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抓住数据增长波段

1.1 数据增长发展阶段

1.2 数据增长新窗口

1.3 数据增长待解决的三大产品需求问题

1.4 3步帮公司从0到1跟上数字化步伐

波段创业,波段增长。

抓住数字化和数“智”化的时机,实现波段数字化增长。对企业来说,数字化可以是颠覆式的,也可以是渐进式的。

数字化转型无法通过单个简单的解决方案来实现,这既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坏事。你日后的数据技术使用方式能否改变,取决于你现在的数据技术使用方式,以及你对数字化的思维观念。

那么你的数据技术使用现状如何呢?是否仍依赖于由传统软件构成的单体式堆栈?你的开发人员是否已迁移到公共云环境,但仍在拼命将应用转移到企业内部?你的业务线是否已准备就绪,能够制定适合自身业务的数据技术决策,而不是被动地等待传统技术供应商的发展策略?无论你的现状如何,你都需要以此为起点做出改变。

改变就是抓住数字化增长的波段。

每个人的起点都是不同的,世界上没有通用的数字化转型框架、操作手册或路线图,也没有万能的学院可以使学员不努力就能够拥有数字化技能。你无法依靠某个委员会或某个数字框架来实现变革,通过这种方式,你也设计不出创新型的、可以落地的数字化产品。你的产品可能需要重新思考现有的软件、开发方法、业务流程和人员职责;或者,你可能已经拥有良好的数字化架构基础,只需添加几个新功能即可。

实现数字化是一项长期战略,而非短期战术。你必须不断地进行数字文化和数字技术调整,才能取得成功。这种调整不一定非得是革命性或颠覆性的,渐进式、增量式和迭代式的进步也是进步。你的目标应该是在市场要求你做出改变之前先主动适应变化,因为市场迟早会要求你应势而变。不管你的产品是数字软件产品还是数字硬件设备,再不做出改变,你迟早会面临颠覆性的威胁。

实现波段数字化转型,对数据产品人来说也可以是革命性的或者迭代式的。

数字化转型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颠覆性可能无处不在,但似乎又无迹可寻。

例如,酒店业就经历过多次颠覆性的转变。曾经,要想找到一家酒店,你需要开着车在镇上穿行,寻找写着“有空房供应”的霓虹灯标牌。电话簿可能是第一个引发酒店业发生颠覆性转变的产物,被收录其中的酒店会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互联网则是第二个颠覆性产物:设立了网站的酒店能够吸引会上网的客人预订房间,而那些没有提供在线服务的酒店无法拥有此类客源。通过应用编程接口 (API) 整合了旅行票价信息和预订服务的旅游网站是第三个颠覆性产物,那些整合了标准 API 并与旅游网站联网的酒店可从中受益。第四个,也就是现在正影响着酒店业的颠覆性产物,则是手机,它实现了一种共享经济,重新定义了整个酒店业。现在,旅客可以绕过酒店直接租借他人的沙发、房间、公寓或别墅。

颠覆性的工具可以激发颠覆性的理念,进而促成颠覆性的实践。例如,手机在共享经济成为现实之前就已经存在了。API 可以减少商家与新客户之间的障碍,综合性旅游网站就利用了这一点;手机可以简化客户的访问过程,共享经济型应用就利用了这一点。市场外部的颠覆性因素(API 和手机)可能触发市场内部的颠覆性因素(综合性旅游网站和共享经济型应用)。这些因素都是互联互通的。

同理,抓住数据驱动增长的波段,就抓住了人生的康波周期,就抓住了生意的第二曲线。

1.1 数据增长发展阶段

数字化伴随着互联网化的进程。本节系统地梳理互联网50多年发展历程中各阶段的关键事件和节点,总结各个阶段演进的基本规律与内在逻辑,最终得出结论:现在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将处在数字化和数“智”化并行的阶段。

本节以年代为划分标准,从技术创新、商业创新和制度创新3个维度入手,说明一部互联网史就是一部人类扩展互联的文明史。在技术、商业、政府和社会的紧密联系中,互联网发展之路,既是时代的必然,也充满了偶然。希望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为正在到来的数智化时代全球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供启发和警示。

互联网“链接”了全球各个地方,互联网发展的关键进程如下图所示。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1年2月3日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称,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89亿,较2020年3月新增网民8540万。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较2020年3月增长8885万,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

此外,互联网世界统计的数据资料表明,截至2019年3月31日,全球网民数量已达43.44亿。

如此强大的网民数量是数字化的坚定基石。

本节之所以以年代划分全球互联网的发展阶段,从互联网发展年段历史看数“智”化的未来,主要原因如下。

(1)阶段划分能够保持基本的稳定性,不会随时间变化而出现重大波动和改变,这是年代划分最大的优势。

(2)能够基本契合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和演变周期,事实上,10年一个周期比较吻合一代代技术变革的周期长度。

