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部山区农村灾害移民研究
- 陈勇等
- 2675字
- 2022-05-30 18:36:15
第五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 结论
(1)1990~2010年,陕南粮食总产量、人均粮食产量均呈波动下降趋势,且人均粮食产量的下降趋势较粮食总产量的下降趋势更为显著。1990~2010年,陕南粮食总产量、人均粮食产量均以4~6年为周期呈波动下降趋势。同时,陕南人均粮食产量的拟合曲线显著性为0.502,高于粮食总产量的曲线拟合值0.405,表明陕南人均粮食产量的下降趋势较粮食总产量的下降趋势更为显著。
(2)温饱状态下,陕南各区县2007~2010年人口容量相对较大,粮食消费压力相对较小。其中,除汉滨区、汉台区、商州区、丹凤县虚拟人口容量较大,其他24个区县虚拟人口容量较小或无虚拟人口容量,人口外部依赖性小。小康状态下,陕南各区县2007~2010年人口容量相对较小,仅镇坪县人口出现小规模盈余,其他区县均出现人口赤字,人口承载压力较大。
(3)2015~2020年,陕南各区县整体人口盈余规模缩小,人口赤字规模扩大,人口承载力指数呈上升趋势,人口承载压力上升。2015年,陕南各区县人口容量整体处于一般超载至轻微盈余状态。2020年,陕南各区县人口容量整体处于轻微超载至严重超载状态。其中,汉滨区、镇安县、勉县等12个区县人口呈现盈余状态,其人口盈余规模为0.02万~9.73万人;丹凤县、山阳县和西乡县等16个区县人口呈现超载状态,城固县、山阳县和丹凤县人口赤字规模分别达到9.34万人、8.39万人和7.90万人,超载程度较为严重。
(4)2015~2020年,陕南28个区县人口分布状态分为Ⅰ迁出区、Ⅱ迁出区、Ⅲ稳定区、Ⅰ迁入区和Ⅱ迁入区五种类型。丹凤县、西乡县和山阳县属Ⅰ迁出区,主要以人口迁出为主;宁强县、旬阳县和城固县属Ⅱ迁出区,可适度迁出人口;略阳县、南郑县、宁陕县等9个区县属Ⅲ稳定区,以人口稳定发展为主;汉滨区、商州区等6个区县属Ⅰ迁入区,以人口迁入为主;勉县、镇巴县和紫阳县等7个区县属Ⅱ迁入区,以适度迁入人口为主。
二 政策建议
1.扩大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提高粮食供给安全性
陕南是我国西部典型山地灾害多发区,耕地数量少、优质耕地资源稀缺,有限的耕地资源受经济发展带来的空间挤压和多发山地灾害的双重压力,粮食产量波动性很大。这给陕南地区粮食的稳定供给带来较大挑战。扩大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提高粮食仓储密度和效度,调节丰、贫年粮食流通,缓解灾年粮食生产的波动性,提高粮食供给消费的安全性。
2.合理规划科学使用,有效保护耕地资源
陕南地区耕地数量少,优质耕地资源稀缺。随着陕南扶贫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有限的耕地资源受到多重压力,尤其是粮食播种面积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为了有效保护耕地资源,提高人口容量,首先要控制工业化对耕地资源的侵占,建立有序、合理的耕地使用规划,减少乃至杜绝耕地资源无序非法使用,稳定耕地资源数量;其次要科学合理使用耕地资源,稳定耕地资源质量,综合有效保护陕南有限的耕地资源。
3.鼓励外出务工,减轻耕地人口压力
外出务工一方面可减少陕南各区县常住人口规模,在事实上减轻陕南耕地的人口压力;另一方面可以扩大农民收入渠道,减轻人口对耕地资源的依赖度,稳定提升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消费安全性。
4.建立高效粮食流通体系,提升虚拟人口容量
受耕地等资源的限制,一定时期内陕南各区县现实人口容量上升空间有限。而粮食资源的流通可在一定程度上快速弥补现实人口容量的不足,在短期内通过提高虚拟人口容量进而实现提升整个区域人口容量的目的。高效粮食流通体系的建立,既要立足省内,又要放眼全国;既要方便粮食的省内流通,又要方便省外粮食的流入,为缓解陕南耕地压力,提升陕南人口容量提供保障。
5.全局协调,促进人口空间合理分布
陕南整体人口承载力压力较大,且区县间的差异较大。城固县、山阳县、丹凤县严重超载,人口压力大。而汉滨区、商州区、洋县等区县人口盈余规模较大,人口压力小,这为人口空间合理再分布提供了可能。但由于涉及跨县迁移等问题,陕西省必须从整体出发、全局协调,依据人口迁移功能区划,并按就近原则,制定合理的人口空间再分布规划,提高人口空间分布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Brown L.R. Who Will Feed China?Wake-up Call For a Small Planet. New York:Norton. 1995:9-10.
