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数字时代,我们需要试验

【映坛第一期嘉宾】庄孔韶教授
(兰州大学影视人类学实验室提供)

庄孔韶,师从中国著名人类学家林耀华先生,为中国第一位民族学(人类学)博士(1988)。1990~1992年获美国华盛顿大学弗里茨博士后研究基金,完成林耀华先生《金翼》续本《银翅》的写作。1992年,在华盛顿大学出版社出版人类学纪录片《端午节》,并入围美国玛格丽特·米德电影节。1994~1998年任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主任兼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2003年创建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任所长、责任教授。2010年赴浙江大学新建人类学研究所,任所长、讲座教授。现任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双一流”民族学人类学首席专家、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宗教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影视人类学学会副会长和《人类学研究》杂志主编。

庄孔韶教授致力于应用的影视人类学研究,其医学人类学纪录片《虎日》及其研究论文介绍了中国小凉山彝族的盟誓仪式,阐释了他们如何以地方文化的力量战胜人类生物性的成瘾性。他的团队以应用人类学的方法,推动小凉山彝族地区戒毒至今,成绩显著,曾应邀在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和国际公共卫生大会(英国贝尔法斯特,2005)专题演讲和展映《虎日》。2009年成功主持和组织了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电影节(昆明)。

1995年以来,庄孔韶教授倡导“不浪费的人类学”的学术理念,实际是为了推动文化表现的综观理论与行动的人类学。四十年来,他在金翼山谷做深度研究完成《金翼》的学术性续本《银翅》的同时,与几个跨学科研究团队追求横向的研究实践与成果。例如围绕金翼之家内外完成了多类型作品,包括论文、随笔、诗歌、散文、油画、戏剧、电影和新媒体实验等,以求横向的、综合的、触类旁通的学术研究效果。他的学术理念反映在他的论文Visual Practice of “No-Waste Anthropology”中[刊载于英文论文集Perspectives on Visual Culture from China:Methodology,Analysis and Filmic Representations(《来自中国的影视文化视角:方法论、分析与电影呈现》)],以及新近作品《绘画人类学的学理、解读与实践——一个研究团队的行动实验(1999~2017年)》(《思想战线》2017年第3期)中。

三十年前,庄孔韶还发起对中外著名人类学家百年内在中国的田野研究点的回访研究,主编完成《时空穿行——中国乡村人类学世纪回访》,在2004年获“中国学术年鉴奖”和“年度学人奖”。

庄孔韶主编的《人类学通论》(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和《人类学概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为中国大学精品教材,有80%以上的使用率。

《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英文版

《金翼山谷的冬至》结合新媒体等最新技术手段,展现《银翅》中主人公金翼后辈和邻里的节日生活,属于人类学专著和电影合璧的系列组合作品。该片拍摄地为福建省古田县,依据一个孝子用汤圆这种美食吸引猿母回家的古老传说,介绍了中国人过冬至节吃汤圆、敬老的习俗。在影片中,乡村剧团把这一传说从戏台上演到戏台下,演到森林、溪水、铁道、公路、院子和祖厅,达成了传说中历尽艰辛实现孝道和家族邻里大团圆的初衷。影片呈现了金翼之家后辈和邻居准备节日菜肴、大家族敬老、搓汤圆和北斗星道教祭祀活动场景,展现了戏剧里的儒学哲理和农民的生活实践的古今历史关联性,旨在对地方文化做更深入的阐释。2018年,《银翅》的英文版由美国民族志出版社(Ethnographics Press)出版。同年,人类学纪录片《金翼山谷的冬至》获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宗教人类学专业委员会国际影视人类学先驱让·鲁什(Jean Rouch)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展映电影节优秀学术展映奖。2019年3月,英国皇家人类学学会在布里斯托为庄孔韶举办英文版《银翅》和人类学纪录片《金翼山谷的冬至》专题演讲和展映。2019年10月,《金翼山谷的冬至》入选第十届台湾国际民族志影展。[1]

《金翼山谷的冬至》海报
(庄孔韶提供)

兰州大学人类学影像映坛第一期访谈

时间:2017年4月

地点:兰州大学校园毓秀湖南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