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精准扶贫下的特色小镇发展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精准扶贫最早是在2013年11月,习近平主席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工作方针。在2020年实现全国脱贫的目标指引下,各地精准扶贫工作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精准扶贫的核心并不是“输血式”地给予资金帮助,那只能实现短暂的、形式上的扶贫,而真正实现扶贫的应该是用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实现“造血式”扶贫。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从精准扶贫的目标出发,促进一批产业集聚区的落地建设,便成为当下特色小镇的一个发展类型。

田园综合体,可看作是精准扶贫引导下特色小镇发展的一个演变形式。2017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将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原文提到:“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

1.5.1 发展适配条件与特征

①以产业为基础:田园综合体是以农业为基础的产业,企业承接农业,以农业产业园区的方式提升农业产业,尤其是现代农业,形成当地的基础性产业。

②以文化为灵魂:田园综合体要把当地世代形成的风土民情、乡规民约、民俗演艺等发掘出来,让人们可以体验农耕活动和乡村生活的苦乐与礼仪,还原村子原貌,开发一个“本来”的村子。

③以体验为活力:将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和农家生活变成商品出售,让城市居民身临其境体验农业、农事,满足愉悦身心的需求,形成新业态。

④创新乡村消费:旅游业可作为驱动性的产业选择,带动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地弥合城乡之间的差距。而解决物质水平差距的办法,是创造城市人的乡村消费。

⑤城乡互动:解决文化差异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城乡互动。田园综合体正是一种实现城市与乡村互动的商业模式。关于城乡互动,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在空间上把城市人和乡村人“搅和”在一起,在行为上让他们互相交织,使文化得以融合。

在新型城镇化构架下,田园综合体实际上由五个部分构成:景观吸引核、休闲聚集区、农业生产区、居住发展带、社区配套网。

①景观吸引核,是吸引人流、提升土地价值的关键所在,是打造田园综合体的关键。田园综合体通常位于地形丰富多变、景观资质良好的地段,往往依托观赏型农田、瓜果园,观赏类苗木、花卉展示区,湿地风光区,水系风光区等,可以使游人身临其境地感受田园风光和自然美景,放松身心、体会农业魅力。

②休闲聚集区,是为满足游人的各种休闲需求而创造的综合休闲产品体系,实际上是各种休闲业态的聚集。主要包括农家风情建筑(如庄园别墅、小木屋、传统民居等)、乡村特色活动场所(特色商街、主题演艺广场等)、休闲娱乐项目等。休闲聚集区使游人能够深入有乡村特色的生活空间,体验乡村风情活动,享受休闲农业带来的乐趣。

③农业生产区,通常选在土壤、气候条件良好,有灌溉和排水设施的农业用地上,主要的基础生产项目有:农作物、果树、蔬菜、花卉园艺、畜牧业、森林经营、渔业等。可以引入现代农业科技开展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和农业体验并实现农产品的有效流通。同时还可以开展生态农业示范、农业科普教育示范、农业科技示范等项目。通过浓缩的典型农业科技和农业传统知识的推广,向游人展示农业独具魅力的一面,增加农业知识,加深对农业的了解。

④居住发展带,是田园综合体迈向城镇化结构的重要支撑。旅游各要素的延伸带动农业产业与休闲产业发展,形成以农业为基础、休闲为支撑的泛休闲农业产业,通过产业融合与产业聚集,形成人员聚集,农民城镇化居住、产业人口聚集居住、外来游客居住、外来休闲居住、外来度假居住等五类人口相对集中居住,从而形成了依托休闲农业产业的城镇人口以及为此建设的居住社区,构建了城镇化的核心基础。

⑤社区配套网,是田园综合体必须具备的城镇化支撑功能。服务于农业、休闲产业的金融、医疗、教育、商业等,被称为产业配套。而与此结合,服务于居住需求的居民,同样需要金融、医疗、教育、商业等公共服务。由此,形成了产城一体化的公共配套网络。

1.5.2 田园综合体型特色小镇的难点与突破点

1)整合资源,解决人地矛盾,梳理可用的有效空间

乡村旅游资源(包含人工打造的乡村旅游资源)决定了项目地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核心导向。土地资源决定了田园综合体的规模,影响着乡村旅游产品的配比结构。

在“岛式圈层”田园综合体的开发模式中,乡村旅游资源和乡村土地为最外围圈层,内部通过运用合理的综合开发手段,以农业深层次开发(如循环农业、创意农业、生态农业)和农业规模化发展为主,辅以农产品加工销售、科研、教育、医疗、培训等其他产业,并形成产业间的联动。此外,项目地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还可以发展以当地农作物为主的创意农业,并适时开展农业观光、体验、休闲、度假等乡村旅游项目。

