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晋襄公的接班人

阳处父是晋襄公的老师,是晋襄公重点培养的心腹。在这些年,阳处父可谓是晋国曝光率最高的大夫之一了。

晋襄公即位的前一年,这位阳处父作为使者,到楚国出过差,这是晋楚之间第一次大使级别的外交互访。

晋襄公即位那年,崤山大战爆发,晋襄公私自放走了秦国三位大将,被先轸一顿臭骂,受命去追那三位秦将的就是这位阳处父。阳处父看着对方已经上了船,还玩了一个小聪明,假称是来送马的,想诓骗对方回来,结果连易骗的秦国人都没骗着。

接下来这件事,就比较有名了,骗老实的秦国人不行,骗滑头的楚国人竟然还成功了。就在那一年的年底,阳处父进攻蔡国,楚国令尹子上来救。两军夹河布阵。阳处父忽悠子上,让子上退兵三十里,晋军将渡江相战,等楚军一退,阳处父就宣称楚军撤退了,自个儿就班师回朝了。这件事情也直接导致子上名誉扫地,被楚成王赐死。

接下来的数年,阳处父又干了数件大事,比如以大夫的身份跟鲁文公会盟,以羞辱鲁文公。又曾经在楚国攻打江国时,率兵进攻楚国以救江国,却帮了倒忙。

出境率不可谓不高,但成绩实在不尽如人意。

访问楚国没见到什么出彩的记录。黄河边上连秦国人都忽悠不了。

以大夫的身份跟鲁文公结盟,这是明显失礼的行为,尽管是晋襄公的授意,但作为老师,起码要劝阻一下嘛。不但不劝,在会上还比较嚣张,搞得后来晋襄公还要专门请鲁文公吃饭,赔礼道歉。

与楚国子上一战,不知道的以为是楚军逃跑,知道的自然对晋军大失所望,逃跑还算了,竟然还不按套路,用诡计欺骗对方。这说出去,晋军的形象何在?

救援江国那次,史书记载,阳处父还特地请了周王室一起发兵,可跑到楚国的方城后,碰到楚国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公子朱,就连忙班师回国了,结果让江国这个地处楚国后院,一直效忠中原的小国被楚国活生生灭了。江国是上一任霸主国齐国拉来的,却间接亡在了晋国的手上。要是晋文公在下面见到齐桓公,只怕都会有些不好意思。

意识到自己的这位老师是位扶不上墙的主儿,晋襄公就彻底死心了,在举办“大礼”时,不但没有给他安排个军职,扶他为正卿,甚至也不想让他参加,干脆打发他去卫国访问去了。

在这次出差途中,发生了一件事,诠释了这位阳处父是个什么样的人。

从卫国访问回来后,阳处父经过宁地。一位叫宁嬴的人主动找到他,表示要追随他。这位宁嬴应该是宁地的地方官或者是旁支小贵族,平时一直在寻找能够进入国都建功立业的机会,但这样的机会是不容易得到的。现在自己的辖地上突然出现了阳处父这样的大官。从史书的记载来看,阳处父这个人长得很潇洒,而且口才很好,侃侃而谈,纵论天下,很快就把宁嬴征服了。

“老婆,我求君子求了好久,今天终于得到一个了。”宁嬴兴奋地跟老婆说道,其神态就像被压了五百年的孙悟空碰上了打东方来的唐长老。

于是,宁嬴热情招待阳处父,诚恳请求,阳处父终于答应带他一起去晋国绛都。在春秋时,国都几乎是一个国家唯一的政治舞台,只有进了国都,才有涉足政坛的机会。

跟在阳处父的屁股后面,宁嬴兴冲冲上路了。一路上,阳处父对这个晚辈颇为照顾,本人又是话痨,一路上嘴就没停过,一会儿指点一下以后官场上要注意的事项,一会儿介绍一下自己的丰功伟绩。又讲了讲晋国当前的当红大夫们,当然,在阳处父看来,这里面不少都是靠着关系浑水摸鱼的。阳处父安慰宁嬴,不要以为自己背景差,就失去信心,你看我,不也没什么背景嘛,照样混得好。

宁嬴在后面频频点头,虚心受教。到了温地后,宁嬴突然露出为难的表情,表示自己猛然想起来,有些事要处理,就不跟阳大夫回晋都了。

阳处父倒也没有挽留,他估计也听到了有关“大礼”的消息,着急回去应对,就与宁嬴拱手告辞了。

离开阳处父后,宁嬴直接回到了家里,老婆看到他后十分奇怪,便问:“夫君不是已经得偿所愿找到君子了吗?怎么不跟从他,反而回来了呢?”

