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怎样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商鞅入职面试的门道

商鞅原先在魏国谋职,怀才不遇,眼看着混不出名堂,正好听说秦国那边要人,随即前往。他在秦国的一位朋友将他引见给秦孝公,于是一场一对一的面试开场,出题是“治国之道”。

商鞅自然是有备而来,初见秦孝公,侃侃而谈的是以尧、舜为代表的“帝道治国”,并以尧、舜二帝在位时的繁荣盛景作为论据。秦孝公听着听着,眼神游离,继而竟闭目养起神来。商鞅面试不合格。秦孝公对引见人说,此人夸夸其谈,不得要领。

经恳请,几天后开始第二次面试。仍然是老话题,一对一。这次商鞅说的是“王道治国”,王道的德政礼制,的确曾使天下和谐繁盛,秦穆公实行王道治国,也曾使秦国强盛一时,秦孝公的“求贤令”也说要追慕穆公的霸业。那么这样看来,秦孝公有可能会接受王道治国。可是商鞅的说辞犹如对牛弹琴,秦孝公兴趣索然。面试又一次失败,事情应该就“黄”了。

朋友责备商鞅:这么重要的面试机会,你却言不及义、无的放矢。商鞅请求务必再给自己一次机会,这次一定成功。经再三请求,秦孝公总算又给了商鞅一次面试机会。而商鞅此刻已经认定了秦孝公的志向是快速发展,迅速称霸。吃透了精神,也就提升了扣题的精准度。这次他说的是“霸道治国”,即以法家思想为核心,对内严刑峻法,对外军事扩张。商鞅就此分析当时三大强国魏、齐、楚变法的成功与弊端,从而引出自己的《治秦九论》。秦孝公眼睛发亮,全神贯注,与商鞅接连交谈数日。

商鞅的面试之所以能够在最后关头获得满分,是因为:他满腹经纶,胸有成竹;同时准备充分,备有多种攻略、几套方案,总有一款适应你;再有就是他在面试过程中,不气馁不放弃。此后商鞅在秦国主持了彻底而系统的改革。十几年里,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东征西讨,成为第一军事强国。商鞅也实现了自己的事业理想。

有职场的地方,就有面试。而从古至今如出一辙的是,面试的打分除了与笔试一样,都要看真才实学外,还有仪容态度分。白居易初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同时还要办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去拜见业内大佬,以求得到他们的赏识推举。那时,负责贡举和主试的官员除了审阅试卷外,还有权参考考生平日的作品和才誉以决定去取;而在政治与文坛上有名望者,以及与主试官关系密切者,皆可推荐人才,作为定夺考生名次的参考,此即所谓“通榜”。因此,考生为增加及第的机会和争取名次,多将自己平日的诗文写成卷轴,在考试前送呈名家大师,以求得到推荐,这样的做法谓之“行卷”。“行卷”其实也就是一种面试,它同样能够影响考生的进取与否。白居易求见的人是顾况。

顾况颇有才情,诗作、诗论俱佳,七绝清新自然,饶有佳作,诗文切中时弊,充满感情,因此在当时名声甚高。顾况接过眼前这个文学青年递上的名帖,看到“白居易”三字,然后“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字斟句酌、惜墨如金的史书记载,特别记下了“熟视”二字,这也就是仔细打量来者“白居易”仪容的意思了。接着顾况便以其“居易”之名打趣道:长安米价正贵,居住并不容易。

这时候的白居易,并未因为大师当头的“轻慢调侃”而窘迫难堪,以至有所羞恼不耐,他仍然将自己的习作恭恭敬敬地递于顾况,然后伺立一边静候老师评议。要知道这是一次重要的面试,自己必须沉得住气,不急不躁本身甚至就是面试的一项内容。而这对于还只是个小青年的白居易来说,也的确不容易。

等到顾况披卷读到白居易递上的诗文首篇《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由得赞叹道:“道得个语,居即易矣。”——能写出这样的诗句,居住下来就容易了。

白居易的面试一举过关,首先是因为自己出色的才学。这首诗以古原野草的生命不息之意,表达对友人的惜别之情。用语平实流畅,却又对仗工整,意境浑成,为人历久吟诵。同时白居易在面试过程中,态度端正,言表得体,再说人家白居易本来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就获得了老师给予的高分。顾况以后大大地“为之延誉”,盛加夸赞,白居易的诗名就此传开了。

