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在汴京城升任礼部员外郎,山东济南城里的李府热闹了,前去祝贺的人踏破门槛。
京官高于地方官,朝廷礼部员外郎又是京城高官,仅次于礼部侍郎。在宋朝,六部之一的礼部,除了尚书和侍郎,就数员外郎官大了。
礼部掌管教育、礼仪。
济南李府这样的士大夫之家,几十年的书香门第,富而能贵,门风甚好。李清照的母亲王氏,也出自名门望族,其祖上三代,从她父亲到她的曾祖父,皆为金榜题名的进士出身。
李清照十二三岁,曾随父母远游,去过汴京、洛阳。车马往返几千里,她饱览齐地的野性风物和中原的都市盛景,幼小的心灵受到良好的滋养。
她启蒙早。五岁识字,七岁诵《诗经》,十岁抚瑶琴,已能让懂音乐者动容。父母疼爱她,以她乐于接受的方式教育她。
李清照长得快,十三岁已近六尺高。体格匀称,面目姣好。
少女平时待在重门深院中,逢着节日、好天气,也会出现在门外或城外,被她的一群姐妹们簇拥着。她显然一枝独秀。高挑姑娘总是走在前头。
她也很会玩儿,啥都想试试。扑蝶摘花、踢毽球荡秋千是小儿科了,她还爬树翻墙,还学会了游泳。贵族少女,这可是不多见的。左邻右舍对她曾有非议,及至见她品貌端庄,待人温和,既不是玩起来就不着边际的野丫头,又不是弱不禁风的娇小姐,而是健康、清丽、楚楚动人,他们改变看法了,评价说:李清照是名门之花,究竟与众不同。
李格非对这个女儿爱如掌上明珠。
他多年在外地做官,回济南的时候并不多,却发现女儿很依恋他,性格也像他。他讲述那些汴京政坛、文坛的风云人物的时候,女儿的眼睛睁得很大,长长的睫毛扑闪着。
其实,李格非本人,也是宋代的风云人物之一……
他曾对妻子王氏说:清照敏于词,精于琴,神采娴静而举止利落,真有名媛之风。
王氏笑道:清照好学上进又贪玩,连我都有些纳闷呢。
李清照将满十六岁的那一年,写下了一首小词《如梦令》,让这位母亲吃了一惊。王夫人把女儿的词作寄给汴梁的丈夫,李格非回信说,京城的名士如晁补之,对这首《如梦令》大加赞赏。王夫人一高兴,把丈夫的信给亲友们传阅了。不料几天之内,李清照随手写下的曲子词,就在济南的许多人家和公共场合广为传唱。小词写她与伙伴们到溪亭去玩耍: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寥寥数语,写出湖上的风光和女孩儿们的疯玩。
李清照的少女形象呼之欲出。
女伴们约她到湖上荡舟玩耍时,会说:争渡,争渡!男孩儿则开玩笑说:争睹,争睹!
李清照出现的地方,总有异性争睹……
次年,她父亲李格非在京城升了官,做了礼部员外郎。
济南的官绅们很兴奋,互相传递着消息,纷纷派遣夫人到李府走动,其中有真心祝贺的,也有人伺机巴结,以图日后。
有些个官绅人家,还打起了十七岁的李清照的主意,巴望攀上儿女亲家。
媒婆一串串的,冲着李府满脸堆笑而去,垂头丧气而归。她们对提亲的人家回复说:李家的闺女骄傲得很,怕是看不上咱们济南的公子哥儿,要到东京去觅夫家。
媒婆的话一向很有传播性。
济南城有两种人被刺激了,一是经验丰富、成功率高的大媒婆,二是各方面条件好、自视甚高的富家子弟。
城南有“名媒婆”唤作孔二嫂的,三十岁,一张瓜子脸,两片薄嘴唇,入道不过几年,身价已是不菲。她说成一户上等人家,少则十两纹银,多则几十两。
