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行集:影视人类学的道路(第1辑)
- 王海飞主编
- 2083字
- 2022-04-02 11:16:26
关于“清影放映”
王:好,接下来我想咱们再来聊聊你们的“清影放映”?说到这个,我算是“清影放映”的受益者了,包括我们这个映坛。那么,当时这个“清影放映”是在什么机缘下做起来的?
雷:这也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先说这个名字吧。2002年,清华新闻学院建院以后,招了第一届学生。因为传播系之前都是转系生,就是各种从汽车系、化工系、机械系转来的,转来的学生我们有2个班。到2002年,我们建了学院,新招了一拨学生,我就当他们的班主任。这拨人呢,到了2005年的时候,就大四了,就要面临毕业了。这个时候我就跟他们说,我给你们钱,给你们设备,你们把自己大四这一年拍下来,你们自己拍自己,就是用内省的方式来拍一个纪录片,不是任何别人来拍,是你自己拍自己的生活。这样他们扎扎实实拍了一年,那时候还是大磁带[27]呢。拍完以后,到了2006年毕业前,剪了一个片子,就叫《大四》,就放映到了清华最大的大礼堂,感动了无数的人吧,应该算是那种状态。学生们,包括所有大四的那些毕业生都看了。那个时代的那种青春的感觉,毕竟是自己最真实的记录。当时在影片剪辑后期的时候,我就说,既然我们已经开始干这个事,我想动员学生们进入大的纪录片的创作项目当中,那我们就得有个名号。当时我们是叫“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好,我就把前两个字拽出来了,一个“清”,一个“影”,叫“清影”。苏东坡不是有句诗,“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对吧?就它了,而且又好听,这就把名字定下了。那个片子做完以后,基本上算是一发不可收拾,有《大四》后,还有《大一》,然后还有其他的一些,像“非遗”的片子。2007年之后,我们一直在拍“非遗”,其实“非遗”这个词我不是太喜欢,一听名字好像就是遗产了,其实不是,好多“非遗”活得挺好的,反正就是用影像去保护传统文化的这套体系,那个时候就开始做了很多。这个时候,梁君健也开始读硕士,他成了我非常重要的一个合作者。后来他在博士毕业以后,是破格留在清华的,因为清华不留自己的博士。他留下了,我们呢就算是把这个班子给搭出来了。班子搭起来以后,基本上每年我们都会有比较大的片子出来,都是以学生为主的,这样这个“清影工作室”就一直到现在。工作室做到2008年底的时候,就觉得光做片子,好像是行,但是国内那么多好的片子,其实大家都没有渠道看到,干脆我们做放映吧。所以在2008年做了一些筹备,到2009年初又开始做“清影放映”,就相当于“清影工作室”是一个制作品牌,“清影放映”是一个放映品牌,我们就有了两个品牌。刚开始的时候就定了要每周放,那个时候放映条件非常好,在清华门口的一个豪华酒店里,是一个校友的酒店,绝对是北京绝无仅有的豪华独立放映,大银幕,同时最多有三四百人,是这样的一个体系。从那时开始就一直这样放,从来没有断过,一直到今天。而且那时候就想好了,我不仅要做放映,还要做导演访谈,还要把导演事后的交流记录下来,就一直坚持到现在,做的导演访谈还出了几本书。现在那书也出不来了,因为都是独立导演的,压在那儿,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一口气出了三本,现在我们手里还有三本书的稿子,出不来了。所以现在做的基本上就是“清影工作室”和“清影放映”这两块,“清影放映”现在已经是我的学生接手做了,我都不用太管了。
王:能坚持这么长时间,也是很不容易了。放映活动需要一些经费支出,因为现在我也正在做这个事,所以很想知道你们做放映是怎么运转的?
雷:这个主要还是靠我的科研经费去支撑的。因为基本上第一年的时候,我们做的是免费放映,不给导演钱,导演如果愿意你就来,支出不大。第二年开始就是给导演个车马费,这样支出就大一些,外地导演,比如说海南的导演,他来一次五六千元就没了,云南的导演来一次也五六千没了,都是依靠我的经费去支撑。中间“良友纪录”[28]也给过两三年钱,就靠着这些七七八八,反正就这么支持下来了。我觉得学校领导还挺好的,一直支持,说这就是个学术放映,就支持我,一直做下来了。做到今天,我都觉得已经没有理由不做了。虽然放映的条件没有以前好了,但是还是想把它坚持下去。下半年我可能会换一个方法,向你学习,就是一个月只做一次,但是我会把导演、导演访谈、导演工作访、放映、讲座和交流这六项捆起来。一个导演来了清华,安排一星期,就把他扒光了,套进去,直接把他掏空(笑),对,不浪费。对外,放映、交流,对内,给学生做访谈,甚至是导演的参与式观察,让学生跟着,真正把关于独立导演的民族志这块做起来,这是我下半年想转型的。这样每年做12个人到15个人,不像现在,现在每年都不止做50场,因为中间还有些小的电影节,比方说,“女性”影展也会找上门来,“北欧电影节”也会找上来,七七八八到现在为止放了有五六百场。
王:这是一个挺好的框架。你们计划中对学生的这个工作坊准备怎样开展?有什么具体的想法和内容设计?
雷:工作坊将来就发展成一个教学平台。我现在就是设想,主要还是做一些小规模的对接,请来导演跟我的学生直接互动,其中包括请他们看我学生的片子,学生也看外边来的这些片子,之后大家可以进行创作上的交流,而不是思想上的、美学上的、社会学上的交流,是创作这个层面的交流。目前的设想就是这么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