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学术传承

一、学术传承脉络

李才干医术传儿子李广海,创佛山市中医院骨科。李广海的5个儿子均继承父业,佛山李家达,广州李家裕,香港李家刚、李家强、李家丰,形成佛-广-港三地格局。此外,李广海医术还传弟子陈渭良、元日成、马镇松、陈柏森、吴永良、莫益汪、陈志维。李家达一直在佛山,成为佛山骨伤的主要代表,其儿子李国韶、外孙女谭伟欣均承其业,尚有弟子陈逊文。陈渭良传有弟子钟广玲,现在佛山市中医院。李家裕从佛山迁广州,创广州西关李氏骨伤,医术传儿子李国准,此外还有弟子梁家伟、何锦添、陈少雄、老元飞、凌志平、张建平、李宇雄、谭超贤等。李氏骨伤学术流派传承脉络如图3-22所示。

图3-22 李氏骨伤流派传承脉络

二、传承代表人物

(一)李家裕

1.生平事迹与贡献

李家裕(1926—2014),为李氏骨伤科第三代传人(图3-23)。幼承庭训,17岁开始随父李广海学习正骨医术,尽得李氏正骨心法真传,博览群书、撷取各家精华,如蒲辅周的重脾胃学说、冯天有的腰椎坐位旋转复位法、尚天裕的小儿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整复并小夹板固定法等,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既有承传,又有创新,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1949年,李家裕把李氏家族的骨伤科治疗术从佛山带到了广州。后入广州市卫生局举办的中医进修班第二班深造,1979年被授予“广州市名老中医”荣誉称号。他在西关十八甫北开设跌打诊所。开业之初,正值国民党飞机轰炸黄沙,大量民众死伤惨重,诊所每天接到众多伤者。李家裕不避臭恶,为这些伤者清洗创口,外敷祖传至宝膏,内服中药,使伤者很快痊愈,因此李氏骨伤在西关广受赞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家裕在沙基、西关一带开诊,赶上中西医结合的潮流,即认真汲取西医学知识来丰富自己的临床技术,逐渐形成一套独特的骨伤科治疗手法,尤其擅长关节脱位和骨折整复。他不但继承了家传,并十分重视西医学,对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力学均潜心学习。曾任广州市清平卫生院院长、广州市荔湾区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第一届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广东分会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市第六届人大代表,广东省第四、第五届人大代表。担任过佛山市中医院中医永久顾问,全国中医骨伤科医疗中心佛山骨伤急救中心技术顾问。1954年参加编写《正骨学讲义》,1982年撰写学术论文《肱骨髁上骨折治疗》。2008年由其子李国准及同门弟子总结其经验,编成《西关正骨—李氏临症经验》 (图3-24)。李家裕的弟子有李国准、梁家伟、老元飞、何锦添等。

图3-23 李家裕像

2.对李氏骨伤的传承与发展

李家裕在继承祖传手法精华的基础上,创出了旋、拨、抖、点、按、弹等手法,在治疗过程中,根据现代影像学诊断,运用上述手法,使无数患者解除了痛苦。在60余年从事骨伤科的漫长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学术上认为“医之道在于识症、立法、用药,此为三大之关键,一旦草率,不堪司命,然三者中,识症尤为重要。故曰:治病之难,在于识症”。其治疗骨伤四大特色:一是药物治疗,二是重视手法,三是巧用杉树皮固定骨折及巧妙地进行功能锻炼,四是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自成一格。此外,他指导编著的《西关正骨—李氏临症经验》传承和推广了李氏骨伤的学术经验。

图3-24 《西关正骨—李氏临症经验》书影

(二)李家达

1.生平事迹与贡献

李家达(1926—1990),佛山地区名老中医,李广海第十子,跟随父亲李广海时间最长,14岁开始学跌打,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逐渐掌握高超的医术,更继承了祖辈的高尚医德。他待人宽厚,被人喻作有“菩萨好心肠”。如遇家境贫寒的患者,每每解囊相助,送医赠药。

