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小儿肝脏结构特点

小儿肝脏和成人肝脏有自己特点,并不是成人肝脏的缩影,这个在业内已经达成共识。

一、小儿肝脏的投影

小儿肝的上界与成人差异不大,肝的下界随年龄减小逐步上移,肝的左端点逐渐移向内侧。有人认为,肝上界投影出生后位置较高(右锁骨中线为第4肋间隙),5岁或8岁以后才降至第5肋间。

二、小儿肝脏的位置

肝脏占据了横膈下腹部右上象限的大部分,近乎完全被胸壁保护。体格检查可在右锁骨中线上进行肝脏边界的检查,正常肝脏下界范围为从第5肋间隙到肋弓下缘稍低。婴幼儿中,右肋弓下缘可明显触及是正常的。肝脏触诊和叩诊的范围可以通过以下内容来估算:<1岁,4~5cm;1~5岁,6~7cm;5~12岁,8~9cm。苗华等学者研究了儿童肝脏后认为:新生儿肝相对较大,肝大部位于右季肋区、腹上区和右外侧区(100%),小部位于脐区(93.33%±4.56%)、左季肋区(86.67%±6.21%)和左外侧区(53.33%±9.11%)。出生后由于肝的增长速度相对变慢,下界下移。至学龄时,肝已接近成人的位置,即大部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100%),小部达左季肋区(66.67%±8.61%)和右外侧区(10.0%±5.48%)。

三、小儿肝脏的大小及重量

小儿的肝脏比例较成年人大,其与年龄成反比,年龄愈小,肝脏相对越大。随着年龄的增加,肝脏重量与体重之比逐渐减少,新生儿肝脏可以占腹腔体积的2/5左右,占体重的4%,至成人时降至2%。5岁时小儿肝重约650g,占体重的3.3%;到青春期时,重约1 200g,占体重的2.5%~3.0%。多数儿童可在右侧肋弓下触及肝脏。肝脏与膈大部相贴,向前伸展至肋缘下方,向后可伸展距髂棘1cm处,肝脏左叶构成肝的1/3,并覆盖在胃前壁的大部。在婴幼儿中,上腹部可触诊明显的肝脏左叶是正常的,但是在较大儿童则暗示存在病变。

小儿肝脏在胎儿时期,左叶较右叶小,随着时间的增长,其减少的比例得到改善,到足月新生儿时,左右肝的重量基本相等。小儿肝脏的再生能力远比成人旺盛,这一特点在新生儿尤为甚。到成年时,右半肝发育为新生儿的9.2倍,占绝对优势,而左半叶发育为新生儿的6.5倍,因此还是存在重量上和功能上的差异。另外,成年人肝的体积是新生儿的10~11倍,小儿随着身体的发育,生理需要增加,肝脏的增生能力逐渐增强。

四、小儿肝脏功能

肝脏是胎儿的造血器官,肝脏造血功能在出生前就已经停止,分泌酶的功能和合成功能在出生时尚未完全成熟。儿童肝脏代谢胆红素的负荷大于成人,产生相对过多,并且儿童胆红素与白蛋白联结运送的能力不足,血中白蛋白偏低,肝细胞摄取非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差,新生儿肝脏的葡糖醛酸转移酶不足,只有成人的1%~2%,不能将非结合胆红素转变为结合胆红素,该酶在生后1周左右才开始增多,早产儿更晚,6~12周后接近正常水平。新生儿胆红素生成增多,肝脏功能不成熟,易致血胆红素增高,临床易出现黄疸。小儿肝脏血管丰富,但肝细胞分化不全,肝功能较差,对感染等抵抗力差,反应特别敏感,肝功能指标反映肝脏的贮备功能。婴儿时期由于胆汁分泌较少,影响脂肪的消化与吸收。但是小儿肝细胞再生能力比较强,肝内结缔组织发育差,较少发生肝硬化。

(董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