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德修养是医务人员重要的医德实践活动,是医务人员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磨炼,把社会主义医德基本原则规范转化为个人医德品质的过程。
一、医德修养的概念
医德修养是指医务人员在道德方面进行自我教育、自我锻炼和自我陶冶的过程,以及在此基础上达到的医德境界。医德修养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修养,有特定的内容和要求,是道德修养在医疗行业的具体体现。由于医疗行业的特点,医德较之其他职业道德修养具有更高的要求。医务人员能否履行防病治病、保障患者身心健康的职责,与其职业道德修养密切相关。医德修养是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实践的重要内容和活动形式,是其提高医德觉悟的重要途径,完善人格的必经之路。
(一)医德修养的要求
1.目标明,标准高
目标明,要求在进行医德修养的一开始就有明确的目标,按照道德品质形成的基本规律,紧紧围绕构成医德品质“知、情、意、信、行”五要素的基本要求,逐步培养、提高、完善医德修养。“知”是医德知识,指医务工作者对医德知识的理解与把握。“情”是医德情感,指医务工作者在心理上对自己医德义务和医德行为爱憎和好恶的情绪态度。“意”是医德意志,是医务工作者在履行医德义务过程中,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的毅力、坚韧精神。“信”是医德信念,指医务工作者发自内心的履行医德义务的真诚信仰和强烈责任心。“行”是医德行为,指医务工作者在知、情、意、信基础上产生的现实行动,是衡量医德水平高低的客观标志。提高医德认识,培养医德情感,锻炼医德意志,树立医德信念,并将其转化为医德行为与习惯,既是医德修养的目标,也是医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过程。
标准高,即医德修养必须坚持高标准。一是因为医学的特殊性需要高标准的医德素养;二是因为随着社会进步、医学发展,会不断对医德修养提出新问题、新要求,医疗实践的发展要求医者的道德水准不能停留在固定水平上,而是要不断提高。
2.多学习,勤实践
个人修养的高低,虽不能全凭知识深浅来衡量,但知识对提高修养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不能指望不学无术、胸无点墨者有多高的修养,何况医务工作很特殊,没有广博的知识,连基本的医务工作都难以胜任。医务工作者除认真学好医学专业知识,还应涉猎人文科学,并且要勤于实践。医德修养的形成、完善与发展,以及对它的检验和评判,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医德修养是讲与做、知与行的统一。只学不做、只讲不做,不可能培养出高尚的医德品质。
3.贵在自学,持之以恒
修养靠自觉,改造无止境。世上无天生的完人,觉悟程度是逐渐提高的,经历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道德修养是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提高的过程,没有高度的自觉性是不行的。医务人员要提高道德修养,必须做到经常自我解剖,结合职业生涯解剖自己的态度是否优良、感情是否诚挚、工作是否负责,要善于把自己的不良行为诉诸内心的“道德法庭”,进行自诉、忏悔。道德品质的形成非一日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而是长期的、曲折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
(二)医德修养的意义
古人云:“医者,治病工也。”医务人员的医德修养十分重要,是其成才立业的基石,是其钻研医术的动力。医德与医术,似分而实合,密不可分:评价医德,离不开医术与疗效;评价医术,离不开医德。
医学是同疾病做斗争的科学,以防治疾病、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促进社会发展为目的。在一定的社会因素影响下,医务人员与病人主要是防治疾病的关系,维护、保障病人的生命和健康是首位的。以人为本,生命至上。诊治疾病,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失不可复得,死不能复生。仁爱之医,救人一命,功德无量。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说:“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宋代医学家林逋在《省心录·论医》中说:“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人命死生之系。”病人将生命托付医务人员,医务人员就应该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履行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
(三)医德修养的目的