2)培育田园综合体的休闲吸引物体系

乡村旅游休闲功能是田园综合体开发的主导,合理地开发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乡村旅游产品,使其成为整个田园综合体的重要吸引点,撬动乡村旅游市场。同时,各个乡村旅游休闲项目之间通过有机组合而形成的若干条旅游线将扮演重要的连接线角色,串联起田园综合体的各个圈层。

乡村旅游休闲项目可融合乡村观光、游乐、休闲、运动、体验、度假、会议、养老、居住等多种旅游功能,打造特有的田园综合旅游休闲,如休闲垂钓、农场动物园、采摘、农事体验等乡村旅游项目。在具体开发中,可根据各自资源、文脉等具体情况,侧重打造其中某一项或几项功能,形成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休闲项目,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3)延展田园综合体的业态支撑体系

结合乡村生态环境、生态景观等生态优势,可分期、分步、合理地建设生态化乡村休闲度假酒店、乡村特色商业街、“乡村Mall”等商业设施,作为田园综合体的商业配套板块,综合性地整合休闲、购物、娱乐等多项功能,为整个区域提供较高品质的服务。

4)增量土地增值空间,发展新型乡村休闲地产

乡村休闲地产以生态化的乡村环境为导向,主要指以居住功能为主体的小区、产权式酒店等乡村居所型地产。适合开发的乡村休闲地产可大致分为几类,如乡村景观地产、乡村度假地产、乡村养老地产以及乡村主题地产(包括创意地产、民俗地产、酒庄等多种类型),并可融入低碳、环保、节能、科学、高效益等现代化理念。乡村休闲地产是田园综合体开发的最核心板块,是赢利的核心所在。

1.5.3 案例与模式:无锡田园东方

田园东方项目位于“中国水蜜桃之乡”无锡惠山区阳山镇,是一个以生态高效农业、农林乐园、园艺中心为主体的农林、旅游、度假、文化、居住综合性园区(图1.1、1.2)。田园东方项目旨在激活乡村、感知田园城乡生活,将生活与休闲相互融合。为原汁原味地呈现江南农村田园风光,选址于拾房村旧址。在原有村落格局较好保留的基础上,设计赋予新的生命活力。该项目投资50亿元,是国内首个田园综合体项目。其开发历程详见图1.3。

图1.1 田园东方项目平面

图1.2 田园东方主体产品

图1.3 田园东方开发历程

项目整体规划设计以美丽乡村的大环境营造为背景,总面积416公顷,其中213公顷种植水蜜桃。以田园生活为目标核心,将田园东方与阳山的发展融为一体,贯穿生态环保的理念。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等产业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实现“三生”(生产、生活、生态)、“三产”(农业、加工业、服务业)的结合与共生(图1.4)。特色专业的旅游服务和会员制度假体验服务,提供全面的生活和度假服务,是长三角最具特色的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之一。

1)主营项目

打造特色文旅产业,包括婚庆公园、露天剧场、桃花源商业街、汤泉花语客栈等,提供包括采摘、垂钓、庭院中的小型游憩设施、生物动力有机农场体验等活动。加强慢行系统建设,包括步行系统、非机动车系统和水上观光系统三部分。建设亲子活动基地绿乐园,包括白鹭牧场、蚂蚁餐厅、蚂蚁农场、蚂蚁王国、蚂蚁广场,以及窑烤区和DIY教室等。

2)住宅别墅

住宅规划为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草原风格的联排别墅,户型面积为97~230平方米,别墅户户邻水,住宅区规划平面形似佛手,名为“拾房桃溪”。

3)文化市集

拾房文化市集是田园东方于2013年11月与清境集团合作打造的一座田园创意文化园,规划包括主题餐厅区、牧场区、绿乐园户外活动区、售卖区、书院、主题民宿区、华德福校舍在内的多个主题园区。

4)市场客群

在工作日和旅游淡季,项目利用配套的会议中心引入一些商务会议客群作为补充,客群比例只占10%~20%;而重头戏还是休闲度假客群,占到80%~90%。对于置业客群,近80%来自于无锡本地,周边城市(如苏州、常州等)占20%左右;置业客群主要以本地客群为主,上海等大城市旅游客群的置业意愿比较低。

5)运营策略

项目以区域开发的思路来开发,前期通过小尺度配套物业确保持久运营。首先引入文旅板块顶级资源提升土地价值,采用旅游消费和住房销售同步进行的“旅游+地产”综合盈利模式。后期进行配套完善,做到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整个项目采取开放式的运营模式。其盈利模式详见图1.5。

图1.4 “三生”“三产”结合

图1.5 田园东方盈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