(3)能够概括和突出产业发展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主要特点。

(4)能够恰当、合理地分析问题和解释基本现象。

(5)在我国与全球互联网之间,具备一定的通用性,能够基本对标,方便比较。

(6)能够在未来更长的时间内灵活延展,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7)能够充分吸收和继承历史上诸多认可度比较高的划分方法和约定俗成的名称,例如Web 1.0、Web 2.0、移动互联网等。

综上所述,全球互联网发展史可以划分为7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的基础技术阶段,以计算机广域网和数字通信技术的成熟为标志,尤其是包交换技术的突破,为互联网前身——阿帕网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的基础协议阶段,最大的突破就是TCP/IP的诞生,使得不同计算机和不同网络之间互联成为趋势。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是基础应用阶段,全球各种网络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电子邮件、BBS和Usenet等应用的普及,促成了互联网在全球学术界的联网,TCP/IP和NSFNET成为“协议大战”和“网络大战”的胜出者。

上述3个阶段是互联网商业化之前孕育、积累和完善的30年。没有风险投资,没有一夜暴富,互联网故事大多平淡乏味,缺乏轰动效应。然而正是这长达30年的“寂寞期”,互联网积蓄了巨大的能量。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的Web 1.0阶段,万维网(WWW)的诞生和商业化浪潮,推动互联网走向大众,浏览器、门户网站和电子商务等应用开启了互联网发展的第一次投资热潮。

第五阶段:21世纪头10年的Web 2.0阶段,博客、社交媒体等兴起,网民成为内容的生产主体。

第六阶段:21世纪10年代的移动互联阶段,随着智能手机全面崛起,移动互联网成为全球互联网新一轮扩散的主力军,更加深入地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第七阶段:21世纪20年代开启的智能物联数“智”化阶段,随着5G应用的展开,全球将进入万物互联的新数字化阶段。

互联网发展各阶段对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联结方面,如下表所示。

其联结的过程是一个由欠联结到弱联结,再到强联结,最后实现超联结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1.2 数据增长新窗口

当前,我们的产品随着数字经济发展迎来新的变化,农业、工业深度数字化转型窗口已打开,亟待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科技能力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助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为此,我们应从技术能力、数字化思维等角度持续突破,获得先发优势。

1.一个新变化:“产业数字化”迎来新机遇期

在数字经济的发展和治理体系建设方面,我国显然走在世界前列。自2019年6月起,我国先后完成5G牌照发放、制定数据安全保护规则、搭建平台经济发展框架、探索“金融科技”创新规范等,构建了数字经济发展治理的“四梁八柱”。

2.两大新机遇:工业、农业深度数字化转型需求迫切

在新的机遇期,我国产业深度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空间巨大,特别是农业和工业。

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也是古老且传统的行业,其借力科技降本增效的需求正快速显现。在畜牧养殖方面,我国虽是养殖大国,但养殖产出效率不高,饲料成本、人工成本等方面均较高,产业总体呈现“大而不强”的特点。在水产养殖领域,养殖方式粗放、病害防治手段有限、饲料过度使用导致污染等,都制约着水产养殖行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

目前,已经有部分养殖企业探索数字化改造,并获得了显著成效。

同样,我国的工业也面临着降本增效、智能化转型的内生需求。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科技给工业降本增效提供了新的可能。例如,一座热电厂要提升燃煤效率,传统手段只能是更换更高效的锅炉或燃料。数字科技则用AI模型提升燃煤效率,这其中涉及燃烧、风烟、水汽循环等物理、化学过程,其复杂程度是人工手段和一般技术手段难以完成的。

正因如此,我国的数字经济也迎来了显著变化:从以互联网平台、移动互联应用、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数字产业化”阶段,发展到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推动实体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产业数字化”新阶段。

造成新变化的原因涉及内外部多重因素。国内方面,传统的商业、服务业消费动能增速放缓,新、奇、特的信息消费领域及县域市场潜力正凸显出来。同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深度挖掘出了三四线城市及广大县域市场的消费潜力,为其提供了精准的商品供给。

数字经济将挖掘出更大的增长潜力,这已成为明显趋势。

对于数据产品经理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于我们而言是好是坏就要看我们如何对待数据增长新窗口,看我们能否抓住数据增长新窗口。

1.3 数据增长待解决的三大产品需求问题

新技术和产业的出现,正在加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大量新的硬件与应用带来数据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也让数据类型越来越多样化。生产、采集和保存尽可能多的数据,用于全量分析以洞察先机,已成为企业的共识。海量数据蕴含巨大的价值,也给存储系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数据存不下、流不动、用不好成了各行业数据应用的普遍难题。

