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时代网络化城市空间构建与治理模式创新

吕斌[1]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球化、信息化和区域一体化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旋律,城市已经不可能孤立地发展。随着每天海量人、物、信息交换的发生,城市和城市之间的关系变得比以往更加重要。伴随着2013年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以后出现的“第四次产业革命”浪潮,在中国,互联网经济、轨道交通等的迅速发展促进了虚拟联系和实体联系的网络化,城市网络化发展态势正不断强化,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成为城市新的空间组织形态。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是大都市区空间演化的高级阶段,是国家和区域中心城市必然的外在形态,而构建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就是着力解决大城市病问题、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高质量发展、优化城市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路径。本文在论述了构建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的目标和意义并揭示了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以成都市为例,阐述了网络化城市空间治理模式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工业4.0;社会5.0;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空间治理

一 工业4.0时代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与适应

近10多年来,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智能技术的研究开发成果正在急速地浸透到我们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比如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包括购物方式、工作方式在内的生活方式与10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我们50年前,甚至30年前所不能想象的进步。

2013年4月,德国提出了“工业4.0”战略,被世界认为这是制造业生产方式全面物联网化(IoT化)的开始,是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产业变革的时代,又被称为“第四次产业革命”。伴随这个浪潮,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中国版的“工业4.0”。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一个很重要的背景,就是物联网化、智慧化,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与网络空间虚拟系统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近几年智能技术在我国及一些发达国家发展非常快,比如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等,对全社会影响很大。工业一定是有产品的,产品会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从而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城市形态,虚拟技术应用的最终目标还是要为人类社会本身服务,要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然而“工业4.0”构想并没有明确谈及如何将“第四次产业革命”的进步成果惠及市民或一般社会,日本在推行“工业4.0”时,就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如何把“工业4.0”的成果惠及人类社会本身?于是,2016年1月,日本在《第5次科学技术基本规划》中提出了构建以新的科学技术引领即将到来的“5.0版社会”,即“社会5.0”的构想。“社会5.0”构想是指最大限度地活用ICT(信息和通信技术),通过实现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的高度融合,构建能为人们带来丰富感的、以人为中心的“超智慧社会”。

与“工业4.0”明显不同的是“社会5.0”特别强调要构建以人为中心的宜居宜业社会,技术开发的成果一定要惠及市民社会,同时还强调要照顾到个人的嗜好或多样性的诉求,构建具有包容性的社会。我们国家目前没有提“社会5.0”这个概念,但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理念,这也是基于这个大背景。一切以人民为中心,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的新期待,全力推动城乡人居环境的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在技术上,“社会5.0”则特别强调把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相融合,用物联网、机器人(Bot)、人工智能(AI)、大数据等技术,从衣、食、住、行各方面提升生活的便捷性。“工业4.0”强调全面物联网化,“社会5.0”是要把物联网、互联网与人类社会的实体空间相结合,在以人为中心的基础上构建超智慧化的社会,这对我们的人居环境空间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人的生活、生产等行为模式的变化,必然会对城市空间形态产生新的要求和影响。在“社会5.0”时代,城市空间形态将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格局。所谓“大分散”,是指在网络社会、虚拟技术很发达的时代,一部分业态、工种不需要大规模聚集在一个高密度空间之内,特别是那些生产性服务业,不一定要集中到所谓的CBD,工作方式可以从face to face转向 table to table。比如,近年一些双创型企业就已经显示了小规模分散发展的态势,甚至一个人居家也能完成创新创业。这种变化对于我们选择工作地址、居住地址会有很大的影响,进而对城市空间形态产生影响。另外,这种分散又不能是无序的发散或蔓延,必须是自律型的分散或紧凑型的分散,即须在城市区域某些适当的节点位置形成具有复合土地利用的紧凑型城市(Compact City)功能空间,其中最重要的是商业、文化、义务教育等服务功能与居住空间的近接、紧凑,以及职住空间的相对接近,这样就会在城市区域范围内形成多中心分散型网络化空间结构,这就是所谓“大分散小集中”的概念。国际上典型的呈多中心分散型网络化空间结构的城市区域之一就是东京都市圈。在东京都市圈,国内国际大型企业总部并非都集聚在东京都中心城区,很多都是分散集聚在周边位于30公里半径圈的新城中,如神奈川县的横滨未来港湾21世纪新城(MM21)、埼玉县的大宫新城、千叶县的幕张新都市等。这些分散在东京都外圈、作为东京副中心的新都市既集聚了很多国内外大企业研发总部,又拥有适合创新性产业人士的高质量居住环境及滨海休闲空间,成为东京都市圈的重要成长极。

