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新时代的志愿服务

作为志愿服务理论研究的重点,时代性与制度情境是志愿服务得以展开实践的必要前提。志愿服务并不是自成一体,可以在封闭环境中展开的社会行动。志愿者、志愿组织和服务项目的实施,与宏观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存在动态的互动关系。更进一步而言,志愿服务国家文化的形成,道德伦理、价值信仰和文化传统提供了丰富的思想与文化资源,社会发展的历史进路则为志愿服务实践开辟了行动与发展空间,它与思想文化资源一起形成合力,形塑了志愿精神与志愿服务的民族与国家品格。

历史上,志愿精神、志愿组织和志愿服务在美国的形成与发展,同其国家的历史进程息息相关。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中期,这一时期代表了美国非营利组织和志愿组织发展的高峰。南北战争这一历史事件对美国志愿组织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战争期间女性志愿者在募集资金、救助伤员等方面承担了大量工作,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此外,城市化、工业化、人口增长和移民潮对传统社区情感和联结纽带的冲击,也为社区志愿组织和邻里互助创造了条件。因而,历史学家认为,美国在向现代福利国家迈进的过程中,志愿组织的兴起和发展不仅为民众提供了社会服务,帮助美国民众适应现代生活,应对各种社会问题的挑战,还参与形塑了美国版本的现代福利国家(Skocpol,2003:71)。

在欧洲,志愿组织和志愿服务的发展变革,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历史进程与变化存在密切的关联。20世纪60、70年代志愿服务在英国社会的兴起,源自彼时英国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不足的应对。进入80年代,在混合经济福利思潮的导向下,志愿部门在公共和社会服务领域的地位逐渐提高,发挥了积极的能动作用。相应地,政府制定和调整社会政策,计划、监督和规制志愿组织的发展与实践,为后者创造了全新的制度环境。在诸多北欧国家,政府与志愿组织和部门的合作有长期的历史,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与合作关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当代欧洲社会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居民养老、青少年志愿者招募和移民的社会融入等,对志愿服务的能力创新与志愿组织的结构转型提出了要求。

志愿服务具有深刻的历史性和时代性,国家和社会的历史以及制度性情境为志愿组织的发展、志愿服务的实践提供了价值和思想的指引,创造了发展和行动的空间。现代意义上的志愿服务虽然在中国起步较晚,但是其在精神文明与社会实践方面的积极意义和重要价值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进入21世纪,一系列指导意见和政策文件的相继推出,作为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有力举措,为志愿服务的中国发展和实践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科学判断,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新时代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之后,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和发展,我国在总体上实现了小康,并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向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转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新时代”是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全新起点和宝贵机遇。时代性与制度情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特点,以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为基础。它是新时代志愿服务工作和发展不可忽视的现实基础与基本的理论前提,也为志愿服务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开展,以及完善志愿服务的制度与体系建设,乃至为发展符合中国国情,契合现实发展需要的中国化志愿服务理论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期待和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