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的帝位是抢来的么

雍正名胤禛,康熙帝第四子。其身态伟岸,举止端正,很得康熙喜爱。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贝勒,四十八年(1701年)封雍王。在与兄弟抢争帝位中,其城府深重诡谲,最终胜出。其登极后,严整吏治,诛杀污吏,举国一片肃杀。其勤于政务,不嗜女色,平定叛乱,划定中俄中段界线。雍正十三年,暴亡在圆明园,传位于四子弘历。谥号宪皇帝,葬泰陵。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1722年12月20日),康熙皇帝因病在北京西郊的畅春园行宫内去世,他在位共六十一年,终年六十九岁。听到康熙死去的噩耗,诸皇子悲恸号哭,皇四子胤禛甚至昏死过去。这时大臣隆科多向诸皇子喊道:“各位阿哥们暂且别哭,听读先皇遗诏!”此时诸皇子中,除允(原名胤,后诸皇子均将‘胤’字改为‘允’字)远征边疆未归及被废太子允礽仍被拘禁外,其余一同在内,听到宣遗诏二字,心里非常怀疑:“先皇已有遗诏吗?”隆科多说:“请诸阿哥恭听!”说完,便打开黄绫缎子宣读:“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仰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允祀、允禟互相对望一眼,然后问道:“这遗诏是真还是假?”隆科多正色道:“谁有几个脑袋,敢捏造先皇的遗诏?”

诸阿哥面面相,他们原本没把胤禛放在眼里,现在顷刻间他登了皇位,心里都很惊,但又无话可说。他们只得又转身到康熙的遗体前放声大哭。

这位向来阴沉的允禛,登上皇位,拟定年号为“雍正”,以第二年为雍正元年。雍正即位后下了两道谕旨。第一道:封八阿哥允禩、十三阿哥允祥为亲王,令两人与大学士马齐、舅舅隆科多总理内外事务。第二道:命抚远大将军允回京奔丧,一切军务由四川总督年羹尧接续办理。允回京后,免不了听到许多有关伪造遗诏的风闻,且允祀、允禟诸阿哥又要同他细叙前情,言语之间总带着对皇位的怀疑和怨气。这些话传到雍正耳边。雍正帝即调允到盛京督造皇陵。允的兵权被解除,以后的事只有任凭雍正摆布了。

根据康熙皇帝的遗诏,他的第四个儿子雍亲王胤继承了帝位,是为雍正皇帝。雍正即位是否合法问题,历来被称为清初二大谜案之一。这也是雍正生前备受猜疑、死后背上骂名的主要原因之一。据雍正审定、官方修撰的《清圣祖实录》、《永宪录》和雍正亲自编撰的《大义觉迷录》记载,雍正是合法即位的,但因雍正做事一向不够光明正大,无形中就产生了许多不能令人信服的疑点。

雍正合法即位的证据是康熙大帝临终时的口谕和遗诏。雍正曾多次对群臣说,康熙的口谕是传位给他,其实这一条根本不能算是证据;证据之二是遗诏,但遗诏仅由雍正的舅舅隆科多一人宣读,当时就有人认为,康熙帝本欲传位于皇十四子,结果被胤等篡改遗诏,毒死了康熙,自拥为帝。说康熙帝原传位十四阿哥胤,雍正将“传位十四子”中的“十”字上下添了两笔变成“传位于四子”,所以有人猜测是隆科多篡改了遗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目前保存着这件诏书,诏书中用满文和汉文合并写道:“皇四子胤,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仰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有学者认为,满清皇族是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先皇在书写遗诏时必然是满汉对照的,汉文诏书可以改字,满文诏书就不那么容易了。但是,遗诏仅由隆科多一人经手,也不能排除隆科多上下其手、伪造遗诏的可能。

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这种伪造遗诏的说法不符合清朝的皇子称谓制度和文书制度。清代正式官方文献在提到太子、皇子时,均书写成“皇太子”、“皇某子”、“皇某某子”,而不写为“太子”、“某子”、“某某子”,也就是必须前面加“皇”字。所以在康熙帝的遗诏中只有写作“传位皇十四子”才合乎规范,若把这里的“十”字改成“于”字,诏书变成“传位皇于四子”,显然不对。还有人认为,“于”字在古代应作“於”,因此篡改造诏之说站不住脚。其实,“于”“於”两字相通,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于,於也。”元代书画家赵孟书《洛神赋》墨迹中,“睹一丽人,于岩之畔”句,用的便是“于”。“十”字改为“于”字,在现代汉语中是通用可行的,可在当时正式文件却是不行的,那时在诏书的关键部分出现以“于”代“於”的别字,这份诏书就不可能为人所信了。康熙、雍正两朝对满洲亲贵们下密诏时,为了内廷的隐秘性多使用满文,事关大清命脉的传位诏书更应如此。即使用汉字,按当时的文法也不会用“于”而应用“於”。

有人还找出了一个康熙传位给雍正的理由,即雍正的儿子弘历颇得康熙的喜欢,康熙传位给雍正,是为了后来让弘历即位。其实这纯属猜测。康熙初次认识弘历,是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春天,一年之后康熙便去世了。康熙虽然喜欢弘历,未必因此就将天下交给他所不喜欢的雍正。

与雍正即位合法化的证据相比,其阴谋即位的证据便确凿多了:

