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是如何承继皇帝位的

道光皇帝,名爱新觉罗·旻宁,嘉庆帝第二子,39岁即帝位。道光在登极之初,曾大力整顿吏治,勤力朝政,以图国富民强,但在洋枪洋炮的威胁下,卖国求荣,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份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1850年2月25日(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道光皇帝驾崩,终年69岁,在位30年,葬于慕陵。死后庙号宣宗,谥号成皇帝。

昭梿是努尔哈赤第二子代善的后代,嘉庆时授其为散秩大臣,袭亲王爵。林清之变时,他正在府邸中和家仆下棋,闻听此事,他连忙驰马入宫。他目击了整个现场。事后写了一篇近万字的《癸酉之变》,收录在《啸亭杂录》中。

他在文中写道:“贼由门外诸廊房得踰墙窥大内,皇次子立养心殿阶下,以鸟枪击毙二贼,贝勒绵志亦趋入,随皇次子捕贼。”这个皇次子就是旻宁,也是后来的宣宗道光皇帝。

有的书上说,当旻宁听到宫中发生惊变,急命太监取小铳御敌时,有暗通教徒的内监给他空心的小铳,旻宁一看,急忙拆下衣上的银钮扣作子弹,才将爬墙的教徒击毙。这说得有点离谱了,衣服上的银钮扣,充其量也只能让敌方受伤,致死的力量可能差些。

其次,旻宁在这一战斗中,虽然立了大功,嘉庆也褒扬他“有胆有识,忠孝兼备”,并晋封为智亲王,但有些书上将他的继位大统,认为和他的用鸟铳击敌有关联。这有点不怎么使人心服。

据《东华录》载:“嘉庆四年(1799年)四月初十日,仁宗遵密建家法,亲书上命,缄藏匣,默体先志,慎简元良。”可见在嘉庆四年即已内定旻宁为储君,林清事变则在十八年。但所谓“缄藏匣”等,却与雍正以来密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的祖制不同。那么,这匣究竟藏在什么地方呢?据说是托付于内侍的身旁,这实在太危险了。正如孟森《明清史讲义》所说:“以内侍之身,当正大光明之匾,此一内侍,怀此重器,在宫中给事历数十年,以小人挟此神秘,其变幻何所不有。其未肇清室之大变者,别有天幸,谓为可作家法,可傲千圣百王,则真无知之见矣。”这话说得颇有道理。

更让人奇怪的是,嘉庆猝死后,这匣却找不到了。大臣搜索御箧,最后在内侍的身上找到,而这个内侍为什么不在嘉庆猝死后讲明?孟氏就说:“若搜而不得,是否遂不立嗣君?以此言之,尤为出于情理之外,诚荒诞之甚也。”

《清史稿·戴均元传》记,嘉庆在热河病危时,“均元与大学士托津督内侍检御箧,得小金盒,启,宣示御书立宣宗为皇太子,奉嗣尊位,然后发丧。”则检匣事确为实情。包世臣《戴均元墓碑》也说:嘉庆猝死后,从官多皇遽失措,“公与文恪(托津)督内臣检御箧十数,最后近侍于身间出小金盒,锁固无钥,文恪拧金锁发盒得宝书,公即偕文恪奉今上即大位。”

当年《清史稿》有这一问:不知嘉庆当年为什么要这样做?

旻宁本名绵甯,即以“绵”字排行。既登大统,才改“绵”为“旻”,又缺一点为“”,改“甯”为“寧”(现此二字均简化为“宁”字),惟“宁”字虽音义均同则不避讳。年号定道光。

邓之诚在《骨董琐记》卷八《道光之立》说道:“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戊寅,帝暴崩,无遗诏。内务府大臣禧恩,援立智亲王,是为成帝,禧恩由是贵幸无比。”《清史稿·禧恩传》:嘉庆猝死后,“禧恩以内廷扈从建议:宣宗有定乱功,当继位。枢臣托津、戴均元等犹豫,禧恩抗论,众不能夺。会得秘匮硃谕,乃偕诸臣奉宣宗即位。”这似乎在说道光即位登基,事先也有一番波折。其实嘉庆有五子,嫡后(孝淑后喜塔腊氏)所生只有道光一人,而且是皇次子(第一子早夭),按照立储规定非他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