[2]陈锡康、郭菊娥:《中国粮食生产发展预测及其保证程度分析》,《自然资源学报》1996年第11(3)期,第197~202页。
[3]谢俊奇、蔡玉梅、郑振源等:《基于改进的农业生态区法的中国耕地粮食生产潜力评价》,《中国土地科学》2004年第18(4)期,第31~37页。
[4]封志明:《土地承载力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中国土地科学》1994年第8(3)期,第1~9页。
[5]彭立、刘邵权、刘淑珍等:《汶川地震重灾区10县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9年第41(3)期,第294~300页。
[6]Hardin,G.Cultural. Carrying Capacity:A Biological Approach to Human Problems. BioScience. 1986,36:599-606.
[7]Seidl I.,Tisdell C. Carrying Capacity Reconsidered:From Malthus Population Theory to Cultural Carrying Capacity.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9,31:395-408.
[8]Wackernagel M.,Rees W.E. Perceptual and Structural Barriers to Investing in Natural Capital:Economics from an Ecological Footprint Perspective.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7,20:3-24.
[9]彭希哲、刘宇辉:《生态足迹与区域生态适度人口》,《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年第10(4)期,第9~15页。
[10]陈勇、茆长宝、程琳:《基于地区生态足迹差异的生态适度人口研究》,《生态环境学报》2009年第18(2)期,第560~566页。
[11]高晓璐、陈田、樊杰:《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地区的人口容量分析》,《地理学报》2010年第65(2)期,第164~176页。
[12]刘红梅、王克强、石芳:《中国粮食虚拟土地资源进口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11期,第26~33页。
[13]封志明:《中国未来人口发展的粮食安全与耕地保障》《人口研究》2007年第31(2)期,第15~29页。
[14]封志明、杨艳昭、张晶:《中国基于人粮关系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自然资源学报》2008年第23(5)期,第865~875页。
[15]梅方权:《21世纪前期中国粮食发展分析》,《中国软科学》1995年第11期,第99~101页。
[16]卢良恕、刘志澄:《中国中长期食物发展战略》,农业出版社,1993。
[17]刘晓梅:《我国粮食安全战略与粮食进口规模》,《宏观经济研究》2004年第9期,第16~18、41页。
[18]傅龙波、钟甫宁、徐志刚:《中国粮食进口的依赖性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管理世界》2001年第3期,第135~140页。
[19]茆长宝、程琳:《两种人口预测模型精确度比较》,《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29~32页。
[1] 其中,肉、蛋、奶、水产品耗粮系数分别为3、1.8、0.5和1.2。
[2] 温饱状态下人均粮食消费标准为300千克/年;小康状态下人均粮食消费标准为400千克/年。
[3] 计算结果为各区县2007~2010年的均值。
[4] 笔者计算,1978~2010年,陕西省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千克/平方公顷),年均增速为3.3%;1978~1998年和1999~2010年,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年均增速分别为4.1%和3.4%;2005~2010年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年均增速降至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