1973—1976年,为了研制南方杉树皮夹板对四肢骨折外用固定的作用,他观察了1442例,总结了第一手临床资料,取得了大量可靠的数据,科学地肯定了用杉树皮制作的夹板对四肢外固定的作用,从而改变了沿用已久的石膏绷带固定法,方便了患者,节约了开支,提高了疗效。

1977年,李家达就任佛山市中医院院长。研制成功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散瘀止痛消肿功效的“佛山伤科红药膏”,将过去的散剂改为膏剂,既治闭合伤又治开放伤,为骨伤科外用药开辟了新的途径。

李家达善于集各家流派精华于一炉,走中西医结合的路,先后在全国、省地级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1959年,他与李广海、梁理平等骨科名医合编了《中医正骨学》 (上下册),总结了佛山骨科名医治伤经验,是一本实用的教科书。另编著有《骨折与脱位的治疗》。该书为佛山市中医院骨科集体编写,书中序言记述主要编写人员为李家达、陈渭良、马镇松、陈伯森、吴永良、莫益汪、元日成,是佛山市中医院骨科对骨科名医李广海经验的总结及传承发展。1978年,他与佛山市中医院中医骨科共同研究总结的《肋骨外踝翻转移位骨折闭合手法整复治疗》一文,刊登在《中华外科杂志》外文版,获全国科技奖,得到法国、匈牙利和港澳学者的好评,并提出进行学术交流的要求。

2.对李氏骨伤的传承与发展

在学术上,李家达继承传统,但不为传统观念所束缚;善于集名家流派的精华于一炉,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点。对于“伤瘀”概念,李家达在父亲李广海“治伤从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主张早期先“瘀血内蓄,急宜逐瘀”,宜“大破”伤瘀血肿,认为“大破”才能“大立”,后期则善用温补以和血。对体质虚弱的伤者,则主张“攻补兼施”,并区分寒热虚实。强调共性和个性,因人而异,辨证施治。对于瘀血积于外、气血伤于内的证虚邪实者,先扶正后祛邪。在治伤外用药上,他体会到跌打外用药均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散瘀、镇痛消肿作用,但它的缺点只能多用于闭合伤。对烫火伤的治疗,分期诊治,早期以清热解毒法祛邪解毒;中期用清热育阴法以祛余毒,并育耗散之津;后期育阴增液,固本培元。李家达医术传儿子李国韶。

(三)陈渭良

1.生平事迹与贡献

陈渭良(1938—),广东省南海人,广东省名中医,主任中医师。1956年,佛山中医界选派民间骨伤科医师陈渭良跟随李广海学习,李广海看中陈渭良中医知识扎实,待人诚恳,记忆力极佳,遂收其为弟子。陈渭良师从李广海15载,博取李氏骨伤科之长,继承了李氏正骨的精髓,为李氏骨伤科第三代传人。现任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名誉院长,上海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首批“中医骨伤名师”。与李家达等共同编写《骨折与脱位的治疗》,参编《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等多部著作。

2.对李氏骨伤的传承与发展

陈渭良在师承李广海正骨八法的基础上,结合人体解剖生理特点和力学原理,创立了具有岭南特色的正骨十四法。这套手法由14个相对独立的操作步骤组成,其中“摸触辨认”“擒拿扶正”“拔伸牵引”为基础手法,“提按升降”“内外推端”“屈伸展收”“扣挤分骨”“抱迫靠拢”“扩折反拔”“接合碰撞”“旋翻回绕”“摇摆转动”“顶压折断”“对抗旋转”为特殊复位手法。该套手法具有临床操作简便、可操作性强、痛苦小、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等优点,不仅对新鲜的四肢骨折有效,还可用于陈旧性骨折和一些关节内骨折。该研究成果于1997年获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奖三等奖。

