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藏那曲牧民定居后生活能源消费及其保障
- 杨涛
- 3644字
- 2022-05-30 18:43:54
第三节 继续研究空间
一 已有研究述评
已有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继续深入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前期基础和借鉴。
从定居领域的研究来讲,已有文献将定居动力源归纳为推力、拉力和中间阻力的分类方式,为分析那曲牧民定居行为提供了很好的参照框架。而将定居模式归纳为城镇集中、乡村集中和分散定居方式,也为那曲定居方式的分析提供了指导。定居给农牧民所带来的影响,为我们全面把握那曲定居影响提供了可供对比研究案例。
从能源贫困领域的研究来讲,能源贫困以电力为核心指标的界定和度量方式显示了电力在生活能源消费中的重要性。能源贫困成因被归纳为能源可得性、能源用得起和文化习惯三个因素,基本上把握了能源贫困的主要原因。能源贫困的影响则着重体现在生态环境、收入下降之间所形成的恶性循环。而要缓解能源贫困则需要依赖于农牧区电气化和关注可再生能源和能源公平。
二 继续研究空间
既有研究已成果丰硕,但是当面临西藏那曲地区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时,仍有一些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的空间。
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的定居行为,从动力来源上讲与内地其他地区具有一个显著不同的特点,那就是对外部动力的依赖性强。如果没有中央和自治区政府推行的安居工程项目,那么那曲地区牧民的定居进程将减缓、定居形式和程度也会发生变化,例如住房更新程度。因此,研究有较强外部援助情形下的牧民定居行为仍是一个没有深入研究的领域。
像那曲地区这样以牛粪为主导能源消费结构的区域,目前在国内其他地区是比较少见的。从电力提供的生活能量比重及占支出比例来看,目前西藏那曲地区处于严重的能源贫困状态。能源贫困不仅会影响到农牧民健康水平,也会影响到生态环境的保护,甚至影响到民生改善的快速实现。因此,牧民生活能源消费情况如何,以及能源贫困程度如何,都是当前那曲地区不可忽视的议题。
目前,西藏自治区已完成了绝大多数农牧民的安居工程,包括那曲地区也是如此。可以说,安居工程是近年来影响农牧民生活生产最重要的大型民生工程;因此,安居工程对农牧民生产生活所带来的影响,也被学者所关注和研究。但是,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草场退化、文化适应性领域。事实上,国内外发展经验和研究表明,城镇化与能源消费之间具有密切关系;因此同样具有城镇化部分特点的安居工程一样也会对能源消费产生影响,尤其是对生活能源消费产生影响。但是,目前这些研究还没有被深入涉及和广泛关注。
因此,从定居角度来研究定居对农牧民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定居后出现的生活能源新问题、定居后如何缓解能源贫困,都是西藏自治区急迫需要关注的议题,也是学术研究需要关注的新领域。而这些议题在既有的学术研究中,却较少涉及,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因此成了本课题继续深入研究的空间。
[1] 郎维伟、赵书彬:《藏北牧区定居点向村落变迁初探》,《西藏研究》2010年第6期,第37~47页。
[2] 王娟娟:《基于推拉理论构建游牧人口定居的动力机制体系——以甘南牧区为例》,《经济经纬》2010年第2期,第52~56页。
[3] 张建世:《从游牧到定居——藏北牧民生活的变迁》,《西藏民俗》1996年第2期,第28~31页。
[4] 泽柏:《川西北高寒牧区牧民定居的研究——专题报告之二》,《四川草原》1990年第1期,第22~28页。
[5] 黄平芳:《村落社区的旅游城镇化研究》,《江西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第105~110页。
[6] 章辉:《青藏高原牧区城镇化实证研究》,西藏民族学院,2006。
[7] 闵文义、关春玉:《西部民族牧区城镇化与畜牧产业化互动模式研究》,《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74~78页。
[8] 高永久、邓艾:《藏族游牧民定居与新牧区建设——甘南藏族自治州调查报告》,《民族研究》2007年第5期,第28~39页。
[9] 王春英、杨丽雪、于潇在2013年发表的《牧民定居下的现代畜牧业发展现状调查——以红原县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第5期,第763~766页。
[10] 高永久、邓艾:《藏族游牧民定居与新牧区建设——甘南藏族自治州调查报告》,《民族研究》2007年第5期,第28~39页。
[11] 席建超等:《旅游地乡村聚落演变与土地利用模式——野三坡旅游区三个旅游村落案例研究》,《地理学报》2014年第4期,第531~540页。
[12] 贺卫光:《甘肃牧区牧民定居与草原生态保护》,《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第45~50页。
[13] 师守祥等:《牧区移民定居的动力机制、效益分析与政策建议:甘南藏族自治州个例分析》,《统计研究》2005年第3期,第49~53页。
[14] 高永久、邓艾:《藏族游牧民定居与新牧区建设——甘南藏族自治州调查报告》,《民族研究》2007年第5期,第28~39页。
[15] 张涛:《甘南藏族自治州牧民定居模式与效应分析》,《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第104~106页。
[16] 王娟娟:《甘南藏族自治州游牧人口定居的机制、模式和效应研究》,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17] 苏发祥、才贝:《论藏族牧民定居化模式及其特点——以甘肃省玛曲县、青海省果洛州为个案》,《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第59~63页。
[18] 李巍等:《游牧民定居视角下的村庄整合与发展战略研究——以甘南州合作市为例》,《现代城市研究》2013年第9期,第70~74页。
[19] 陈英玉:《牧民流动与牧区城镇化道路》,《攀登》2006年第4期,第83~85页。
[20] 韩玉斌:《藏族牧民定居后的文化调适》,《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第126~130页。
[21] 李君:《四川阿坝藏族牧区城镇化建设研究》,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2] 王岚等:《四川藏区牧民由定居转为安居的几个问题》,《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1期,第114~118页。
[23] 郎维伟、赵书彬:《藏北牧区定居点向村落变迁初探——以那曲县达嘎多、宗热格两村为例》,《西藏研究》2010年第6期,第37~47页。
[24] 徐君、冯倩:《牧民定居社区社会关系重构研究——以青海省玉树州曲麻莱县H社区为例》,《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第71~81页。
[25] 高新才、王娟娟:《牧民定居工程的经济社会效应——基于玛曲县的调查分析》,《开发研究》2007年第5期,第1~4页。