古称医术为仁术,意即“活人性命”的技术。清代医学家王孟英在《回春录》中说:“医者,生人之术也。”明代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说:“医道……原为活人。”医术为救命、活人之术,医务人员对“人”、对“病”、对“生命”仅有仁爱之心是不够的,还必须熟练掌握丰富的医学科学知识,有精湛的医术,仁心仁术兼备才能为病人解除痛苦。医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专业才能,所谓“妙手仁心”,“妙手”是指高超的医术,“仁心”即仁慈之心,指医务人员对病人的善良、仁爱之心。医务人员是健康卫士,应尽心尽力为病人解除病痛。医患之间应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配合,医务人员要用大仁、大智、大爱宽慰病人,取得病人的理解和信任。医务人员应忠于职守,认真负责,无论是诊病还是用药,都应遵守规章制度,严格按章操作,严防事故。医务人员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团结协作。
(四)医德修养的态度
人生有涯,医无止境。“医者生人之术也,医而无术,则不足生人。”医务人员应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医药卫生科学知识,还要有虚心好学、戒骄戒躁的态度,向同行学习,向民间学习,向病人学习,态度要谦虚诚恳,行为要恭敬。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参阅医药书籍达百余种,遍访名医,搜求民间验方,向药农、农民、樵夫、渔民请教,穷搜博采,远涉深山旷野,历时29年,坚忍不拔,为医药学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医学是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只有尊重科学,在医术上精益求精,才能实现为病人解除病痛的良好愿望。
二、医德修养的途径
医务工作者怎样才能达到崇高的医德境界?医德修养不会自发产生,是通过后天教育和培养逐步达到的。“玉不琢,不成器”,医德修养是一种雕琢、磨炼和打磨,想有所成就,必须进行医德磨炼。
(一)医德修养必须结合社会实践
参加社会实践,是提高医德修养的主要方法,也是培养医务人员良好医德品质,使其达到高层次医德境界的根本途径。医务工作者品质形成、完善和发展以及修养好坏的检验与评判,都离不开医学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医学道德修养的基础。一个人只有积极投身到医学实践中,在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各种医学道德活动中,才能分析和认识真、善、美与假、恶、丑。离开医学实践,离开人类的医学道德活动,行为的善恶就无从产生,当然也谈不上正确的医德选择,谈不上克服自身的不道德情感,无从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实践是“知”“行”转化的重要环节。实践中形成的医德理论反过来会对具体的医学实践活动起着指导和促进作用,具体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有效解决医德实际问题,并在医德活动中得到进一步检验与完善。这种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过程体现了医学实践和医德理论的辩证统一。历史上那些在医德修养上有成就者,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坚持知行合一。只讲不做或言行不一、表里不一,不能真正培养高尚的医德品质。医务人员必须深入基层,在医疗实践中学习医德理论,培养医德情感,锻炼医德意志,随时随地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省、检查,纠正错误,经过实践中的多次自我反省、自我批评,使医德情感和意识转化为持久的医德行为和习惯,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医德品质和思想境界的目的。
(二)医德修养重在自觉
医学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高度的自觉性,强调的是自我锻炼、自我熏陶、自我实践的功夫。医务人员要为卫生与健康事业多做贡献,必须有提高修养的自觉性,严格要求自己,随时随地按照医德原则规范自己,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自古以来,许多圣贤十分重视“慎独”和自我反省。“慎独”是指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遵守道德原则,自觉履行职责,使道德达到更高的境界。“反省”重在“一日三省吾身”,也就是古人说的“内省”,即在内心深处用医德原则、规范检查、反省、扪心自问自己的言行,做出自我评价,调控自我行为,从而提高医德水平。医学实践中要自觉与不良风气做斗争,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一步步达到高尚的医德境界。
(三)医德修养必须持之以恒
提高医德修养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不是一日之功,不能一劳永逸,必须持之以恒。所谓持之以恒,一是要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不怕挫折,任何艰难困苦下都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二是贵在坚持,不断修养,长期磨炼。医务工作者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必须增强自我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毛泽东曾写道:“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为隔,而风力益增其怒号。”这启示我们,越是困难越要奋发图强,越有险阻越要急流勇进。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不断加强自我锻炼提高医德修养,才能成为高尚的医务工作者。
