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享受孤独,练习与自己相处的能力

独处的能力,恰恰能够丰盈自己

村上春树说:“只需一个人做的事情,我可以想出许多来。”在人生的旅途中,哪怕是一个人的生活,也能变得既精彩又温暖。那些与孤独和平共处的女子,如夏花般绚烂鲜活,又如秋叶般静谧美好。那些独处的日子,恰恰澄澈了目光,丰盈了灵魂。

宁馨毕业后,花了好长时间才寻得一个满意的一居室。她立马从六人宿舍中搬出,火速地住了进去。从那以后,她过上了梦寐以求的独居生活。

上班之余,她喜欢一个人逛街,一个人吃喝玩乐,一个人去陌生的城市旅行……更喜欢的是下班路上戴上耳机,坐在公交车靠窗的位置,一边凝视着窗外的风景,一边感受着阳光斑驳,不时跳跃在脸上。除此之外,她还享受一个人看书、学习的时光。

毕业三年来,宁馨在一个个孤独的夜晚啃下了一本本专著,拿到了一堆闪闪发光的证书。在昔日同学眼里,她变得愈发自信、独立,充满魅力。

心理学家说,独立是一种能力,而我们身边大多数人其实并不具备这种能力。英国著名精神分析大师温尼科特说:“独处的能力,是一个人情感成熟的最重要标志之一。”

那些能与自己和谐共处的人,能够始终保持精神上的高度自律,并给予情感上的“自给自足”。同时,他们也很乐于与外界保持联系,对来自他人的善意、爱意报以诚挚的感激。

享受独处的人,并不害怕孤独。当然,他们也不会去主动寻求孤独。这样的人既能与身边的人保持着恰到好处的人际距离,同时又能拥有自我独立的精神世界。

忍耐不了孤独的人,必然经受不住诱惑。将独处的时光视为人生中难得体验的人能看得清寂寞,守得住繁华。正如每一颗树苗都曾将根须悄悄扎入地底,冲着苍天静默成长;每一条河流都曾独自经历寂寞的旅程,直至欢鸣着将自己变成大海。

独处,是为了聆听内心的声音。外界的繁华、喧闹让你变得越来越看不清自己。隐藏在物欲横流中的“自我”变得越发模糊,面目复杂。

烦心的时候,不妨放下心结,一个人散步、旅行,或者在阳光正好的时候听歌、品茗。当内心沸腾的欲望静下来时,问问自己:你是怎样的人?你究竟在追求一种怎样的生活?你想走进哪种未来?趁着时光静谧,耐心厘清思绪,前路也会慢慢变得清晰起来。

独处,是为了不负时光。仔细回想一下,你有多久不曾总结自己的生活?有多久不曾回望已走过的路途?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物质、情感所填满,终日忙忙碌碌,奔走不停。这样的日子看似繁华、热闹,骨子里却肤浅空虚,毫无意义。

学会独处,你才能及时观察、总结、反思,走出新的路途。记住,时光容易把人抛弃,不要简单重复着昨日的自己,而要及时回过头来,观测来路,希冀前路。

生活里,想要将自己变成一个有趣的人,首先得将独处的时光发挥至最大的作用。有人说,拥有“不掺功利之心的闲情雅致”是成为有趣的人的前提。深厚的知识体系,别具一格的审美能力,和冷门的爱好大多是在独处的时光中修炼得成。

你若一味沉溺于集体的热闹,只顾追求世俗的梦想,便会失去个人鲜明的特色与爱好,错失生活中随手可得的乐趣。所以说,独立,是为了塑造有趣的自己。

爱情里也一样,先得学会独处、自立,才能拥有完美、精彩的相爱体验。现实告诉我们:人的一生都活在各种关系里,只有先和真实的自己和平相处,才有能力去处理好与伴侣之间的关系。

而那些爱情美满、婚姻幸福的人,向来懂得经营自身。他们能将一个人的生活过得温暖美好,活色生香,也能将两个人的世界打理得井井有条,默契而和谐。

雨嘉与初恋陈枫迈入婚姻殿堂后,曾享受过一段如胶似漆的甜蜜时光。不久后,两人却几乎闹到了离婚的地步。原因出在雨嘉身上。在陈枫看来,雨嘉实在是太粘人了,几乎剥夺了他所有的私人空间,让他时常感觉到窒息。

最让陈枫反感的是,雨嘉经常给正在上班的陈枫打电话查岗,这严重地影响了他的工作。国庆放假前,他们大吵一架后,雨嘉提起简单的行李去了西藏。这一趟旅行彻底改变了雨嘉。犹记得大学时期的雨嘉,对西藏向往不已。然而结婚几年后,她的一颗心都悬挂在陈枫身上,渐渐忘掉了自己的规划与梦想。

