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文化(全12册)
- 孔晓艳 谢徐林等编著
- 1396字
- 2022-05-16 19:37:35
《诗经》里的衣服材质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一共305篇,反映了周王朝的社会全貌。其中提到的衣服材质主要有三种:葛、麻、丝。
“葛()”字的上面是草字头,表明葛是一种多年生的草质藤本植物。
“麻()”是个会意字。从金文的结构来看,上面是“厂”,表示屋檐形;里面不是“林”,而是挂着的一缕一缕纤维,晒干后可以用来做绳子或者织成布。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掌握了用植物纤维来制作衣服的方法。他们把生长茂盛的葛草和麻割下来,在水里沤一沤,煮一煮,让它们的皮变得柔软起来;把皮捶打后一缕缕撕开,用手搓一搓,光洁细长的纱线就呈现在眼前;最后把纱线横竖交错地编织起来,一匹布就织好了!
生产凉爽透气的葛布和麻布,可是古人一年中极为重要的劳动任务!因为它们是当时最重要的衣服用料。《周礼·地官》有这样的记载:“掌葛,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胥二人,徒二十人。”设立“掌葛”这种官职,就是为了征收织布用的葛和麻。
那时,贵族和王公大臣穿的是用细纤维织成的细葛布,平民和奴隶只能穿粗葛布。只有穿细葛布的人才可以出入衙门,议论国事。如果你穿的是粗葛布,就没有参与国事的资格哦!
那时候,纺织技术已经十分高超。
我国南方良渚文化遗址中曾经出土过一种苎麻织物,经纬密度约每厘米20×30根。甘肃出土的一块商代麻布,它的精细程度几乎和现代细麻布相同。长沙战国墓中出土的麻衣残片,每厘米经纱高达28根(现代的经纱每厘米大约是25.4根)。
纱线越细,工艺要求越高,人们付出的劳动也越多。
衣服的材质中穿起来最轻盈、柔软、舒适的,是丝绸。
《诗经》中有很多处写到人们植桑养蚕的活动。那么谁是第一个养蚕的人呢?
传说是嫘祖。
很久很久以前,西陵国有个聪明美丽的姑娘叫嫘祖。有一次她上山找吃的,发现山上长着许多桑树,树上有一些白色的虫子在吃桑叶。后来,虫子慢慢长大了,竟然吐出一根长长的丝线!她用手一拉,还挺结实!她想:这丝如此结实,可以干什么用呢?
晚上,嫘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神仙笑眯眯地对她说:“桑树上的虫子叫天虫,它吐出的丝可以织布做衣服。”神仙还教会她养蚕、抽丝、织布、制衣。
醒来后,嫘祖就按照神仙教她的法子,做出人间第一件用丝织成的衣服。这件衣服啊,穿在身上又漂亮、又轻巧、又暖和,干起活儿来也很方便。
人们给天虫取了个名字——“蚕”。
这下你知道蚕为什么叫“蚕”了吧?
因为,它是天虫嘛!
后来,黄帝娶了勤劳能干的嫘祖。她教会老百姓喂蚕、缫丝、织布的方法。从此,大家改变了穿树叶、披兽皮的习惯,过起了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人们感念嫘祖的恩德,尊称她为“先蚕娘娘”。
这个故事是不是真的,我们没有办法考证。但从这个故事可以得出结论:我们的祖先真的了不起,他们很早就从利用野蚕过渡到养殖家蚕了。
用丝做成的衣料种类繁多,常见的有纱、绸、缎、罗、绫、锦、帛……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过一件素纱襌衣,长128厘米,重量只有49克——和一个鸡蛋的重量差不多。这件薄如蝉翼的纱衣,织作之精细令人惊叹,是古代纱织物中的珍品。
马王堆汉墓
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dài)侯利苍的家族墓地,墓葬结构宏伟复杂,出土文物众多。2016年6月,马王堆汉墓被评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每一样看似平常的物品背后,都饱含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和努力,是人们心血、智慧的结晶。爱护它们,是我们对劳动的尊重,对祖先的感谢,对大自然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