在辨证施治和遣方用药上,陈渭良更有独到的经验。如治疗肩周炎,其认为急性期以风热型多见,风急热盛,须用寒凉重剂如清解汤(自拟方),方能毕其功于一役。此外,劳伤瘀滞是肩周炎的另一重要因素,“通则不痛”是治疗肩周炎的重要治则。治疗上除表实热盛之证外,均重用黄芪。黄芪具有固表、补气升阳、通经络、去肌热、壮筋骨等多种功效。

陈渭良在借鉴古方验方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经验,研制出“外用伤科黄水”,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祛腐生肌之功效,用于治疗各种闭合性骨折、开放性骨折、脱位和软组织损伤。“外用伤科黄水”的开发与研究,填补了国内外用中药水剂治疗开放性损伤的空白。陈渭良根据临床实践经验,选取临床疗效确切的处方研制了69个品种的中药制剂,这些制剂的研发,拓宽了中药给药途径,方便了患者,也使得李氏骨伤科验方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陈渭良医术传弟子钟广玲、陈旭文、张兆华等。

(四)李国准

李国准(1951—2020),荔湾区名中医,李家裕儿子,岭南著名骨伤科流派李氏骨伤科第四代传人,现任广州市荔湾区骨伤科医院副院长。李国准主编有《西关正骨—李氏临症经验》,2008年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书结合李氏家传正骨经验,对李氏正骨朴实的学术思想、医疗手法、治疗方药及常用药膳作了介绍。李国准在继承祖传李氏骨伤科学的基础上,与西医学的诊断学、实验检查学、影像学有机结合,开发出一整套治疗颈椎病、腰椎病、椎间盘突出等脊柱疾患的手法,提出“通过手法复位,使突出物复位到发病前的神经代偿区域,打破炎症与压迫之间的恶性病理循环”的观点;并根据不同的证型及CT、MRI等现代影像学进行定位,分别施以“旋、推、压、扳、抖、牵、按”八法复位。李国准医术传弟子陈少雄、凌志平、张建平、谭超贤、李宇雄。

(五)李国韶

1.生平事迹与贡献

李国韶(1955—),李家达之子,李氏骨伤科第四代传人。自幼跟随李家达,李广海学习正骨手法,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和祖传李氏骨伤科疗伤技能,能运用手术、正骨手法、推拿按摩等方法治疗各种骨伤科疾病,尤其擅长各种创伤急救、骨折整复、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骨关节炎、跌打旧患、软组织损伤等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在遇到严重的骨折扭伤时,可使用牵引、旋转、提托等多法同时施行,使伤者未感觉到痛楚,骨折处已应声复原。与西医手术相比,大大缩短了骨折痊愈的时间和付出的代价。1980年,李国韶于香港开设跌打诊所,现任香港中医骨伤学会理事、香港中医骨伤学院常务副院长、香港推拿学会荣誉顾问,同时也在佛山市中医院出诊。临港初期,由于李广海家族李氏骨伤科在广东地区的嘉誉,以及李国韶本人精湛的医术,李国韶跌打诊所即门庭若市,繁盛时期诊所周边手工作坊、工厂等,凡有跌打损伤者皆于李氏医馆诊治。患者的信赖以及医者全心全意亲力亲为的医治,使得李国韶跌打医馆声名远扬。由于香港政府初期对于中医医师诊治疾病以及诊治方法的限制,反而使得李国韶心无旁骛,深入探究传统中医跌打骨伤、手法正骨、推拿整脊等。

