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郭店楚简《唐虞之道》【禅让故事】

尧舜禹禅让真是阴谋政变吗?这几件出土文物纷纷表示反对

明朝《三才图会》中尧舜禹画像

尧舜时代有一个最有争议的话题:尧舜禹之间是否存在和平禅让?虽然大家熟悉的《史记·五帝本纪》把上古描写成君臣和谐的黄金时代,但另外一些史料,如古本《竹书纪年》等,又把尧舜禅让说成鲜血淋漓的政变。于是网上铺天盖地的文章说《竹书纪年》是“毁三观”的真相。那么,禅让和篡夺,到底哪个才是历史事实呢?

战国竹简记录的尧舜禅让

今天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纪山镇郭店村,南距战国楚都纪南城(郢都)约九公里,这里的一处土岗上分布着十余座中小型楚墓。1993年8月23日,其中的一号楚墓被盗掘。当年10月,一号楚墓再次被盗,致使墓葬被严重破坏,雨水和泥巴漫入椁室。荆门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于当月对其进行抢救性发掘。关于郭店楚墓发掘情况,主要参考荆门市博物馆:《荆门郭店一号楚墓》,《文物》,1997年第7期。

经过发掘和整理,这里出土了二百九十件(组)随葬器物,有铜器、陶器、漆木器、竹器、铁器、玉器、骨器等。其中铜器有盘、匜、耳杯、剑、戈、铍、镞、镜、削、环、軎辖、马衔、盖弓帽;陶器有鼎、盉、匕、斗;漆木器有漆耳杯、漆奁、木枕、木俑、木梳、木篦、木杆、琴、箙、木剑,此外还有玉带钩、铁镰、料珠、骨马镳、扇和八百零四枚竹简。

据整理者推断,这是楚国一位士人的墓葬,下葬时间大约是战国中期偏晚。李学勤先生进一步指出,墓葬的年代约在公元前4世纪末,不晚于公元前300年;李学勤:《先秦儒家著作的重大发现》,载《郭店楚简研究》(《中国哲学》第二十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3-15页。墓中竹简写作时间早于墓葬时间,均在《孟子》成书之前。李学勤:《郭店楚简与儒家经籍》,载《郭店楚简研究》(《中国哲学》第二十辑),第18页。

最吸引学者注意的是这804枚竹简记录的内容,其中最震撼人心的是《老子》甲乙本三个版本,这是目前存世最早的《老子》版本,而且是前所未见的版本。

当然,除了发现《老子》和《礼记》这种具有传世文献印证的书籍外,另外还出土了一些从未传世的佚书,其中就有我们要讲的一篇叫《唐虞之道》的文章。所谓“唐虞之道,禅而不传”,《唐虞之道》通篇讲的是尧舜禅让之道,这部典籍结合舜的圣、仁、义、德、贤事迹,系统阐明了其对禅让思想的主张。作者认为天子年老时禅让给贤者,是最好的治理天下之道,并对禅让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除了郭店楚简《唐虞之道》外,也有一些新出土竹简提到尧舜禅让。

上海博物馆于1994年在香港古玩市场购入一批战国楚简(以下简称“上博简”),其中有《容成氏》和《子羔》等篇目。按照《容成氏》的说法,不仅尧舜禹是禅让,甚至之前的尊卢氏、赫胥氏、乔结氏、仓颉氏、轩辕氏、神农氏等一批古帝王也都是禅让。《子羔》则是孔子与弟子子羔对话,作者借孔子之口同样宣传了禅让说。裘锡圭先生认为,上博简与郭店简一样,也是战国中期之物,写成时间都在燕王哙禅让失败(前314年)之前。裘锡圭:《新出土先秦文献与古史传说》,载卢伟编著:《李珍华纪念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后收入《裘锡圭学术文集(五):古代历史、思想、民俗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54、255页。

此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以下简称“清华简”)《保训》假托周文王对周武王遗言,也涉及尧舜禅让。竹简相关释文:《唐虞之道》见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容成氏》《子羔》见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保训》见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一)》,中西书局2010年版。李学勤先生认为,清华简文字书写大致在前300年左右,经实验室对无字残片鉴定,结果是公元前305±30年,相差不大。李学勤:《论清华简〈保训〉的几个问题》,《文物》,2009年第6期。

可见,这四部出土文献大致都成书于战国中期,它们都主张禅让说。那么其他传世文献对尧舜禅让又是怎么记载的呢?