入职面试还有一道风景,就是主考者别出心裁,而应考者功夫在诗外。

曾国藩自幼苦读诗书,27岁赴京应试,考取进士,曾国藩却感到十分郁闷,因为三甲进士想要进入“高级干部储备处”的翰林院,希望渺茫。这意味着他将就此在官场底层蹉跎岁月,默默无闻。然而一位在京城当御史的老乡器重曾国藩的才学,将他推荐给了当朝重臣穆彰阿。历任工部、兵部、户部尚书和军机大臣的穆彰阿先调来曾国藩的试卷看其策论,颇为赞赏;然后就是面试。穆彰阿见曾国藩步履稳重,举止端庄,谦恭有度,已在心中点头。穆彰阿阅世甚深,眼光老辣,凭他的直觉,这个年轻的湖南乡下人可堪造就。在谈话时,穆彰阿直言相告:“老夫读足下诗文,以为足下勤实有过人之处,然天赋却只有中人之资。但自古成大事立大功者,并不靠天赋,靠的是勤实。翰苑为国家人才集中之地,足下一生事业都从此地发祥,愿好自为之。”

这样的中肯激励之言既说到了点子上,也表示了穆彰阿对曾国藩的认可与接纳,曾国藩就此成为翰林院的“检讨”,即文史研究员。以后穆彰阿借机会向道光皇帝推荐曾国藩,说他“遇事留心”,可堪任用。道光皇帝不久下旨在养心殿召见曾国藩。

皇上面试,非同小可!曾国藩紧急复习了各种学理,演绎了各种问答。这天曾国藩早早来到养心殿,可是一直坐到正午,皇上也未召见。不久,当值太监来告诉他:“皇上今日没空,命你明日再来。”

曾国藩回来将情况向恩师穆彰阿汇报,老穆蹙眉沉思了一会,忽然问:“那养心殿四壁挂着先帝的圣巡,你可看了一些?记下了多少?”

曾国藩一怔:“晚生那时只留意殿外的动静,并没有细看那些字幅。”

穆彰阿急道:“糟了!那一定是皇上有意要试你‘遇事留心’呢!”

这等别出心裁的设计,谁也没有料到!曾国藩要是在殿内两个时辰近四小时没看先帝圣训,或者看了没记住,那他的仕途就玩完了!

据说穆彰阿的应急措施是买通了内府的太监,又说恰好是有太监有事来求老穆帮忙,于是两相洽兑,反正是在这天的天黑前,老穆拿到了圣训的抄件。

第二天一早道光皇帝在养心殿召见了曾国藩。果然不出所料,面试的主要内容就是有关殿内的历朝圣训,开了一宿“夜车”的曾国藩应答甚佳,颇得道光赞许。从此曾国藩连获升迁,37岁官至二品,几乎是绝无仅有。此后曾国藩组建湘军,经数年鏖战击溃太平军,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曾国藩还主导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曾国藩的官品和业绩,史所留名。但是如果不是那次“功夫在诗外”的面试,一切都无从谈起。

许多年以后,身居高位的曾国藩对于别人的一次面试,几乎就是度己及人、如法炮制了。对于这一次面试,史书的描述有些出入,但大致是这么个情况:李鸿章推荐了三个青年才俊去拜见曾国藩,当然也就是去接受曾国藩的面试。当时曾国藩称在内屋有点事,便让三人在客厅等候。随后曾国藩隔着帘子悄悄地对他们观察了一阵,已然心中有底。曾国藩在多年的从政生涯中,阅人无数,对于识人用人,心得甚多,甚至对通过体貌察言观色来识人,还撰有专述。这种唯心主义的“相面术”,恰恰部分地支持了面试的合理性。此三人中:一人正襟危坐,紧张拘谨;一人东张西望,坐不安稳;还有一个高个子伫立窗前,凝望远处。第三人在即将接受朝廷大员面试时,尚能坦然自若地眺望浮云,其刚强镇定的气质神情其实既有秉性本色,又与他历经沙场出生入死有关。

曾国藩随后到客厅与三人晤谈,那高个子青年眼神坦率,直陈己见,进一步验证了曾国藩刚才面测的判断,这次比较特别的面试对于这位青年来说,就是一个“OK”!

此人以后果然出落成一位能臣良将,并担任了首位台湾巡抚,建树不凡,他就是大名鼎鼎刘铭传。

职场的面试许多时候还是在非正式场合进行的。曾国藩驻军安庆时,有一位老乡前来投靠,此人看起来比较纯朴,曾国藩想把他留下来。然后曾国藩又特意请这位老乡吃了一顿饭。吃饭的时候,这位出身贫家的老乡,却把饭里的秕谷给挑了出来。这样一个不经意的小动作,让曾国藩改变了主意,他由此认为,此人虽似忠厚老实,却很有可能会在关键时刻,为了荣华富贵而动摇立场。曾国藩就此打消了给他安排职务的想法,给了他些钱,就把他打发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