1.存不下——数字化浪潮下的海量数据存储挑战

创新业务推动企业的数据量从PB级向EB级迈进,《华为全球产业展望GIV2025》预测,全球新产生的数据量将从2018年的32.5ZB快速增长到2025年的180ZB。由于存储系统仍为传统架构以及成本等原因,当前企业数据仅有不到2%被保存,数据“存不下”的问题日益严重。

存储扩展性不足。传统存储由独立的控制器与硬盘框组成,当容量不足时可增加新的硬盘框进行扩展,但由于控制器的处理能力受限,存储的扩展能力非常有限。在政务云建设中,省级平台通常需要规划至PB级容量,单套存储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因此只能部署数十套高端、中端和低端的设备,从而导致管理的复杂化和数据的割裂。

存储协议类型单一。非结构化数据逐步成为企业数据的主体。随着电商、物联网等业务扩张,80%的新增数据由各类音/视频、日志等非结构化数据构成。然而传统存储协议类型单一,无法同时满足块、对象、文件、大数据等多样性数据的存取需求,企业不得不为每一种新的数据类型新增一种存储设备,增加了高效利用存储资源的难度。

存储成本依然高昂。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将数据长期保存。2017年起,移动运营商因合规性要求,将其设备日志的保存周期从2个月增加至6个月,这意味着其数据存储服务器的设备规模将增加至少2倍。

传统的架构中,服务器因存储需求不断扩容,但CPU的使用率却始终处于较低的状态,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无疑会对采购成本和维护成本造成很大的压力。企业不得不因为存储成本而放弃大量宝贵数据。

2.流不动——由来已久的数据孤岛难题

孤立数据的价值并不显著,只有当数据像水一样流动起来,才能打破“数据壁垒”,最大化地释放其价值。然而当前企业保存下来的数据,由于技术与流动性问题,只有10%的数据能得到分析,数据孤岛、多样性设备、业务迁移成为数据“流不动”的主要瓶颈。

(1)数据的“三类孤岛”。

应用孤岛。不同应用产生的数据分别存放在不同的存储系统中,而且这些数据由于各自的特征,彼此之间是无法共享使用的,即形成“应用孤岛”问题。

管理孤岛。为对生产数据加以保护和使用,会将生产数据的一个副本复制到各个系统(如备份、容灾、归档、开发测试和分析系统)中进行管理和使用。即便是同一份数据,为实现不同目的,还需分别存储、管理和使用,即形成“管理孤岛”问题。

地理孤岛。由于企业的更新换代,将产生多套存储设备,例如生产环境、非生产环境、云环境和边缘环境,企业的数据将存放在不同的地方,即形成“地理孤岛”问题。

(2)资源的“三堵高墙”。

算力墙。各个存储系统的CPU能力仅供本系统使用,无法将算力资源共享使用,形成各存储系统之间的“算力墙”。

网络墙。各个网络都有各自的协议,彼此之间无法互连互通,各个网络之间会形成“网络墙”。

介质墙。存储介质的性能、容量和成本各不相同,客户会选择合适的介质存储数据,这使得数据分别存储在不同系统的不同介质中,而且这些数据很难共享访问,各个存储介质之间会形成“介质墙”。

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企业在建设数据基础设施时,从满足客户的诉求出发并考虑投资成本问题,会选择不同的计算资源、网络资源和存储资源来分别满足客户的不同诉求。

3.用不好——数据供应不足造成应用复杂、低效

海量的数据孕育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有人说,从来不缺数据,数据多了反而成为一种负担;也有人说,数据只是资源,而不是资产,很难产生价值。其根本原因是没有用好数据,数据没有释放价值。而影响数据价值释放的主要因素是数据供应不足,无法反馈业务本质、支持业务决策。

(1)大量数据未存储。

企业每天会产生大量数据,但传统的数据录入需要预先进行人工规划,这导致大量非结构化数据和一些新型的数据无法进入系统(例如IoT数据、视频数据、图片数据等)。数据的缺失会削弱对业务的感知,无法真实且及时地反映出业务本质。

(2)找不到数据。

传统企业通常通过数据表来管理和分析数据,规模较大的公司的数据表甚至可以达到数百万张,而且分散在各个业务系统中。如果没有统一数据目录和全局数据视图,要在上百万张报表中找到特定的数据,好比大海捞针,这是无法应对灵活多变的业务需求的。

(3)谁对数据负责。

在大数据时代,一个典型的分析业务通常需要跨平台的数据协同。如果已经接入的数据无法满足分析需求,需要从前端多个业务系统获取新的数据,再加上缺乏统一的隐私与安全共享机制,数据就需要经过多部门间协调、拉通、核实才能获得。数据分析的链路冗长,一旦出现问题,就需要多方共同讨论才能定位,无法保证数据供应的稳定性和高可用性,更无法实现高效的数据融合分析。