2.对李氏骨伤的传承与发展

李国韶对关节错位、筋伤、软组织损伤、骨折中后期内置调理等有独到的见解。尤其是关节脱位的手法正骨,不强求力线对齐和标准解剖复位,更加注重的是患者后期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在内治法方面,注重“消”法,认为“通为大法”,以大剂量活血化瘀为主,主张“大破大立”。肢体受伤,皮肉筋骨损伤的同时,气血的运行也受到了影响,主要表现为气滞血瘀,气机不畅,无以鼓动血行则血瘀,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血伤瘀凝,壅塞脉道,必阻碍气机流通。故治疗伤科疾患,无论内治外治,都必须注意流通气血,“血不活则瘀不去,瘀不去则新不生”,而活血化瘀又离不开气的运行推动,如骨折、伤筋脱臼等瘀血停留脉道,则当活血化瘀以生新,宜“以血为先”;伤科之瘀血多由外伤致离经之血停积,血行之道不得宣通,故治以祛瘀为要。清代陈士铎《辨证录》对骨折论述:“内治之法,必须以活血去瘀为先,血不活则瘀不能去,瘀不去则骨不能接也。”日常诊治中,常常使用穿山甲、皂角刺、白芥子、地龙等药物。外用或内服泽兰汤、吊瘀散、珠珀散等家传验方,效果显著。

他根据李氏骨伤科的经验总结出了手法治疗颈肩疾病的方法:

(1)旋转定位扳法:

患者坐位,嘱颈部稍前屈约10°~15°。术者立于其背后,以一手拇指指腹顶按住病变颈椎棘突或横突,余四指置于患者枕骨结节部;另一手屈肘,托住其颞颌部,前胸固定后头部,然后缓慢带动头部向侧方旋转,当旋转至最大限度时,突然快速向上牵引,此时按住患椎处的拇指协同用力将其向对侧推动,则拇指下有跳动感,同时可听到一声或数声弹响音。

(2)点揉法:

首先拿肩井,点揉肩中俞,提捏肩井数次,用手指或掌根按揉肩中俞,使气血流畅,放松肩部。以两手分别置于枕骨两侧,轻轻上提,转运头部,幅度小于45°,左右各3次,两手搓揉颈项肌、斜角肌、斜方肌和肩胛提肌,自上而下,再自下而上,反复10~20次,压痛处可适当加重力量。医者再用拇指按合谷、双侧缺盆穴,点揉肩后、天宗穴,各10次。

(3)滚法:

操作时,患者正坐,术者位于患者身后,手呈半握拳状,以2~5指的近端指间关节为支点放于患处,以腕关节带动,做均匀的来回摆动,来完成滚动的动作。着力点要深,用力要均匀柔和,力量要推进肌肉深部。操作时要以腕的灵活摆动带动掌指关节部运动,滚动时腕关节要放松,滚动速度一般为60~100次/min,并要有轻重均匀交替、持续不断的压力作用于治疗部位上,着力点要深,用力要均匀柔和,力量要推进肌肉深部。

(4)揉捻法:

操作时,患者正坐,术者位于患者身后,用大鱼际、掌根或指面交替在两侧颈部,自上而下做回旋揉捻,以患者感觉轻微酸痛、可以忍受为度,做轻柔和缓的环旋运动。指或掌应紧贴皮肤下移,使皮下组织随指或掌的揉动而滑动,使其作用力达到皮下组织深层。用力要均匀,速度不宜过快,频率50~100次/min,在压痛点可做重点揉捻,时间应稍长一些。一般每侧施同样手法。

[注意事项]

推拿手法宜柔和沉稳,切忌粗暴。应改变不良的工作姿势,调整睡枕高度,颈项部宜保暖,避风寒。治疗期间,宜配合针灸、理疗等疗法,常可收到较好的疗效。

(六)钟广玲

钟广玲(1945—),广东省名中医,主任中医师,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71年卫校毕业后师从陈渭良先生。钟广玲主张在对骨伤科患者的治疗上同样要突出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诊断上应辨证、辨病并重,治疗上要方药并举、内外兼治。不仅擅长骨关节损伤、创伤危急重症、骨质疏松症、骨关节退行性病变、骨髓炎、骨坏死等疑难杂症的处理,还善于运用正骨手法治疗关节内骨折、邻近关节骨折、骨折合并脱位;并且在手法的应用研究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肩关节脱位并肱骨外科颈骨折的闭合复位治疗”“闭合治疗肱骨外髁骨折翻转移位”“距下关节脱位合并距骨骨折的手法整复”等正骨手法,一直在国内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主编《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骨伤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对陈渭良的“正骨十四法”进一步研究,与陈志维整理出版《陈渭良骨伤科临证精要》。