传世文献记录的尧舜禅让

我们先来看《史记·五帝本纪》怎么讲这个故事的。

根据《五帝本纪》,在五帝之四帝尧执政的时候,冀州有个叫舜的小伙子,他虽然是颛顼的七世孙,但到他这代已沦为平民,父亲和继母、弟弟都对他很坏,可舜却依然谨守孝悌之道。之后被帝尧看中成为女婿,经过考察后立为接班人。但舜并不愿意即位,而是让位给尧之子丹朱。但诸侯并不认可丹朱,依然朝拜舜,舜才勉为其难即位了。

帝舜在帝尧年老时摄政,惩罚过治水不力的鲧,鲧也是颛顼之子。后来鲧之子禹继承父业,兢兢业业,最终成功治理大洪水,又成了舜的继承人。帝舜去世后,禹又让位给舜之子商均。诸侯同样不认可商均,依然去朝拜禹,禹也就勉为其难即位了。禹去世时又传位给大臣伯益,伯益有样学样让位给禹之子启。但诸侯并不买他的账,大家真的去朝拜启了。

从此儒家称颂的“天下为公”终结,历史进入了“家天下”时代。

太史公之后四百年,西晋太康年间,汲郡汲县的一座战国魏墓出土了一批简牍,其中一部是记载上古到战国的史书,被称为《竹书纪年》(或《汲冢纪年》)。《竹书纪年》原本在宋室南渡后丢失,但到明朝又冒出了一部完整的《竹书纪年》。近代朱右曾、王国维从古人注疏中辑录出一部残缺的《竹书纪年》,这部作品比较符合原著,所以被称作古本《竹书纪年》。明代出现的《竹书纪年》则被王国维先生考证为伪作,又叫今本《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在古代长期不受重视,因为一些记载与《五帝本纪》的正统书写大相径庭,其中就包括尧舜禹禅让事件。比如“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后稷放帝子丹朱于丹水”“益干启位,启杀之”等等,可以说是相当颠覆三观。所以现代不少文章从“人性”角度出发,以《竹书纪年》是而《史记》为非,绘声绘色地把尧舜禹禅让都写成刀光剑影的明争暗斗,这类阴谋论也满足了不少读者的胃口。

然而,我们必须注意到一个问题:《竹书纪年》只是战国时期的史书,战国人对上古的记录就一定是真实的吗?

其实我们从出土的四部文献中就可以发现,尽管《竹书纪年》的篡夺说比《五帝本纪》的禅让说成书更早,但是《五帝本纪》的说法实际上来源比《竹书纪年》更早。说禅让说统一了整个战国前期毫不为过。

顾颉刚先生曾认为禅让起源于儒家顾颉刚:《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载《古史辨(一)》,第79页。。在《论语·尧曰》篇里,尧对舜说,“天之历数在尔躬”,然后“舜亦以命禹”,这些都是禅让时的言论。不过,这几段与《论语》文体不符合,没有“子曰”,可能并非《论语》的原文,而是后世儒家篡入的。

之后顾颉刚先生改变观点,认为禅让起源于墨家的尚贤主义,与儒家主张的尊尊亲亲不合。顾颉刚:《禅让传说起源墨家考》,载《古史辨(七)》,第509-552页。据《墨子·尚贤》,舜是在历山耕作的农夫,而尧“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墨家首领钜子是怎么产生的呢?其实就是上一代指定下一代。而墨子本人也是宋公子目夷之后,宋国作为殷商遗民在周代就饱受歧视,墨家信众更是基本都出身社会底层,所以墨家对于尚贤的要求肯定比其他学派更高。

不过,更多学者倾向于禅让说并非起源于一人一家,而是春秋战国之际一种普遍的社会思潮。各家观点综述参见彭裕商:《禅让说源流及学派兴衰:以竹书〈唐虞之道〉〈子羔〉〈容成氏〉为中心》,《历史研究》,2009年第3期。当时正值血缘家族解体、私学走向兴盛,所以不独儒家、墨家,整个底层士民都想通过逆袭改变自身,那么尚贤思想出现是正常的。

