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半功倍

摔倒的意义

我正站在吉尔福德冰场边上,这是英国最大、最著名的冰场之一。二十来个少年在冰上绕着圈,做着热身训练,不时突然飞速旋转,令人眼花缭乱。现在是早上7点。

今天,冰场上一枝独秀的选手是一个体态轻盈纤细、扎着长长棕色马尾的16岁姑娘柯尔斯蒂。她刚参加过在意大利举办的一场滑冰比赛,这是她第一次参加国际赛事,但她不会安于现状,她打算登上2014年冬奥会的冠军奖台。

过去的几个月,柯尔斯蒂一直在练习后内结环三周单跳,这一跳跃动作难度极高,要求运动员单脚起跳,在空中转体三次,然后用另一只脚落地。顶级运动员会要求自己在落地时优雅、平稳。柯尔斯蒂已经花了好几个小时在家里的地毯上练习这个动作,她在竭尽全力地内化、理解和吸收这一技能。

今天,她希望能第一次在冰上完成这个动作。她绕着冰场滑,时不时地跃起做一个后内结环两周单跳。她能轻松地完成这个动作,气定神闲,落地动作优美自然。不过这只是个热身动作。几分钟后,她的教练斯图尔特给她穿上安全背带,系住背带的绳索连在一个类似钓鱼竿的物体上。然后,教练在她身后,手里拿着杆,离她只有几米远。

过了一会儿,柯尔斯蒂做好准备,开始今天早上第一次后内结环三周单跳的试跳。她全神贯注,找到起跳点后一跃离地;这时,斯图尔特总是轻轻拽杆,以缓和重力作用,多给空中的柯尔斯蒂几毫秒,这几毫秒十分珍贵。她顺利完成三次旋转,右脚落地,神气十足。她一次又一次地以完美的姿态完成动作后,斯图尔特拽杆的力度逐渐减弱。

然后,柯尔斯蒂脱掉安全背带,打算不靠外力,独自完成这个动作。

在斯图尔特的注视下,她小心翼翼地绕圈滑着。片刻后,她决心冒险试一把,从起跳点发力,一触即发,一越飞入空中。但是,她空中转体差了一点,落地前只转了两圈半,然后失去平衡——砰的一声,她后背着地,重重摔在地上。

这一摔让身为旁观者的我看着都疼,但是,柯尔斯蒂又起跳了。她跳了一次又一次,每次都摔到冷硬的冰面上。直到第七次起跳,她才在空中旋转了990度,落地动作也完美无缺。她给了自己一个严厉的微笑,表示满意。斯图尔特连连称赞。虽然她还没完全掌握后内结环三周单跳,但这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孩子们愿意不断鞭策自己,超越自身极限,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能掌握这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跳跃动作,”训练结束后,我们坐在一起交谈,斯图尔特是这样告诉我的。我问柯尔斯蒂一次又一次摔倒疼不疼。“老实说,很疼,”她说,“但是我已经习惯了。只要最后能掌握这个跳跃动作,再疼都值得。”

花样滑冰训练生动形象地说明,目的性练习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它告诉我们的远不止这些。回想一下冬奥会花样滑冰比赛运动员们高超的技能,他们动作敏捷优雅,技巧娴熟自然,令人鼓掌叫好;他们飞速旋转,大胆跳跃,却依旧能保持平衡,令人拍案叫绝。想想看,一路走来,他们多次经历青肿瘀伤,无数次重重地摔倒在地。

20世纪90年代,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关于花样滑冰的调查,结果发人深省。他们发现,一流运动员和二流运动员之间最主要的差异,不在于基因、品性或是家庭背景,而在于训练类型。一流运动员通常会尝试超越现有能力的跳跃动作,二流运动员则不会做这样的尝试。

请注意,一流运动员不仅仅是挑战难度更高的动作——毕竟,人们对水平更高的专业人士的期待值也更高。重点不在这里!重点是,一流运动员尝试的跳跃动作,即使发挥自己的最佳水平也难以完成。因此,所得结论既违反常理,又发人深省——顶级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跌倒的次数更多。

目的性练习是让人们努力做到凭借现有能力无法完成的事情,即现有水平离处理问题所需的能力还有差距,一旦达到了就立即转入下一难度,如此循环往复。想达到卓越,我们需要走出“舒适区”,竭尽全力地投入训练,接受“磨炼与艰苦不可避免”这一事实。实际上,取得进步必然要经历失败。这是练就专家级水平的最本质的悖论。

