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动脑筋找到最佳的办法

爱迪生曾说:“天才等于1%的智慧加99%的汗水。”

其实,这句话本身是没错的,再聪明的人也需要勤奋地付出,否则终会一事无成,白白浪费天资。遗憾的是,很多人并没有真正地理解它,而只把目光盯在1%和99%的对比上,过分强调那99%的汗水,而忘记了如果盲目地努力,结果可能只是10%,而那被忽视的1%的智慧恰恰是其中的90%。

什么是智慧?我们不妨这样理解,它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了一个正确的、恰当的、高效的方法,就能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自己摆脱蛮干而看不到出路的困境,甚至是创造出巨大的成功和财富。一个人的成功不只取决于他有多么勤奋、多么努力,更多的时候还要看他是否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找到最佳的解决途径。

一个村庄常年干旱,没有任何的水源,只能坐等下雨。为此,村里的人决定找专人送水,并签订送水合同,保证每天都有人把水送到村子里。最后,艾德和比尔两人表示愿意接受这份工作,于是村庄就与他们分别签订了合同。

艾德签完合同后,立刻就开始行动。他每天奔波于相距1千米的湖泊和村庄之间,用两只桶从湖里打水运回村子,把打来的水倒在村民们建造的大蓄水池中。每天早晨,他都比其他村民起得早。由于起早贪黑地工作,艾德很快就开始赚钱,虽然这份差事很辛苦,可看到积攒的钱越来越多,他还是很开心。

比尔看起来似乎有点不靠谱,他在签完合同后就消失了。几个月的时间里,人们一直都没有看到他的身影,大家纷纷猜测他可能是不想做这件事了。唯有艾德比较开心,因为没有人跟他竞争了,他能赚双倍的送水费用。

那么,比尔到底干什么去了?他并不是知难而退了,而是做了一份详细的商业计划书,凭借着这份计划书找到了四位投资者,共同开了一家公司。半年后,比尔带着一个施工队和一笔投资回到了村庄,他们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修建了一条从村庄通往湖泊的大容量的不锈钢管道。

不只这个村庄需要水,还有其他类似环境的村庄也需要水。于是,比尔又开始扩展自己的商业计划,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村庄推销自己的快速、大容量、低成本且卫生的送水系统,每送出一桶水他只赚1毛钱,但每天他可以送几十万桶水。不管他是否工作,几十万的人都要消费者几十万桶的水,所有的钱都流入了比尔的银行账户。

面对同样的一件事,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收获的是两种不一样的人生。在工作的时候,我们是否也需要时刻问问自己:到底是在修管道还是在运水?我是在拼命地工作还是在聪明地工作?想清楚这个问题以后,你就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到底是事倍功半还是事半功倍了。

解决问题需要勤奋和韧性,但除此之外我们更要开动脑筋,在行动之前多思考,在行动的过程中及时调整方法,以便将工作上升到一个更高效的层面,更好地实现目标,甚至超出预期的结果。

1966年,皮特创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咖啡店,引起众多人跟风效仿,其中就有我们现在熟知的星巴克咖啡屋。皮特咖啡是“精选咖啡”的开创者,且在美国有一定的忠实客户,但它的规模却比星巴克小很多,至今依然是一个中小型组织。

有人会问:皮特明明是“精选咖啡”的创始人,为什么他的公司敌不过后来的效仿者呢?这就又要说到智慧的问题了。因为,星巴克总是能够想出更好的方法实现盈利、扩展,而皮特公司一直守着自己是创始者这一老旧的招牌,而不思考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把自己做得更大、更强。

对于模仿这件事,星巴克的创始人英语教师鲍德温、历史教师西格尔和作家鲍克都不曾妄自菲薄。他们在自己的学校附近尝试着开了第一家咖啡店,利用自己在学校里的人脉,吸引了大量的师生,他们也非常喜欢这种快捷美味的咖啡。作家鲍克在自己的作品里,总是恰到好处地提到星巴克咖啡,为它做了很好的宣传,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星巴克,并慕名而来。渐渐地,星巴克的人气超过了皮特咖啡。

在面对皮特咖啡这个强大的竞争对手时,星巴克没有选择逃避,而是积极地想办法,先打造产品的知名度,吸引顾客来品尝自己的咖啡,再利用口碑进一步打开销路。就是借助这样的方式,星巴克一步步走出美国,走向世界,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咖啡连锁店。

如果星巴克一味地只把目光放在精选咖啡上,很难说它是否能够超越皮特咖啡,庆幸的是,它一直在找寻更适合自己的营销方法。也许,这就是本杰明·富兰克林说的:“好的方法能够帮组织解决困难,将麻烦的任务变得简单,它能够将人们的疑惑扫清,节省出大量的时间。”

由此可见,想做成一件事情,勤勤恳恳、循规蹈矩不是最佳的选择,聪明的人应当努力寻找一种最佳的方法,在有限的条件下发挥智慧的作用,把工作做到最好。在这个以效率为先、靠业绩说话的时代,努力做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用脑子做事。背景、起点和平台都相似的情况下,胜出的一定是善于思考的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