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随访与程控
- 陈柯萍 张澍主编
- 646字
- 2022-04-21 17:08:37
小结
●与普通起搏器相同,ICD通过调整感知灵敏度改变心房、心室的感知范围,使其变得灵敏或者不灵敏。不同的是,ICD既需要降低感知灵敏度的数值,从而正确识别频率较低的室颤事件,又需要提高感知灵敏度的数值,以便滤过T波等干扰信号,对心室信号进行正确的计数,避免不恰当电击。因此在ICD的感知算法中,感知灵敏度值是一个变动的值。在ICD的衰减算法中会将程控的感知灵敏度值作为基线进行算法的运作。如波士顿科学公司的AGC算法,在感知到振幅较高的心室信号时抬高感知灵敏度值,再逐渐衰减直至感知到新的心室信号。在感知到振幅较低的心室信号时感知灵敏度值也随之降低。不同制造商的设计理念基本相似,美敦力公司称为AAS算法,雅培公司称为Decay Delay算法。此外,利用T波频率和形态特征,可以帮助ICD避免T波过感知。通过动态噪声算法可以识别肌电、电池干扰,提高ICD感知准确性。
●2015年《HRS/EHRA/APHRS/SOLAECE ICD程控及测试优化专家共识》建议,对于一级预防的ICD患者,最慢的心动过速检测分区下限应当设置为185~200次/min;对于已知室速发作频率的ICD二级预防患者,可以将最慢的心动过速检测分区下限设置为低于记录到的室速频率10~20次/min,建议对于无论一级预防还是二级预防的ICD患者,心动过速检测成立的标准应当被设置为持续至少6~12s或30个心动周期。同时为了降低室上速的不恰当治疗风险,应提升室上速鉴别诊断频率区间至200次/min,甚至230次/min,关闭室上速鉴别诊断超时功能。
●附加识别功能主要用于鉴别室上性心动过速、过感知、噪声干扰、导线故障。附加识别功能包括猝发性、稳定性、形态学和房室逻辑关系等。
(何 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