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终南捷径

中南山并非“洞天福地”中的其一,但山上的楼观台,却有“天下第一福地”之称。春秋时,尹喜为函谷关令,在中南山结草为楼,以观星象,是为楼观台。一日忽见紫气东来,尹喜预感有圣人至,便到关中等候。不久,见一老者,身骑青牛,途经此地,便是老子。尹喜将老子请至楼观台,老子留下五千言后,飘然而去,中南山遂成道家发祥之地。

宋金时期,王重阳曾在中南山下修道,最终创立全真教,中南山又迎来历史上第二个高峰。除此以外,让中南山扬名天下的,还有两句成语:“寿比南山”和“终南捷径”(终南即中南)。前者自是褒义,后者则语带揶揄。

不过对慕道之人而言,中南山却似乎真是“捷径”。不知从几时起,中南山上出现了很多教外人士,依山而居,潜心修道。寒来暑往,不知几人来了,几人走了,几人还在,看似清净,实则热闹,俨然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

马松涛一共有三天的补休假,文龙更是闲云野鹤,俩人结伴而行,前后逛了楼观台、上善池等名胜,又在最后一天,来到已成为网红打卡地的结庐区。

只见群山之间,星罗棋布着若干间砖瓦房,时而有僧道俗打扮的人士进出,老中青三代俱齐,一个个虽然说不上仙风道骨,倒也怡然自得。

二人正往山上溜达,迎面走来一个朴实的汉子,看穿着像是居民,见到他们就说:“两位道友好啊!”

马松涛和文龙点头回礼,汉子却没有擦肩而过,反而跟着两人一起溜达起来。汉子边走边念叨:“一看二位就是世外高人,浑身上下,仙气缭绕,到我这里来,那可是来对了地方,我们这里最适合修行隐居,这一路您也看到了,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您要是也想在这里结庐,我可以帮你们找个好去处。”

两位“世外高人”听他满满的营销味道,正待婉拒,却心有灵犀,互相看了一眼,同时改变了想法。马松涛接口道:“大环境是不错,就是这一带人来人往的有点乱,还有更清净的地方么?”

汉子一怔,挠头道:“看来你们是真正的隐士,不像他们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在隐居,其实都是为流量。更清幽的地方有,只是……交通不是太方便,所以生活成本也更高,什么都得靠自己。”

马松涛点点头:“我们就要找这样的地方,麻烦你带我们看看吧。”

汉子口头答应着,却并不挪脚,嘴里嘀咕着:“刚才那些地方,都是租老乡的房子,多少也有一点赚……再往山里去……”

文龙不等他说完,从身上摸出三百块钱,微笑着递到了他的手里,汉子立马收了声,头前带路去了。

马松涛低声揶揄道:“还以为你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人,没想到你是败家子,出手够大方的啊。”

文龙瞥了他一眼,摇摇头懒得回答。

要说这清幽的地方,还真有些偏远,三个人足走了近一个小时,才来到一处山坳。此地没有成熟的山路,但环境确实幽静僻远,如果没人带着,一般的游人绝对找不到这里。

整个山谷静悄悄的,只有潺潺的溪流声响。三人到了其中,不自觉地平静下来,仿佛打内心深处,就不想多说一个字。

汉子送到这里,不肯往前再走,自行返回了。他俩接着往里走,看到几座自行搭建的草庐,有的庐前还挂着:闭关、勿扰、止语、自修等木牌。偶能见到一两个穿着宽大袍服的人,有的淡然处之,有的合什揖礼。

文龙见怪不怪,马松涛却被这氛围吸引住了,一个劲还往里走,直走到一间不大的道观之前。

文龙见到这座道观,不由得想起青城后山的那座小院,一年没和师父联系了,也不知道老人家近况如何,想念了一会儿,径自朝着道观走去。马松涛见他动身,也跟了上去。

道观的门开着,二人正要往里走,正巧从观内走出两个人来。其中一人道长模样打扮,看样子当是这间道观的主持,另一个人中等身材,年龄看上去四十多岁,身着一身棉麻练功服,面如冠玉,神光内敛,见到文龙他们,微笑颌首,龙马组合也报之以礼。

中南山曾有很多得道高人,除了老子,还有尹喜、吕洞宾、王重阳等,因而这里有很多供奉他们的地方。但这座小道观中供奉的,却是陈抟老祖。陈抟老祖以“睡”而闻名天下,但他隐居的地方,却是太华山。

两位正参观道观,道长已经送完客人回来了,又陪文龙二人聊了一阵,尽欢而别。

马松涛看天色不早,下午还要赶火车,拉着文龙往回走。到了谷口,马松涛还有些恋恋不舍,叹道:“难得清静,真是个好地方。有时间再来。”说完深深地看了一眼。

出山的路上,文龙问:“那个叫安玄德的,你们掌握他的情况了吗?”

马松涛点点头:“已经初步掌握了他的行踪。这家伙还挺狡猾,上次来了个李代桃僵,想蒙混过关,自己却躲了起来。”

“不可以抓他吗?”文龙问道。

“虽然有支玄同的口供,但客观证据尚不充分,又是外籍人士,不适合直接采取行动。而且我们判断,他正在筹划什么,准备观察一下再收网。”

“他们的师父姜鑫淼,你们有资料么?”文龙接着问道。

马松涛摇摇头:“没有入境记录,如果请南洋那边的警方帮忙,要提供很多手续,目前还没到那一步。从支玄同那里得知,那家伙将近六十岁,祖籍神州,青年时期到的南洋。他所在的那个地方,不是很发达,科技手段匮乏,平时里又深居简出,所以资料很少。”

文龙不再发问,脑子里却始终有个疑惑。将马松涛送到山口,文龙表示意犹未尽,还想在中南山再游玩两天,马松涛羡慕之余,两人又低声交流了几句,临别前还相互赠送了小礼物。

中南山除了风景名胜,还有很多人文瑰宝,如楼观台就存有不少碑刻,著名的有欧阳询的《大唐宗圣观记碑》,米芾的《第一山》、苏轼的《游楼观台题字》,还有赵孟頫的“上善池”碑。

不过最特别的,还是元人高文举所书的《道德经》碑。其人在文化界的地位虽不能和前面几位相比,但此碑却为后世书法爱好者所称道。其字体介于石鼓文与大篆之间,古朴中蕴含着华丽,被后人称为梅花篆字碑。

此碑有两通,每块碑侧各有七个冷僻字,据传为老君十四字养生诀。文龙正辨认字意,旁人已有人念了出来:玉炉烧炼延年药,正道行修益气丹。

他扭头一看,却是昨日在小道观见过的中年人,见文龙望过来,中年人颔首一笑。以文龙今日之功力,身边站了个人,自己却才发现,实在令他有些吃惊,本能地探查了一下,竟看不透对方的境地。

不过,此人身上气息平静,令人感到自然亲和,颇有和光同尘之味。文龙对其印象不错,又见对方彬彬有礼,也不想拒人千里。

中年人开口道:“在下白云,敢问小兄弟怎么称呼?”

“您好,我叫文龙。”

二人攀谈起来,白云颇为博学健谈,且观点新奇、见解深刻,令文龙耳目一新。俩人边逛边聊,从历史掌故,到修行心得,直从日上三竿,聊到夕阳西下,仍然意犹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