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子、同伴依恋和中学生心理素质
- 潘彦谷
- 4567字
- 2022-04-02 17:00:56
第二节 研究2 初中生亲子依恋与心理素质的纵向关系
一 研究假设
首先,横向研究不能确立变量之间的作用方向,纵向研究可以间接证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且,以往的纵向研究也发现,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显著预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Kenny et al.,1998),亲子关系对初中生的自尊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潘颖秋,2015),同伴关系显著预测初中生的学业适应(韩小燕,2015)。而且,心理素质能综合反映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水平,心理健康、自尊、学业适应是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具体表现。因此,研究2提出第一个具体假设:(1)初中生的父子依恋、母子依恋正向预测其一年后的心理素质。
其次,依恋理论认为良好亲子依恋关系形成的安全的内部工作模式影响个体对未来其他关系的期望,为形成良好同伴依恋关系提供基础,进而影响社会适应(Bowlby,1973)。综合44个实证研究的元分析发现,亲子依恋与同伴依恋有稳定的中等程度的相关(Gorrese & Ruggieri,2012),表明青少年的亲子依恋可以预测同伴依恋,亲子依恋是同伴依恋的基础。而且,研究证明同伴依恋能够预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Wilkinson,2004)、问题行为(Gorrese,2016)、自我效能感(芦炎、张月娟,2008),以及自尊(Gorrese & Ruggieri,2013)。因此,可以推测青少年的同伴依恋可能在亲子依恋影响自尊、问题行为等社会适应指标的过程中起中介作用。以往实证研究也证明了同伴依恋中介亲子依恋对青少年适应不良行为的作用(王英芊等,2016;田录梅、张文新、陈光辉,2014)。由于自尊、问题行为等社会适应指标是青少年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研究2提出第二个具体假设:(2)同伴依恋中介初中生的父子依恋、母子依恋与其一年后心理素质的纵向关系。
最后,青少年的亲子依恋、同伴依恋、心理素质存在性别差异。研究表明,相比于男性青少年,女性青少年母子依恋水平(Pan et al.,2016)和同伴依恋(Gorrese & Ruggieri,2012)水平更高。中学男生的心理素质水平高于中学女生(陈万芬等,2016)。中学男生和中学女生的父子依恋水平没有显著差异(Pan et al.,2016)。因此,研究2提出第三个具体假设:(3)同伴依恋中介青少年父子依恋、母子依恋与心理素质的纵向关系模型在男生和女生中有差异。
二 研究方法
(一)被试
在重庆北碚、四川成都、四川达州各抽取一所中学,共三所中学,包括一所乡镇中学、一所县城中学以及一所城市中学。每所中学在初一和初二年级各抽取4个班级,共8个班级,三所中学共抽取24个班级进行追踪调查。2015年11月第一次调查有976名学生参与,2016年5月第二次调查有895名学生参与,2016年11月第三次调查有820名学生参与。三次追踪调查在该研究所有变量(父子依恋T1、母子依恋T1、同伴依恋T2、心理素质T3)上作答完整的被试共771人,缺失被试205人,缺失率为21.0%。缺失的样本与未缺失的样本在第一次调查的父子依恋、母子依恋、同伴依恋、心理素质上没有显著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分别为t(974)=1.04、t(974)=1.20、t(974)=0.24、t(974)=1.30,所有p值均大于0.05。因此可以认为本研究中的缺失样本为随机缺失。
有效被试第一次测量时平均年龄M=12.82岁,SD=0.73,年龄范围在11~17岁。其中,初一361人(46.8%),初二410人(53.2%);男生358人(46.4%),女生408人(52.9%),未报告性别5人(0.6%);来自城镇562人(72.9%),来自农村194人(25.2%),没报告家庭住址15人(1.9%);独生子女473人(61.3%),非独生子女281人(36.4%),未报告是否独生17人(2.2%)。
(二)调查程序
对初一和初二学生连续追踪测量三次,每两次间隔时间约6个月。每次测量时,班主任在心理学研究生的指导下对全班学生进行团体施测。学生大约需要30分钟完成问卷,问卷当场收回。
(三)测量工具
1.父子依恋、母子依恋、同伴依恋问卷