二 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与构建

1.网络化城市空间构建的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球化、信息化和区域一体化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旋律,城市已经不可能孤立地发展。随着每天海量人、物、信息交换的发生,城市和城市之间的关系变得比以往更加重要。“工业4.0”时代互联网经济、轨道交通等的发展促进了虚拟联系和实体联系的网络化,城市网络化发展态势正不断强化,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成为城市新的空间组织形态。国外主要城市如伦敦、巴黎、东京等,均经历了由单中心圈层式扩张向轴带带动再向多中心网络化发展的演化过程。20世纪90年代,网络城市理念引入中国,成为城市区域空间发展的新战略,国内主要城市如上海、北京、广州、成都等在总体规划中均提出了构建网络化发展格局。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是大都市区空间演化的高级阶段,是国家和区域中心城市必然的外在形态,研究大都市区网络化空间结构的形成路径和发展演变尤为重要。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而构建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就是着力解决大城市病问题、推动城市转型发展、优化城市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路径。

2.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与构建

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基本视角不同于传统的以二维土地利用为基础的城市空间规划研究,而是将城镇视作城市区域中的一个点,规划研究聚焦于这个点与城市区域中其他点之间的结构关系,进而研究城市群体构成体系的整体演化规律,我们常见的都市圈及城市群等规划研究都属于此种视角下的城镇体系研究范畴。网络城市是以交通等实体网络和信息网络等虚拟网络为支撑,构成的多中心、网络化、集约型的新型城市区域。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建构具有两个关键要素:一是节点,这是网络城市构建的基础;二是联系,包括交通等实体网络联系与网络信息等虚拟网络联系。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不同于传统的等级结构城市发展模式,各网络节点之间存在密切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功能互补,互相协作,推动网络的整体发展。通常,构建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1)多节点、扁平化、均衡性的空间结构。在传统城镇体系中,城镇规模越大、行政等级越高,则城市地位越高、作用越大、所获得的发展资源也会越多。而在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中,网络节点的地位不再取决于规模和行政等级,而是由节点的特色功能和在网络中对外交通、信息等资源的控制作用所决定,通过多个网络节点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多节点、扁平化、均衡性的网络化空间结构。比如,国外许多著名高校、世界500强企业等,并非都集中在大城市,而是分布在中小城市甚至小城镇。例如,沃尔玛公司、微软公司、通用电气、强生、摩托罗拉、麦当劳等世界500强企业的总部大都位于小镇上,这些小镇规模很小,只有几万到几十万人口,却在全球生产销售、研发网络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全球城市网络的重要节点。

(2)面向全球和区域网络的对外联系的开放系统。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并非自成体系,而是通过嵌入全球网络体系,形成内外联通的开放系统。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往往拥有高水平的对外交通枢纽,如国际航空港、航运港、铁路港等,连通着世界网络,并承担更大区域和国际化的功能,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更强调通过在外部网络中的节点作用来体现价值和地位。

(3)内部具有完善的实体和虚拟网络支撑。网络化设施是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的骨架和基础,包括交通线网、供水、供电管线等实体网络和金融汇兑、信息交换等虚拟网络设施。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中的各节点通过完善的网络化设施联系,尤以发达的轨道交通网络为主要支撑。东京都市圈、巴黎大都市区均依托发达、便捷的轨道交通网络将都市圈内部各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典型的网络城市。

(4)城乡一体的联动关系。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中农村地区不仅承担农业生产和生态功能,同时还承担科技研发、总部办公、文化创意、休闲旅游、养老服务等功能,与城市功能互补,相辅相成,共同融入区域和全球网络。以东京筑波新城为例,新城周边乡村聚集着300多家民间研究机构,同时保留原有自然和乡村环境,既发展乡村农业,又承担着休闲旅游、乡村文化、科学研究、康养等功能,乡村居民享有和都市居民一样的优质教育、医疗及其他公共服务。