回来后,雨嘉与陈枫推心置腹地交谈了一次,她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从那时起,她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怨妇一般跟在陈枫身后念叨个不停,反而享受起独处的时光。

雨嘉读书、旅行,学习烘焙,又开了一家甜品坊,将日子过得精彩又热闹。她与陈枫的感情也回到了当初的模样。

享受独处时光的人,更能认清生活的意义。学会排空欲望,释放“真我”,你的精神世界会变得越发充盈、丰富。而心有定力,才能抵抗世俗浮华,迈入心心念念的彼岸。独处时的安然镇定,无异于此生最美好的体验,最曼妙的风景。

哪怕是一个人,也讲究一些仪式感

对于《小王子》里的主人公之一的狐狸来说,相识需要一种仪式感。它向小王子解释道:“仪式,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仪式感对于普通人而言,尤为重要。有了它的点缀,再平凡的日子也能变得隆重而有意义起来,再无聊的时光也能变得浪漫精彩、闪闪发亮起来。

孤独前行的人,更需要仪式感来为自己抵御世间严寒,来为自己增添生命的芳香。而对那份仪式感不屑一顾的人,只会在未来遇见越发糟糕的自己。

自从与男友分手后,凌曼活得越来越随意、邋遢。以往上班之前,凌曼还想着打扮一下,如今却只简单地梳梳刘海,抓起外套就出门。为了赶地铁,她总是一边小跑,一边啃着油腻的早点,衣服上一不小心就会沾上星星点点的油渍。

下班回到家后,凌曼“甩飞”单鞋,将背包扔向角落,拨开床上凌乱的衣服,在空隙里舒服地躺下来,刷起手机。这一躺就是三个小时,直到晚餐外卖送来,她才起身吃饭。到了周末、假期,凌曼总是躺在被窝里玩游戏、看小说,恨不得躺到天荒地老。

一次,大学好友在凌曼生日的那一天手持鲜花不请自来,准备给她一个惊喜。见到凌曼蓬头垢面、睡眼惺忪的样子,不由大吃一惊。

《绝望主妇》中的一句台词令人记忆尤深:“无论身心多么疲惫,我们都必须保持浪漫的感觉,哪怕是形式主义也比懒得走过场要好得多。”

一个人的日子,更要将它过得活色生香,丰盛热闹。而失去了仪式感,你却会活得越来越随波逐流,邋遢粗糙,将内心的柔软通通埋葬在粗粝的现实生活中。

重视生活的人,会想方设法地将单调普通的事情变得高级精致起来。记住,你给予生命仪式感,生命才会回报你珍贵的温暖和特殊的美感。

古时候的文人墨客有九雅:寻幽、酌酒、抚琴、莳花、焚香、品茗、听雨、赏雪、候月。这是浪漫到极致的生活方式,令人向往。

在纸醉金迷、物欲横流的时代,纵然吹箫抚琴、吟诗作画已成了遥远陌生的事情,我们亦可登高远游、对酒当歌,小心翼翼地摘下时光的叶子,珍重地夹入生命的书页中。

若你正孤独一人,唯有美酒佳肴不可辜负。洗尽铅华,素面朝天,纤手破新橙、煮羹汤。哪怕是最普通的食材,以耐心与细心为“佐料”,亦可烹饪出一个趣意盎然的人生。

素雅的桌布,精致的餐盘,当你听见调羹与汤碗之间清脆的声响,便知那是自我灵魂的碰撞。讲究仪式感,先让最平凡的一日三餐变成一种艺术。

若你正孤独一人,你需要为自己营造一个清爽自在的家。纵然是租来的房子,也可安放一段静谧的时光。在属于自己的小小空间里,每件物品都有回忆,你将与自我坦诚相见。

而日常之美,正存于细微之处。让精心淘来的小物件各安其所,让瓜果、鲜花点缀生活。哪怕屋外四时变幻,天地动荡,这方寸之间的温暖与安宁却能永存。

若你正孤独一人,你更要将自己收拾得干净利索。记住,最高级的美,不在于五官的分布,不在于年龄的变动,而在于你是否用心。

热爱生活,更要热爱自己。坚持运动,让身材变得曼妙颀长,让精神始终充溢着活力。不被流行束缚,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发型、唇色,修炼衣品,美其实是做回自己。

若你正孤独一人,不妨赋予每一段行走以特殊的意义。有多久,你不曾注意上下班路上的风景?有多久,你不曾停下脚步,细细观看天上的云?