为了减轻被试的负担,与研究1采用的IPPA完整版不同,研究2采用的是IPPA简版,即采用Armsden和Greenberg于1987年编制的青少年亲子、同伴依恋调查(IPPA)的简化版本(Raja,McGee,& Stanton,1992)。该问卷由学生报告,分为三个分量表,分别测量父子依恋、母子依恋、同伴依恋水平。每个分量表有12个题项,包括三个维度,分别是信任、沟通、疏离。信任维度的题项如“父亲尊重我的感受”“母亲尊重我的感受”“我认为我的朋友很称职”。沟通维度的题项如“如果父亲知道有事情困扰我,他会询问我”“如果母亲知道有事情困扰我,她会询问我”“我能告诉朋友我遇到的问题和烦恼”。疏离维度的题项如“我从父亲那里得到的关注不多”“我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关注不多”“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我会觉得孤独或被孤立”。问卷采用五点计分方式,分数越高代表青少年感知到的与父亲或母亲或朋友的信任或沟通或疏离程度越高。以往的研究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效度(Pan et al.,2016;Raja,McGee,& Stanton,1992)。在本研究样本中,第一次测量的父子依恋三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数为0.73(信任)、0.66(沟通)、0.67(疏离);第一次测量的母子依恋三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数为0.74(信任)、0.63(沟通)、0.65(疏离);第二次测量的同伴依恋三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数为0.75(信任)、0.77(沟通)、0.59(疏离)。
2.中学生心理素质问卷
采用张大均团队修订的中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简化版),包括34个题项,分为认知品质、个性品质、适应能力三个维度。例题如“我常会根据学习任务选择学习方法”“我常常怀疑自己的价值”“我是一个比较受欢迎的人”。问卷采用五点计分方式,从1(非常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以往研究表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胡天强、张大均,2015;张娟等,2015)。在本研究样本中,心理素质各维度在T3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数为0.92(认知品质)、0.80(适应能力)、0.89(个性品质)。
(四)数据处理
采用SPSS21.0和Mplus7.0处理数据。首先对数据进行描述分析,然后构建结构方程模型(SEM)验证研究假设。中介效应检验采用1000次Bootstrap重复抽样程序(Preacher & Hayes,2008),如果95%置信区间(CI)不包括0,则认为中介效应显著。为了评估模型对数据的拟合程度,采用几个标准的拟合参数,包括CFI、TLI、RMSEA以及SRMR,当CFI>0.90、TLI>0.90、RMSEA<0.06、SRMR<0.08时,表明模型拟合良好(Hu & Bentler,1999)。
在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时,T1的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T2的同伴依恋被当作潜变量,其包括的三个维度作为测量指标(信任、沟通、疏离);T3的心理素质也被当作潜变量,其包括的三个维度作为测量指标(认知品质、适应能力、个性品质)。此外,T1的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的对应维度残差修正相关(比如,父子依恋的沟通维度的残差与母子依恋的沟通维度的残差修正相关)。
三 结果
(一)初中生父子、母子和同伴依恋与心理素质的相关
初中生父子依恋(T1)、母子依恋(T1)、同伴依恋(T2)以及心理素质(T3)的平均数以及皮尔逊相关系数如表2-7所示。
表2-7 初中生父子依恋(T1)、母子依恋(T1)与同伴依恋(T2)和心理素质(T3)的相关(N=771)
表2-8 男生的父子依恋(T1)、母子依恋(T1)与同伴依恋(T2)和心理素质(T3)的相关(N=358)
表2-9 女生的父子依恋(T1)、母子依恋(T1)与同伴依恋(T2)和心理素质(T3)的相关(N=408)
(二)初中生父子依恋(T1)、母子依恋(T1)与心理素质(T3)的纵向关系:同伴依恋(T2)的中介作用
1.所有初中生
首先,对假设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数据拟合,拟合结果为χ2=193.02,df=45,p<0.001,CFI=0.963,TLI=0.946,RMSEA=0.065(90%CI=0.056,0.075),SRMR=0.042,表明该模型拟合良好,见图2-1。其次,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同伴依恋的中介效应显著,具体为,父子依恋通过同伴依恋作用于心理素质的中介效应显著,β=0.084(95%CI=0.045,0.122),SE=0.020,p<0.001;母子依恋通过同伴依恋作用于心理素质的中介效应显著,β=0.076(95%CI=0.033,0.119),SE=0.022,p=0.001。
2.初中男生