第一,康熙生前,丝毫没有传位给雍正的迹象。从康熙晚年言行来看,他的建储计划中培养的对象是胤而不是胤。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因为在西北对蒙古人作战,胤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威望日重,朝野间多认定他是康熙帝心目中的储君。而康熙对雍正却有四字评价:“喜怒不定。”雄才伟略、宽仁大度的康熙帝绝不会将天下托付给一个喜怒无常的人,难怪当时隆科多宣读“遗诏”后,下面的阿哥们大多不信也不服。

第二,现存康熙的“遗诏”所署时间为“康熙六十一年(1622年)十一月十三日”,即康熙去世的那一天。而当时康熙已卧床不起,“遗诏”并非康熙亲笔。既非康熙亲笔,遗诏又仅为隆科多一人操作,那么难保其中没鬼。不但是诸位皇子、大臣对康熙的“遗诏”有怀疑,连西洋人对康熙之死也抱着怀疑态度,意大利人马国贤对康熙去世的记载就是:“驾崩之夕,号呼之声,不安之状,即无鸩毒之事,亦必突然大变。”

第三,康熙去世前几天,还在南苑骑马打猎,这说明康熙的身体还是不错的。据《永宪录》载,康熙打猎后患了感冒。感冒竟夺去了康熙的生命,多少有些让人生疑。而且康熙死后,隆科多立即令其所部二万官兵关闭京城九门,包围皇宫,如临大敌,颇似军事政变。于是有人便推测,雍正见康熙病倒,生怕统兵在外的十四阿哥进京谋取皇位,于是指使隆科多采取断然措施害死康熙并造诏称帝。有人分析,隆科多造诏将皇子们急召到畅春园,然后才告知康熙“病危”,随之他们也参加对康熙的照料和抢救,实际上是被变相软禁。所以康熙“病危”一事,皇亲国戚及满汉文武大臣当天并不知情。这样做是为麻痹胤祀、胤集团其他成员以及被废太子胤礽的亲信,防止他们因此而有所警觉,进行反击准备。

第四,清宫档案中发现雍正刚即位时给隆科多的一封信,称他为“朕之功臣”、“旷世罕有之臣”。康熙临终前,由隆科多率御林军守护,他对雍正何“功”之有?语中当有隐情。雍正一登基,便任命隆科多为总理事务大臣。隆科多对雍正到底有何功,颇耐人寻思。

第五,隆科多曾说:“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已至之时。”似乎有某种预兆。雍正即位后,隆科多便陆续将家产转移到亲朋家中,以防被抄家。不久,雍正果然宣布隆科多41条大罪,将他永远幽禁。一年后,隆科多死于狱中。与年羹尧被诛一样,后人怀疑这是雍正在杀人灭口。

第六,雍正称帝后,人们发现凡是康熙喜欢去的地方,雍正都尽力回避。在位期间,雍正没有居住康熙生前所居畅春园,另拨巨款营建了圆明园;没有去过一次康熙年年必往的避暑山庄,康熙生前喜欢到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每年总要在那里住上几月,而雍正即位十三年间却从来没有去过一趟;自己的陵墓也没有选择在他父祖的陵园,而是将陵址选定在离他们不近的西面一处——河北易州。从这一点看雍正似乎真的不敢面对父亲的亡灵。对当时迷信鬼魂的清宫室来说,雍正的这些举动只能以“心里有鬼”来解释才较为合理了。

第七,雍正即位后,一直不遗余力地打击异己,将一直想谋取皇位的八阿哥赐名“狗”,将九阿哥赐名为“猪”,不久两阿哥暴死。同时将握有军权的十四阿哥拘禁。最后,雍正将兄弟中的五人置于死地。

第八,雍正在其亲自编撰的《大义觉迷录》中,不厌其烦地为其登位的合法性进行辩护,真让人想到“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嫌。本来老百姓并不知晓皇宫传位的内幕,但却因这本书民间才流传起来雍正篡位。雍正可谓聪明反被聪明误。后来人正是从这本书里得知当时民间流传的雍正篡改诏书、囚弟逼母等秘事。这本书后来被他的儿子即后来的乾隆皇帝查禁,并下令全部收缴销毁。可是这本书在民间已翻印传抄甚多,一下子全部销禁断乎不能,所以一直传至今天,人们还在津津乐道。与雍正争夺储位有关的康熙帝各皇子姓名排行生母事由结局胤第一子惠妃纳喇氏曾用喇嘛魇术诅咒废太子允礽,后被告发。幽禁于府第中。雍正十二年卒。胤礽第二子孝诚皇后赫舍里氏两次被立为太子,两次被废。幽禁咸安宫。雍正二年卒。胤祉第三子荣妃马佳氏与允礽虽亲昵,但非党羽。曾告发允用喇嘛行使魇术。幽禁景山。雍正十年卒。胤禛第四子孝恭皇后乌雅氏即世宗雍正。康熙驾崩后,由隆科多口传遗诏即位。雍正十三年八月崩胤禩第八子良妃卫氏阴谋夺位,雍正即位后,视为死敌,改名阿其那(狗)。雍正四年,死于禁所。胤禟第九子宜妃郭络罗氏党附允禩,被世宗改名塞思黑(猪)。同上。胤第十子温僖贵妃钮祜禄氏党附允禩,在疏文内连书“雍正新君”,被拘禁。乾隆二年释放,六年卒。胤祥第十三子敬敏皇贵妃章佳氏党附世宗,甚受厚遇,封怡亲王。雍正八年卒。胤第十四子孝恭皇后乌雅氏受康熙重用,出征西北,或以为康熙所属意,雍正即位后被幽禁。乾隆初年释放,进封郡王,乾隆二十年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