“别提了。”宁嬴垂头丧气地说,“我看阳处父这个人长得仪表堂堂,就想跟随,而听他说话却让我感到厌恶。这个人也就长得还可以,言辞却很匮乏,而且这个人性格又很要强。《商书》上说,人要刚柔并济。碰到柔弱的人,就以刚强应对,碰到高亢明爽的人,就用柔弱来应对。这个人,个性太刚强,一点也不肯示弱让人,连老天爷都没他这么强硬。而且我听他说的话,华而不实,只怕会招来怨恨。他在晋国,得罪的人肯定很多,只怕自身都难保。我跟着他,估计没得到什么利益就要陪他倒霉了。想了一下,我还是回来的好。”

一个仅仅跟阳处父相处没多久的人,就把阳处父的性格缺陷分析得头头是道,这说明阳处父这个人没有什么城府,为人单纯,说话也很直接。

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单纯并不是坏事。但对于一个在政治场上混的人来说,单纯的人就如同绵羊,对手全是虎狼。

回到晋国之后,单纯又刚烈的阳处父不甘寂寞,让本已平息的换帅风波再次掀起巨浪。

阳处父很生气。自己一出国,国君就安排“大礼”,这不是明显要把自己排除在外吗?感觉受到冷落的阳处父气呼呼地找到晋襄公,冷不丁提了一个建议:“我看赵盾比贾季有才能多了,应该让赵盾当中军主将。任用有才能的人,对国家才有益。”

显然,阳处父对这次“大礼”也相当不满,但他同样不好意思直接表态。像先克一样,他是来搅浑水了。

顺便提一下,阳处父提出这个建议倒不是完全没目的性。他推崇赵盾,是因为团队的需要。

我们知道,中国是个人情社会,人情社会的特点就是无数的小团伙相互交集、嵌套。对于士、梁益耳这些本土派大夫来说,还乡团当然是一个集团,但还乡团也不是浑然一体。在这个内部,又因为各个家族而分成许多小团伙。比如以赵盾为首的赵家班,以贾季为首的狐家班,等等。

社会学告诉我们,一个团队解决了外部的危机之后,必然会在内部挑起一轮内斗。现在还乡团已经击溃本土派,自然要展开一番内部争斗。

而阳处父不姓赵,但他是赵家班的人。

阳处父以前是赵盾父亲赵衰的部下。赵衰对他更有知遇之恩。据史书记载,因为阳处父这个人没什么背景,想出来做官找不到门路,先是投到了贾季父亲狐偃门下,结果在狐偃手下混了三年,都没被提拔。阳处父无奈之下,转投到赵衰门下,只过了三天,赵衰就帮他谋到了一个职位。

狐偃三年办不成的事,赵衰三天就办成了,这应该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态度的问题。赵衰这个人是出了名的老好人,尤其以能推荐人才而著称,甚至主动让出位置给他人。晋国还流传着他三次让出卿位的故事。

了解了这些,就不难理解阳处父为什么提这个建议了。对于这些过往,晋襄公是知道的,而阳处父提的这个建议简直就是胡搅蛮缠嘛。

以前先克来提时,“大礼”还没有举行,名单也没有公布,只是处在内部讨论阶段,有什么不同意见,大家都可以提出来。现在“大礼”结束,结果也当着国民的面宣布了。

君无戏言,都已经定了的事,你现在来提,是不是有点晚了?而且,这事也轮不到你来提。先克敢提,那是他爷爷和老子都领过军,家底厚。你一个阳处父,不过新晋升的贵族,也敢对我的决定指手画脚?

我栽培你,你不但不帮着我点,还帮着赵盾说话,让我难办。这官到底是国君给你的,还是赵家给你的?

