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节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该病发病率高,其中急性中毒型菌痢容易误诊,危及生命。患者和带菌者是菌痢的主要传染源,通过直接或间接的粪-口途径传给他人。通过摄入污染食物或水以及人与人接触而获得感染。人群对菌痢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持续时间较短,不同型别菌株之间无交叉免疫,短时间内也可能再次发生感染。儿童发病率较高,夏秋季多见,经济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发病率高,易引起流行。由于该病免疫力维持时间短,菌型繁多,型间无交叉免疫,以及菌型易变迁和耐药菌株的出现,菌痢的防治工作仍面临较大困难。

根据抗原构造不同,目前将志贺菌属分为四个群、39个抗原型、14个血清亚型和2个变种。分别为:A群,即痢疾志贺菌,16个血清型;B群,即福氏志贺菌,6个血清型和2个变种;C群,即鲍氏志贺菌,18个血清型;D群,即宋内志贺菌,1个血清型。不同国家、地区、年份,菌群分布不同。人感染后潜伏期为数小时至7天,一般1~4天。急性细菌性疾病常累及远端小肠和结肠,主要表现为少量稀便伴发热、恶心,有时出现毒血症、呕吐、痛性痉挛和里急后重。惊厥是幼小儿童的重要并发症。可有轻型和无症状感染;疾病通常呈自限性,平均持续4~7天。本病至今尚无特异的预防方法,目前的预防对策主要是加强监测,做好传染源管理,切断传播途径和开展卫生宣传教育,在大多数情况下,有组织地使用肥皂和水认真洗手是降低感染最重要的控制传播措施。诊断可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诊断要点见细菌性痢疾诊断的国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