《哪来的天才?》一书的作者杰夫·科尔文描述道,日本花样滑冰运动员荒川静香——最伟大的花样滑冰运动员之一,从5岁那年立志滑冰到问鼎2006年冬奥会,一路走来,跌倒的次数不少于两万。“荒川的故事有十分宝贵的借鉴意义,”科尔文写道,“她的水平来自屁股着地的两万次摔倒。”

以“小”建“大”

我站在英格兰北部利兹市的一家体育馆内。10个少年在馆中央打着比赛,这种比赛和我以前见过的都不太一样,有点像足球,只不过是浓缩版的。比赛用球更小、更重,和传统球场的广阔场地相比,该比赛场地规模也缩小了。这个游戏综合了有关足球的一切复杂动力学、激烈竞争与互动,只不过是个微缩版。这个体育项目叫室内五人制足球(futebol de salão,简称futsal)。

足球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运动,多年以来,巴西足球的灿烂辉煌一直是个谜。巴西国家足球队脚法细腻,大胆创新,球技绝妙。他们还拥有许多传奇的足球偶像,如贝利、罗伯托·里维利诺、济科、儒尼尼奥、罗纳尔多和里瓦尔多,令全世界惊叹不已。他们是如何做到的?他们是从哪里找到如此流畅的节奏的?他们又是如何不费吹灰之力地设计出复杂精细的传球和运球路线的?

有人推断,巴西球员骨子里就流淌着善于创新的血液,他们的灵魂是有魔力的;其他人的解释就没这么神秘了,他们着眼于巴西贫民区,说是经济的落后迫使他们不得不走上巅峰。不过,还有不少相对贫困的国家在足球方面也不出彩,对此,持第二种观点的人自己也困惑不解,解释不清。

西蒙·克利福德(Simon Clifford)是一名小学英语老师,兼任足球教练,他的结论则截然不同。1997年的夏天,他拿着5 000英镑贷款,利用暑假到巴西旅行。这次旅行改变了他的人生。他的全部家当只有一个背包、一台相机和一个笔记本电脑,住宿环境脏乱差,但是他用相机记录下了贫民区孩子踢球的场景,还和不少顶级球员踢过球。无论走到哪里,克利福德总能看到五人制足球。

“所有巴西人都在踢五人制足球,”克利福德说,“他们就是用这种方法磨炼球技和提高速度的。人们认为巴西人都是在沙滩上踢足球的,球员们整日轻松自在,生来就踢得一脚好球。而我看到的是,他们极其努力,非常刻苦。人们之所以会认为巴西人终日都在沙滩上追来逐去,随便踢两脚球,是因为初到巴西时,满眼望去都是踢沙滩足球的人。但如果你真到培养伟大巴西球员的地方去,根本看不见沙滩的踪影。”

丹尼尔·科伊尔(Daniel Coyle)在《一万小时天才理论》(The Talent Code)一书中对五人制足球进行了分析,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其具有的非凡效力:

五人制足球帮助巴西足球走向成功的原因之一和数学有关。利物浦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与普通足球运动员相比,五人制足球运动员碰球的频率更高——是普通球员的6倍还多。足球更小、更重,就需要更精准地控球,作为回报,球技也会有所提高——正如教练所说,为了摆脱盯防,不能简单地把球朝前场踢。

快速传球是关键:足球需要的就是找准角度和距离,和队友协作时速度要快。控球和眼力很重要,因此玩惯五人制足球的运动员一旦踢回“正常尺寸”的足球,就会觉得有广阔的场地任他们施展拳脚……正如巴西圣保罗大学研究足球运动的教授米兰达博士总结的那样:“短时间+小空间=高球技。五人制足球是我国的即兴创作实验室。”

几乎所有举世景仰的巴西球员都是在五人制足球的训练中成长的。贝利是公认最伟大的球员之一,他曾这样说:“我的控球力、快速思考和传球能力能够提升,五人制足球功不可没。”杰出前锋济科在72场国际赛事中为巴西队踢进52个球,他说:“年少时,五人制足球是我唯一的游戏,它是给孩子最好的足球启蒙教育。”

罗纳尔多是世界杯历史上射门得分最高的球员,曾三次获得“世界足球先生”荣誉的球员只有两人,他是其中之一。他说:“我就是从五人制足球开始接触足球的。这是我的挚爱,是我最乐在其中的事情。”罗纳尔迪尼奥(小罗纳尔多)是他那一代球员中最具创造力的一个,曾两次获得“世界足球先生”的称号,他说:“如果你一直用五人制足球来训练的话,那么常规足球踢起来就很简单了。”