晋襄公心里极其不爽,脸上阴沉如墨,可沉默了一会儿,晋襄公叹了一口气,“既然你这样说了,那就任赵盾为主将,贾季为军佐。”

阳处父连忙起身,拱手行礼,顺便称赞了两句国君英明的话,然后就得意扬扬地告辞了。而在他转身的那刻,晋襄公的脸上亦露出让人捉摸不定的笑容。

在阳处父提出提升赵盾职位的那一刻,晋襄公十分恼火,但冷静下来后,他突然意识到,这或许是一个机会。

还乡团要是抱成一团,势力就会越来越大,现在都已经有些不好控制了。既然他们现在要争,那正好推他们一把,管他们谁赢谁输。

于是,没过多久,晋襄公就在董地再次举行了一次“礼”,对中军将领的职位进行了调整——贾季跟赵盾的职位对换。

这一对换,对这两人来说自然是冰火二重天。赵盾莫名其妙,从原本的非军将候选人,一跃成了晋军最高指挥官。顺便提一下,他原来就是晋军的执政官。这一来,等于将晋国的军权与执政权都掌握在了手中。而贾季在一把手的位置上还没有坐热,就被撤了下来,成了二把手。这其间的差距,自然让他难以接受。

宣布完任命,晋襄公面无表情地回去了。他知道,还乡团再也无法像从前一样成为一个整体了。只是接下来的内斗,到底会走向何方,那就不是晋襄公所能知道的了。因为春天办完这件事,到了八月,晋襄公就病逝了。

为了活出自己的风格,晋襄公做出了努力,但上天给他的时间实在不多,他的对手又个个难缠,这让他最终没有走出父亲的阴影。历史对他的评价就停留在一个“守成之君”上。

就我看来,晋襄公大可不必沮丧,因为就历史来看,一个优秀的守成之君比一个英明的创业之君都要稀缺。

去世之前,晋襄公最后做出一个决定,选出了一个他认为合格的接班人。

晋襄公宣来了赵盾,这或许不是他心里的最佳上卿,但事到如今,也只能指望他了。他指指自己的儿子姬夷皋,又指指赵盾,把他这个儿子托付给了赵盾。

从此,晋国的历史交付到了赵盾的手上。

赵盾不是一个简单的人。

当年,他的老子赵衰跟随晋文公外逃,跑到翟国时,赵衰跟晋文公分别娶了翟国国君的女儿。可没待多久,翟国也不安全了,赵衰就跟在晋文公的屁股后面踏上了长达十多年的流亡之路。

大概考虑到以后的日子会比较艰辛,赵衰把老婆、孩子留在了翟国。这是一个体贴的决定,又是一个残酷的决定,这意味着赵盾从小就缺失父爱,在外公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史料对赵盾童年的生活毫无记载,但从后来赵盾的个性来推断,这想必不会是一段愉快的生涯,而正是这段不愉快的生涯让赵盾有别于晋国其他的贵族二代。

在晋国新生代大夫中,赵盾比一般人敏感,行事也坚定,性格很要强,尤其是特别努力。

在当上中军将没多久,赵盾就让所有人大吃了一惊。

一般来说,新官上任,都要熟悉一下环境,认识认识一下新同事,三个月后才是正式工作的时间。可赵盾一上来,就拿出了一整套的施政方案:制定规章制度、修订律法、清理刑狱、追捕逃犯、清除积弊、恢复秩礼、重建缺失的机构、提拔被埋没的人才……其内容涉及了晋国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

这一份施政方案,显然不是一两天能够搞出来的,只怕腹稿都打了数年也未必。现在可以知道,赵盾虽然一句话没说,一件事情没干,但他早就盯着中军主将、晋国上卿的位置了。

这个位置很多人都在盯,区别是,有的人只盯到位置,而有的人盯到了位置后面的职责。这也就是一个政客跟政治家的区别。

从这一点上来说,赵盾可以被称为一个政治家。

当然,一个政客不一定是政治家,但一个政治家首先必须是一个政客。

赵盾拿出这些方案后,专门委托两个人去办理,一个是阳处父。赵盾能够当上中军主将,全靠这位阳处父在前面冲锋陷阵,现在自然是回报的时候。另一个人则是贾佗。

这位贾佗其实也是还乡团的骨干,名列“晋国五贤人”之一,当年也曾追随晋文公流浪,史书记载,晋文公像对兄长一样对他。奇怪的是,回国后,这位如兄的贾大夫却没有什么露脸的机会,远不如如父的狐偃、如师的赵衰混得好。