这孔二嫂从鲁地嫁到齐地,丈夫早亡,她畏惧邻里闲话不敢再嫁,却暗里与人相好,另置宅子弃了公婆家。和她相好的男人是个衙门里的小人物,孔二嫂借他肩膀上了高枝,施展魅力结识了一帮官绅与纨绔,吃酒猜拳闹翻天,也能舞几笔文墨,来几句子曰诗云,表明她俗也俗得,雅也雅得。
忽一日,有个纨绔为孔二嫂指点财路:何不用她的灵动脑瓜子、超速薄嘴唇试试媒婆的勾当。孔二嫂拍拍嘴儿叫声好,收拾行头干起来了,穿了行装黄裙子,系了醒目的粉腰带,头上插着玫瑰花,摇着细身子敲朱门走柴门,水蛇腰共红唇白牙、唾沫星子共舞。一年之内,她竟撮合了十余家,大半是富家儿女。孔二嫂三个字不胫而走,“业界”传她名头,儿童唱为歌谣:孔二嫂,不得了,张口银子知多少?而历城纨绔们背地里胡乱猜测她的成功绝招,一个个脸都笑烂了。
这孔二嫂挣钱却另有动力:尽孝。挣来的银子,一包包地封好,托人捎回她在鲁地莱芜的老家去。
孔二嫂在历城西南的一条小街上有宅子,距李府不远。她想挪到柳絮泉的上等街区,还得做成几宗大媒,挣来一堆黄金白银。出入朱门何等风光,把东家女嫁给西家郎,好事也做了,银子也赚了,阴德也积了,名头更响了……
孔二嫂干媒婆这一行很起劲呢,俗话说得好,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一般媒婆做大媒,说不动时,要来她家请她出山。
这一天,有个小媒婆给孔二嫂带来了一个人物,历城罗通判的三儿子,人称罗公子,三少爷。阔少们中间他有个诨名叫罗三招,为人豁达而又精明,仿佛事事有三招。场面上一般尊称他罗公子。他父亲罗通判,有开封府的背景,擅长花鸟画,能写蔡京体,自诩曾在端王赵佶的府上走动,又为蔡大人捧过砚墨。
宋代的通判作为地方大员,兼有督察太守的职责,太守也忌他三分。
罗公子白净面皮,修长身材,二十几岁的人了,考了一名举人,谋了一份闲差,便于历城地面上盘桓,坐等门荫,挑个肥缺。他年纪轻轻有此盘算,对外只说准备上汴京参加三年一度的礼部考试,其实他不想考进士。黄金榜上题名,却从县尉、主簿干起,放到穷乡僻壤磨勘三年,复回京师待官,前景渺茫,委实不划算。他父亲在历城是个人物,放到京城去就很不起眼了。这罗公子也善书,练的是童子功,三岁近墨池,捏笔二十年,写得一手漂亮的苏体字、黄体字,临《寒食帖》《松风阁》几乎能够乱真。拿到字画市场上去,能蒙过内行。他生性好耍,动脑子,吹拉弹唱,踢球关扑,指点别人财路官路;又是个垂涎美色的主。他迟迟不定亲,公然宣称耍几年再说。即使是在公子哥儿的队伍中,讲这种话也是有些惊世骇俗的。不过,以他罗希亮的显赫门第,还怕讨不来好娘子?一般的官宦人家小姐,凭媒婆说半天,他瞅一眼就要走人。历城上流社会几度传他的“罗一眼”,千金小姐们很有些怕他:八字合了,门第配了,还得婀娜风流入他的罗一眼……她们郁闷、愤恨,倒想瞧瞧,他罗通判的三公子能娶个啥样美娘。
孔二嫂闻说罗公子登门,暗忖此人来头甚大,八成配得上李清照,于是,她的脸笑成一朵花了。
时为阳春三月,罗公子戴个刺绣幞头,穿一身锦衣,腰间悬一只玉麒麟,手中握一把名家题字的折扇;面上是个书生,脚步却像汉子。
站在自家院门外的孔二嫂,迎上前含笑施礼说:久闻罗公子大名,今日有幸一睹风采。
罗公子笑道:你孔二嫂也是名不虚传啊。
他环视宅院,又说:你这院子,和你这人一样整齐。
孔二嫂乐了:当不起当不起,公子高门大院的,倒夸我这陋巷里的小宅子。再说公子风流俊朗,济南城里数一数二,我一个没人要的黄脸婆,哪敢配公子的整齐二字?
这时候小媒婆插嘴了,她个头小,左边飞一眼,右边望一望,满脸堆笑说:依我看呐,孔二嫂和三公子,都当得整齐二字!
