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张之毅先生在云南农村进行了长达6年的社会经济调查,完成了著名的《云南三村》,这是继《江村经济》之后的又一部力作。《云南三村》包括“禄村农田”“易村手工业”“玉村农业和商业”,这三个村庄分别来自禄丰、易门、玉溪。《云南三村》的调查内容十分翔实,涉及农户的农作活动、农田分配、农田继袭、农田买卖、劳力出卖、职业分化、土地利用、家庭消费、农村金融等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费孝通在《云南三村》序言里讲道:“从《江村经济》到《云南三村》,还可以说一直到80年代城乡关系和边区开发的研究,中间贯穿着一条理论的线索。《云南三村》是处于这条线索的重要环节上,而且在应用类型比较的方法上也表现得最为清楚。我们可以逐步地扩大实地观察的范围,按着已有类型去寻找条件不同的具体社区,进行比较分析,逐步识别出中国农村的各种类型。也就是由一点到多点,由多点到更大的面,由局部接近全体。类型本身也可以由粗到细,有纲有目,分出层次。这样积以时日,即使我们不可能一下认识清楚千千万万的中国农村,但是可以逐步增加我们对不同类型农村的知识,步步综合,接近认识中国农村的基本面貌。这种研究方法看来有点迂阔,但比较实际。做一点,多一点,深一点。我不敢说这是科学研究社会的最好办法,只能说是我在半个世纪里通过实践找出来的一个可行的办法。”(费孝通、张文毅,2006:5~7)

自2011年从中国农业大学博士毕业之后,我从大都市北京迁至陕西杨凌小镇,这是一个位于关中平原上普通但不平凡的小镇。这里曾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农业技术推广官员”后稷的故乡,他曾在此“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开创了我国农耕文明的先河。它亦是于右任先生于1934年创办的中国西北地区第一所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前身)的诞生地。这座小镇虽然偏居西北一隅,但仍是中央部委高度关注的全国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所在地。自进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工作以来,我就持续关注和研究关中农村社会,但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关中农村社会研究在当前农村社会学领域内处于边缘化的位置。于是,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组建了一支年轻的关中农村社会研究团队,并成立了农村社会研究中心。2014年9月20日,我们承办了中国“第一届农村社会发展论坛”,并且邀请了著名社会学家郑杭生先生等农村社会学领域的学者齐聚杨凌,共同讨论中国农村社会发展问题。郑先生认为“打造农村社会研究关中学派的抱负应该肯定”,他对关中农村社会研究充满了信心。人文社会发展学院院长付少平教授亦肯定了关中农村地区的典型性、独特性和代表性,并予以高度重视。同年,在学校及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农村社会研究中心从陕西省遴选12个县30个村庄作为固定观测点进行长期的跟踪研究,并与地方政府签订了10年的合作调研协议。

关中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化区域之一,关中农村研究与华北农村、华中农村和华南农村研究相比,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国内社会学界也尚未对其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与论述。关中地处黄河流域,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东西长约300公里,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因其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历来被文人墨客所青睐。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三农问题”的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关中地区的农村与农民问题。其实,早在北宋时期就已有学者开始对关中地区的农民及农村社会展开了研究,并提出了许多优秀的思想,其中以陕西眉县张载的影响最大,他创立了关中地区的理学,自成学术体系,独具思想特色,后来被称为“关学”。“关学”的核心思想是重视躬耕实践,发扬实学之风,笃实重礼。“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是张载社会建设的纲领。以“井田、封建、宗法”为主干的“回复三代”是他社会建设的蓝图,为之他也付诸了实践,对关中地区的社会建设和民风民俗的形成意义深远。正如郑杭生先生指出的,“关中学派传统深,横渠四句是经典,西北农研待继开,青年才俊勇担当”,其不仅仅对张载的社会建设思想予以肯定,更以此来勉励关中农村社会研究者秉持关学传统,深入开展关中农村社会研究,为中国农村社会研究贡献“关中力量”。

关中特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与文化习俗,早就决定了关中农村与农民研究是中国农村与农民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世界农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中三村》中的村庄来自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的故乡——韩城市。其选择受到费孝通类型比较法的启示,每个村庄的类型各有不同,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这对了解关中农村社会有着极大的帮助,也为后续研究关中农村社会变迁的学者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数据和经验参考。

《关中三村》中的党村,是旅游带动型的社区发展模式。党村是一个具有近700年历史的古村落,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但是村落建筑群保存完整,村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有名望的商人和官员,村落文化亦是丰富多彩。然而,直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建筑学家青木正夫才发现党村这些有价值的建筑群,并且联合陕西一些高校进行调查,最终撰写成日文版的《党村》和中文版的《韩城村寨与党村民居》。从此,党村便为外界知晓,来党村旅游和研究的人越来越多,奠定了党村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但是,随着村落旅游业的发展和知名度的提高,村级组织能力越来越弱,于是在2012年转交给地方政府接管。虽然党村的旅游业逐步走入正轨,但是政府的强干预和民众的弱参与成为当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阳村是一个企业带动型的村庄,自驻村企业入村以来,吸纳了阳村众多的劳动力,使得村民可以就地就业,提高了农户的家庭收入。同时,企业也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并且日渐介入村民的日常生活交往中。然而,企业的发展不但引发村庄土地租用和环境污染问题,而且造成村庄内部的村组之间收入严重分化和农户集体行动缺失。

文村处在山区,是一个西部典型的传统农业型村庄,花椒产业作为其传统产业,是维持农户家庭生计的重要支柱。近年来,村庄大量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致使村庄留守人口比例不断上升,村庄政治精英也为自家生计而奔波,无暇顾及村级治理,村委会大院已是长满荒草。在当前人口外流的现实背景下,文村该何去何从,村级治理如何实现成为其首要的问题。

由此看来,关中三村各有千秋,存在各自的发展问题。虽然这三村只是关中农村众多类型中的一种或几种,不能完全代表关中农村,但至少是关中农村的一种缩影。笔者希望通过持续跟踪研究这三个村庄,不断发现关中农村社会出现的新问题,一方面为我国“三农”问题贡献微薄力量,另一方面也可丰富关中农村社会质性研究。

2016年5月7日

陕西杨凌农大嘉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