而这种思想走向极致,就是禅让说的出现。如果连王位都能转让,那么官职又算什么呢?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从传世文献来看,最早的就是《论语》《墨子》;但从出土文献来看,禅让可能并非儒墨两家的专利。

可见,在战国前期直到中期,禅让制都非常流行,这种思潮甚至影响到列国政局。《吕氏春秋·不屈》说魏惠王想传位惠施,《战国策·魏策二》还说公孙衍想建议魏惠王传位张仪,《战国策·秦策一》又说秦孝公想传位商鞅。

不过这几次都没有实现,为什么实现不了?因为头脑发育正常的国君,肯定都不会交出一切权力。但偏偏就有人要这样干,这个人就是燕国国君燕王哙。

根据《战国策·燕策一》《史记·燕世家》,燕王哙受到大臣鹿毛寿怂恿,要把王位让给相国子之。鹿毛寿拿出尧禅让给许由的例子来,许由没有接受,这样尧不是权力名声双全吗?燕王哙觉得这个方案不错,于是就不停给子之加官进爵。

之后鹿毛寿又拿出禹禅让伯益的例子来,后来启攻打伯益,这样大禹不成了假禅让?燕王哙觉得对啊,干脆就把高级官员的任免权都交给了子之,接着又废了太子,后来干脆直接把王位转让给子之。

子之虽然勾结鹿毛寿搞阴谋诡计,但治国能力却不咋样。燕王哙的太子平就和将军市被合谋铲除子之,结果反而被子之的军队杀死。燕国的内乱传到齐国,孟子怂恿齐宣王趁火打劫,结果子之、燕王哙都死于齐军刀剑之下。

《孟子·梁惠王下》记录了孟子也参与了此事。在齐国发兵之前,孟子就认为燕国可以攻打,为什么呢?因为燕王哙不该禅让,子之也不该接受,倒行逆施导致身死国灭不是活该吗!

前314年的这次燕王哙禅让失败事件,在思想史上非常重要,代表着禅让的唯一实践破产。从此以后,禅让说开始被广泛质疑,而篡夺说却开始崭露头角。

儒道法三家的批判

第一个质疑的不是别人,正是孟子本人。

据《孟子·万章上》,孟子学生万章问:“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回答得很干脆:“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万章继续问:“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孟子应该茫然了一阵,然后回句空洞的话:“天与之。”

万章继续犀利地提问:“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您说天给的,那么天会说话吗?孟子说:“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天不会说话,但是会用行为和事情表示。万章针锋相对:“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注意,最精彩的地方到了。

孟子说:“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进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什么是天意呢?孟子认为,一是舜做了尧二十八年的相国,二是诸侯自觉朝贡舜不朝贡尧之子。倘若做不到这两点,那就算是篡位了吧!

这段大家并不陌生,前文提到的《五帝本纪》就是这么讲的。但是,《墨子》《论语》以及郭店简、上博简、清华简这些,都只提到尧舜禹禅让,没有提到他们因避位而被拥戴的环节。孟子这一补充解释非常重要。

近现代一直有学者认为禅让反映的是原始民主制如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载《郭沫若全集·历史编(一)》,第20、21页;徐中舒:《论尧舜禹禅让与父系家族私有制的发生与发展》,《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8年第Z1期,后收入《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中华书局1998年9月版,等等。,但是从其他文献却完全看不出这点。所谓的“禅让”只发生在前后两任大首领间,哪有民主选举和公众意志反映呢?唐冶泽:《略论禅让制的性质》,《史学月刊》,1998年第6期。何况从上下文来看,这件事万章完全闻所未闻,那么是否孟子信口开河呢?

另一位大儒荀子同样反对禅让制。他说:“世俗之为说者曰:尧舜擅让。是不然!天子者,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夫有谁与让矣!……夫曰尧舜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荀子·正论篇》)

不过吊诡的是,他同时又说“尧舜尚贤身辞让……舜授禹以天下”(《荀子·成相篇》),竟然又肯定尧舜禅让了。不过,后者可能不是荀子原著,“尚贤”的字眼可能与墨家有关,但仍可证明战国后期仍然有人主张禅让说。

道家则又是另一副态度。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对这事儿既不支持,也不反对,而是表示轻蔑。

他在《让王》中列举了不少推辞禅让的故事,比如尧让位给许由、子州支父,舜让位给子州支伯、善卷、石户之农、北人无择,商汤让位给卞随、务光。在《庚桑楚》中又来了一句:“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乎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禅让虽然有好处,但也有坏处,燕王哙事件不是很明显了吗?