现在赵盾把这个老同志又请出来,当然是考虑到自己毕竟年轻,请老同志出来,正好可以镇一镇场面,也可以趁机表个态,好争取更广泛的支持。

正是这一番雷厉风行又滴水不漏的表现,折服了原本对他不满的晋襄公,让晋襄公放心托孤给他。

而赵盾马上就会发现,前面的顺风顺水不过是一种假象。他的政治对手没有出手,不过是一时还没有摸清状况,不好下手。经过数月的观察,大家都了解得差不多了,准备得也差不多了。

真正的还乡团内斗即将拉开大幕。

鲁文公六年的秋天,鲁国大夫季孙行父来到晋国,他提前准备的纸钱没有白费,晋襄公果然去世了。

晋襄公的去世,是中原这一年最重大的事件。这也是极为考验各国外交能力的时刻。鲁国就马上做出了反应。应该是感觉到季孙行父还年轻,职别也很低,不足以应对这种重大外交事件,所以,特地派出了国内的执政大夫公子遂。

这位公子遂是鲁庄公的儿子,名遂,字襄仲。因为家住在曲阜东门,所以又称东门襄仲。此人是鲁国卿士,地位极高,让他来参加霸主晋襄公的葬礼,方能显示鲁国的重视。

这是季孙行父与东门襄仲第一次共同执行一项任务,他们以后还有很多合作的机会。

除鲁国之外,其他国家自然也派出了大夫前来参加晋襄公的追悼会,有的甚至是诸侯亲临。表面上,他们是来瞻仰霸主遗容,慰问家属的,但实质上,大家都心照不宣。

一位霸主级的国君去世,自然会对中原的局势产生重大的影响,大家借送葬之机,前来打探晋国的虚实,以决定本国下一步的外交策略。比如郑国这种转向快的国家,自然要考虑需不需要换个码头,而一直争霸之心不死的齐国,也会来看看情况,好决定以后是否可以再度争雄。

鲁国也是有小心思的,比如鲁国只派公子遂,鲁文公本人就没有来。晋襄公活着的时候,鲁文公亲自到晋国数次,现在晋襄公死了,鲁文公竟然不亲自来参加葬礼,史官认为这不是有礼的表现。按照周礼所说,邻国诸侯或夫人死了,国君应该亲往。鲁文公不来,自然心里有些小算盘。晋襄公活着时,鲁国自然小心应对,现在人都死了,晋国到底怎样还是一个问号,根本没必要亲往。

对于这些国家的小心思,晋国的大夫们自然心知肚明,但接待工作还是做得滴水不漏。而且他们也知道,能否将晋国霸业传承下去的关键,不在他国,而在晋国。

眼下,就有一件决定晋国走向的大事:扶立新君。

虽然晋襄公死之前,拼着最后一口气交代赵盾,让他的儿子姬夷皋继承君位,赵盾也惶恐答应,但出来之后,赵盾就一脸苦色。

这位姬夷皋太小了,这一年只有三岁多。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不少未成年的皇帝,据不完全统计,一共有二十九个十岁以下的皇帝,最小的是东汉殇帝,登基时刚满一百天。但我的印象中,在姬夷皋之前,春秋还没有出现过三四岁的还在吃奶的国君。究其原因,春秋时代,诸国并立,大国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而国家强不强,很大一部分原因取决于国君的能力。同时,国家的权力基本上是国君与大夫阶层共享的。所以在大夫的牵制下,没有人敢把吃奶的小孩子送上君位。比如鲁国的鲁惠公去世时,太子年幼,就让庶长子继承了君位,这就是春秋开场时的鲁隐公。

晋国的大夫们对这些事情很明白,他们也清楚,此时是考验晋国的时刻,现在中原各国一边在晋襄公的灵堂弯腰鞠躬,一边却盯着他们的一举一动,只要晋国一招不慎,大家就一拍两散,各谋出路。

所以,晋襄公还在棺材里躺着,他老人家指定的接班人就被大夫们给放弃了。晋国的高管,也就是卿士们开了一个会,商议晋国新君的人选。根本就没有人提三岁的姬夷皋,包括被临终托孤的赵盾。

大夫们提出了另外的人选。

赵盾推出的人选是晋文公的儿子公子雍,据赵盾介绍,这位公子雍年纪大而且好善,晋文公当年也很喜欢他,而且这个人现在在秦国,跟秦国的关系很好,而秦国是晋国的老朋友。这样的话,选他就太合适了。他好善,地位就巩固;年纪大符合立长的礼仪;晋文公喜欢他,立他就符合孝道;有了他和秦国的关系,晋国就能更加安定。有这四样,晋国就能渡过眼下这个难关。