有时候,我们需要停下匆忙的脚步,暂时抛开脑海里的计较,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欣赏一株草,一棵树,一片云。对一闪而过的窗外风景报以深切的目光,对迎面走来的人报以善意的微笑,让灵魂重归温润、灵敏。

在王倩眼里,邻居沈阿姨似乎是一个谜。她身世悲惨,寡居多年,却总是笑意盈盈,眼里似乎聚着一泓秋水。小时候,让王倩印象最深的,是沈阿姨家阳台上的一丛绿意和缤纷的鲜花。沈阿姨住的房子虽小,却收拾得清清爽爽,充满诗意。

沈阿姨有一手好厨艺,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平日里的各式糕点,全都不在话下。而楼里的邻居,大多尝过沈阿姨的手艺,对此也赞不绝口。

去大城市工作的那些年里,王倩除了想念母亲做的家常菜外,最想的居然是沈阿姨做的糕点。每当她与好友谈起沈阿姨,总是感慨良多。好友总结道:“像沈阿姨这样的人,虽不识字,相比我们,她却活得精致、潇洒得多。”

是啊,相对于越过越粗糙的你我来说,目不识丁、年过半百却对平日里的一点一滴从不抱敷衍态度的沈阿姨,才是真正重视生活的人。

每一个充满仪式感的日子,都让人沉醉与着迷。当你老了,回想起年轻时虽独身一人却始终淡然自信的自己,想起盛装出席的某个聚会,想起夏日黄昏的一场小雨,想起精心烹饪的某顿晚餐,心里也会噼里啪啦地绽开鲜花吧……

世界愈喧闹,我内心愈安静

周国平说:“我发现,世界越来越喧闹,而我的日子越来越安静了,我喜欢过安静的日子。”孤独,是一种难得的体验。而安静,是一种令人难以抵抗的力量。

大千世界,紫陌红尘。世界越繁华、喧闹,我们的内心越是需要一个可以停顿的空间。静下来,是为了让沸腾的思绪渐渐冷却,是为了让久违的和谐与从容回到身边。

街道上喧哗热闹,工厂里机器轰鸣,一个工程师正忙碌地翻看着图纸,一不小心将新买的手表落入堆满木屑的墙角。他便立马停下工作,焦急地寻找起来。

车间里光线较为昏暗,工程师一边大声抱怨着自己的大意,一边打着手电筒,手忙脚乱地在一堆木屑中摸索。其他人闻讯而来,原本想帮他寻找手表,他却拒绝了大家的好意。原来他怕大家走来走去,踩坏了手表。

半小时过去了,工程师只顾在地上摸索,却一无所获。机器轰鸣如雷,大家叽叽喳喳讨论得越来越大声,工程师只觉得内心浮躁,一股怒气没来由地冲上头脑。

此时,工厂里的一个小学徒却蹲在一旁,眯着眼,耐心地聆听着什么。良久,他冷静地对工程师说道:“手表在那里。”顺着学徒所指的方向,工程师果然找到了手表。

他又惊又喜地问道:“你怎么会知道?”学徒却微笑道:“您只要安静下来,慢慢地就可以听见手表‘滴答’‘滴答’的声音了。”

从长大成人的那一刻起,忙碌似乎成了生活的目的。我们寻找着幸福,寻找着友谊,寻找着爱情,寻找着安全感。当来自外界的喧哗盖过了内心的声音,你却忘了最初的梦想。

工程师越是烦躁不堪,越容易失去心爱之物。那个小学徒却仿佛明白了生活的真理: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内心的安静,它可以抵御世间的一切嘈杂、喧闹与浮华。

作家皮克·耶尔在《安静的力量》一书里写道:“即使我们全速前进,也永远没有能力追赶上我们想要追求的东西。我们渴望有一处静谧的场所,一个能够让心不那么浮躁的地方。我们所有的困扰,也都是因为我们无法安静下来与自己独处所造成的。”

如果你暂时迷失了生活的方向,不如抛开纷杂的思绪,寻得一处安静之所,毫无保留地拥抱孤独。也许只有静下来,你才有可能寻得答案。

如果你努力钻营,依旧无法获得想要的未来,不妨尝试着退回内心那片宁静的“圣地”,就此安营扎寨,甘于寂寞。也许只有静下来,你才能逃脱“牛角尖”的束缚。

在复杂的世界里,做一个简单的人,就此从容淡定地享受人生;从喧闹的欲望中寻得内心的平静,方可尽情攫取生活本真的含义。

若想保持内心的安静,先砍去“虚荣”的荆棘,播下一颗娴静淡泊的种子。锦衣华服,佳肴珍馐,昂贵的香水,精致的高跟鞋以及异性前仆后继的爱慕与追求代表不了你的青春。你最美丽的时光绽放在你心里,在孤独时那一刹那的洞彻与灵光。

