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2017年讲座精选(全2册)
- 吴定海主编
- 3498字
- 2022-04-02 11:37:06
求道与担当
——浅谈对传统文化智慧的理解
文运
文运
《中国青年报》“文运新语”专栏作者,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国学经典与智慧传播”主讲人。曾任国家宗教局政策法规司、国务院参事室文史司巡视员兼副司长,中央文史馆书画院执行院长。在《世界宗教文化》《人民日报》等发表多篇文章。
求道与担当,传统文化的当代智慧,这个话题很大,但对我来讲,都是建立在自己成长经验的基础上的。
经常有朋友问我,现在21世纪了,为什么还要读两千多年前的古书?翻那些老古董有什么必要呢?为了回答这样的问题,我就总结了四句话:
探索根本规律,
发现内心世界;
追求无限价值,
担当天下道义。
再浓缩一下,就是“求道与担当”这五个字。
文化这个词,出自《易经·贲卦》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也就是说,研究好、把握好、引导好不同人群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特征,就可以如冰化水一样改变世界。
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祖先一代一代地留下来的那些思想、制度、器物等。换句话说,祖先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脚下这片土地,也不仅仅是黄皮肤、黑眼睛的血脉,更重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如果不读一读祖先留下的经典和教诲,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就不全面。
探索根本规律
我曾经以为传统文化就是讲做人、讲伦理的,后来才发现不仅仅是这样。中国文化谈的孝、悌、忠、信等道德要求,并不是孔夫子给我们规定的,也不是尧舜下的口谕,而是圣贤基于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而得出的结论。也就是说,在仁义礼智信的背后,是我们的祖先对世界规律的探索和认识。
中国文化的最深层次,其实就是一个字——道。所谓的探索根本规律,用传统文化的话来说,就是求道。
《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这就是说,道在任何时间都起作用,如果说有一个时间它不起作用,那就说明它根本就不是道。因此,道,就是贯穿于一切时间、一切空间以及一切性质的人、事物之中的根本规律——贯穿于一切,是道与一般意义上的规律的根本区别。
从伏羲画八卦开始,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有了道的思维。用阴阳二爻、八卦来类象整个世界,逐渐建立了《易经》的认知体系。《易经》有一句话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也就是说,万事万物都可以用八卦来归类,用六十四卦来模拟其相互关系及变化轨迹。这里边的潜台词就是,万事万物都是关联的、相通的、统一的,因此才可以进行归类和模拟。既然万事万物都是关联的、相通的、统一的,那么,其关联、相通、统一的基础又是什么呢?在这样的思维下,道这个贯穿于万事万物的根本规律的概念,也就呼之欲出了。
求道,就是探索根本规律。这有什么用处呢?用处非常大。比如,我上学的时候,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都有一个困惑:学什么专业,将来才会派上用场呢?专业和将来的就业不对口,不就白学了吗?也就是说,知识都有应用领域的局限性。一旦离开了特定的应用领域,特定的知识就没用了。就像让一个物理学家去当厨师,他的物理学知识的用处就不大了。
很有意思的是,我正好经历了“学什么就用不上什么”的“错位”人生。我本科学中文,结果考公务员进了工商局,收工商管理费去了;硕士学国际政治,结果考公务员去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搞经济管理去了;在职博士终于学经济管理了,却又调到宗教局,搞宗教事务去了。我学过的专业,哪一个也没直接派上用场。但是后来,随着对传统文化学习的深入,我逐渐不再担心专业不对口问题。虽然专业知识有应用领域的局限性,但是不同专业、不同岗位所承载的道是相同的。换句话说,从道的角度看,任何岗位、专业都是相通的。因此,我虽然换了不少岗位,但并非一到新岗位就要从零开始,而是把在过去的岗位上对根本规律的体会,运用到新的岗位上,并且都取得了一些成绩。
发现内心世界
求道,探索根本规律,很重要。但是要怎么求、怎么探索呢?按照一般的想法,道既然是贯穿于一切人、事、物的根本规律,那就应当把一切人、事、物都拿过来,进行演绎和归纳,进而总结出规律。但是,把宇宙中的一切人、事、物都拿来研究,显然是不可能做到的。好在,古人并没有跟我们空谈高调,还给我们留下了求道的方法,这就是——君子求诸己。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发现内心世界。
