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展干预与移民生计重建:广西Y库区巴村个案研究
- 严登才 施国庆
- 1003字
- 2022-05-30 18:27:36
第六节 研究创新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有五点。
第一,构建了发展干预文本与实践偏离的分析框架。本研究在借鉴“项目社会”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用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对项目社会这一分析框架做了进一步的延伸,并将其应用到发展干预的分析中。在本研究中,对项目社会的定义、构成与结构、特点、运行逻辑等做了初步探索,使其成为工程社会学研究中重要的分析工具。
第二,对口粮补助、养殖业和林果业实施过程中社会行动者的惯习和资本做了详细的分析,阐述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归纳出发展干预文本与实践偏离的路径。研究认为,发展干预文本是在“非具体情境”下产生的,社会行动者对发展干预的认知和目标不一致,从而使发展干预呈现出协商、竞争的状态。在实施过程中,行动者为了争取项目的空间而利用自身的资本对发展干预文本进行再界定,从而导致发展干预文本与实践偏离、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分离。
第三,从社会转型的视角分析库区移民“部落”的形成机制。现在鲜有对移民村落的系统研究,而从社会转型的视角对村落发展的研究更少。本研究从社会转型的视角透视巴村发展干预的历程,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转型过程中移民利益分配的转变对移民生计的影响。通过对巴村发展历程的分析,笔者总结了库区移民发展的路径,即“抽血→输血+造血→补血→还血”这样一个过程。在从“抽血经济”到“还血经济”的过程中,移民的受益程度逐步提高,但移民及其后代的发展依然迟缓,因此地方政府对库区移民实施了发展的追赶策略。
第四,通过对巴村养殖业发展过程的分析,提炼出“问题驱动型服务完善机制”。在巴村养殖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将失败归结为移民自身的问题。实际上,面对生计的转型,移民需要政府提供社会化的服务,但地方政府总是在出现问题之后才会去完善相应的社会服务机制,属于“问题驱动型服务完善机制”。这种机制是政府与移民之间“施”与“受”的一种反映,由于无法做到上游干预,因此无法规避发展干预实施过程中的风险。
第五,总结了Y库区移民发展干预中政府的发展干预观,如水电开发的涓滴效应、发展干预的线性观和发展干预的外部决定论。通过分析巴村的发展历程,笔者指出,水电开发的涓滴效应是不存在的;发展干预是社会行动者在场域内相互争夺资源的过程,因而是非线性的和动态的;发展干预的外部是被建构出来的,外部有时候无法攻克内部,尤其当干预与移民的惯习相悖时。
[1] 遵循学术惯例,本文对人名和县级以下的地名等进行匿(化)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