若任由外界的灯红酒绿催生内心的一片荆棘,任由虚荣与攀比之心高涨,你的面目会随着灵魂渐渐变得扭曲起来。看淡世事浮华,无畏四季变迁,在灵魂深处播种一颗娴静淡泊的种子,安享无数孤独的岁月,你会收获一个智慧、美丽的自己。

若想保持内心的安静,先看淡荣辱得失,学会放下。王阳明曾说“心外无物”,无论是荣誉还是羞辱,顺境抑或逆境,都是丰富阅历、滋养人生的养料。

你过分在意,它们会横亘在你人生的道路上,令你寸步难进;只有学会放下,你才会发现原来一切都是过眼云烟,只有每日清晨的露水和黄昏时分的绚烂景色值得关注与珍惜。

在男权主义者们大声叫嚣的年代里,英国的弗吉尼亚·伍尔芙始终待在“一个人的房间”,以分外冷静的笔触抒写着人世的荒诞与黑暗。一颗难以受到外界喧闹、浮华侵蚀的强大心灵,一个始终安静的灵魂,造就了一位伟大的作家。

在众声喧哗、战火纷飞的乱世里,时代洪流奔涌而至,历史巨轮滚滚向前。女作家萧红独自一人站在原地,只静静地聆听着来自灵魂深处的告白:“你知道我别无所求,我只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写写东西。”她明白,哪怕世界熙攘喧嚣,一心向静,便无所畏惧。

今天的世界,嘈杂的声音层出不穷,物质前所未有的丰盛,它们造就了无数忙碌、盲目而又茫然的男孩与女孩。殊不知,一群人的狂欢能带给你的,远远不如一个人的孤单。

世界越喧闹,越要静下心来生活。别让自己变成不停旋转的陀螺,我们要边走边停,用心感受一个人的时光。世界越喧闹,越要静下心来积累。重视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别忽略了精神财富。让我们沿着蜿蜒的人生之路,一路收集最美的风景,充盈自我的灵魂。

要有把日子过得热气腾腾的能力

有实力的女人无论身处何处,都能将日子过得朝气蓬勃,热气腾腾。她们从不畏惧年龄的增长。时光对于她们而言,不是残酷的“杀猪刀”,而是一把特殊的“雕刻刀”。她们享受着岁月划过生命的旅程,时光削去了她们曾经的脆弱与幼稚,留下的却是灵魂中无比坚韧、峥嵘尽显的部分。

她们不畏惧年华的流逝,将眉梢眼角染上的风霜变换成别样的柔情。她们从不以年龄来为今后的人生设限,只尽力让自己举手投足间都带上从容与安定。

有很多女性朋友表示,她们曾在人生脆弱时刻被同一部电影治愈,那就是《海鸥食堂》。电影的主人公幸江是一位最普通不过的中年女子,她却将平淡无奇的日子过成了乌托邦式的幻梦,过成了美丽温馨的乐曲,过成了一首诗。

夏日的某一天,在芬兰首都的一个普通街头,一家名为“海鸥餐厅”的小餐馆开张了。中年女子幸江是唯一的店主兼厨师。不少行人站在路旁左顾右盼,最终带着满腹的心事从海鸥餐厅旁走过。虽然始终没有人愿意坐下来尝尝幸江的手艺,她却毫不介意。

幸江每天起得很早,开开心心地去市场选购新鲜食材。回来后,她会穿上围裙,将店里打扫得一尘不染。一切准备就绪后,幸江一边等待着客人的光临,一边煮起了咖啡,做起了肉桂卷,捏起了饭团。无论何时,她唇边始终洋溢着一抹微笑。

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这家小餐馆。有被肉桂卷香味吸引的芬兰老太太,有热爱日本文化的芬兰小哥,还有一群孤独的中年女人……于是小餐馆里不断飘出欢声笑语。

这部电影不由令人想起另一部经典日剧《小森林》。女孩市子因无法适应都市充满压力的生活,回到乡下的老宅。虽独身一人,市子却将生活打理得生机盎然。

她无比想念童年时母亲烹饪美食的美妙滋味,便决定追寻母亲的步伐,进入山川田野里寻找各种新鲜食材。市子将对故乡、对生命的热爱渗透入亲手制作的香喷喷的面包中、热腾腾的烤栗子中、滋味鲜美的果酱中,享受着无忧无虑的人生……

