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故事 大事业:中国基层卫生发展回眸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基层卫生健康司 健康报社有限公司组织编写
- 1718字
- 2022-04-21 17:31:31
在延安孕育出“中西医结合之花”
提起李鼎铭,如今很多人对他并不了解,因为早在1947年他就病逝了。然而他曾经参加过科举考试,也曾接受改良思潮,开办学校自任校长,当过乡村的中医,后来又以无党派人士的身份加入陕甘宁边区的建设之中,任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副主席一职。
记者采访了李鼎铭之孙李雪飞,了解这位传奇人物在基层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经历。
走上从医道路
1902年,李鼎铭的父亲去世。在家守孝时李鼎铭心想:家在深山远村,缺医少药,自己的父亲如果有好医生及时治疗,就不会壮年一病不起,溘然辞世。从那时起,他就决心发愤深钻医道,悬壶济世,救苦救难救命。他从舅父家借来《黄帝内经》《伤寒论》《本草纲目》等许多医书名著,每日在灵堂的长明灯前攻读医学,把药学中的药名药性一一熟记脑中,深究医理,并用针灸自寻穴位,忍受疼痛,体验针感。这为他今后成为名医储备了理论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0年,在友人马竹林的资助下,李鼎铭先生在米脂县东街开设长春医馆,坐堂行医。好友马竹林及《永昌演义》的作者李健侯分别送对联祝贺,一个是:长日高眠无欲虑,春风拂座有知音;一个是:医纵多方有病不如无病好,馆储良药平时预备及时需。两副对联四字分镶句首,正是长春医馆。
坐堂行医期间,李鼎铭先生同情群众疾苦,一面治病救人,一面为地方公益事业服务,立下了“穷人吃药,富人开钱”的规矩。对于穷人,他不仅不收费,而且免费送药并经常上门看病。
毛泽东的中药调理师
因为长期的艰苦斗争环境,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得了风湿性关节炎,每次发作时都疼痛难忍,大把的止疼片吃下去也不管用。
一次,李鼎铭先生到杨家岭看望毛泽东,二人握手时,他从毛泽东的手温、手劲和肤色上感到了毛泽东的胳膊有病。
经过李鼎铭耐心细致地解释,毛泽东同意接受中医治疗。他对毛泽东说:“吃了第一剂药,你胳膊抬得起。吃了第二剂药,你的胳膊能转动。吃了第三剂药,胳膊能够活动自如。四剂药吃完,你能爬单杠。”毛泽东吃完后,疼痛果然消失,胳膊活动自如。
后来,毛泽东常在一些会议上谈中医的好处,要求人们尊重中医、支持中医,号召实行中西医结合。他还介绍李鼎铭先生为八路军的干部战士治病,中医药很快成了八路军必不可少的医疗方式。
中医科学化,西医中国化
1944年初,延安出现了严重的传染病疫情。患者的主要症状是发病突然,感觉胸闷、胸痛、眩晕,四肢麻木,出冷汗,面色苍白,口吐黄水,或伴有腹泻,不发烧,心音微弱。患者发病之初多为心痛头昏,上吐下泻,短则两三小时,长则两三天就死去。临死前,患者呼吸困难,神志清醒。死亡者大多是妇女儿童。短短5个月时间,疫情迅速蔓延,导致延安县和延安市死亡人数达742人。当地群众人心惶惶。
面对来势凶猛的疫情,陕甘宁边区政府召开紧急会议,专题研究对策,成立防疫委员会,集中人力物力,组织医生下乡,参与救治病人并指导防疫工作。身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同时又是陕北中医名家,李鼎铭先生清醒地认识到,在医药短缺的陕北农村,维系群众生命安全的主要医疗保障是中医。受医药条件限制,只有大量采用当地出产的中药制剂,相应地接受中医诊断理念,在群众性卫生防疫工作中实行中西医团结合作,共同对付疾病疫情,将公共卫生等西医防治组织措施与中医诊治、中药汤剂相结合,综合施策,群防群治,才能取得抗击疫情的最终胜利,维护军民干群生命健康。
毛泽东更是借助这次疫情,动员组织中西医团结合作起来。在毛泽东的支持和号召下,陕甘宁边区成立了中医研究会、中西医协会、中医保健社等组织。李鼎铭先生分管文教卫生,十分重视医务工作,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倡导中西医结合,对边区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亲自举办中医训练班,为八路军培养了一批中医。他起草了《中医训练班一年来的教育概况》,并将数十年积累的行医经验和医学良方全部贡献出来。
毛泽东还专门把别人送的人参带给李鼎铭先生做配药使用。李鼎铭先生敦请中医世家公开秘方,由政府汇集复印,分发各地采用,使祖传秘方为广大群众服务,用实际行动印证了中西医结合的思想基础是为人民服务。李鼎铭先生还提出“中医科学化,西医中国化”的口号。他在延安时期的医疗卫生工作实践,深刻影响了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卫生工作中西医结合方针的确立。
(作者:《健康报》记者 张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