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那年我们十八岁

有人说,十八岁是青春昂扬,风华正茂,留有余香的珍贵。还有人说,十八岁意味着成长,意味着接受,意味着担当。更有人说,十八岁意味着不得不接受黑暗的现实,意味着不得不面临一整天吵闹不休的家人,意味着我们不得不在他们的吵嚣中要么选择遍体鳞伤的结局,要么学会默默的忍受一切。可这苦痛何时何时才是尽头。我们何时何时才拥有享受生活的资本,何时何时才能缩小那微小的差距造就的天壤之别之境。

阿兰走了,带着苦痛走了,永永远远的走了,再也不回来了,她走时一向不和睦的家人都为她哭泣。十八岁那年,她考试发挥失常。一向严格要求的父亲更是严声厉色,平时一向不说三道四的奶奶整日的诉说着女儿惨败的结局。生活压迫着她弱小的心灵,家庭的怒火不时的向她开来,亲朋好友的冷热嘲讽一次次刺伤她破碎的心灵,最终她想选择逃避,可生活似乎毫不给她容身之地,最后她向噩运伸出了双手。

这就是为何同样的背景,同样的机遇却造就着生与死的较量。所以说一个孩子的成长家风最为重要,有的孩子走上犯罪的道路,而有的孩子却成了冠军,这就是怎样的父母,怎样的家风所起的作用。

有两个孩子,小时候一个孩子第一次玩棒球,一不小心把父亲的牙打流血了。第二次他把家里的玻璃打碎了。两次父亲都没有怪罪他,反而夸奖道:“打得好,孩子,你将来没准是世界冠军呢!”另外一个人说:“当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经历与你的一样,只不过我的父亲从未夸奖我,而是气愤地说:“你一天到晚给我惹事,总有一天你一定是个小混混。”后来我就成了犯人。

十八岁那年,有个朋友诉说起自己的家事,痛不欲生,老泪横流。阿旺的父亲自认为有点小聪明在家里蛮横无理,对妻子厉声厉色,脏话百出。在外面为了给自己张威风,邻门旁舍的批评都强加给自己的妻子。对自己的母亲暴跳如雷,七十岁的老人只能黯然落泪,偷偷哭泣,每当阿旺看不下去时,换来的是伤心的痛。

十八岁那年,刚过完成人礼,阿旺的父亲老毛病又犯了,阿旺听不过,上前抵制。不料父亲对他大吼大叫,那日差点把他哄出家去。阿旺再也不相信所谓的父子情深了,他无数次告诉自己:“那个父亲死了,眼前的不是我的父亲,他是恶魔。不,也许下一秒父亲就清醒了,他会心平气和的与我谈话,还是算了吧,父亲永远不会回来了。”

经济发展了,为什么十八岁的孩子们却总觉得丢失了什么?他们幻想着与父母共享天伦之乐,畅谈佳话。可是每当开口时那副争吵的画面再次浮现在眼前,他们觉得所谓的亲人到底又是什么?是敬而远之还是随波逐流。

十八岁的孩子们都成长了,他们渴望拥有一片幸福的天地。生活的高速发展压迫着每个人的心灵,忙碌了一整天,他们渴望的不是富丽堂皇的装饰,不是攀比着家庭背景的如何,而是何处有个家?有个我想去的地方,有个纵使生活艰难却充满幸福的地方。

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读到这篇文章,尤其是家长们,孩子们成长的道路上为什么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为什么说家长是孩子的朋友?为什么说一个孩子的成就家最重要?为什么说清华,北大的孩子那么优秀?这难道不是家长的功劳吗?看着相同的背景,别人的孩子上了清华北大,而你的孩子却只能上个本科。你牢骚孩子的不努力,你想过没有一个月回家不足两天,原本忙碌的孩子想要休息,走进家门却发现你们在争吵,他放下书包,盖上被子偷偷的哭泣,带着苦痛来到了学校,夜里久久不能长眠,他们的心里占据了太多的家事,心中不能释怀,他想告诉你们,可是当张开口的时候却是又一番争吵………

生活为什么不能给孩子们一点时间,别让他们活的太累了,心灵上的折磨远远大于身体上的伤痛。十八岁是花开的季节,十八岁原本是快乐的时候,十八岁是美好难忘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