愿我们都拥有将平凡生活过得热气腾腾的能力。愿我们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能保持着心灵的平静,尽情地享受美食,热爱生活,热爱所有美的东西。

能将平凡的日子过得铿锵有力、热气腾腾的姑娘,总是能自如地穿行在饭菜的香气间,就着锅碗瓢盆的叮咚声响“舞蹈”。这画面,温暖而浪漫。

有这样一位女孩,她曾在社交网络上发起一份“365天花样早餐”的计划。她每天坚持7点起床,洗漱后直奔厨房做早餐。不一会儿,面包机传来叮铃一声响,煎锅里滋啦滋啦冒起香气,煮沸的牛奶咕隆咕隆被倒入透明的玻璃瓶……

女孩的花样早餐计划打动了无数网友。当厨房里的乒乒乓乓,餐桌上的杯碟碰撞组成美妙的交响曲时,一切都变得有意思起来。善待生活,就是精心侍弄闲暇时光里的每一食每一餐。

在网络上引起热议的《会做饭的孩子走在哪里都能活下去》这本书背后有这样一个故事:千惠结婚前被查出罹患癌症。她的未婚夫信吾不离不弃,毅然选择与千惠结婚。初步手术后,千惠得知了一个令她悲喜交加的消息——她怀孕了。

后来,千惠生下了女儿阿花。当癌细胞接连扩散时,她决定要提早教会女儿“一个人也能好好活下去的能力”。于是她开始教四岁的女儿洗菜做饭。第一次看到女儿用胖乎乎的小手握住刀费力切菜的样子,千惠心里弥漫起了恐惧,但她还是忍住伸手帮忙的冲动。

千惠去世后,信吾在伤心之中无法自拔。五岁的阿花偷偷藏起父亲的酒瓶,又将父亲的香烟扔进垃圾桶,还给晚归的父亲做起了晚饭。

第一次吃到阿花做的饭时,父亲感动得直流眼泪,连连夸奖说好吃。阿花便一连三天晚上都给父亲做了晚饭。她以自己的方式照顾着父亲,脸上一直挂着天真而又甜蜜的笑容。

能将厨房里的琐碎时光编织成一首歌的女孩,内心充满了对生活的爱意。那些可口的饭菜、美妙的香气最终会变成脑海里热气腾腾的回忆。

做一个可以“生产”快乐的女子

越长大,越明白,生活赋予女人的是过分沉重的责任、负担和约束。很多女性朋友不知该如何释放内心的孤独与敏感以及灵魂深处的痛楚,于是习惯了将一颗心囚禁在潮湿、黑暗、看不见未来的囚笼中,整日絮絮叨叨地抱怨,直至从灵动的少女变成了“祥林嫂”。

当你将忧郁、烦恼、苦闷都写在脸上的时候,再美丽的脸庞,再和谐的五官也会变得扭曲、丑陋起来。当你将所有的压力与负担紧紧扛在肩上死活不愿意松手的时候,原本秀气挺直的脊梁便佝偻下去,原本窈窕绰约的身材便渐渐走形。选择郁郁寡欢地生活,余生便只能布满阴霾。

与其那样,不如将自己修炼成一个“生产”快乐的女子,开心了,就晒出笑容,让身边的人都看到;难过了,打起精神,扬起嘴角,放下心防,让脚步变得轻盈起来,一步步走过生命的尘埃。

台湾知名女作家张曼娟总以“快乐的单身女子”自居。她说,快乐从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其实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在不断地思考、观察中养成。

对于自己单身这件事,她微笑道:“不是嫁不出去,而是不嫁出去。”俏皮的话语彰显了她抵抗流言蜚语的办法:快乐,发自内心的快乐。她用文字让快乐的瞬间变成永恒,用文字指引着女孩们走出迷茫的心境,追寻丰裕、愉悦的精神世界。

孤独,不是你沉默忧郁、颓丧悲观的理由。只因人生注定是一场孤独的旅行。哪怕你身边围满朋友,也无法躲避突如其来的空虚;哪怕你身处闹市,也逃不过黯然失意的境遇。

与其向孤独缴械投降,不如奋起反抗,做一个“生产”快乐的女子,慰藉自我身心的同时,亦可成为别人生命里最温暖靓丽的一道风景。

采薇和以柔都是奋斗在“格子间”里的大龄单身女,两人的性格却天差地别。采薇生性悲观,一方面她对爱情和婚姻都抱有消极的看法,一方面她又患得患失,无法集中精力工作。同事们很少与她接触,有她在的地方,气压总会不自觉地低上几度。

