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限制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人口分布特征

国家级限制开发区的农业地区覆盖面较广,聚集着全国大多数的农业人口。2010年我国农村人口的数量为6.74亿人,占人口总数的50.32%,这些群体年龄偏大、综合素质偏低,转移压力相当大。与国家优化开发区的农业地区相比,呈现农业技术水平低、农业产品层次低、农业附加值低的特点,农业现代化水平落后。

一 东部农产品主产区人口密度较高、素质高、人口迁移就地与异地并举

江苏、山东、河北等东部农产品主产区自然条件优越,人口密度较高,农产品主产区人口密度也高于中西部的农产品主产区。除了依托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包括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对农业补贴等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之外,农产品主产区还得到本地财政、科技等强有力的支持,农民生活水平高、综合素质高,流动迁移能力强,且距离成本低,人口流动阻力小,市场拉力大,人口流迁数量大。如有“江苏第一农业县(市)”之称的东台市,其外出务工人员达到劳动力总量一半以上。东台还实施了“五方联动”财政支农新模式、加大土地流转新路子以及搭建“以奖代补”融资新平台,使得其现代农业步伐不断推进,吸收劳动力能力不断增强,小城镇步伐不断加快,对当地人口的凝聚力和辐射力也不断增强。总体来看,东部农产品主产区基本形成了劳动力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并举的模式。

二 中西部农产品主产区人口密度高、素质较高、人口迁移以异地转移为主

中西部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差异性大。总体上看,粮食主产区人口密度偏高,如河南、四川等地,都是人口输出大省。中西部农产品主产区人口密度稍高于东部地区,人口综合素质劣于东部粮食主产区,农民可支配收入与优化和重点开发的城市化地区差距明显。该区域的人口转移的压力大,市场推动力较强,人口综合素质较高。人口转移主要以异地转移为主,随着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加快,人口回流现象也比较突出。

三 特殊农产品主产区人口密度低、人口季节性流入特征明显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黑龙江农垦总局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也是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1/3,人口密度低,每平方公里不足35人,人口经济密度为0.42人/万元(2008年数据)。从历史来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直是人口迁入的重要区域。近年来新疆棉花产量占全国的1/6,每年对采棉工的需求在50万人左右,“十一五”期间采棉工为312.7万人,人口季节性流入特征明显。

黑龙江垦区是中国耕地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0%,2009年粮食产量占全国的3.3%,增量占全国的10.6%。该区域人口密度不高,每平方公里不到30人,人口经济密度为0.01人/万元,城镇一体化不断推进,小城镇建设超常规发展,综合载体功能不断增强。引导分离人员进镇务工经商,以扩大城镇的人口规模。总体来看,人口流动以本区域内部流动为主。

此外,除了国家规定的农业资源好、增产潜力大的地区之外,其他农业化地区应划分为省级限制开发区农业地区。该类地区人口密度低,生态压力大,人口综合素质低,转移压力大。

国家层面的农产品主产区是具备较好的农业生产条件的区域,需要在国土空间开发中限制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以保持并提高农产品生产能力。该区域的功能区定位是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的重要区域,农村居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主要包括“七区二十三带”,七区指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甘肃新疆地区七个农产品主产区;二十三带指七区中以小麦、油菜等农产品生产为主的23个产业带(见图3-4)。

图3-4 我国粮食主产区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