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流的教养
- (美)多萝西·劳·诺尔蒂等
- 1395字
- 2022-05-16 18:56:01
案例26:当父母忌妒他人时
我们可以选择看待事情的态度:是欣赏、钦佩,还是忌妒
在评价某人和某物时,关注差异和进行比较是正常的,这也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对孩子们来说,学会发现差异是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第一步。但这种比较思维,却让我们陷入了羡慕忌妒的消极情绪中。
孩子们正在院子里玩耍,妈妈正在花园里干活时,爸爸开着一辆崭新的小汽车进来。妈妈很高兴,因为爸爸买的新车是她喜欢的颜色,孩子们也很兴奋,这可是他们家第一辆新车,真是件令人高兴的事情,爸爸为此非常骄傲。
家里的每个人都很爱惜这辆新车。整个夏天的周末,孩子们会帮忙洗车,当孩子们坐在车上时都非常小心,不让鞋底弄脏汽车内饰,也不会在车上吃东西。
可是,到了秋天的时候,邻居家也买了一辆新车,价格更便宜,装饰也更精致。当爸爸听到这个消息时,感到很不开心。“也许我本该选择那种款式,”他说,“要是我能再等几个月,就更加划算了。”
妈妈宽慰道:“没关系的!对我们来说,我们家的车就是最好的。”
可是爸爸认为妈妈不懂汽车知识,并没有从她的话中得到安慰。孩子们不知道家里那辆新车出现了什么问题,但肯定感觉到爸爸态度发生了转变。孩子们发现,每当邻居倒车驶向车道时,爸爸就用羡慕的眼光盯着那辆车。尽管不太明白其中的原委,孩子们也知道爸爸十分忌妒邻居家的新车。更可悲的是,爸爸的情绪具有传染性,孩子们也觉得自家这辆车没有什么特别的,开始坐在后座上吃零食,面包屑掉在车厢内的地板上。过了一段时间,这辆车看起来确实没那么特别了。
爸爸的态度不仅破坏了自己的幸福感,也降低了家人的幸福感。爸爸对他人的忌妒态度向孩子们传递了一个信息: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他拥有的物质。父母不应该将这种错误的观念传递给孩子。
其实,与人比较并不是总让人心生忌妒,也能让人产生欣赏和钦佩之情。如果爸爸客观看待邻居买车的好运,他可能会钦佩邻居讨价还价的能力,欣赏邻居的车,同时仍旧喜欢自己家的车。
有时候,让人妒火中烧的不是物质财富,而是别人家的孩子。尤其当父母把孩子看作自己生命的延续,并认为孩子的成就是自身价值的体现,就容易产生忌妒情绪。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物品”,没有边界感的父母们会把孩子之间的比较演变为病态的竞争。谁家的孩子学会了走路,谁家的孩子入选了足球队,谁家的孩子比赛获奖了,谁家的孩子长得好看,谁家的孩子拥有更多的朋友,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常春藤名校……诸如此类的事情,都能让父母们抓狂。
一位年轻的妈妈告诉我:“我记得有一次,听到一个很小的孩子在朗读一本复杂的故事书,而那时我的女儿对简单的图画故事都不感兴趣,我的心中充满了羡慕和忌妒。当时我就想,要是女儿像这个孩子一样流利地朗读该多好啊!同时又特别希望这个看起来只有四岁多、天真无邪的孩子在朗读时被某个复杂的单词给难住,读不出来该多好啊!这时,我看到自己心中的忌妒之火在熊熊燃烧,太可怕了!”
总有孩子比我们的孩子更优秀、跑得更快、更聪明、更有魅力。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思考,选择用另一种眼光来看待。与其盯着孩子不擅长的方面,还不如关注他们的长处。如此一来,我们就能欣赏每个孩子的特别之处。此外,我们还必须意识到,孩子的成功和失败都属于他们自己,不属于父母。我们爱自己的孩子,当孩子成功时我们感到高兴,当孩子失败时我们感到痛苦,这是人之常情。但是,父母必须清楚,对孩子的希望和期待应该符合孩子的个性特点和能力,而不是让孩子来实现父母未实现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