(四)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医务人员加强医德修养,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把医德修养同医疗实践相联系。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类对真理的认识没有尽头,对社会主义医学道德不断向着更高的道德要求发展。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医务人员对自己医德行为的要求必然经历复杂、曲折甚至反复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在医德修养方面,经历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再由实践到更高的认识,往复循环,不断提高的过程,而不能永远停留在某个水平上。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不断提高医德修养的自觉性,使医德修养达到“慎独”境界。医疗卫生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比很多职业有更多单独工作的机会,所以“慎独”对医务人员尤为重要。医务人员的许多工作是在患者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进行的,如为病人开出的检查有无必要,检查是否全面、准确,用药是否正确、安全,抢救是否及时,治疗方案是否妥当,收费是否合理等,他人很难监督,病人不易了解。医务人员对病人的某些特殊检查和治疗是在特殊条件或场所进行的,如有的需要在暗室进行,这些职业行为特点要求医务人员必须达到“慎独”境界。
三、提高医德修养的对策
医德修养是道德修养的组成部分,是医务人员的职业修养。形成良好的医德修养,需要提高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需要完善医疗体制,需要从增强自律意识入手。
(一)增强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提高医德修养
人文素质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内在品质,表现为某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罗尔德·霍夫曼教授认为:“一个人要成为优秀的科学工作者,必须具备人文修养。”
人文素质强调的是如何做人,重视的是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们通过自身修养和学习,成为高尚的人,追求人格的完善。医学领域失去人文精神会导致两个严重后果:一是医学会变得越来越不关心人;二是人文医学发展的滞后会成为科学—人文化趋势的瓶颈。
浏览中外医学史会发现,医学大家均具有高尚的医德修养、精湛的医技和较高的人文素质,并且能将高尚的医德和医技化作医学人文精神,关爱生命,救死扶伤。著名妇产科专家郎景和说,医生工作的对象是人,不可见病不见人,不可只医病不医人。妇产科医生更有特殊性,因为妇产科医生面对的是女人,是为人妻、为人母并集家庭责任于一身的人,她们应得到更多的尊重和关爱。妇产科学不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种人文科学,一种艺术和哲学。中国工程院院士顾玉东常说,作为医生,有一颗同情心特别重要,不但要看到病人肉体上的痛苦,还要看到其隐藏在内心世界的痛苦,任何病人都是带着两个痛苦就诊的,一个是肉体的,一个是精神的。医生不仅要给病人解除病痛,还要给病人带去欢乐,因为医生的成长是病人的痛苦、鲜血甚至生命等代价换来的。所以,医生要具备两套本领,一套是解除病人的精神痛苦,需要热情、耐心和真诚;一套是解除病人的肉体痛苦,需要高超的医术。著名小儿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金哲说,医生要兴趣广泛,这样才能和不同阶层的各式各样的病人有共同语言,才能和他们进行情感沟通,才能使病人的病情得到更好的治疗。著名医学教科书《克里斯托夫外科》的第一页写的是:医生要先交朋友后做手术。
(二)完善医疗体制,健全社会保障系统,提高医德修养
随着国家医疗制度的改革,“生病靠国家”“吃药全免费”“住院全报销”的卫生与健康消费观念已被“吃药个人账户支付,大病按比例报销”的卫生消费制度取代。改革把卫生消费与个人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这个意义讲,公民尚未到位的个人消费观会与改革后的卫生消费制度产生落差,医德修养受到患者付不起治疗费用和医院追求经济效益的影响。要解决这些难题,必须从医疗体制和卫生制度上寻求解锁的钥匙。
第一,由于弱势群体无能力支付大额医疗费用,而医院又要自负盈亏,医疗费用容易激化医患矛盾。因此,国家推行医疗保障制度时,要充分考虑特殊群体,使弱势群体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得到落实。
