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福全论汽车产业(第三卷)
- 刘宗巍
- 2418字
- 2022-05-10 17:50:53
汽车产业的战略定位、发展前景与行动策略
【精彩语句】
“万物互联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将彻底改变汽车产业的方方面面:一是汽车制造体系正向‘智能制造’升级;二是汽车产品形态正向‘智能网联’升级;三是汽车产业生态正在发生全面变革。”
“中国汽车产业必须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和建设制造强国的历史契机,坚决实施战略转型,系统思考、重新定位、夯实体系、提升能力,以开放协作的积极心态,充分调动一切可用资源,为建立适应中国特有国情和特殊需求的新型汽车产业及新型汽车社会而持续努力。”
【编者按】
早在2015年,赵福全教授就对汽车产业格局重构的战略影响和发展前景进行了精要阐述,今天重读赵教授对汽车制造、汽车产品、汽车产业生态演进方向与核心本质的判断,不能不感叹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预见性。在文中,赵教授为中国汽车产业“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行动策略,并特别强调要探索建立新型的分工协作关系和商业模式,这恰恰指明了后续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趋势和破局关键。
一 中国汽车产业的战略定位与未来前景
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带来全球范围的社会变革和产业重塑,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将远超过去数十年。汽车产业及技术也因此面临前所未有的全新变局,其内涵与外延正在被重新定义。与此同时,汽车产业已正式纳入国家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规划与行动纲领,并确定了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方向及战略目标。这标志着建设汽车强国首次明确成为国家战略,而且关联性、带动性极强的汽车产业将为建设制造强国提供龙头、抓手和载体,因此,新时期汽车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可谓责无旁贷。
由此,全球产业格局的重构期与中国制造强国的攻关期形成历史性交会,为建设汽车强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与新挑战。恰逢“十三五”即将启动的发展契机,汽车产业必须把握机遇、直面挑战、勇往直前,在建设汽车强国的征途中迈出坚实的一步。
万物互联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将彻底改变汽车产业的方方面面,其突出表现有:一是汽车制造体系正向“智能制造”升级。集智能设计、智能生产、智能物流、智能服务于一体的智能工厂,将使生产模式发生由“集中式、强中心化、固定配置的计划式”向“分散式、去中心化、动态配置的需求式”的根本性转变;直接连通不同企业的B2B、直接连通客户和企业的C2 B模式将成为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主流,目标是实现大规模的定制化生产,能否融入互联的智能制造体系将成为企业未来生死存亡的关键。二是汽车产品形态正向“智能网联”升级。作为新的互联工具与通信端口,汽车将成为可移动的数据终端,构成智能交通体系乃至新型智慧城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步进化成为人类更加“聪明”的伙伴。三是汽车产业生态正在发生全面变革。产业链将由线性连接转变为网状交融,数据将成为第一生产力,汽车使用、服务等相关商业模式正在发生改变,共享经济将在汽车产业得到突出体现。由此,在整个汽车产业和汽车社会中,开放协作与跨界融合将成为常态。
展望未来,中国汽车产业的长期增长前景依然可期。但是中国受资源、环境和基础设施等制约因素的影响远超其他任何国家,给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现实压力,从而倒逼节能环保等法规必须加快升级、相关核心技术必须加快进步。与此同时,全体国民便利出行和资源顺畅调配的需求又给汽车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强劲动力。实际上,整个社会形成高水平的移动性和运载力,是中国迈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基本保障和主要标志之一,而汽车在其中的作用不可或缺。正因如此,汽车产业、产品、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全面创新至关重要且迫在眉睫。
二 “十三五”期间中国汽车产业的行动策略
为尽快改变产业“大而不强”的现状,早日实现汽车强国梦,在“十三五”期间,中国汽车产业必须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和建设制造强国的历史契机,坚决实施战略转型,系统思考、重新定位、夯实体系、提升能力,以开放协作的积极心态,充分调动一切可用资源,为建立适应中国特有国情和特殊需求的新型汽车产业及新型汽车社会而持续努力。
第一,厘清长期发展战略,明确“十三五”行动纲领。在制造强国战略的指引下,细化汽车强国战略及技术路线,系统研究汽车产业在新科技革命中的重大机遇及相应的多维变化,为产业转型升级指明发展方向,并通过深化改革和持续创新发挥体制优势、形成政策支撑。
第二,构建适应新型汽车产业的标准体系,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面向未来万物互联前景下节能环保的汽车产品和共享融合的汽车社会,国家应积极主导并加速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标准,依托庞大的产业规模,扩大在全球制造业未来标准体系中,特别是在数据接口、传输规范和信息安全等方面的话语权。同时,应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加快发展和有效普及,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完善配套支持。
第三,补课与追赶相结合,持续强化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坚持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尤其聚焦于关键领域内共性及核心技术的掌控和基础数据的积累。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同时,尽快补足传统汽车关键技术的差距。面向未来互联协作的新型产业模式,建立更正规、更开放的技术体系与开发流程,并打造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为汽车全面实现低碳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提供助力。
第四,探索建立新型的分工协作关系和商业模式。充分认识紧密协作、深度融合的必然性与紧迫性,为融入未来全新的汽车产业生态和智能制造体系储备能力做好准备。以更加积极开放的思维,为实现跨行业、跨领域、跨企业的有效合作以及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直接互动,全面探索创新商业模式。努力打造基于网络的设计生产服务一体化体系,尝试构建多方资源合理分工、有效协作的全新产业格局。积极推动“轻拥有、重使用”的汽车共享模式,加快培育与节约型社会相匹配的新型汽车文化。
(本文根据赵福全教授为“2015中国汽车技术首脑闭门峰会”起草的技术首脑宣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