因此,不懂数字货币技术不是理解和分析数字货币流通规律的障碍。数字货币带来的第二类影响是货币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从货币的性质来看,比特币的属性与各国的主权数字货币有差异吗?不少民众曾经一度担心美元、欧元、日元等主权货币可能被比特币等数字货币取代。如果数字货币与各国主权货币的性质相同,并且可以取代后者,那么各国中央银行未来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如果数字货币与主权货币不同,那么这又存在哪些差异呢?数字货币的性质该如何分析?
纵观世界各国,它们都有自己的中央银行或者货币当局。这些机构都具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呢?未来中央银行制度还会有哪些变化趋势?中央银行制度在未来的发展逻辑体现为什么呢?本书将对此展开讨论。
本书的章节安排如下。第一部分,首先介绍英格兰银行、日本银行、美联储、欧洲中央银行和中国人民银行的简史,让读者对中央银行制度的历史有所了解。其次,本书重点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来认识中央银行及其各项职能——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政府的银行。第二部分,从量的角度围绕着货币概念展开讨论,不仅探讨中央银行发行的现钞,而且对具有现钞功能的其他类型货币一并讨论,比如广义的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银根、流动性、准备金等概念,以及容易与此混淆的国债、国家纸币以及最近出现的比特币乃至社会融资规模等概念也将逐一分析。第三部分,从价格的角度对货币展开分析,货币都有哪些价格呢?一般来说,货币有三个价格,通胀率、利率与汇率。这三个价格又两两构成一个定理,对此我们将深入分析。第四部分,主要探讨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货币政策的目标包括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涉及传统的三大政策工具以及全球金融危机出现之后的若干新型政策工具。本书对此进行了详细阐述。第五部分主要讨论铸币税问题。这一部分详细介绍了铸币税的源与流,既从不同的货币制度探讨铸币税,又从不同机构的角度分析铸币税。同时,对若干容易产生混淆的概念和认识予以了澄清。
本书第1版出版之后,得到了学界同人诸多的鼓励。此次修订,对书中纰漏和若干不太准确的表述进行了更正,对部分内容进行了更新和完善,对结构也进行了调整。不足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