而以柔却是一个天性乐观的姑娘,论起外形条件,她比采薇差了一大截,但周围的同事大都喜欢与她交往。她笑容爽朗,一向善于自嘲,寥寥几句话便能将大家逗得前仰后合。有她在办公室里的日子,总是充满笑声。

29岁那年,采薇和以柔走向了不同的人生方向。采薇因工作频频受限,越发心急气躁起来。一次单位体检后,年纪轻轻的她居然被查出了甲状腺瘤。之后,她不得不辞职治病。

以柔一向自诩为“快乐的单身汉”,不骄不躁的她在工作中创下了突出的业绩,视野一下被打开,人生也顺利起来。

当你用充满阳光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生活自会回馈给你同样的精彩。当你化身为“快乐生产器”,将快乐分享给身边的伙伴,你就会得到双倍的快乐。

想成为快乐的女子,你需要反复练习与自己和平相处的能力。既然孤独无法躲避,不妨坦然应对。咀嚼那安静的时光,体会平静的真实,捕捉生活中的快乐与美。

你更要学会为自己而活。知心的爱人,亲密的朋友,不一定会是陪伴自己最久的人。你将满心的欢喜与忧伤寄托在他人身上,只会为他们带来负担,却根本得不到真正的安宁和快乐。

只有学会为自己而活,让自己的生活充满芳香,让自己的人生洋溢着欢声笑语,再将这份快乐传递给身边的人,你才会洞彻快乐的真谛。

想成为快乐的女子,就得始终保持着一颗童心和知足常乐的心境。犹记得童年时候的我们,一个小玩具便足以慰藉孤单的心,一个肥皂泡泡就足以让我们转悲为喜。

成人的世界里有太多的患得患失,斤斤计较,解决的方法是始终保持心灵的纯净,始终让自己的脸上挂满灿烂的笑容。这样的你,即使年华不在,也能享受到最纯粹的快乐。

想成为快乐的女子,就得分清现实与理想的距离,一面要将生活中的“小确幸”珍而重之,一面要向着火热的理想不停迈进。扪心自问,你不快乐,是否是因为理想中的生活与现实相差太远?而这份距离遥远到可能穷尽你的一生也无法缩短。

与其纠结痛苦,不如放下焦虑,认清这份差距。有时候,承认自己的不足,反而能坚定奋斗的决心。与其将自己束缚在阴暗悲观的小世界里,不如停止自怨自艾,勇敢走出来。只有真诚地拥抱狂风暴雨的捶打与袭击,才能享受风雨之后的轻松与快乐。

不是所有的女孩都能拥有不俗的相貌,但经过后天的历练,有些女孩却能拥有强大的灵魂。做一个“生产”快乐的女子,耐心品尝孤独的痛楚,直至品出安宁的愉悦;对于过往的伤痛,从不过多纠结;对于中伤自己的人,反而以礼相待……

你要做这样的女子:挖掘、生产、储存快乐,再将这份快乐传递出去,使其在无数迷茫、痛苦的心灵中生根发芽,直至长出参天大树,为人们遮蔽生命中一场又一场孤独的阴雨。

学会与自己的内心对话

你有试过静下来,和自己进行一场对话吗?

人生在世,孤独总是如影随形。当困惑、焦虑、烦恼的情绪像煮沸的牛奶,满溢一地,将生活搅得一片狼藉的时候,身边真正能懂你的人却不多。

就算是亲人、爱人、朋友,对于你的痛苦也做不到感同身受。所以说,这一切难题都只能靠自己去化解。当内心的痛苦煎熬着灵魂,怎么也无法化解的时候,不妨寻一处僻静之地,安安稳稳地坐下来,与自己来一场深度对话,与自我灵魂相拥相依。

著名心灵成长导师奥南朵出身于英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她自小容貌美丽,性格外向。谁知后来家道中落,她的父亲承受不住破产的打击,选择彻底离开妻子和女儿。奥南朵脸上的微笑消失了,她和以往的朋友断绝了往来,和母亲一起搬进了简陋的出租屋。事后,奥南朵回忆说:“那段时间,我经历了好几年的黑暗时期,为了驱散羞愧和自卑的阴影,我花了很长时间。”