第二,国家应将医疗卫生事业列入非营利公益性行业范围。医学的目的是救死扶伤,如果医院将营利作为宗旨,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势必会出现种种不符合医德的医疗行为。目前我国卫生资源相对贫乏,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充分、不均衡问题突出,为了维护全体人民的健康,必须从国情出发,将满足绝大多数人的基本卫生保障需求作为首要任务。政府在卫生事业发展中应起主导作用,从财政投入上保障其运转与发展,以法律的形式禁止医疗机构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
第三,尽快出台保护医务人员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近年来,病人的权利受到重视,但对医院权益、医务人员权益重视不够。立法机构应认真研究,出台符合我国国情的保护医务人员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
(三)建立社会主义符合市场经济特点的新自律体系,提高医德修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变化,传统的自律体系已不能适应现实需要,医疗卫生界必须构筑起新的自律体系。
首先,要充分尊重患者的权利,平等对待患者,让医患关系从指导型转为合作参与型。患者的权利包括自由决策权、知情同意权、保密权、隐私权、追究权等。医务人员必须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习惯,把患者看成是具有一定权利和人格的客体,让医患关系从指导型转为合作参与型。
其次,要保证医疗服务收费的公开、公平、公正。随着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体制改革,医疗费用由患者个人支付的比例逐渐加大,医疗收费问题易成为医患关系的冲突焦点。保证医疗服务收费的公开、公平、公正,是构筑医院新自律体系的重要内容。
最后,要把实现医学人文关怀作为自律的最终目的。医学人文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的精神需求,注重对人的关心、关怀、关爱。这对医疗卫生界建立自律机制,缓解医患矛盾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注重沟通和交流,用平等的态度对待患者,正确对待疾病和生命,才能为医患关系注入温情,增加温度,缓解医患之间的紧张。医疗卫生界的自律是调节社会关系的稳压器,是调节医患关系的润滑剂。
四、医德修养的三种要素、三种精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对医务人员道德修养、心理品质的期望越来越高。同时,良好的医德修养和合格的心理品质也是医者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是其获得丰富医学知识和精湛医疗技术的关键。心理品质建设是医德医风建设的基础,是医疗技术与医德行为结合的基础。要促使医务人员心理品格的发展,塑造理想的职业形象,医德修养必须具备“三种要素”和“三种精神”。
(一)医德修养的三种要素
1.认知能力
医务人员的认知能力应当是敏锐的、细致的。善于综合分析,不放过任何可疑之处;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善于以有理有据的分析,使疾病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
2.情感交往
医学行为是科学行为,是理性很高的行为,但不是冷漠的行为。医务人员应当稳当、热情,富有同情心,充满爱心,应当既庄重又亲切,既冷静又有奉献精神,热情而不狂热,严峻而平易近人,语言得体,让每位病人都感受到亲切感,有能力促进医患双方的深入沟通和交流。
3.意志活动
医务人员应当意志坚韧,既大胆又心细,敢于创新,又务实求实;有胆识,敢于承担责任;善于抓住时机当机立断,根据病情特点,开展及时救治;善于权衡利弊做出正确决策,及时正确救治病人。
(二)医德修养的三种精神
1.人文精神
医学的服务对象是人。尊重患者,把患者当作社会存在体而不是生物存在体,是人文精神的基本体现。人文精神对推动医德医风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在医患关系方面建立平等的、互利的心理架构,对于落实新的医学模式,促进患者身心健康是十分必要的。
2.敬业精神
医疗工作是为病人服务,但只服务不敬业是不行的。热爱自己的专业,重视自己的专业,处处维护自己的专业,是医务人员最基本的医德修养,也是医学精神、医学价值的基础。人必自重而后人尊之,敬业精神主要表现在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和高超的医疗技术上,热爱病人并能用精湛的技术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3.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求知、创新、务实精神。按科学规律办事,按操作规程办事,是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医务人员绝不能一知半解,切不可不懂装懂,切不可为了私利和面子丢掉原则和要求。对待患者要一视同仁,坚持生命平等且高于一切,科学、负责地对待病人。
综上所述,医务人员的心理品质是在敬业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基础上形成的,这也是塑造医生行为的心理基础。但最基本的还是医学社会角色内在的角色要求,是医学职业的本质、社会职能的要求。医务人员优秀的心理品质,在医疗实践中常以医德医风的形式表现出来。医德即关心患者、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行为准则,医风即行为的规范性、医学职业行业特有的风貌。医生对医德医风的追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为了患者,才能赢得患者。要想得到社会承认,得到患者尊重,医务人员必须重视品格塑造和医德医风修养。德高、技精才能成为名医,才有能力全心全意为患者的健康服务。
