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害与暴力预防控制理论与方法
- 段蕾蕾 王临虹主编
- 1650字
- 2022-04-21 15:31:57
二、伤害监测的目的
伤害预防的公共卫生学方法要遵循四个关键步骤(图4-1),每一个步骤都离不开数据的支持。监测是收集数据、产生证据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伤害监测,可以了解伤害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程度、了解伤害及其危险因素的流行特征,确定伤害防控的优先领域、合理配置资源;利用监测长期、持续的特点,还可以描述伤害及其危险因素流行的长期变化趋势,对伤害防控策略和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指导开展有效的伤害防控。
1.监测数据可以描述伤害造成的疾病负担
伤害监测可以收集伤害的发生及其造成的伤、残乃至死亡等各种结局的数量,计算发生率、构成比以及其他疾病负担指标,从而反映不同类型伤害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程度、绘制伤害发生及死亡谱。我国致死性伤害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人群的伤害死亡率为47.32/10万,居死因谱的第五位;前三位伤害死因分别为道路交通事故、跌倒和自杀。45岁以下人群的第一位死因都是伤害,但伤害类型不同:15~44岁人群的第一位死因是道路交通伤害,1~14岁人群第一位死因是溺水,1岁以下婴儿的第一位死因则是产伤和窒息。(框4-1)
图4-1 伤害预防的公共卫生学方法
框4-1 伤害死亡数据“花表”
2016年WHO伤害预防国家联络人会议上,WHO伤害预防中国国家联络人段蕾蕾展示了利用2014年全国死因监测系统数据分析、绘制的各年龄组人群死因顺位表,并用不同颜色标出各类伤害死因,直观地展示了伤害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程度,被与会者一致认为是值得借鉴的数据展示方式。WHO官员把此表称为“flower table”(“花表”),并推荐给了所有参会国家。
2.监测数据可以描述伤害流行的分布情况
伤害的流行有明显的时间、空间和人群分布特征,比如每年暑期都是儿童溺水的高发期、溺水更多发生在我国南方水域分布较广的地区、老年人群跌伤发生率更高。通过监测数据的横向比较,可以揭示伤害的三间分布特征、发现不同类型伤害流行的重点人群以及影响人群健康的重点伤害类型,为确定伤害防控的优先领域提供证据,同时也为探索伤害发生的影响因素提供了线索。我国的死因监测数据显示男性人群伤害死亡率及伤害死亡在总死亡中的占比均高于女性人群、农村地区人群伤害死亡率及伤害死亡在总死亡中的占比均高于城市地区。
3.监测数据可以描述伤害危险因素的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伤害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事故的发生、伤害的发生以及伤害的结局受到环境、宿主、介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和人群中的危险因素并不完全相同,了解目标人群中危险因素的流行特征是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的基础。青少年行为危险因素监测数据显示我国10~18岁学生中男生步行和骑车时“总是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发生率都高于女生,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数据显示我国15~69岁人群中女性酒后驾车率和疲劳驾驶率都低于男性(图4-2),这些结果提示对于男性人群的道路交通伤害干预中行为改变措施的力度相对女性要更大一些。
图4-2 2002年和2007年中国人群分性别主要道路交通伤害危险行为发生率
(数据来源: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
4.监测数据可以描述疾病及其危险因素的长期趋势
监测最主要的目的是纵向观察疾病自然史。伤害监测数据可以描述伤害及其危险因素流行特征的长期趋势,及时发现伤害及其危险因素流行的异常变化并适时对预防策略及措施做出相应调整。监测数据显示20世纪末我国自杀死亡表现为农村高于城市、女性高于男性的流行特征,但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城乡差距逐渐缩小、性别差别逐渐转变为男性高于女性的特征。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结果显示2002到2007年间,我国人群酒后驾车率和疲劳驾驶率都在降低,但无证驾驶率在升高(图4-2)。这些监测结果为伤害防控策略的调整提供了方向。
5.利用监测数据可以对干预策略和措施的效果开展评价
通过对不同时期监测数据的纵向比较,对伤害及其危险因素的流行状况进行前后对比,可以作为干预效果评价的依据。公安部道路交通事故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5月1日我国实施“酒驾入刑”政策后,全国因酒驾和醉驾造成的事故死亡人数比2010年同期分别下降了22.3%和3.4%,证实了执法在道路交通伤害预防中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