法家大佬韩非子出自荀子门下,他们更强调君主要加强集权,所以当然也反对禅让制。

韩非子巧妙化用了《墨子》中关于尧和禹的史料。《墨子》本来歌颂尧禹节俭,他却说尧禹没有奢侈的物质条件,所以禅让又算什么大事?他同时摘抄了《庄子》让王的故事,但都偷偷篡改了。如商汤让位给务光,《庄子》强调务光出世,但在《韩非子》里,商汤却派人告诉务光,商汤让位给你是想让你承担杀死夏桀的恶名,结果务光干脆自己投水自尽了。

根据韩非子的记录,我们可以发现,诸子百家的史料,往往是根据学说需要任意编纂。《韩非子·显学》就提到“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故明据先王,必定尧舜者,非愚则诬也”。孔子、墨子都说自己是真尧舜,而尧舜又不能复生,谁知道他们说的是不是真的呢?这些言之凿凿的人啊,不是蠢就是坏!

《韩非子·说疑》里还举了一个例子,奸臣的党羽对奸臣说“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也,而天下誉之”,奸臣觉得有理,所以抓紧拉帮结派夺权。这件事很像是韩非子随口编的段子,但应该也反映了当时流行的一类说法。这段话表达的内容和思想,其实正与战国中后期的《竹书纪年》如出一辙。

至此,我们可以总结禅让学说的演变:其实禅让学说始终是主流,只是战国前期更受推崇和主张,在燕王哙禅让失败之后,儒、道、法三家虽然承认上古存在禅让,但却从不同角度反对这一行为;篡夺说则进一步对禅让事件本身进行质疑,是对禅让说最极端的一种抨击。整体来看,禅让学说也只停留在尧舜传说里,作为现实政治主张已完全破产。

20世纪70年代,河北平山的战国中山王墓出土了一件“中山王方壶”,其中就提到“适遭燕君子哙不顾大义,不□诸侯,而臣主易位,以内绝召公之业,乏其先王之祭祀,外之则将使上觐于天子之庙,而退与诸侯齿长于会同,则上逆于天,下不顺于人也,寡人非之。……燕故君子哙、新君子之,不用礼义,不顾逆顺,故邦亡身死,曾无一夫之救”,体现了当时执政者的观点。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河北省平山县战国时期中山国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第1期。四百多年后,魏王曹丕接受汉献帝的禅让,也说“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曹丕这话当然是以今度古,但这也表示帝王不可能会接受尧舜这样的禅让行为,世间再无燕王哙。

但为什么大家还是认可上古禅让存在呢?说起来还是“独尊儒术”的结果。毕竟,《孟子》和《尚书·尧典》都是儒家的圣经。《大戴礼记》收录的《宰予问五帝德》和《帝系》两篇以尧舜禹同为黄帝后裔,当然也符合儒家尊尊亲亲的观点了。

这样,虽然舜是庶人出身、禹是罪臣之子,但他们也还是有贵族血统的。但舜作为五帝之后,为何会如《墨子》所说沦为庶人?这个好处理,就把舜的辈分压低,作为颛顼五世孙就行了。

《五帝本纪》是怎么来的?其实就是太史公整合以上史料编订而成的。但是疏漏也就非常明显,既然尧是颛顼的侄孙,禹也是颛顼的孙子,那么尧和禹不都成舜的高祖父辈了?舜娶了自己的两个曾姑奶奶!

而且尧舜禹如果真的按照制度禅让,那为什么舜禹要避让尧舜之子,不正反证传子制早就存在了吗?现在我们将《五帝本纪》还原为诸子百家的作品,大家就知道矛盾是怎么产生了。

总而言之,战国时期盛行的禅让传说,更多还是诸子百家的政治学说。这里的尧舜实际上是战国专制国君的投影,与民族史资料中的原始民主毫无关系。而中后期出现的篡夺说,则直接来源于燕王哙禅让导致身死国灭的闹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