五、医德修养的境界
医德修养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职业活动时,遵守社会主义医务道德的基本原则及一系列道德规范,其宗旨是忠诚于人民卫生与健康事业,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医务人员要想具备较高境界的医德修养,必须经过多方面的长期努力,特别是要在日常医疗实践中不间断地进行自我磨炼,时时刻刻严于律己,方能日臻完善。这种使自己的言行日益迈向崇高道德境界的过程,就是医德修养的修炼过程。
(一)对医德的遵循必须具有高度的自觉性
医务人员要有行知合一的职业良心,要内外一致,言行统一,对待病人有爱心、耐心,对待工作满腔热忱、精益求精。
医务人员的职业良心,是指医务人员对病人、对社会、对自己行为的道德责任感。在内容上,它是医务人员医德修养过程中形成的各种道德情感、情绪的总和,是这些道德情感、情绪在自己思想上的内在统一,是各种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体现为内心动机、信念和感情的因素。在特点上,它是从道德的责任感和道德的自我评价方面来反映个人与社会的联系,依据人们的信念、观点、性格和习惯的力量,调整自我与病人、自我与社会的关系。
职业良心对调整个人道德行为、进行道德自我评价,起着重要作用。行动之前,它能够鼓舞和促进人们遵守某种道德原则,履行某种道德义务,做出合乎道德的事情。人们一旦做了违背道德的事情,它能够唤起和促使当事人感到内疚、羞愧,进而反省、谴责这些行为。医务人员有了职业良心,就能时时处处对病人负责,也对自己的良心负责,从而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道德境界,对医德的遵循也就达到了像心跳一样自然的地步。
(二)对医德的遵循必须具有充分的广泛性
医务人员不仅要在公开场合表现出高尚的道德行为,还要真正做到“慎独”。前文已经分析,“慎独”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是衡量某个人道德觉悟和思想品质的试金石,也是道德修养的根本目标之一。各行各业从业者都应当努力做到“慎独”,医务人员更应如此,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自觉选择有利于病人的行为,摒弃一切有损于病人身心健康和人格尊严的不道德行为。出现医疗差错时,应当勇于承认,及时反省,努力设法补救,不掩盖错误、推卸责任,不蒙骗病人及其家属。
(三)对医德的遵循必须具有很大的坚定性
医务人员要努力做到歪风邪气永不沾,高风亮节,视利用职业拉关系、占便宜,甚至敲诈勒索、腐化堕落等为耻辱,坚定不移地把完全彻底为病人服务、忠诚于病人的利益作为神圣职责。
《希波克拉底誓词》说:“愿尽余之能力与判断力所及,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并检束一切堕落及害人行为……我愿以此纯洁与神圣之精神终身执行我职务。”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强调:“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借身命。”到病家诊治疾病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醽醁兼陈,看有若无”。他认为:“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古今中外,医德的具体内容虽有不同,但本质是一致的。
事在人为,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意志坚强,不畏艰苦,持之以恒,永不却步,自觉上进,就一定能够攀上医德境界的高峰。
六、医学生医德修养的培养
2014年6月31日,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重点阐述了深化医学院校教育改革的举措,明确指出“应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医学教育尤其应当强调以德为先”已经成为共识,如何全面培养医学生的医德修养,使其具备较高的在医疗技能和医德修养,是医学教育工作者应着重思考的问题之。
(一)医学生医德修养的日常养成教育
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医学院学习之前,通过前期的政治理论课、德育课等,在德育素质上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因受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先期教育等因素影响,彼此间的医德修养水平和自身素质存在差异。目前在许多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实施主体多以校本部课堂教育为主,较为忽略医德修养的日常养成教育。医学生医德修养的培育应该是连续的整体,应根据医学生所处学习阶段和侧重点的不同,科学规划与制定医德修养的梯次培养结构。针对上述情况,日常德育教育和临床教学活动中可从以下方面加强医学生医德修养的日常养成教育:
1.树立正确的医德认知和医德信念,加强医学生入院教育和岗前培训