三个人过院子入厅堂,仆娘奉上炭火小壶茶。厅堂正中挂着名家字画,墙边的漆器上放着两只鸳鸯香炉,香烟袅袅。
品过三口茶,言归正传。小媒婆强调说,她已经为罗公子和李家小姐合过八字了,十分般配。其实这话她不用说。如果男女八字不合,罗公子今日也不会登门。她说这话意在别处,强调她的功劳。
孔二嫂如何不知晓?她喝着茶,只拿眼去瞧罗公子。
罗公子会意,探手入袖,拿出五两纹银来。这见面礼相当不菲了,小媒婆眼发亮,大媒婆只瞟去一眼,合乎礼数地起座,敛衽称谢。
银子是递给孔二嫂的,孔二嫂分出二两给了小媒婆。这叫“头媒钱”,日后做成大媒,牵过头绳的媒人银子要增加。
小媒婆千恩万谢地走了,三寸小脚出了院门。按行规,孔二嫂这等人做媒,步骤细节要保密的。看家本领不能外泄。
罗公子低头品茶。
孔二嫂问:公子吃出茶味儿了?
罗公子咂舌道:东莱香茶。
孔二嫂赞道:公子好茶嘴!
茶嘴酒舌关扑手,是中原、山东俱流行的市井赞词。
下午的春阳照着院子里的春花。仆娘悄无声息地走过院子。她是个兼做粗活与细活的“包年生活伎”,契约一年一签。
罗公子打开折扇又合上,说:家父已发话,这门亲事若成,定有重金酬谢。
孔二嫂下座再称谢,一拳一掌置于右腹部,同时双膝斜着一屈,连同面部的灵动眼风,一气呵成,大方而媚气。
罗公子仰面一笑,很爽快的样子。
炉香袅袅上画梁……
孔二嫂说:公子的折扇,奴家看些个。
她不看则已,一看惊呼:哎哟哟,黄山谷的真迹!值得三十两银子!
罗公子点头微笑。
孔二嫂盯着折扇,想出了一招:扇为媒。
黄庭坚的书法,吸引李清照的眼珠子不在话下;罗公子风流倜傥,孔二嫂巧舌如簧,两边“夹击”,将高傲的李家小姐缚住,情丝姻线捆她个严严实实。往大处说呢,是历城通判家接上了礼部员外郎的府第,门当户对,强强联合,仕途家族两兴旺。
孔二嫂说:凭我的感觉呢,这事有六七分把握。李格非的诗书府第,不比那些寻常仕宦之家。我孔二嫂去做明媒,你罗公子须有暗招配合。我多方打听过了,那李清照是万人不入眼的,可一旦入了她的媚眼儿,也是万人拦不住。告诉你吧,我已得了准信儿:李清照这桩婚事啊,一半要由她自己做主。
罗公子沉吟道:扇为媒……
孔二嫂含笑提示:阳春风光好,踏青又斗草。
罗公子一拍扇子:有了!
孔二嫂说:一招不够,得有三招。
罗公子笑道:二嫂莫非以为,罗三招在江湖上是浪得虚名?
孔二嫂忙摇葱指儿:奴家不敢。
她一双亮眼儿圈定对方的白净面孔,甩出齐地土话:公子甚风度,恣矣,能矣!李清照若嫁公子,兀是忒享福。
受到夸奖的男子说:但愿事成,皆大欢喜。天色不早了,小弟别过。
孔二嫂忙道:公子且留步,奴家备了薄酒小菜。
罗公子说:今日就免了吧。改日小弟做东,丰乐楼上宴请二嫂。
孔二嫂说:丰乐楼号称济南第一楼,我自然是想去的。不过,公子既来寒舍,喝一盏茶就走,我这心里横竖难妥帖。嫌我的酒不好菜不香么?贵公子不吃民女饭……
罗公子做为难状:这个……
孔二嫂笑道:公子有个好茶嘴,莫非并无好酒舌?
罗公子笑道:酒舌茶嘴关扑手,亦是罗三招。
孔二嫂大乐:好呀,奴家与公子先扑上一回。扑啥呢?
罗公子说:扑这对青铜鸳鸯。
孔二嫂问:你若扑败了呢?