从巴西回来后,克利福德开办了多家巴西式球技训练学校,遍布世界各地,包括利兹这家,并已取得显著成效。作为加福斯城队(一家英格兰业余足球队)的球队经理,克利福德在三个赛季内已经晋升两次。“等整个球队的少年都是我办的足球学校培养出来的,加福斯城就真的要大展身手了。”他说。

五人制足球完美体现了精心设计的训练课程可以令学习事半功倍的道理。只要练习得当,任何复杂的知识技能都能以惊人的速度扩大和深化。足球是一项要求运用技巧和策略、讲求速度的复杂的体育项目,这就意味着球员在力求掌握技能的过程中一定会犯下大量错误。但这并不意味着五人制足球毫无作用,相反,这正是其作用的铁证。

巴西和其他各国在足球水平上的差异,并不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造成的,和某些假大空的理论也毫无关系,当然也和基因没什么联系,使这片土地熠熠生辉的是数以千计的五人制足球场。高效学习的道理如此,目的性练习的深层真相也如此。

中锋约翰·阿米奇(John Amaechi)曾先后效力于克利夫兰骑士队、奥兰多魔术队和犹他爵士队。他也是现代体育界最有魅力的人物之一:心理学博士、政治活动家,以及英国一家最具改革精神的体育慈善机构的创始人和策划者。

最近,我拜访了他位于伦敦南部的公寓,想看看世界顶级的篮球运动员都是如何训练和提升球技的。出人意料的是,目的性练习原理一次又一次地跃入眼帘。他的描述摘录如下:

在宾州州立大学打球之初,队里没人打得过我。于是,我教练又招了一名“临时球员”,他是以志愿者身份加入训练的,他有2.03米高。

每次我们队要进攻时,临时球员就会跳上球场进行防守,所以我们是五对六。这说明了两件事:首先,对方有两名队员负责盯防我。一般来说,这不利于对方防守,因为这样做的话,其中一名防守队员就无法负责他原本负责的那名我方队员了。但六个人一起防守的话,对方就可以双人包夹我,而我的队友也都有一名专人负责。

为了给队友制造空位,必须帮他摆脱防守,而我则必须在他有空位的那一刹那快准狠地把球传给他。即便你传了一记漂亮的球,在当时那个特定的时间点和位置,你可用的空位也只有弹丸之地。更何况我面临的是双人包夹,这球就更难打了。这迫使我提高球技,更加全神贯注地投入比赛。

我必须创造出看似几乎不存在的时间和空间。这迫使我超越极限,迫使我的思维变得更快、更准、更深刻,迫使我打破常规进行思考。这反过来让我的极限不断升高,如此循环往复。

纵观竞技体育领域,我们很容易就会在各式各样永无止境的训练方法面前不知所措。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你会发现,所有成功的训练体系都有一个共同点:把目的性练习制度化。中国——第一乒乓强国——进行多球训练;巴西——足球强国之一——用五人制足球训练球员;顶级篮球队则利用临时球员提升球技。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有时,十分简单的举动就能令学习事半功倍,比如和高手过招。正如最杰出的女性足球运动员米娅·哈姆(Mia Hamm)所说的:“我一辈子都在向上踢球,也就是说,我总是在挑战自我,和比自己年长、健壮、球技更高、经验更丰富的人踢球——简言之,他们都是比我优秀的人。”她起初和哥哥踢球,然后和全美顶级校队踢球。“每天我都力争赶上他们的水平……然后我的球技突飞猛进,这是我做梦都没想到的。”

但是,训练体系中最能体现目的性练习精髓的部分往往是极其复杂和精妙的。英国自行车队体现了该项目的最高水平,具有很强的统治力。他们对位于曼彻斯特的训练基地中使用的训练方法一向讳莫如深。这么做的原因可以理解,无非是担心一旦训练方法泄露,他们的竞争优势就会减弱,就像专利失效一样。

如此看来,竞技体育不再是两个个体间或是两支队伍间进行的纯粹的、未经污染的客观对决;而是(至少根据本节探讨的内容来看)思想上的较量,是在幕后设计和构造训练体系的无数个体之间的较量。而且,倘若用尽手段,个体还是没能接触到最发人深省的训练体系,再怎么努力也到不了成功的彼岸。

正如我们在第1章中见证的那样,环境和机遇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追求高水准的成功人士,这种影响是无法避免的,是绕不过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