也许是童年时的经历,奥南朵内心深处始终觉得焦虑、不安。长大后,她放弃执业律师和法律顾问的工作,学起了舞蹈。这让她找到了释放自己的方式。

后来,奥南朵和一名拮据的艺术家结为伴侣。为了生计,她离开舞蹈界,去了一家报社做起了销售工作。不出多长时间,她便在商场上闯出了一片天地。然而,钱赚得越多,她却越感疲累。随着她与丈夫的差距越拉越大,童年时代的阴影仿佛又笼罩回来。每天早上,她都在想:“我为什么要起床?”29岁那年,状态越发糟糕的奥南朵放下工作,前往印度。在那里,她最终找到了拯救自己的方式:静心、冥想、探寻内心深处的幸福。

奥南朵在印度一待就是30年,她早已习惯了通过冥想的方式同自己对话。当她将心中或积极或阴暗的一面毫无保留地暴露在阳光下的时候,她感受到的是久违的轻松。一场场“深度对话”让她明白了自我生命的意义。如今,她早已成长为一名睿智的女性。

心灵作家张德芬曾称赞奥南朵道:“她的状态是每个人都想学习的,虽然她70多岁了,但是精力充沛,笑容可掬。在和她接触的过程中,觉得她最大的特点就是包容接纳,而且充满慈悲。”

当痛苦、焦虑、恐慌、愤怒的情绪潮水般席卷而来的时候,你能够做的,是将这些情绪摆在台面上,诚挚地面对它们,而不是一味地将其压制、掩埋。只有将内心世界毫无保留地袒露在自己面前,我们才会发现隐藏在灵魂深处的诸多问题。

在心理医生看来,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调皮的“小孩”。如果你不去及时地抚慰它,与它进行面对面地交谈,它就会任意玩弄你的脾气,让你陷入低落、失意的情绪中。

如果你能够认真地关注它、安抚它,时不时地和它来一场心灵对话,它就再也不会跟你捣乱了。这其实是说,你内心的矛盾与纠结最终只能靠自己去调整、化解。

很多人在遇到情绪问题,或者人生难题的时候,总是希望身边的人能给他指出明确的方向。然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他人怎能轻易地给你的人生下定论?

当你因此而碰壁的时候,孤独之感便油然而生。只是你最终会明白,这种孤独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你的路始终得靠你自己去走,别人给出再多的答案和建议都是没用的。倒不如趁着这静谧时分,坐下来和自己好好聊聊,因为你想要的答案就藏在你心里。

作家阿图罗·佩雷斯说:“或许这就是人生,一个人呼吸,走路,只为了有朝一日会转过头回顾,见到自己被留在身后,然后认出后方在每个阶段蜕变而死去的自己,并对每往前跨进一步时所留下的债,漠然以待。”

与自己对话是个无比孤独的过程,可正是这一场场寂静、孤单的对话让你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灵魂升级。当那些难以忘怀的困苦,那些欲求不得的挫败,那些或遗憾或尖锐的情绪逐渐消融,当你不断地卸下灵魂深处的重担,你便能轻松地向前迈进。

那么,迷茫的你,该以何种方式来实现与自我的对话呢?

从奥南朵的案例可知,“冥想”是触及自我灵魂的最好方式。当内心那种消极无助的情绪到达顶点的时候,就去燃一炉香,用冥想的方式放空自己的灵魂。当身边弥漫起淡淡的烟雾的时候,你只需将所有烦恼通通放下。当一身的疲惫逐渐消融在时光中,你只会感到头脑一片清明。

很多忙碌的都市人都有冥想的习惯。他们会寻得一个合适的时机,暂时将工作和家庭的琐事抛掷一旁。再静坐一隅,闭眼,静静聆听着自己的呼吸声。

写日记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现实生活中,很多性格内向的女孩难以面对内心深处那些隐秘的心事和消极的想法时,会选择将负面情绪掩埋或者遗忘,于是整个人变得越来越抑郁。殊不知“堵不如疏”,不妨捡拾起小时候写日记的习惯,用文字来承托心事。

当你将那些难堪的往事、焦躁的情绪通通转化成文字的时候,日记便成为一座时光之桥。桥这头站着如今的你,桥那头站着曾经的你。当时光交错,不同的你坦诚相见时,你会看透人生的真相,变得越发通透、明悟。

除此外,还可让“吾日三省吾身”变成一种习惯。临睡之前,舒舒服服地躺在床上,摒除外界的干扰,认真地聆听自己内心对这一天的总结。问问自己,有哪些幸运的事情值得欢喜?有哪些遗憾的地方需要补救?在这日复一日的对话中,未来的路会渐渐清晰起来。

