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急诊处理

(一)非手术治疗

采用各种支持疗法,其中包括禁食、胃肠减压输液及抗感染性休克等综合治疗措施,以期达到病情稳定。

1.补液支持

尤对危重患者应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并采取中心静脉压监测下输液,注意有效的循环复苏。在扩容输液的同时根据情况要补充鲜血、血浆、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复合物及输入血小板等。由于腹泻、呕吐造成的液体丟失和禁食引起的摄入不足在出现血容量降低的同时会引起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动态监测血生化指标,补充钠、钾、氯及可能出现的钙、镁和微量元素的不足,纠正代谢性酸中毒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是抢救生命的重要措施。

2.营养支持

该类患者属于高分解代谢状态,其基础代谢率可增加到50%~150%,需要蛋白质和热量的补充,有条件时可采用代谢车(metabolic cart)测定患者能量消耗,指导补液。临床上多采用葡萄糖、中长链脂肪酸、氨基酸作为营养支持的底物,热氮比例可为418kJ(100kcal)∶1g。在婴儿因为各器官主要代谢物质为脂肪,脂肪乳剂的量可达4g/(kg•d),在幼儿进行营养支持时,必需氨基酸应为总摄入氨基酸的40%~50%。给予适量的谷氨酰胺可改善氮平衡,促进肠道黏膜的营养与更新,并注意对体内所需各类维生素的补充。在营养支持的过程中应注意对并发症的监测。

3.抗休克治疗

肠源性感染造成周身炎性反应,严重时导致感染性休克。补液、纠正循环血量不足是抗休克的主要措施,在进行有效的液体复苏时,可给予血管扩张药,如山莨菪碱等。同时可用对肠内细菌有效的药物,如甲硝唑、诺氟沙星(氟哌酸)、三代头孢菌素、庆大霉素、氨苄西林等,一般选用俩种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改善周身状况,稳定溶酶体膜,抑制炎性介质释放,一般用药3~5d,但应注意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加重肠道出血、促发肠穿孔的风险,应慎用。止血药物,如对羧基苄胺、维生素K、酚磺乙胺(止血敏)等。生长抑制类药物如奥曲肽(善得定)对消化道出血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在抗休克治疗的同时应注意呼吸支持、供氧、给予强心、利尿药物、观察尿量、高温时降温等。根据病情变化要不失时机地决定外科手术治疗。

4.饮食管理

在经前述内科治疗后如患者情况得改善应继续胃肠外营养并保持胃肠减压,继续使用抗生素7~10d,以期获得完全缓解。进食时应先以清流质开始,渐渐过渡到流质、半流质、少渣饮食,对进食后又出现消化道症状者应停止,待症状缓解消失后再进食。对婴儿的喂养恢复是一个耐心、细心的饮食护理过程,要注意观察进食后反应,喂养应选择从进水开始,以后给稀释牛奶,观察大便了解消化情况,注意防止腹胀及胃潴留。

(二)手术治疗

下列情况可考虑手术治疗:①肠穿孔;②严重肠坏死,腹腔内有脓性或血性渗液;③反复大量肠出血,并发出血性休克;④肠梗阻、肠麻痹;⑤不能排除其他急需手术治疗的急腹症。

(陈 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