这四个理由是十分充分的,可想而知,这不是赵盾一时想出来的人选,只怕是晋襄公还在病中,赵盾就开始琢磨了,这才把话说得滴水不漏。

话说到了这份上,人选也就出来了,大家照此执行,扶立新君,晋国也就有望继往开来、延续霸业了。可赵盾话刚说完,有一个人跳了出来,表示我这里还有更好的人选。

跳出来的人是贾季。

贾季跳出来时,显得有些慌乱。自从从一把手成为二把手之后,他心里就憋着一股气,一心想盖过赵盾,但他本人欲望很强,思想准备却不足。照我本人推测,他知道赵盾已经当着先君襄公的面答应了扶立三岁的姬夷皋,就等着赵盾来劝服大家尊重死者,扶立姬夷皋。那他就可以搬出腹中一大堆草稿,以此子年幼,不堪君位为由将之否决,趁机打击一下赵盾。谁知道赵盾这个人一点守信的意思都没有,压根儿就不提姬夷皋,直接搬出了公子雍。

这就让贾季有些手忙脚乱,慌张之下,他只好在脑子里过了一下,勉强提出了一个名字,“我看不如立公子乐,公子乐的母亲辰嬴得到过两位国君的宠爱,立她的儿子,晋国的民众一定没话说,晋国也就可以安定了。”

公子乐,也是晋文公的儿子,这个人也不在晋国,而在陈国。我们介绍过,晋国是不立公族的,公子长大之后,多半要被赶出晋国,让他们到外面去发展。这位公子乐就到陈国找了份工作。贾季大夫一下子没想到这位公子乐有什么优点,突然想到他的母亲辰嬴。辰嬴应该是秦穆公送给晋文公数个老婆中的一个,年轻又漂亮。晋文公死了之后,晋襄公淫乱后宫,顺手就把她给收编了。算起来,她的确是得到过两位国君的宠爱。这样看上去,似乎也是公子乐的一个优势。

贾季一说完,还有些扬扬得意,为自己这么快就想到一个合适的人选而高兴,可很快,赵盾嘴角浮现的一丝嘲笑就让他心里一沉。

“辰嬴?她的身份低贱,在文公的夫人中,只排在第九而已。她的儿子能有什么威严!”说完这一句,赵盾更是冷笑了一声,“况且她受到两位先君的宠爱,这简直就是淫荡。公子乐也没什么出息,跑到外国,不寻找大国,只在小国混迹,这就是邪僻。母亲淫荡,儿子邪僻,根本谈不上威严。他依靠的陈国又小又远,有事也帮不上忙,有什么安定可言!”

这就是传说中的人身攻击了,使用的武器叫道德大棒。

在中国的政治斗争中,道德大棒是一件适应性强、攻击范围大、杀伤力强、使用成本低的精神武器。只要从道德上打倒一个人,那这个人多半是永无翻身之日了。而且这种武器应用范围极广,不仅在政治斗争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民间也颇受各位斗争人士的喜好,要打倒一个文人,不必从文章上入手;要打倒一个艺人,也不用从表演入手;要打倒一个同事,不必从业绩入手:用道德大棒,可谓百试百灵。

赵盾一阵狂挥,原本贾季口中的优点立马变成了道德缺陷,而这个缺陷可是致命的,“淫荡”这个词放到现在都足以埋葬一个人一百次,何况在处处论礼的春秋。

大夫们纷纷摇头,对贾季提出的这个人大感失望,接下来,赵盾竟然受贾季启发,慷慨介绍起公子雍的母亲来。

据介绍,公子雍母子确实是母慈子孝。他的母亲叫杜祁,原本在晋文公的老婆中排名第二,第一是秦穆公的女儿文嬴。后来杜祁先是把自己的位置让给了晋襄公的母亲,又因为狄国在晋国的外交中占有重要位置,所以又让晋文公在狄国娶的老婆排在了自己的前面。这样,杜祁就位居第四。因为母亲这样让贤,晋文公才很喜欢公子雍,特地安排他去秦国。而公子雍也很争气,在秦国竟然坐到了亚卿的高位。

