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序
散木充材 勉为其难

分析作品,是一件困难且不讨好的事。

分析不比欣赏那么惬意,欣赏完全可以凭主观感觉,可以不顾及作品的语境、语言方式与特定语言中所包含的特定内容,可以不考虑欣赏时诸如各人所持的态度与立场,以及所采用的表达方式方面的分歧,甚至可以不用计较后果;而分析则不然,得严肃审慎,客观公允,切中肯綮,中规中矩,鞭辟入里,入木三分。比如说,何谓大师?大师“大”在哪里?何谓“好”作品?它究竟“好”在哪里?到底是难得的好作品,还是普通的好照片?好作品与好照片的区别又在哪里?既然是分析,就必须得有章法,得按规矩办事,必须熟悉作者的成长、作品形成的过程以及所采用的本体语言及其表达技巧。与别的类型作品相比,摄影作品有其独特的一面,它所采用的是摄影语言。因此,分析摄影作品,就得充分尊重摄影的本体语言,以及各种不同的个人化表述方式,不能照搬分析美术作品与文学作品的手法来进行。更何况,并不是所有的摄影照片都是艺术作品,许多优秀的非艺术的摄影照片,是断不可以用所谓的艺术标准来衡量的。对于摄影来说,重要的还不是艺术,其中尚有比艺术更重要的事。

摄影主要体现在“拍”上,即如何“做”上(按常理,“做”也是需要动脑筋的,但可能想得终究要少一些),而分析则通常表现为“看看——想想——说说”(明显地,这里“想”得较多)。按通常标准定性,就是“事后诸葛亮”,兴许还有“站着说话不腰疼”之嫌。眼下,在世界范围内,摄影师绝对数量最多的中国,与摄影师绝对数量并不太多却已很有成就的欧美等国相比,明显缺少点什么。在许多领域,似乎我们想得还不如别人多,因此做得也不比别人好。很多人的“做”与“想”是彼此分裂的,单从作品中看,很难发现其内在的统一与有机的联系。更糟糕的情况是,我们的“做”往往是在人家“做”了之后,“想”也在人家“想”了之后,即使在国内较有影响也确实较有个性与想法的摄影创作,也还是缺乏完全意义上的独创精神和思想底蕴。当然,究其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但如何将“做”与“想”结合起来,依愚之见,抛下浮躁,先坐下来定一定神,还是很有必要的。

一个摄影师的成熟不仅仅是技法上的成熟,更应该是思想上的成熟。说得更准确些,是思想与智慧表达的到位,是技法与思想境界的圆融纯熟,两者已是不可分割。当然,对于摄影作品分析而言,技法方面的分析相对来说要容易些(如果能将技法与思想分开说的话),而思想的分析就很难说得清晰明了。

许多人热衷于单幅照片的创作,而不太愿意在多幅照片、系列照片的拍摄上下功夫,他们觉得摄影如果那样做的话,太花费精力了,至少要减少一半的乐趣,因为将注意力集中投入到一处,很多别样的摄影乐趣就无暇体验了。绝大多数的摄影比赛与展览,也较侧重于单幅照片的评比与展示。就目前的条件来说,多幅照片的评比与展示还不能像单幅照片那样灵活方便,尤其是在宏观操作上存在较大的难度。其实,许多人都明白,对于作品(创作与鉴赏)本身来说,单幅作品较难说明问题:一幅照片要阐明一个事实或某种主张,表达一种视觉上的深刻见解,创造一种激动人心的视觉形象,那简直是奇迹。事实上,用单幅照片完美地表达主题往往并不那么容易做得到,其成功的可能性并不太高。应当说,单幅照片的成功纯粹是一种历史现象(而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历史现象,今天仍在被大肆宣扬着,难免误导摄影创作)。大凡成功的单幅照片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或者有较为密集的视觉宣传做后盾,这在社会意识形态大一统的时代较为常见,一般都是以单幅照片发行量巨大来取胜的典型例子。如今看来,单幅照片一统天下的神话时代早已成为一种历史。

今天,我们评价一个摄影师的成就,不能像过去时代那样,仅凭一两张照片的成功而论(大多数情况是指获奖或公开发表后引起较为强烈反响的那一种)。而应当终其一生(或主要的摄影创作岁月)看其综合成就,不仅看创作本身的成就,还应看其创作以外的工作实绩。有位可敬的老先生说,仔细想来,摄影师拍了一辈子照片,最后真正能够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可能也就只有那么一两幅。诚然,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然,说得更确切些,是深受“沙龙摄影”影响的中国近几十年来的摄影圈内的一种现象,而这一现象本身也值得我们去做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过去,我们分析摄影作品,都一律将摄影作品当作艺术作品来分析,也不管它是不是艺术作品,即使是非艺术类作品,也非得从艺术的角度去分析评价。很少有人能将艺术类作品与非艺术类作品区分开来,尤其是无法说清艺术类与非艺术类作品中的艺术性问题。今天,我们知道,过去将所谓的艺术化原则作为衡量摄影作品成败唯一标准的做法,是何等荒谬了。

按理说,分析摄影作品,更准确、客观的应该是针对整体的摄影成就,比如说,某位摄影师一贯的创作风格。分析成组或系列照片,相对来说要比分析单幅照片显得更实在些。单幅照片的分析,无论是对于摄影还是摄影师来说,是欠公允的。单就分析而论,也是单薄、苍白、不够分量的。遗憾的是,鉴于我国摄影界的实际情况,尤其是本教材所针对的是广大初学者与本专业学生,为了操作方便起见,从实用角度出发,这里仍不得不侧重于对“单幅照片”进行分析。当然,这绝不是孤立地去看问题,而必须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用有机的、联系的和系统的方法来区别对待每一个“单幅照片”。

摄影走到今天,已发生了许多变化,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创作观念上,都有一种改天换地的感觉。概括起来说,现代摄影的基本状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1.分类细化,2.专业性强,3.艺术摄影的含义趋于具体化,4.摄影手段日渐多样化,5.摄影师构成多元化。要对摄影作品进行分析,就无法规避一连串的问题:摄影究竟是什么?摄影的本质特性如何?摄影的局限性体现在哪里?摄影如何分类?摄影语言究竟有什么特点?摄影必须美吗?摄影者该持何种心态?摄影与艺术的关系如何?摄影与文化的关系如何?摄影与科学的关系如何?摄影作品成功的标志是什么?摄影的风格与流派又是怎样的?

通常,摄影作品分析的一般步骤为:首先从读图开始,了解画面的真实意图,进而解读摄影师,包括掌握相关的背景资料,最后再回到画面本文的解读。联系时代与历史,联系具体的创作者,我们将读图过程简化为“三步式”:一看“说”什么,二看怎么“说”,三看“说”到什么程度。众所周知,摄影创作倡导求异、求新、求变,目的是不断丰富和发展摄影的表达。摄影作品分析同样不能以公式化、概念化敷衍了事。我们分析摄影作品不是要有意无意地给摄影创作制定一个有形或无形的标准,而是要破除任何表达上的思想僵化与创造力的枯竭,提供更多的可选择的思路与表达方案,以积极地影响我们的摄影创作。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作品分析,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而在创作时不拘一格,有所创新。

本书将汲取众家所长,结合摄影创作的个例,以及近年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入学考试的摄影作品分析试题,力求做一些有益尝试,或与方家探讨。

不管怎么说,不讨好的事,总得有人去做。敝人汗颜,权当散木充栋一回。

2002年8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