通过开学典礼上学习誓言等形式,引领学生铭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铮铮誓词,深入体会医学事业的圣洁与使命。通过讲解长眠于纽约东北部撒拉纳克湖畔的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使学生理解医学是包含人文精神的科学,让这句名言伴随每位医学生的各个学习阶段。通过各种形式让医学生了解当今的教育改革、医疗改革和医患关系,鼓励其带着希望和自信,凭着毅力与信念,依靠勤奋和执着,在学好医疗技术的同时,掌握人文和社科知识,注重语言能力和身心素质的培养,尤其是重视医德修养的培育与提高。还要让学生对院校的发展历程、学科发展现状、教学传统、教育环境、师资水平和教学管理队伍有所了解,从而使学生对医疗事业坚定信念,对医学教育充满信心,搭建院校和学生之间的信任桥梁。在学生对医疗事业坚定信念、对学院充分信任的基础上,更好地开展医德教育。
2.加强医德情感培养,通过“服务—学习”教育模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
结合学校教育环境,从院校的思想文化和专业文化等方面,通过“服务—学习”的教育模式熏陶和培育医学生的医德情感。通过开设专家第一课、聆听本校医疗工作者先进事迹报告会、举办学生志愿者“献血献爱心”活动、参观革命先烈纪念馆、参加升国旗仪式、进行社区医疗实践、慰问离退休医护人员等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人道主义精神、奉献精神等,指导学生形成积极的职业价值观,促进其交流沟通意识的培养。通过开展各类活动,如“研究生的一天”等,向本科医学生介绍和讲解研究生的临床科研学习和工作情况,比如收治患者、参与手术和门诊工作、参与科研实验工作或课题例会等内容。这不仅是不同培养层次的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的机会,也是学校、医院文化和特色的宣传与展示,可以借此激励学生提高技术水平、医德水准,提升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
3.将医德修养培育过程融入德育思想工作、临床实践工作、科研实践工作
第一,为每个班级配备专职辅导员;第二,完善班级、学生会或研究生会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第三,落实临床带教教师和临床科室执行负责人管理制;第四,在研究生导师制的基础上开展导师指导小组和副导师制,并探讨本科生导师制等,借助班级辅导员、学生干部、临床带教教师、临床科室执行负责人和导师等角色,发挥教师和学生干部的榜样示范作用,同时采取思想教育、心理辅导、党团组织会议、名师讲座、临床教育、跟导师学习等形式,开展医学生医德修养的日常培养工作。通过上述途径,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自律观和实践观的引导教育,磨炼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职业使命感,引导医学生由“学生”身份向“医生”身份过渡。在学生培养全过程中,坚持立德树人,重在实践,知行合一,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进行医疗实践的同时,及时、正确地将医德修养教育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全过程,将当今医学发展和医德修养需求的趋势展现给学生,同时不断增加新医德修养教育内容,使医德修养教育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4.加强对医学生医德修养的考核评价,设立奖惩机制,激励学生自觉提升医德修养
目前,众多高校普遍存在轻视医德教育、医德考核过程化,而仅通过课程分数来考察和检验学生品德等问题。为此,要建立并不断完善医德修养考核评价制度,除了医德相关课程分数评定,还要制定医学本科生见习实习、医学研究生临床实践医德医风规范标准与评估体系,从“服务态度、医患关系”“工作责任心、有无差错”“医疗作风、廉洁行医”“团结协作、遵守制度”四个方面,优、良、中、差四个等级,采用个人自评和组织鉴定(临床带教教师、科室主任)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学生在不同科室实习和轮转情况进行医德评价,评价结果记入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同时采取导师小组制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进行鉴定,按照“敬业精神、工作责任心”“服务态度、奉献精神”“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团结协作、谦虚谨慎”“遵纪守法、劳动纪律”五个方面,优、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对研究生的总体情况进行综合素质测评。结合评价结果建立奖励与惩罚制度,以学生的医德医风为淘汰项目,与奖学金评选和优秀毕业生评定挂钩,提高医德教育的权威性,从制度上推动实施医德教育。
(二)医学生医德修养的课程教育