罗公子说:这把有黄庭坚题诗的扇子归你。
于是,二人捋衣挽袖扑将起来,拿一枚银圆在吃茶的桌子上扑,以正面背面赌输赢。通常各抛三手,也有抛五手的。银圆抛向空中,落桌旋转几十圈,这一抛,技术含量高。然而济南城中称关扑手的,还要抛得漂亮,抛得高,在拇指食指上显露功夫。
男女各三扑,鸳鸯炉易主。
孔二嫂嗔道:公子果真厉害,今日扑不过你。这招财进宝的鸳鸯炉就归你吧。
罗公子将折扇一挥:权且寄下吧。功成之日我再来取,额外送你一对白瓷鸳鸯香炉。
孔二嫂喜出望外,上前一小步,盈盈作礼。
这时日色已向晚,那煮酒的浓香随着仆娘的脚步声飘了上来。
李清照的家,在济南城趵突泉旁。
济南也称泉城、历城。人口约三十万,堪比扬州、益州(成都),盛产绢帛、茶酒、珍珠、异木等,富庶称冠于山东。北宋三百二十州,济南属大州,民风彪悍,山水优雅。大明湖千佛山令人迷恋,吸引中原的官员、富商和文人墨客。
闻名天下的七十二泉当中,数趵突泉最为壮观。
趵突泉是北宋名臣曾巩命名的,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欧阳修的学生,苏东坡的朋友。趵突二字,含喷涌之意。趵突泉的三股恒温泉水喷出来,标高近三十米,眼下约合八九层楼的高度。《水经注》说,趵突泉“水涌若轮”,那水柱之大,就像车轮子似的。
距趵突泉不远,有柳絮泉,也称漱玉泉。李清照家的院墙,紧挨着柳絮泉边的柳阴长道,春日里,泉声柳絮,环绕着济南首屈一指的诗书仕宦之家。
做上了京城高官的李格非,原是北宋后期苏东坡门下“后四学士”之一。而东坡的名望在全国无人能比。李清照十七岁时,东坡去世已一年,他遗留下来的文稿、书画、器物,大官巨贾不惜重金收购。天下读书人,则无不学东坡。民间俗话说: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
李清照从小锦衣玉食,家里的氛围又特别宽松。父亲像苏东坡那样为官正直,日常生活中亦追随师尊,排斥束缚人性的二程理学。
李清照是在唐宋大文人的光照下长大的。山东是李白的第二故乡,而杜甫游大明湖历下亭,曾留下名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历史上的齐国,也曾经富得流油;毗邻的鲁国则是孔孟之乡……
李清照的成长既有大环境又有小环境。
李府称不上济南城里的一流豪宅。李格非虽然为官多年俸禄丰厚,却不敛财。家里园子七八亩,正房十几间,临街有座观泉小楼,女孩子们也登楼观望街上的行人。李清照有姐妹数人,一个弟弟叫李迒。
李清照的母亲王氏,是前朝宰相王珪的女儿。
家中女眷多。连同管家、丫头、仆从,有三十多口人,仆人总比主人多。而济南的亲戚常来李家,走动或居住。李格非从京城回济南时,每日更是宾客盈门,宴饮不绝,歌舞不休。歌伎们是李家请来的历城官伎,表演雅乐,演完了就走人。李清照也是在音乐声中成长的。
李清照的少女时代无拘无束,无忧无虑。美的元素,自由的元素,以不易察觉的方式环绕她。
她的性格有点野,长辈戏称她野姑娘。
平时家里人多热闹,园子也不小,她扑蝶捉鸟荡秋千,满园子疯跑,撒下银铃般的欢笑。她自幼不缠脚,光脚板近六寸,几乎比“三寸金莲”大了一倍。有个小脚表妹疑惑她的天足,担心她将来嫁人困难,她说:天足才有韵味儿,小脚麻烦太多。
一群姐妹当中,李清照的绣花鞋是最大的。
她走路的姿势很具风韵,速度比小脚女人快得多,像夏季的一阵风。
她长腿,细腰,削肩膀,脖子的线条十分优美。杏眼,杏唇,玉齿,鼻子直溜。她爱穿月白色的长裙,喜欢玛瑙佩饰,鬓发上随季节而变换着鲜花。她能吃玫瑰花,嚼荷花桂花,吸吮鸡冠花……她也做女红,擅长绣荷包。十六岁那一年她为自己画过一张像:凭窗闲坐,意态悠远,腕系粉红荷包,是兼工笔带写意的那种画风,不料被人临摹,传到外面去了。