道既然贯穿于一切时间,也就可以说,道超越时间,不可以用时间上的长短来度量。因为,如果我们说的“道”可以用时间上的长短来度量,也就意味着会有比这个“道”更长或更短的时间存在,也就意味着这个“道”没有贯穿一切时间,也就意味着这个“道”并不是真正的道。同样道理,道也超越空间,不可以用空间上的大小来度量;道也超越性质,不可以用性质上的纯杂来度量。
打个比喻,我眼前这个小讲桌所承载的道与我们所在的报告厅所承载的道,一样还是不一样呢?谁大谁小呢?按照一般的习惯性看法,我们可能会觉得讲桌只是报告厅里的一个小因素,讲桌的道应当小于报告厅的道。然而,如果这样认为,那就意味着“道”有大小了,也就不是我们所说的根本规律意义上的道了。因此,从道的角度来说,小讲桌承载的道与报告厅承载的道,没有大小、长短、纯杂上的不同,乃至与整个宇宙承载的道也没有差别。
因此,求道,探索根本规律,并不需要把宇宙的一切人、事物都找来研究,只需要从任何一个人、事物上,透过表象,切入它所承载的道的层面就可以了。当然,最为方便的就是回到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们每个人内心所承载的道,就是整个宇宙的大道。
有时候,我们活了很久,都还不知道自己的内心其实就是个世界,这是很遗憾的。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有多大?特别是妄自菲薄、悲观绝望的时候,我建议大家可以观察一下自己的心,看看它有多大。
从空间上来说,我们的心,想北京也行,想深圳也行,想太阳也行,想银河系也行,想量子也行,想弦论也行,等等。也就是说,我们的心,与道一样,是不可以用空间来度量和局限的。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大到我们不能想,也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小到我们不能想。谁也说不出,我们的心里究竟能装多少事。我们的脑细胞是有限的,但我们心念里的世界是无限的。
因此,发现无限的内心世界,是探索无限的根本规律的有效路径。
追求无限价值
当我们了解了“探索根本规律,发现内心世界”的理念,担当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如果我们认为世界没有根本规律,人、事、物之间,关联性是相对的,偶然性是绝对的,也就意味着,我们在这个世界面前,只能是被动的、无奈的。既然长远的、根本的事情,我们关心不了,那么眼前的、表面的名利、欲望,就自然容易成为我们追求的主要内容。换句话说,比金钱、权力、吃喝玩乐更长远、更根本的事,不在我们的考虑范围之内,主要是因为我们认为自己没有必要或没有能力去考虑。
反之,如果我们知道世界有根本规律,而且可以通过发现内心世界来探索这个根本规律,那么,我们的人生价值要安立在哪里呢?只能安立在无限上。
虽然我到现在只活了40多年,但这40多年的生命所承载的道与亘古以来整个宇宙承载的道,是一样的;虽然我的体重只有100多斤,在天地之间极为渺小,但这100多斤的身体所承载的道与整个天地所承载的道也是一样的。因为对道的承载,我们的生命具有了无限性,那么我们还能够接受有限的生命价值追求吗?至少,我不愿意接受了。
中国文化将天、地、人并列为三才。人凭什么可以与天地并列?就凭人能够载道、证道、弘道,能够追求无限的生命价值。
所谓无限的生命价值,就是说我们的生命追求没有止境,没有“天花板”。
有的人以挣钱为生命价值,那么,成为中国首富乃至世界首富就是他的“天花板”,是有局限的。
有的人以当官为生命价值,那么,最高的官职就是他的“天花板”,退休的年龄线就是他的“天花板”,也是有局限的。
有的人信教,以死后有个好去处为生命价值,那么,天堂就是他的“天花板”,还是有止境的。
学习中国文化的圣贤之道,我们的生命价值要与天地日月相合,通于无限,就没有“天花板”了。
担当天下道义
追求无限价值,要落到什么地方呢?这就要担当天下道义。
担当天下道义,不是统治天下的意思,也不是让我们去当联合国秘书长。担当天下道义的关键,是我们对道要有体会与承担,是我们心中要能装得下天下人。
如果内心对道有体会、有承担,如果心中装有天下人,那么,我们不论是什么身份,不论是说一句话,还是办一件事,都是在担当天下的道义。
如果内心对道没有体会、没有承担,如果心中只装着自己,那么,即便地球统一为“地球国”,我们当了“地球国”的总统,也算不上担当天下道义,仍然只是为个人名利而已。
过去常讲,“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也可以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圣贤”。做任何一个行业,我们外在的成就都是有限的,但在本职岗位上所体悟的道是无限的。不论什么人,不论做什么工作,只要对道有所体悟,只要心里装着更多的人,就是担当天下道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