首先,对假设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数据拟合,拟合结果为χ2=121.47,df=45,p<0.001,CFI=0.959,TLI=0.939,RMSEA=0.069(90%CI=0.054,0.084),SRMR=0.048,表明该模型拟合良好,见图2-2。其次,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发现,男生父子依恋通过同伴依恋作用于心理素质的中介效应显著,β=0.091(95%CI=0.026,0.157),SE=0.034,p=0.006;男生母子依恋通过同伴依恋作用于心理素质的中介效应不显著,β=0.055(95%CI=-0.010,0.120),SE=0.033,p=0.096。
图2-1 初中生父子依恋(T1)、母子依恋(T1)与同伴依恋(T2)和心理素质(T3)的关系模型(N=771)
图2-2 男生父子依恋(T1)、母子依恋(T1)与同伴依恋(T2)和心理素质(T3)的关系模型(N=358)
3.初中女生
首先,对假设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数据拟合,数据拟合结果为χ2=130.03,df=45,p<0.001,CFI=0.961,TLI=0.943,RMSEA=0.068(90%CI=0.055,0.082),SRMR=0.046,表明该模型拟合良好,见图2-3。其次,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发现,女生父子依恋通过同伴依恋作用于心理素质的中介效应显著,β=0.092(95%CI=0.032,0.151),SE=0.030,p=0.002;女生母子依恋通过同伴依恋作用于心理素质的中介效应也显著,β=0.087(95%CI=0.028,0.145),SE=0.030,p=0.004。
图2-3 女生父子依恋(T1)、母子依恋(T1)与同伴依恋(T2)和心理素质(T3)的关系模型(N=408)
四 讨论
首先,研究2采用纵向数据进一步验证了中学生的亲子依恋对心理素质的预测作用。前面研究1采用横向数据证明了中学生的父子依恋、母子依恋与心理素质显著相关。本研究的结果进一步表明,中学生的父子依恋、母子依恋不仅与心理素质显著相关,而且可能是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因为纵向研究更能说明变量之间关系的作用方向。
其次,研究2采用纵向数据检验了同伴依恋在亲子依恋与心理素质之间的中介作用。关于总体初中生的结果发现,父子依恋或母子依恋不仅可以直接作用于初中生一年后的心理素质,还可以通过同伴依恋间接作用于初中生一年后的心理素质。研究结果支持了假设,也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以往研究发现同伴依恋中介亲子依恋与青少年心理适应的关系(Oldfield et al.,2016;王英芊等,2016)。本研究结果也支持了鲍尔比(Bowlby)的依恋理论,该理论认为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所形成的安全内部工作模型能够影响个体对未来其他关系的期望,为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提供基础,进而影响个体的适应。以往研究表明,来自父母的支持是心理幸福(包括良好的同伴关系)的最重要的基础(Helsen,Vollebergh,& Meeus,2000),亲子依恋关系质量可以概化为儿童的亲密同伴关系质量(Lieberman,Doyle,& Markiewicz,1999)。亲子依恋关系是其他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这也说明了形成良好亲子依恋关系的重要性。因此,父亲或母亲应该重视与儿童、青少年建立高质量的亲子依恋关系,促使儿童、青少年形成较好的同伴依恋关系,进而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
最后,研究2分别对初中男生和初中女生构建了结构方程模型。结果发现,对于初中男生,父子依恋通过同伴依恋对心理素质的间接效应显著,直接效应也显著,但是母子依恋通过同伴依恋对心理素质的间接效应不显著,直接效应也不显著;对于初中女生,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通过同伴依恋对心理素质的间接效应均显著,直接效应也均显著。这个结果表明,对于初中男生,父子依恋对心理素质的预测作用显著且同伴依恋起中介作用,而母子依恋对心理素质的预测作用不显著;对于初中女生,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对心理素质的预测作用均显著且同伴依恋起中介作用。这个结果与前面横断研究结果一致,表明父子依恋对初中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对于男生的心理素质来说,父子依恋比母子依恋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
研究2的主要特点是采用纵向数据检验中介效应,即第一次调查测量自变量,半年后的第二次调查测量中介变量,一年后的第三次调查测量因变量,这更符合中介效应的检验原理。以往大部分中介效应都是采用横断数据进行验证,但是这种分析会导致结果偏差(Maxwell & Cole,2007)。研究2的主要局限是,由于高中生学业压力较大,对其开展纵向调查有一定困难,本研究只对初一和初二学生进行了持续一年共三次的追踪调查。因此,本研究结果主要适用于初中生,是否能推广到高中生有待未来研究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