医德理论教学是从理论层面对医学生进行医德培养的方法和途径,可以促进学生掌握医疗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和原则等理论知识,坚守高尚的道德标准。目前医德修养相关课程结构单一,进入临床医学院学习阶段缺乏医德教育,更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和层次化的医德理论教育。在医学研究生课程设置上,多数高等医学院校没有开设医德相关理论课程,忽视对医学研究生沟通技能、职业态度等方面的教育,严重缺乏医学与德育知识兼备的复合型教师。在医学本科生课程设置上,高等医学院校虽按照教育部规定设置有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史等医学人文课程,但大多是选修课,所占学时较少且均开设于基础医学教育阶段,无法满足在医教协同改革下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
针对上述情况,医学院校要建立德育(医德)教研室,全面开展医德修养相关课程,同时把医德教育与医学课程、其他课程渗透融合。
1.开展医德相关理论课程,加强医学生医德修养理论知识积累
将医德教育作为医学本科生必修课程之一。此门课程可依托德育(医德)教研室,教研室人员包括学院党团书记、学生党总支书记、研究生导师、本科和研究生辅导员等。通过“医德的本质及作用”“中国医德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国外医德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医德修养与人文素养”“医疗实践中的道德”“医德评价”“卫生法律法规”等内容系统地讲解医德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范,使医学生掌握医德理论知识,增强医德意识,提高医德修养,为养成良好的医德行为、医德品质奠定基础。
将“临床岗位综合素质训练”作为医学研究生必修课程之一。此门课程可依托学院相关行政管理部门(院办、党办、医务处、医保办和教育处)和各临床教研室,选取兼备医学与德育知识的教学人员包括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医务处处长、医保办主任、教育处处长和研究生管理人员等任教,教学内容主要涉及“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临床沟通能力培养”“医疗相关法律法规”“医院相关规定”“研究生培养的相关规定”等,主要目的是使医学研究生在进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前,充分了解临床工作必须掌握的医患沟通技巧、相关法律法规等知识,培养其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
医德修养相关教学活动中,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授课。第一,引经据典、系统讲解医德修养和临床综合素质的内涵;第二,选取当下有关医疗题材的电视剧片段,带领学生分析和评价剧中医疗人员的道德行为;第三,结合实际案例采用互动式教学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情景教学与点评,展开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第四,采用师生互动讨论的形式,针对合格医生应具备的医德修养品质、违反医德现实等进行师生交流;第五,采取“社区医院实践”以及社会医学服务等双向或多向式综合型教学方法。通过上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与掌握社会主义医德修养的丰富内涵,学会正确分析、看待现实问题,提高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时效性、知行统一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医德修养教育的目的。
通过开展医德修养相关课程,一是提升医学生的医德修养认识水平,从简单地认为医德修养仅局限于处理医患关系,转变为善于处理医生与患者、社会和同事等网络关系;从简单地认为利用法律约束不良医疗行为,转变为医疗行为更多需要从道德层次进行自我约束;从简单地认为医学本科教育阶段的重点是加强医疗技能和医术培养,转变为医术和医德同等重要,在医疗实践中自觉逐步积累医德修养。二是使医学生进一步了解当今医疗状况。三是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讲授医德知识,可以坚定学生的信念和理想,激励学生提升自身医德修养。
2.在医学基础课、临床课教学中贯穿医德教育,融入爱岗敬业观念
在医学本科生《诊断学》、研究生《临床通用技能训练》教学涉及的体格检查、心肺复苏、内外科基本操作等教学中,除了要求医学生临床操作规范,还应举止得体、言语得当、动作协调且幅度力度适当,模拟与患者交流、沟通,熟悉交代病情和安慰患者的技巧,即使是在模拟人上的操作也应为患者焐热听诊器,最后为患者拉上衣服拉链。同时,要求其他课程的授课教师发挥敬业精神和教书育人精神,结合授课内容多联系医德的实际事例及亲身体会和经验,这样既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医德教育。
(三)建立医学生医德修养的培养体系
在医教协同改革背景下,应提高临床医学院和教学医院对临床医学生医德教育的重视程度、培养质量,既依托校本部的德育基础课程,又在临床医学院和教学医院中开展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医德教育培养。
医德培育应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系统化的理论学习,将临床带入课堂,再将课堂带入临床,逐步将医德教育和医德修养培育贯穿至医学本科、研究生教育全过程,实现医学生德育教育、医德修养和医疗实践培养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