[26] 李中锋:《四川藏区牧民定居与彝区“三房”改造工程效应分析》,《天府新论》2013年第4期,第74~79页。
[27] 韩玉斌:《藏族牧民定居后的文化调适》,《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第126~130页。
[28] 托曼、崔延虎、崔乃然:《游牧、定居与牧区社会发展研究与思考》,《草食家畜》1996年第S1期。
[29] 彭定萍、贺卫光:《夏河游牧民定居社区适应性的现状研究——基于夏河牧区定居新村的实地调查》,《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57~62页。
[30] 花晓波、阎建忠、刘祥:《定居牧民对草地退化的适应策略——以那曲县为例》,《山地学报》2013年第2期,第140~149页。
[31] 魏一鸣:《中国能源报告(2014):能源贫困研究》,科学出版社,2014。
[32] 罗国亮:《国外能源贫困文献综述》,《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第12~16页。
[33] Benjamin K.Sovacool.What moves and works:Broadening the consideration of energy poverty.Energy Policy,2012(42):715–719.
[34] 丁士军、陈传波:《贫困农户的能源使用及其对缓解贫困的影响》,《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12期,第27~32页。
[35] 罗国亮:《国外能源贫困文献综述》,《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第12~16页。
[36] IEA.Energy Povergy How to make modern energy access universal.2010.
[37] Liddell,Chris Morris,S.J.P.McKenzie.a Measuring and monitoring fuel poverty in the UK:National and regional perspectives Christine[J].Energy Policy ,2012(49):27-32.
[38] Shonali Pachauri a,n,Daniel Spreng.Measuring and monitoring energy poverty,Energy Policy,2011(39):7497–7504.
[39] 《可持续发展可再生能源北京宣言》,《农村可再生能源及生态环境动态》2005年第11期,第5~6页。
[40] Richard Moore,“Definitions of fuel poverty:Implications for policy”,Energy Policy,2012(49):19–26.
[41] UNDP,How Do Rural Energy Services Reduce Poverty,2005.
[42] Philippa Howden-Chapman,“Tackling cold housing and fuel poverty in New Zealand:A review of policies,research,and health impacts”,Energy Policy,212(49):134-142.
[43] UNDP,Energizing Poverty Reduction:A Review of the Energy-Poverty Nexus in Poverty Reduction Strategy Papers,2007.
[44] 王庆一:《“穷人燃料”与能源贫困》,《能源评论》2012年第5期,第40~42页。
[45] 国际能源署:《世界能源展望2004》,2004。
[46] 朱成章:《能源贫困——开发可再生能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能源政策研究》2006年第4期,第14~18页。
[47] Chris Morris.Fuel poverty and human health:Are view of recent evidence Christine Liddell,Energy Policy,2010(38):2987–2997.
[48] 丁士军、陈传波:《贫困农户的能源使用及其对缓解贫困的影响》,《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12期。第27~32页。
[49] 罗国亮:《国外能源贫困文献综述》,《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第12~16页。
[50] 翟永平:《气候变化下消除能源贫困的二重奏》,《能源评论》2011年第6期,第69~71页。
[51] Ranjan Parajuli,“Access to energy in Mid/Far west region-Nep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ergy poverty”,Renewable Energy,2011(36):2299-2304.
[52] Barbara Illsley,Tony Jackson,Bill Lynch,“Addressing Scottish rural fuel poverty through a regional industrial symbiosis strategy for the Scottish forest industries sector”,Geoforum,2007 (38):21-32.
[53] Anjali Bhide,Carlos Rodríguez Monroy,“Energy poverty:A special focus on energy poverty in India and renewable energy technologies”,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11 (15):1057-1066.
[54] Ryan Walker,“Area-based targeting of fuel poverty in Northern Ireland:An evidenced-based approach”,Applied Geography,2012(34):639-649.
[55] Ambuj D.Sagar,“Alleviating energy poverty for the world’s poo”,Energy Policy,2005(33):1367-1372.
[56] Belinda Spagnoletti,Terry O’Callaghan,“Let there be light:A multi-actor approach to alleviating energy poverty in Asia”,Energy Policy,2013(63):738-746.
[57] StefanBuzar,Energy Poverty in Eastern Europe:Hidden Geographies of Deprivation,Ashgate,UK,2007.
[58] Gordon Walker,Rosie Day,“Fuel poverty as injustice:Integrating distribution,recognition and procedure in the struggle for affordable warmth”,Energy Policy,2012(49):6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