(七)元日成

元日成(1940—2013),广东番禺人,广东省名中医,副主任中医师,主任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教授。1960年起师从李广海、陈渭良等岭南伤科名家,传承岭南特色正骨十四法,参加编写《骨折与脱位的治疗》,对骨伤科各种疑难病症及各类骨折的闭合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与陈渭良、陈逊文、钟广玲、陈志维等共同撰写论文《中国佛山市中医院“正骨十四法”》,详细探讨正骨十四法的适应证、具体操作方法、操作注意事项。元日成弟子罗顺宁亦传承“正骨十四法”,擅长关节内骨折、邻近关节骨折、骨折合并脱位以及陈旧性骨折畸形愈合的中医正骨手法治疗,提倡发挥“手法闭合复位”“小夹板固定”“中药内服外敷”等中医骨伤治疗优势。

(八)陈志维

陈志维(1954—),1971年毕业于佛山职工医学院,岭南骨伤科李氏流派传人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主任中医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佛山市中医院院长。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骨关节病、软组织损伤、先天性或外伤性畸形等疾病,尤其对治疗关节内骨折、邻近关节骨折、骨折合并脱位及陈旧性骨折畸形愈合的闭合有独特疗效。主持和参与了“正骨十四法的临床应用”“外用伤科黄水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等多项课题。与钟广玲主编了《陈渭良骨伤科临证精要》。

(九)陈逊文

陈逊文(1963—),师从李家达,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学术继承人,广东省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佛山市中医院骨科中心副主任,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骨伤疾病,对骨伤重症、四肢神经血管损伤、骨髓炎、骨折迟缓愈合、创伤矫形等骨伤疑难问题有独到见解。在临床工作中,陈逊文逐渐认识到西医学知识欠缺的短板。为了弥补这一短板,陈逊文于1996年顺利考取了天津医科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师从中国骨科医学泰斗顾云伍,1999年学成后重返佛山市中医院。

陈逊文勤于继承传统优势,精通正骨十四法,对于各种手法的要点和技巧都了然于心,对于手法整复各种骨折均有较高的造诣,尤其对桡骨头移位型骨折更具有深刻的体会。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陈逊文进行了“正骨十四法”的生物力学研究,获得了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骨折愈合应力适应性的研究”,获得了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曾担任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整脊疾病学》副主编,参与编写《陈渭良骨伤科临证精要》 《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骨伤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等著作。曾获得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高徒奖”。

(十)杨海韵

杨海韵(1960—),主任中医师,佛山市中医院副院长,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骨伤科临床医疗及科研、教学工作30余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科研、教学能力。擅长治疗各种骨与关节急慢性损伤、各类软组织损伤、骨质疏松症、骨伤康复及骨伤科疑难病症。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顾问、骨伤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手法医学联合会常务副主席,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脊柱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参加《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骨伤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 《陈渭良骨伤科临证精要》等书的编写并担任副主编。主持开展的对李广海、陈渭良验方外用药的现代医药研发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通过药理研究在临床推广应用的品种有69种,其中以伤科黄水为代表。通过杨海韵等的临床药理实验研究证明,伤科黄油有消炎、消肿、镇痛作用。伤科黄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4种致病细菌具有抑制作用,尤其对常见化脓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好抑制作用,有明显促进伤口愈合作用。连续使用伤科黄油,皮肤无红肿过敏等不良现象,表明伤科黄油毒性低,可供临床安全使用。这些现代药理学的分析,使得李氏骨伤科验方的接受人群越来越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