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底特律”
美国有一个世界知名的城市—底特律,因为美国通用等世界最大的汽车公司总部和一些生产、研发机构都设在这里。汽车成为底特律面向世界的“名片”,这里成了世界闻名的“汽车城”。
1967年年初,为配合二汽建设,中央决定,划出郧县的十堰区、黄龙区及茶店区的茅坪公社,成立十堰办事处。1969年12月1日,湖北省决定,撤销十堰办事处,正式成立十堰市,隶属郧阳地区管辖。1973年2月17日,十堰市升级为地级市,直属湖北省管辖。由此,秦巴深山里,一个崭新的城市横空出世。1975年,时任国家建委主任谷牧来二汽视察,谈到十堰市建设时说:“建市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为二汽服务,要修好路,如果搞得好,这里将会是最漂亮的城市。”1994年10月22日,十堰市与原郧阳地区合并,从此走上以城带乡、综合发展的腾飞之路。
谷牧的预言极为准确,随着二汽这棵小树生根、发芽、壮大,十堰开始崛起。进入1978年,据国家统计局排名,在全国综合实力前50名的城市中,十堰排名第37名。
01上海02北京03天津04沈阳05武汉06广州07哈尔滨08南京09长春10重庆11旅大(大连)12西安13济南14杭州15唐山16鞍山17徐州18抚顺19无锡20齐齐哈尔21成都22吉林23太原24本溪25青岛26邯郸27包头28苏州29柳州30长沙31洛阳32淮南33宝鸡34郑州35牡丹江36淄博37十堰38株洲39佳木斯40南昌41大庆42淮北43石家庄44丹东45常州46锦州47咸阳48兰州49开封50阜新。
随着时间发展,综合实力50强的城市不断更新,十堰在其中的名次也逐渐前移。在1992年年底公布的全国综合实力50强城市中,十堰排名第22名:
上海、北京、广州、天津、南京、武汉、深圳、大连、沈阳、厦门、成都、杭州、哈尔滨、昆明、苏州、长春、无锡、大庆、重庆、长沙、青岛、十堰、佛山、乌鲁木齐、石家庄、合肥、柳州、常州、南通、西安、福州、江门、克拉玛依、扬州、烟台、济南、郑州、宁波、鞍山、锦州、惠州、汕头、韶关、珠海、海口、保定、淄博、南宁、抚顺、威海。
1992年,全国小康城市评比,十堰竟然取得第六名的成绩。中国太大了,中国的文化历史太悠久了,很多人对十堰这座名字奇特的城市感到困惑,不少人甚至将十堰市和实验室混为一谈。十堰在哪里?它怎么会排名如此靠前?人们可能不清楚十堰,但没有人不知道二汽,知道十堰与二汽的关系后,人们在称谓上变为“十堰二汽”(有一段时间‘厂市合一’)。1992年,第二汽车制造厂正式更名为“东风汽车公司”,东风汽车公司从此成为十堰的名片,媒体把十堰称为“车城”和“中国的底特律”。
中国特殊政治气候下的工业建设,给十堰这个秦巴深山里的百人小镇带来了意外的发展机遇。
由于三线建设,到郧阳山区来落脚的绝不止一个二汽。当年的三线建设分为多个层次,中央有三线,各个省,甚至有的行业也将自己管辖的企业分为一二三线。三线企业的最大特征就是进山钻洞。在一些人看来,山越大越隐蔽,就越符合三线的条件。郧阳山区有几个特征,第一是山大;第二是离出山的地方很近;第三是有交通之便,老白公路、襄渝铁路穿山而过;第四是有电,丹江口电站装机90万千瓦,是国内名列前茅的大电站;第五是有水,郧阳山区内有汉江、堵河、丹江等数条河流,1958年在这里建设了丹江口水库,使得这里成为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这些条件是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建设最需要的。正是有这么多有利条件,才吸引了众多三线企业建到郧阳山区来,除了襄渝铁路、二汽外,还有东风轮胎厂、汽车电器厂、粉末冶金厂、精密铸造厂、汽车附件厂、汽车塑料厂、汽车篷布厂、黄龙滩水电站、风动工具厂,以及解放军总后勤部7家工厂、文化部文字605厂、湖北省7031工程等几十家。这些工厂全部分布在郧阳地区所属均县、郧县以及十堰市的各条山沟里。此时襄阳地区与郧阳地区刚刚分开,郧阳地区机关就设在十堰,整个地委、行署机关在一个叫作柳林沟的小山沟临时搭建了7间小平房,几十名干部连办公带住宿都挤在里面。新成立的郧阳地区几乎没有工业,几个县都是深山里的穷县,二汽、襄渝铁路和几十个三线工程同时进山开展基本建设,从吃、住、行到建材什么都需要,郧阳地区、十堰各级政府和人民再次面临沉重的压力。《中共郧阳—十堰简史》记载了当时的困难:
交通不便,运输困难。这么多工厂建设,数万吨物资要限期运进,当时的铁路只有一条武汉到丹江口的汉丹线,物资或经铁路运到丹江口后再转公路,或经汉江运到丹江口和郧县。整个郧阳地区只有一条低等级的老白公路,承载能力有限,遇到超大件就没有办法了。二汽铸造厂要运几个上百吨的大件,只有将沿路所有的桥梁加固后再慢慢走。
建材需要量太大,砖瓦灰沙石样样都缺。各厂区周围的县区沿公路、水路就地安排社队组织砖瓦灰沙石生产供应。那段时间,只要是有基建任务的工厂,路旁、河边、村口都在挖沙、砸石头、烧石灰,到处一派繁忙景象。各县紧急建设砖瓦厂,据不完全统计,那几年共供应红砖20746万块、木材42187立方米、机制瓦36万片、水泥瓦片457万片,其他建材数量难以胜计。
工程量巨大。仅二汽一家就有工业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民用建筑面积102万平方米,还有二汽铁路专用线、厂区专用公路等。东风轮胎厂工业建筑面积9.48万平方米,民用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土石方量高达一千万立方米以上。郧阳地区抽调各县两万名劳动力直接进入厂区工地参战。
生活供应困难。几十万人一下子到了一个基础薄弱的山沟里,吃的、住的、烧的、用的都成问题,柴米油盐样样都缺。特别是燃料,除了组织劳动力上山伐木外,还抽调了7300多名劳动力到郧县挖煤。为了解决几十万人吃菜问题,又拿出160多公顷最好的地种菜。
供电问题。为解决二汽建设用电,湖北省决定,要限期抢架105千米的11万伏高压线路,由郧阳地区负责劳动力和地材。105千米沿线全是崇山峻岭,没有起重设备,没有公路,全靠人力将万斤铁塔扛上山。听说是要为二汽送电,线路沿途村村户户2万多名群众,上至70多岁白发苍苍的老人,下至六七岁的儿童全部倾巢出动,男女老少,肩挑手提,硬是将270个万斤铁塔扛上了山,保证了按时通电。
一位郧阳地区的领导干部回忆那段艰难岁月时说:
那几年,全地区到处都是三线建设的工地,丹江口水库还没完工,移民搬迁正在节骨眼上,二汽、襄渝铁路、东风轮胎厂等都来了,到处都向我们要人、要地、要材料。我们刚刚与襄阳分家,几乎什么东西都没有,三个县城淹了,好地淹了,粮食收成大量下降,老百姓连饭也吃不饱,没有工业,没有商业,上级也没有拨款,非常困难。但三线建设是中央的决策,再困难,我们也要支持。不就是要人要地吗?我们给,要什么给什么。我们6个县,每个县50万人,到丹江修水库的,到二汽建厂房的,到襄渝铁路修铁路的,到其他三线厂参加建设的,仅民工就常年保持在十几万人左右,还要留人在地里种庄稼。这全靠老百姓啦,我们郧阳的人民能吃苦,有大局观念,我们一动员,他们支援三线建设的热情就像战争年代支援前线一样,有什么拿什么,要什么给什么。建水库要淹地,给;建厂房要占地,给;搞基建要木材,给;盖房子要砖、要瓦、要沙、要石头,给;几十万人要吃粮要吃菜,给;我们什么都拿出去了,还有些人连命也豁出去了,我们什么回报也没要,所有的投工投劳全部都是义务的,民工还要自带干粮。看看我们今天的几个县,全部都是国家级贫困县,有多少老百姓,今天连温饱还成问题……
与二汽建设紧密相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城市建设,在今天看来,这也是最大、最突出、与民生结合得最紧的问题。二汽开始建设后,短短几年的时间,集中到十堰的就有20来万人。几十万人拖家带口,要吃、要穿、要住房,小孩要上学,老人要看病,他们需要解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但深山里的十堰什么都没有,不解决这些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怎么能调动干部职工的建设积极性,生产生活是一辆自行车的两个轮子,只有协调发展才能平稳持续前进。
十几万职工,几十万人的生活,吃、喝、拉、撒、睡,生、老、病、死,购物、娱乐、上学、看病等最基本的需求如何满足?这些都需要城市体系来保障。十堰市虽然也叫“市”,实际上是在郧县一个百户小镇的基础上来建设的,根本没有城市的影子。晴天一身灰,下雨满街泥,被称为“光灰的城市”。这里没有马路、没有公共汽车、没有商场、没有路灯、没有自来水、没有下水道、没有学校、没有医院、没有粮店菜场、没有肉类屠宰加工厂、没有蔬菜生产基地、没有电影院,甚至没有火葬场。简而言之,没有任何城市服务体系。当时十堰广为流传:“十大怪”:
十堰市,真奇怪,不分城里和城外,一条马路直通外,山沟里把楼房盖,工厂里面种青菜,红薯叶子当菜卖,电话没有走路快,下雨打伞头朝外,汽车专往河里开,石头块子当煤卖,高粱秆子当锅盖。
“十大怪”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当时十堰的艰苦状况。以燃料为例,当时的燃料主要是煤,但当地没有蜂窝煤加工点,买煤只能靠以单位出面,买回煤面,然后分给职工自己加工捏煤球。除了煤外,各单位还派人到周围的山里砍柴回来给大家分。于是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每到星期天,全市家家户户都在劈柴和捏煤球,当时调侃年轻人的话都与之相关:“今天又上丈母娘家劈柴了?”孩子到哪里上学、病人到哪里就医、穿衣吃粮如何解决成了困扰每个人的问题。因为买衣服困难,一时间自己动手做衣服成了时髦。由于缺乏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因此很多人都无法安心这里的生活,请求调走的比比皆是,一时间,能调离十堰二汽成为最让人高兴的事。城市建设成为与二汽建设同等重要的工作,当时的东风轮胎厂的党委书记于跃说:“二汽建设振奋人心,城市建设安定人心。”
不考虑客观条件和人的基本需求,单纯强调“先生产、后生活”是否科学呢?
人的最低的生活需求都不能满足,他的生产热情又能持续多久呢?等认识到必须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才能使其长时间保持工作热情时,二汽已不得不回过头来补课—除了建工厂外,还要花钱、花力气来建社会,城市建设成了保障二汽建设的大事。为了服务二汽建设,中央批准十堰成立了地级市,二汽总工程师陈祖涛兼任了十堰市第一任城市规划委员会主任,原中央办公厅干部张万祥任十堰市建委第一任主任,两人合作,对新建的十堰市进行了整体规划。张万祥带队到一机部、国家计委汇报,找到中央的一些老同志游说,为十堰市的城市建设争取到了特殊政策和2000多万的建设资金,加快了十堰市的城市建设。
2007年笔者采访黄正夏谈到十堰市建设时他说:
先生产后生活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短时间可以,时间长了绝对不行。在二汽这样大的工厂里搞什么先生产后生活,这是不考虑人民利益的极“左”行为。二汽建设10年多了,十几万工人群众家属的生活条件基本没有改善。在一穷二白的深山里,吃、穿、住、行、购物、孩子上学、看病等各方面的条件都没有。这种情况下,群众情绪能稳定吗?情绪不稳定,生产能搞好吗?在各项问题中,最突出的就是住房。二汽刚建设的时候,大家都住芦席棚,以后,各个厂自己建了一点简易房,很多都是土坯房。全二汽人均住房3平方米。3平方米是个什么概念呢?简单地说,就是一张单人床。建设二汽时,很多职工都是全家一起来的,10年过去了,中年的老了,小的长大了。有的工人三代同堂,六七口人挤在十来平方米的简易房里,连60岁的老人都睡上下铺。有的30多了,由于没有房子结婚,只能在单身宿舍里混居。他们在这里拼命工作,但连个安身之所都没有,工作的积极性能长久吗?我的想法很坚决,只要扭亏为盈了,一定要挤出一部分钱来为职工群众盖住房,解决他们的当务之急。
(黄正夏口述,欧阳敏著,《艰难历程》,新华出版社,2007年)
黄正夏说干就干。1978年,二汽完成了5000辆民用车,黄正夏从二汽的积累中拿出1000万元投入城市建设,给职工群众盖住房、修马路。给工人群众盖了60多万平方米的宿舍,二汽职工住房面积从人均3平方米一下子增加到人均6平方米;修建厂区道路100多千米、城市公路(十堰到房县公路十堰段)100多千米;给医院增添设备,增加病房,改善医疗环境;给学校增添教学楼,改善教学环境;给二汽电视中心增添设备。黄正夏称这是“填补欠账”。先生产后生活是历史造成的,我们没法改变,但我们给工人群众还旧账是天经地义的。除此以外,二汽还投资几十万元用于十堰市的城市排污建设。黄正夏说:
二汽那时还在基建,是不允许拿钱来干别的,更别说城市排污了。但我搞了个小动作,我与省环保局的黄涛若局长达成了君子协定。我对他说:“你们来检查二汽,哪些地方污水标准不合格,你们就罚款。你们罚款,二汽出钱。要不然,钱也划不出二汽,也到不了十堰市的账上去。”
(黄正夏口述,欧阳敏著,《艰难历程》,新华出版社,2007年)