1.4 3步帮公司从0到1跟上数字化步伐

“不知道怎么做”是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受到的最大困扰。在那些“摸着石头过河”的企业中,一些企业把数字化看作简单的技术工程,停留在生产过程控制的信息化上;一些企业把数字化简单等同于建立线上渠道、开设电子商城。浑浑噩噩地开始往往会以远低于预期的回报结束,反过来又会打击企业在数字领域持续投资的积极性。

要抓住数字化的巨大潜力,企业需要审慎规划、有效执行,按照以下3步系统规划自身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第一步:制定数字化转型目标。

明确为什么要做数字化和数字化要达到哪些目标是转型之旅的第一步。这一阶段,企业领导层需要对未来技术发展、行业发展、消费者趋势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对本公司最优的数字化目标。

数字化目标通常包含两大侧重点:一是提升运营效率,二是驱动收入增长。前者关注的是如何以数字技术优化流程、提升企业敏捷性等。后者关注如何借助数字技术增加新的收入来源,例如用新技术提升消费体验、制定新的定价模式等。例如,零售商沃尔玛的一项数字化行动目标就是提升营销精准度,为此,该公司在创新和优化算法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新的搜索引擎,通过分析消费者历史搜索习惯和社交模式,为其推送最可能感兴趣的商品。这一搜索引擎的使用为沃尔玛带来了10%~15%的交易量提升。

第二步:采取数字化转型行动。

在明确了目标后,企业必须展开更为深刻的内部变革,从观念到能力都需要新的变革,如下图所示。

企业需要在全公司范围内提升对数字化转型的认同感,并建立起数字化思维方式:在塑造竞争优势方面从自给自足到开放合作,在产品设计开发方面从线性开发到快速试验,在工作职能方面从机器替代人类到人机互补合作,在信息安全方面从被动合规到积极应对。

新的数字技术层出不穷,企业需要明智决策投资哪些数字技术和能力。打造数字化企业和赢得数字消费者应是企业关注的两大重点。

为打造数字化企业,企业应当借助产业物联网、人工智能、敏捷创新等数字技术对其运营进行改造升级,提高内部运营效率。例如,思科将其产品开发方式由传统的瀑布式产品开发(Waterfall Product Development)转型为敏捷产品开发(Agile Product Development),其产品的平均交付时间从以前的12~18个月缩短至6~8个月。

为赢得数字消费者,企业需要摆脱原有的产品驱动型发展方式,真正了解客户的显性和隐性诉求,提供与客户个性化需求密切相关的解决方案和用户体验。例如,一家日本连锁便利店采集并分析了来自全球4000万忠实用户的数据,用以优化营销投资方案和改善货架空间分配及利用率,该项目为其带来125万美元的利润及超过1.25亿美元的年收入增长。

第三步:达成数字化转型成果。

数字化转型的诸多努力最终要落到可持续的数字化商业模式上,以及能支持该商业模式成功运行的运营模式上。

要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最为重要的是企业需要识别并整合生态系统内的数字化资源,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价值主张。在数字时代,消费者希望在合理价格范围内享受最前沿的产品功能,获得最好的用户体验。因此,成功的数字化企业有能力在自身所处的价值链中识别出最佳资源,并利用数字化技术将其整合起来,融入自身的资产配置系统中,从而为消费者提供最佳体验。在这一情境下,利润最大化不再只是企业“一个人”的目标,而是“一群人”的目标(包括消费者、上游供应商、下游渠道商等)。企业所在生态系统内的各方参与者会在不同环节展开积极合作,共同提供具有最佳体验的产品或服务。

要做到能支持数字商业模式的可持续运行,企业还需要建立起数字文化。数字化企业形成了一个适应变化更快、协同合作水平更高、风险接受能力更强的数字化企业文化,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团队内部形成合作氛围,鼓励各方通过合作的方式(内部和外部)来更好、更快地解决企业遇到的问题;鼓励创新的工作方式,形成新的电子化员工行为。例如,GE创建了PREDIX开放式软件平台,以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参与产业互联网程序的开发,该平台在2015年有超过4000名工程师参与,并开发出超过50万个程序。

我们身边的企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数字革命,然而数字化转型无法一蹴而就,需要系统、长远的规划和切实有效的执行。企业要对数字化转型目标进行系统规划和清晰定义,在企业内部提升对数字化转型的认同感、打造数字化思维、培育数字化能力,从而建立起可持续的数字化商业产品模式和数字化产品运营模式。

在“数字中国”的大潮中,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每个企业和个人的当务之急。借力数字化打造和提升企业及个人竞争力,我们的产品和个人都将在数字时代迸发出更强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