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亲爱的你好啊,感谢你翻开我的书,打开我的世界。我多么希望自己的文字可以在你的生命中多停留片刻,温暖每一个路过我的人。

写这些文字时,我已经大学毕业十三年了,在北京工作九年,而后在上海工作四年。写作的路,我走了十一年。

毕业后,生活和工作一直非常忙碌,我在北京和上海两座城市来回游走。2021年上半年,我的上海户口终于办妥,巧合的是,我居然是在世界读书日这一天拿到了新身份证,这一切似乎在告诉我——你的改变都是读书带来的。

从小镇女孩到新上海人,我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最深刻的体会,不是那句很风靡的话——我用了三十年的时间,终于能够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而是,原来只要努力,就可以游到梦想的彼岸。假如你有梦想的话,要好好努力,毕竟随着年龄的增长,你的承重越多,梦想的实现也会越来越不容易。

01

在北京工作时,我在那座城市漂浮,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在意林做讲师的那段经历。在同事小布丁的鼓励下,我去很多学校讲课。四五年的时间,我讲了两三百场。那段时间,我在各个讲台穿梭,但内心很孤独,总在匆匆赶路。每次坐飞机、高铁,或者在宾馆里的夜晚,我都会看书、写作。

记得跟着索明丹老师出差时,有时晚上会爬起来写作。一天晚上,她醒来看到我的背影,说:“你不需要睡觉吗?女孩子没有必要这么拼命吧?我睡之前你在写作,醒来后又看到你在写。你又不一定能成名,还不如过好普通的生活,赶紧找个男朋友嫁人啊!”

其实,当时自己并没有拼的概念,真的只是喜欢。写作的时候很心安,也真的喜欢把一腔热情倾注在文字里。喜欢是投入做事的基础。

直到此时,我还是好怀念那段时间,灵感仿佛就住在我的思绪里,像鱼一般活跃、欢腾。语言从四面向我涌来,那时的文字可能相对青涩,但无比真诚、坦诚。

最初讲课,我喜欢去南方的城市,讲课互动效果比较好,讲起来也非常带劲、顺利。我曾经以为所有的学校都是这般模样,直到后来去了一次西北的一个城市,我改变了想法。

在那所学校,学生们都坐在操场上听我讲课,我迎着风讲了半天。到了提问的环节,大家都沉默不语,唯有个男孩给我讲了一个悲伤的故事——爸爸去世了,妈妈走了,奶奶不需要镜子,所以他家里从来没有镜子。

六岁那年,他去找同学玩,在一面墙上看到朋友和自己,吓了一跳。同学告诉他,不要怕,那是镜子,能看到自己。他却哭着跑回了家。原来,那就是镜子,他看到了镜子中的自己。看清了自己的狼狈,反而更难过。说着说着,小男孩又想落泪。

我不知如何安慰他。临走的时候送给他一些书和一面小镜子,以及一句话:人这一生要拥有两面镜子。普通的镜子,只能让你看到表面的自己。而读书,却是心灵的镜子,能看到真正的自己是什么模样。男孩似懂非懂,推脱着说,不想要我送的镜子,更喜欢我送的书。

听完小男孩的故事,再接出差的任务时,我更愿意去偏僻的地方讲课,仿佛觉得那里的学生更需要我这束微弱的光。我讲经典文学名著,分享其中的故事,分享我的感受和人生启发。

此时此刻,回忆过去,好怀念那时特别努力讲文学课的自己,真是动力满满,好像永远不知疲惫。也特别感谢那段辛苦出差讲课的时光,需要不停地看书,不停地讲课,我也因此会背诵了许许多多文学作品的段落,直到现在,依然可以倒背如流。

02

后来,我离开生活了近十年的北京,来到了上海。在北京,我跟索明丹老师是邻居,她也是意林的讲师,到现在她还在全国各地演讲。我真的很佩服她,也有些不太舍得离开她。

但那个时候的自己,也到了一个非要抉择不可的时刻。要么背水一战前往捷克留学(有同事恰好要一起去);要么义无反顾地来上海,跟一个男孩开始尝试一段感情,不一定有结果,但应该很浪漫。我选择了后者。现在想来有些后怕,也有些冒险。那时的我,真的是非常有勇气。

这勇气,可能是《少有人走的路》给予我的激励。书里有两句话,我到现在还记得——第一句是“人生苦难重重”,第二句是“人生最大的安全感,是敢于直面不确定性”。好吧,我要去直面人生的不确定性了。2018年的植树节,我的生日,没有蛋糕,没有祝福,我丢掉所有的旧衣服,把所有的书都囤积在了自己的小房子里。之后,拉着一个小皮箱就来到了上海。

初到上海的那些天,一直下着雨。我就在那场春天的雨中,很快投身工作,犹如一滴水落入一片海。上海这座冷漠又客气的城市,不会有人在意我的到来,就像北京那座古朴又文艺的城市,根本不会有人在意我的离开。

我一直住在上海洲海路的森兰社区,工作也在这里。我的印象中,上海就是洲海路。每次为活动做主持,乘坐地铁来到上海繁华的街道,我都有种错觉,以为自己来到了另一个城市。但走到南昌路那种老街,又会生出许多亲切感。

带着那种复杂的情绪,我在上海这个炼炉中,真正地长大了,也开悟了许多。就在今年,我重新读《少有人走的路》里的那句话“人生苦难重重”,好像才真正读懂了它的含义。它意味着每个人都要去面对和经历无数次的绝望,才能重新再见光明。

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阳光,看到光明,就会理所当然地以为,这天然地是属于自己的一部分。但事实不是。只有经历许多事情后,才能明白寻常的可贵,才会懂得光芒与爱都是奢侈品。年纪越大,越能深刻地认知到这件事。

走过那么远的路,再过几年,即将迎来不惑之年。我却觉得自己的“不惑”提前到来了。因为经历、磨难,也因为读书、思考。

经常有读者问我,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每个人的评价标准应该不同。或者是,每个人在每个阶段的认知不同,所以评价标准不同。之前,我更看重工作的能力,后来,我更认可一个人的前提是,他与这个世界相处的能力。

慢慢地,我发现,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其实是他对这个世界感受的能力,一种连接他人的能力,一种感受他人情绪的能力。或者是一种不管何时、在哪一种困境中,都可以积极向上、保持乐观的能力,不管经受怎样的考验,都能保持一种隐忍的耐力。

经历、处境都会改变一个人的心态,人的想法甚至会每七秒钟变换一次。我很怕自己在这种动荡的变换中,垂垂老矣,慢慢失去了少年时的锐气,从而日益麻木。

所以,我更期待自己,不管何时,可以很爱一个人,也可以全身而退。拥有时,可以很珍惜一样东西,该舍弃时,也可以忍痛转身。

在拥有和失去之间,在得到与舍弃之间,永远不失去自己,不失去感受的能力。有好的心情去感受自然,也有好的状态去远方看看,更有向上的姿态和健康的体魄。保持好的审美力,不管何时,都能因一段喜爱的音乐而备受鼓励,也可以因读懂一幅画的寓意而产生共鸣。

对,就是这种对生活的感知能力,与他人的连接能力,弥足珍贵。

愿你我都拥有它。

2022年3月12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