两位都搬出了竞选对象的母亲来拉票,显然,公子雍再一次压过了公子乐。

两位竞选代理人的辩论就此结束,赵盾以充分的准备工作、完善的论据、严密的逻辑和不讲情面的道德批判完胜临场上阵的贾季。可有时候,言语上的胜利是无法取得共识的。贾季脸色阴沉,拂袖而去,不准备跟赵盾逞口舌之快。

会议结束之后,赵盾跟贾季分别派出了人马去接自己的候选人,大有复制齐国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之赛的意思。

谁先到,这国君就是谁的,管他在哪里上过班,母亲是谁。

从地理位置上看,秦国近,而陈国远,赵盾组胜出的把握是很大的。但赵盾这个人,可不会把自己的希望交给距离。为了确保自己的胜利,赵盾做出一个十分不讲究的行为。

赵盾派人将公子乐杀死在郫地。

消息传来,贾季气得胡子乱颤。一是气赵盾不讲究,一个堂堂的正卿,不公平竞争,竟然使出刺杀这种下三烂的招数。更重要的原因,大概还是气自己太笨。明明这种事情,齐国的管仲已经干过了,自己就应该提高警惕,怎么这么疏忽呢?

气愤之下,贾季终于失去了理智,也做了一件有违大夫精神的事情。

贾季派自己的弟弟续鞫居前去刺杀阳处父。

你杀了我找回来的公子乐,我就杀你的部属阳处父!

算起来,贾季之所以在这次较量中落于下风,究其根由,是自己中军主将的位置被撤了下来,而自己之所以被撤,就是因为阳处父多嘴多舌。不杀了他,实在难消心头之恨。而且在贾季看来,赵盾不好对付,杀了他一个,晋国两大家族就会火并,而阳处父这个人没什么背景,杀了也没什么事。

续鞫居曾经担任过晋军中军将领先且居的车右,其人孔武有力,对付一个耍嘴皮子出名的阳处父,自然轻而易举。续鞫居一出手,就送阳处父上了西天。

于是,阳处父大夫就成了赵贾之争的一个牺牲品,而《春秋》在记载这件事时,却做出了一个奇怪的记录:“晋杀其大夫阳处父。”(《春秋·文公六年》)

阳处父本来是贾季派续鞫居杀的,怎么说是晋杀呢,这样看起来,好像是晋国杀死了自己的大夫一般。

事实上,这个记录看上去奇怪,但细论起来,又是十分准确的,因为,虽然阳处父被刺一案,凶手是续鞫居,指使者是贾季,但策划人却是晋襄公。

这个事情还得从阳处父提出让赵盾当中军主将时说起。

那天,阳处父可能是受赵盾指使,又或者是自告奋勇,强烈要求晋襄公把赵盾任命为主将,将贾季撤为军佐。这个事情让晋襄公大为光火,但他本人又比较懦弱,也不敢公然跟赵家的人翻脸,就干脆使坏答应了这个不合理的请求,好让还乡团内讧。而对于敢在他面前指手画脚的阳处父,晋襄公更是极为腹黑地做了一件事。

在将赵盾跟贾季的职务对调之后,晋襄公将贾季请了过来,十分抱歉地告诉他:“这件事情本来不该这样做的,但阳处父执意要寡人这样,说你没有群众基础(民众不说),寡人没办法,只好将你跟赵盾调了一个位置。”

这样做当然是不对的,因为无论国君也好,还是普通的领导也好,是不应该把下属打的报告告诉别人的。就算这个报告是小报告,是错误的报告,你也有义务保密,只有这样,下属才会放心进言。不然的话,以后,只怕没有人敢说什么了。正如《易经》所说:“君不密则失臣。”

晋襄公的一席话等于彻底将阳处父给出卖了。从那一刻起,贾季对阳处父的恨意就已经超出了对赵盾的不满。

这本是我们两家的事,你一个外人在里面掺和什么?赵盾家族太强,我不好动他人,你一个阳处父我还收拾不了吗?

在气头上的贾季果然拿阳处父开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晋襄公才是阳处父之死的最根本原因,所以孔子特地注明:“晋杀其大夫阳处父。”

阳大夫的死正好验证了宁嬴的判断。这说明,一个人,尤其是没什么背景的人,还是低调一点好,不要为巴结人冲得太靠前,因为你巴结了一个强者,自然就会得罪另一个强者。巴结的强者虽然可以赏你,但得罪的强者却往往会要你的命。

实在是得不偿失啊!

这件事的最大受益者是赵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