她上街溜达时,公子哥儿个个发愣。
趵突泉、柳絮泉这一带,总有些年轻后生无事闲逛,若能看她一眼,便可向人炫耀几天。
父亲李格非在京城升大官了,李清照几乎成了济南城的“天价宝贝”。媒婆穿梭,公子翘首,仕女注目。奇怪的是,连李清照的六寸脚也成了舆论追捧的对象,说是具有盛唐女子风韵。李清照的小脚表妹颇郁闷:她受尽了缠裹脚布的苦,却没有受到几句称赞。
这位小脚表妹,后来嫁给秦桧。
李清照并不在乎外面各色人等的追捧。
她只是玩。园子里玩够了,她玩出家门,玩出城门。
理瑶琴,捧书卷,下围棋,也是她玩耍的内容。凡是她喜欢的东西,均与做功课无关。所有的事情都是她的赏心乐事。她偷尝父亲的窖藏美酒,曾喝得酩酊大醉。她还玩彩戏,研究打马图。她拥有一间漂亮而宽敞的书房,却从不写应付考试的文章。
李清照的一年四季都是美好的。
她十六岁写下的小词《浣溪沙》,在济南城的闺阁中广为流传: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沉水,是她喜欢的一种燃香。
她的闺房中,有各式各样的香炉,有像狮子老虎、小猫小狗的,有仙人球或荷花形状的。香烟袅袅,身影袅娜。
静有静的味道,动有动的风姿。
济南李清照,动与静皆俏。
少女的情窦何日初开?没有人知道。也许十二岁,也许十五岁。她平时贪玩,玩起来就把情窦给忘了。
或是玩得正起劲,踢毽子,捉迷藏,打雪仗,荡秋千……却忽然有几缕情丝飘来,惹发她的一团团春情。
春天比较明显。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眉腮,已觉春心动。”
十七岁这一年的春天,李清照的春心,朝着撩拨人的春声春花春阳,动得很明显了。
三月初的一天下午,家里来了客人,两个贵妇人带来一个青年公子。李清照的母亲王夫人陪客人逛园子,欣赏海棠、玉兰,那锦衣公子四处张望。他是个乡贡进士,也曾被人“榜下捉婿”,他不肯,一门心思想娶李清照。他长得一般,有一张不容易被人记住的脸,才气也寻常。他以自己的富裕家庭为炫耀资本,总是认为自己风流倜傥,配得上李清照。进了李家园子,他急于寻找那传说中的倩影。王夫人待之以礼,却并不叫女儿出来与客人们见面。类似这个“有志青年”的求婚者她见得多了。
三个贵妇人和这位锦衣公子走到海棠下,几棵红海棠开得正艳。阳光照着绿叶扶疏的园子。忽见一个月白色身影,从绿叶红花后的秋千架下奔出来,两条长腿鹿子般跳跃,满头的乌发有些散乱,绾头发的金钗落入草丛。她手上还拿着两只绣花鞋呢,清丽面影一闪,奔园门那边去了。
有志青年激动万分,结巴了:李、李……
那修长而灵动的少女跑到园门前,停下了。她倚门回首,朝海棠树下的母亲和客人望了一望。刚才她在花叶间打完秋千,忽见家里来了陌生男子,提了鞋便跑。
《点绛唇》如此描画: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青梅本无味,少女心中有滋味。
这滋味的散发却是泛指,并不具体针对某个男性。
可是那个乡贡进士,在李家的后花园一睹李清照“和羞走”的俏模样,就认为少女的羞涩是冲着他来的,回家仍是激动不已,志气高涨,牛气冲天,口口声声非李清照不娶。他母亲无奈,只得请了媒婆到柳絮泉的李府正式提亲,遭到王夫人的婉言谢绝。
有志青年垂头丧气。此后若干年,他向济南人蛮有把握地夸耀说,李清照的著名小词《点绛唇》是专为他写的。
而李清照并不知道这些事。
济南城里,不知有多少青年公子为她的才貌所倾倒,以至食无味,寝难眠。
有人冒昧提亲,有人暗中想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