阅读吧,让你的灵魂和外貌一样可爱

三毛在《关于读书》里侃侃而谈道:“读书多了,容颜自会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无涯的胸襟里;当然,也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那些“凭实力单身”的女子,习惯了以书香来涵养心灵,以阅读来练就强大的心性。而经年累月的涉猎和积累,让她们的思维不断更新,视野越发开阔,灵魂亦变得迷人、深邃。

奥黛丽·赫本主演的老电影《甜姐儿》就描绘了这样一个充满魅力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书呆子”形象,令影迷们津津乐道。

电影中,时尚杂志主编想要挖掘一个有思想的封面模特。他面试了一群又一群的年轻女孩,虽然她们个个身材窈窕、相貌美丽,但在主编看来,这些女孩子美则美矣,可眼神却呆板而空洞,一做表情就显得轻佻肤浅,远远达不到他的要求。

主编携带着团队来到一家书店取景,摄影师迪克突然发现书店店员乔·史托顿小姐(奥黛丽·赫本饰)外表清新,谈吐不俗,一举一动间如此活泼生动。他力荐乔为新任杂志封面女郎,而乔也打破了主编的固有印象,凭借实力完美胜任了这一工作。

乔的聪慧灵敏来自过往的阅读经历。她既能迅速地变身为《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娜·卡列尼娜,也能即刻化身为优雅惊艳的公主。她不仅迷倒了摄影师,也迷倒了屏幕前的观众。

《甜姐儿》中赫本饰演的书店店员虽然打扮朴素,但那一双黑亮亮的眼睛,却时刻透出智慧的光芒。多年来,她单身一人,只与书香做伴,反而变得越来越豁达聪慧。而这份靠阅读沉淀起来的底气,随着岁月的流逝,亦变得越发厚重、坚不可摧起来。

戏外的赫本,同样深爱阅读。和那些争奇斗艳、争名夺利的女明星不同,赫本向来拒绝做任人摆布的洋娃娃,她的成熟与美不仅表现在外表上,也表现在内心里。

身为女子,大多爱美,也大多摆脱不了华丽衣帽、名牌鞋包的诱惑。然而,残酷的是,对某些女性而言,无论她们装扮得多精致,一开口就原形毕露。

你曾受过的教育,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其实都写在你的眼神里,深深融进血液里。而你内心的贫瘠、肤浅,总会在与人接触的时候袒露无疑。

爱阅读的姑娘,总有办法将单身生活过得丰富多彩有深度。她们内心安宁敞亮,却又富饶饱满。她们不惧人言,不畏艰险,总是活得恣意潇洒而又平和大气。

有人说,时光会将一个女孩变成“妇女”,而阅读却会让一个女孩变成“富女”。话糙理不糙,阅读可以称得上是这个世界最平凡而又最高贵的举动,正如高尔基的名言“学问改变气质”。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能丰富你的思想,还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你的容颜。

女人卓尔不凡、独立自主的气质正来自阅读。只要充分地汲取知识,用以提升自己的谈吐,丰富思想,增长智慧,你的魅力非但不会随着青春的消逝而褪色,反而历久弥香。

一本好书能够帮助你定期扫除心灵的尘埃,释怀人生路上的重负。长期熏陶在书香中的女子哪怕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也能拥有不俗的精神境界。农民作家范雨素便是例证。

2017年4月,范雨素的自传小说《我是范雨素》突然爆火于网络。人们读着那些温润、大气的文字,不敢相信它们出自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农妇之手。

范雨素的“与众不同”来自她多年保持的好习惯——阅读与写作。这让她跳脱出她的身世局限,也让她收获了人们的赞扬与尊重。甚至有人评价说,当年轻人如饥似渴地追求着财富的时候,农妇范雨素却因阅读获得了精神上的平等与富足,她让人想起了《简·爱》。

我们身边总存在着这样的姑娘:她们将自己的单身归结为“时运不济”,她们既不愿意敞开心扉,又抱怨无人理解自己;她们畏畏缩缩,自卑自怜,为眼前的一点得失计较不已;她们仿佛是为了别人的目光和评价而活,在这个过程中她们也遗忘了自尊自信……

如果你同她们深度交谈就会发现,只在乎化妆品高不高档、发型服不服帖,却不读书、不思考,才让她们变成了如今的模样。

社会在向前发展,喜欢读书的人却变得越来越少。我们习惯了窝在沙发上刷网页,看无聊的肥皂剧,却忘记了当初靠在窗边阅读时的感觉。

林清玄在《生命的化妆》一书中这样写道:女人的化妆有三个层次,第三层的化妆就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思考。爱读书的女人才是最美的,那份独有的气质无人能比。而阅读更是治愈孤独的良药和逆转焦虑心绪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