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分裂症临床案例析评
- 于欣主编
- 1454字
- 2022-04-22 16:50:33
前言
写病历是医生的日常工作,但写出高质量的病例报告,供教学培训之用,却不是每个医生都力有所及的。
在编纂《精神分裂症临床案例析评》之初,我们把问题想得有点简单。精神分裂症可以说是精神科的“看家病”。过去用来调侃精神病院,有一句话“精神分裂症患者,盐酸氯丙嗪治疗”,说的就是精神病院的就诊群体相对固定,治疗手段也比较单一。即使现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也占到了专科医院门诊和住院群体的大多数,在综合医院的精神科里也不算少见。照理讲临床医生手头的精神分裂症案例应该是俯拾皆是,拿来一个略做加工,就应该是篇不错的教学案例,但怎料事与愿违。从2017到2018两年间,全国近两百家医院动员了几轮,上交了一百多篇案例,经过数次评审、返修,最终入选本书的只有50余例。临床医生写不好教学案例,原因可能为:①医生习惯写的是入院志、病程记录、出院志,缺乏写出一个完整教学案例的训练;②教学案例与临床病例略有区别,要有教学点,没有教学传统的精神科机构和没有教学习惯的精神科医生,不容易选准有教学点的病例;③不少医生看病不肯动脑筋。问出了患者存在幻听,确定有妄想,马上就论定为精神分裂症。还有没有其他症状?幻觉对患者有什么样的意义?多问一句都不肯。对于初次就诊患者,马上开具奥氮平,若2周效果不好,直接就换氯氮平。选药换药的理由也讲不出,全凭直觉。
要想写好教学案例,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例如病史与精神检查的结果不一致?不典型病例有哪些典型特征?常规治疗中的不寻常反应?不同临床症状的前后反差?这种临床敏感性是一位高水平医生难能可贵的素质,需要在不断的质疑—否定—接纳的循环往复中加以历练。
其次,敢于挑战上级甚至权威。临床工作中经常出现的场景是上级医生发号施令,下级医生言听计从。诚然,临床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必须遵守,但不同意见可以表达,下级医生也可以在病历中记录自己的意见。只有在讨论甚至交锋中,学科才能得以发展,师生才能实现教学相长。
第三,提升自我学习能力。随时记录临床工作中的问题或困惑,通过与同事分享、向老师求教、听课、阅读文献,逐步形成自己的见解。即使有时一知半解,有时不断推翻,但主动探索的过程是快乐的、充实的,业务水平才可以呈现螺旋式上升。
第四,扎实的文学功底必不可少。教学案例最终的呈现形式是文字。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很多案例被淘汰,原因归咎于文字的逻辑不清,空洞无物。好的文字不仅能体现作者清晰的临床思维,还能给读者带来“见字如人”的共鸣。
一份好的教学病例不仅反映了作者优秀的临床能力和教学能力,同时也是其所在机构临床和教学水平的高质量呈现。本书中的不少案例都出自一家机构,既说明了该机构对本次案例征集活动的重视,同时也是其综合实力的证明。
最后还要说明的是,每个案例后面附的“专家点评”,有的确实是这一领域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但也有不少是中青年医生。在以读者的身份阅读这些案例的时候,重要的不在于点评者来头有多大,而在于看问题的时候能否多了一个视角。
感谢本书的插图作者,他们既是我们精神科医生服务的对象,也是我们职业成长的老师。他们用画笔展示了他们眼中的世界,也让我们得以窥见他们内心世界的一角。
在当今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手边有了那么多的大部头教科书、参考书,手机里不停地在推送各种最新学术资讯,每个周末都有各路“大腕”在“峰会”“论坛”上传经送宝。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希望通过这本案例集能够给临床医生带来一些帮助,研读之后,能够学以致用,同时也相信这本书会对广大一线精神科工作者关于“怎么看病”有些实际的作用。
于 欣 姚贵忠
二〇二〇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