(5)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的生态环境。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将改变传统城市蔓延的单一模式,网络节点与绿色基础设施协同发展,拥有人与自然共生的生态环境。以荷兰兰斯塔德地区为例,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乌特勒支四个功能互补的核心城市良性互动,分布在该区域的巨大绿心周围。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既很好地保护了绿心,也避免了单个城市的无序蔓延,形成了自律的分散式紧凑型城市群。

三 网络化城市空间治理模式的创新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2]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于2019年11月5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也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我国正在经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并逐步实现由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的跨越。

城市治理能力是衡量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从治理效率和实际效果看,既有的城市治理模式显然难以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治理模式转型势在必行。近年来,数字城市、感知城市、无线城市、智慧城市等新概念层出不穷,“互联网+”正在付诸实践,这为解决城市治理的难点问题提供了机遇和条件。然而,“城市治理+互联网”仅是单纯技术层面的工具性应用,是城市治理的加法,从本质上看还是一种物理变化。要真正为城市治理增质提效,应催生基于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的城市治理体系,引领城镇化向更高阶段发展。具体地说,就是要打破垂直型的城市治理体系架构,减少管理层级。通过对话,协调正式与非正式的多方合作平台,构建更为扁平化的治理格局。不以城镇行政级别和规模为标准分配资源,而把资源向具有发展条件和潜力的网络节点投放。比如,杭州市就将网络化大都市建设领导小组会议转变为常设机构——“网络化大都市董事会”,组建了一级半官方的联盟,同时充实了其区域协调功能。此外,还把部分镇转变为市管镇,减少管理层级,推动扁平化管理,激发了小城镇的发展活力。

成都市近年来也改变了传统依据城镇行政等级和规模分配资源的模式,把资源向具有发展条件和潜力的网络节点投放,促进了土地、财政等要素向承担国际化和区域功能的镇投放,并推动了市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如医疗、教育等)有效延伸到这些镇。同时,成都市实施了“强镇扩权”和“合村并镇”两大行动计划,首先赋予重点镇县级管理权限,扩大事权,改变了“车大马小”的现状。此外,基于调查研究适当地调整行政区划,将一般乡镇就近并入重点镇,扩大了重点镇的腹地范围。成都市现在乡镇平均面积约40平方公里,乡镇点位多、密度大,城镇规模偏小,导致城镇化带动能力弱,网络节点发育滞后。通过合村并镇有助于进一步扩大重点镇的辐射范围,改变点多分散的乡镇发展格局,能够推动市域网络化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育。

实现城市治理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涉及城市治理多元参与主体素质的提升,又需要推进治理体制机制的变革和治理工具的现代化,而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的构建则会有效地助力城市治理体制机制的变革与治理工具的创新。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ed City Area and Its Governance Model Innovation in the Age of Industry 4.0

Lv Bin

Abstract:Since the 1990s,globalization,informatization and regional integration have become the main theme of world development,and cities have become impossible to develop in isolation. With the daily mass exchange of people,logistics and information,the relationship among cities becomes more important than ever. With 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wave that emerged after Germany proposed the “Industry 4.0” strategy in 2013,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economy and rail transit in China has promoted the networking of virtual and physical connections,and the trend of urban network development is constantly being strengthened,and the networked city area structure has become a new form of urban spatial organization. The networked city area structure is an advanced stage of the spatial evolution of metropolitan areas,and the inevitable external form of national and regional central cities.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tworked city area structure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large cities,promoting the people-centered high-quality urban development and improving the urban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bilitie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goal and significance of constructing a networked city area structure and reveal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tworked city area structure. Taking Chengdu city as an example,it expounds an innovative approach to the governance model of the networked city area.

Keywords:Industry 4.0,Society 5.0,Networked City Area Structure,Urban Spatial Governance


[1] 吕斌,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

[2] 陈政高:《完善城市治理体系 提高城市治理能力》,《人民周刊》2007年第11期。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第2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