黄正夏拿留利的钱改善职工生活,发展城市建设也给他带来很大的麻烦。黄正夏回忆:
1978年12月底,财政部、汽车总局到二汽来审计,他们对二汽取得的成绩拍手叫好,但就是有几笔钱不让报。修路、盖房的钱因为没有计划,属于擅自做主,违反国家财政纪律,不让报。我们为国家节省了3200万元,从自己挣的钱里拿出600万元改善职工的住房和生活条件,结果不让报。真是卡死人啦。我不服,和他们争辩。汽车总局财务负责人和泉山出面帮我们说公道话。他说:“二汽有钱拿来盖房修路还欠账,这是好事。要是二汽没有扭亏增盈,3200万元没有完成怎么办?即使他们没有完成也是国家政策允许的,国家还是要拿钱来补这个窟窿。现在二汽苦心经营,用自己挣的钱来干迫切需要干的事,还被说干得不对,这表面上看起来是维护了财务制度,但实质上对国家有利吗?那以后,谁还会像他们这样努力去干呢?我们到底要鼓励什么样的精神呢?”
他的这番话打动了在场的人。财政部来的同志也说,我们很支持,也很同情二汽,但是国家的财务纪律也要遵守。这样吧,你们把建设道路的项目名称改成维修厂区内部道路,盖宿舍的项目改成房屋修缮。这样就行了。
(黄正夏口述,欧阳敏著,《艰难历程》,新华出版社,2007年)
经过全体建设者几十年的辛勤努力,十堰市从零起步,建起了学校(从小学到大学)、商场、医院(5所综合大医院,共5000个病床)、公园,还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马路。一座美如花园,有着60多万人口的现代化城市在秦巴山区出现。今天的十堰市街道宽敞、整洁美观、高楼林立、商业网点密布、公共交通便利,到处是霓虹灯、广告牌,成为全国有极高知名度的“汽车城”“文明城”“小康城”,是一座繁荣兴旺、有鲜明地域特点的新兴城市;也是黄河以南的城市群中,唯一以普通话作为通用语言的城市。
三线建设造成襄渝铁路上马,襄渝铁路建设带来了二汽落户十堰,二汽建设促成了十堰市的兴起,十堰市的建成为二汽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鄂西北的深山里,当时中国最大、设备最先进、车辆技术含量最高的第二汽车厂横空出世。在秦巴山区几千年的历史中,第一次有了现代化的汽车工业。昔日沉寂的深山老林里,东风汽车呼啸而过,滚滚车轮刮起强劲的东风旋风。
二汽建设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的大力支持,在进入批量生产有了利润后,便开始反哺郧阳地区,开始是少量的产品扩散,以后逐步加大扩散的规模并帮助地方企业提高生产水平和能力。值得称道的是,二汽并不是将扶持和帮助地方企业作为一种短期行为,而是将其视为自身发展的重要内容。在黄正夏的推动下,1979年5月,二汽下发《关于扶持郧阳地区若干厂生产二汽零件配件的通知》,让下属各分厂尽可能地帮助地方企业发展,并一次又一次地与郧阳地区签订生产协作定点协议,通过这些帮助,郧阳地区的工业企业生产水平与能力得到明显提高,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汽车零部件工业。随着二汽自身的发展,对地方企业扶持帮助的力度也越来越大,地方企业的发展速度也随之快速递增。1991年年底,郧阳地方企业仅汽配一项的产值便达3.47亿元;1993年,年产值达到7亿元,十余家企业发展成国内汽配生产小型“巨人”企业。2006年,十堰市(1994年郧阳地区与十堰市合并)的汽车工业总产值达263亿元。汽车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80%,已发展成为国内有较强影响力的汽车零部件和专用车(改装车)生产基地。
根据十堰市“十一五”经济发展规划,到2010年,汽车工业要累计完成投资130亿元,新增销售收入333亿元,利税85亿元。整车生产能力达到50万辆以上,汽车工业产值达到850亿元以上,年均增幅达到15%。而今天的十堰市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汽车城。
经过十几万人艰苦努力,二汽总算是建成了,但仍然留下了许多教训和遗憾:
在条件完全不具备的大山区建设现代化的汽车企业是否科学?最终,二汽总部南迁到武汉,开启了二汽发展历史上的新时代,这真是耐人寻味的变化。二汽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