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党支部书记的群众工作方法

本章导读

做好群众工作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关于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意见》强调,要以维护群众利益为核心,以直接联系为主要方式,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了解群众、学习群众、服务群众、引导群众为主要任务,进一步落实为民务实清廉要求,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取得革命、建设、改革成功的一大法宝。新时代群众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党支部书记必须不折不扣落实中央精神,牢记宗旨,着眼事业,积极创新工作理念、思路和方法,不断提高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的本领。

一、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更新,群众工作的主体、客体、内容等都发生了变化,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主要可以从两个角度、两个大的方面来分析。从社会情况(或群众情况)的变化来看,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主要方面:

(1)“群众分化”。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利益分化,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不同区域的群众,具有不同的利益,有时还会出现群众利益之间不协调甚至利益冲突的情况。二是利益多样化,人们不仅追求经济利益,而且越来越重视政治、文化、法律、人权等方面的利益,不同的利益追求组合,也会使群众分化为不同的群体。三是利益具体化,群众的具体利益有很大差异,特别是在当前社会生活中,人们对局部利益、眼前利益、个人利益更重视。

(2)群众主体意识强化。表现为群众自主意识、理性意识、法律意识、权利意识强化。在群众工作中,“群众不听话”,“群众不服从”,是一种普遍的感觉。有些不听话、不服从,是不讲道理的,但是,也有些是有道理的。相信群众、尊重群众、依靠群众,不是抽象的理论问题,要表现在实际工作中。

(3)社会问题多样化复杂化。随着社会发展,人们不仅追求经济利益,而且越来越重视政治、文化、法律、人权、生态各方面的利益,利益多样化复杂化,必然使社会问题多样化复杂化。

(4)社会矛盾尖锐化。改革发展中出现了很多新问题,利益分化,利益关系不协调,政策体制不完善,分配不公,导致社会矛盾尖锐化。在解决问题、处理矛盾时,由于方法措施不合理,处置不当,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小矛盾变成大矛盾,也常常发生对抗性。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如何处理好一些具有“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5)社会问题扩散化。现在的社会问题出现一个新特征,叫作“蝴蝶效应”,即“一只蝴蝶在亚马逊河扇动翅膀,会在南美洲引起一场暴风雨”,用来说明事物之间相互影响所产生的连锁效应。本来是个别问题、个别事件,信息一传播,人们之间相互刺激、相互影响、相互推动,使得小事件演变成大事件,小范围问题扩散为大范围问题。

从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角度来看,存在以下一些情况:

(1)群众观念淡化。群众观念是对待群众的根本立场和根本态度,而群众观念的核心是群众利益问题,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否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决定着群众工作是否能做好。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由于生活工作环境的变化,在少数干部中出现了群众观念淡化的现象,在实际工作中,不为群众着想,不依靠群众,不尊重群众。极少数人以权谋私,损害群众利益,产生消极腐败现象。这些现象,是群众工作中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

(2)某些体制改革、政策调整跟不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群众工作中出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产生“旧体制、老政策”与“新情况、新问题”冲突的问题。特别是涉及到满足群众利益新要求、协调群众利益关系、解决群众利益矛盾这些问题,一些具体措施只能发挥暂时性作用。

(3)某些决策不科学不合理。决策的核心问题是利益问题。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某些方面的决策不正确,实施过程中手段措施不合理,导致利益关系不协调,有些决策损害了群众利益,引起一些严重问题。在群众工作中,最核心的问题是群众利益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好了,群众满意,工作就好做,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不管做什么、怎样做,群众都不会满意。

(4)问题积压,矛盾激化。在工作中,导致问题积压、矛盾激化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不了解实际情况,不动脑筋,缺乏敏锐性,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和矛盾。二是即使发现了问题和原因,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各种原因,有意掩盖问题、回避矛盾,不愿去解决,或不敢去解决。

(5)观念僵化,方法简单。在群众工作中,一些已经不适应的观念、方法、措施还存在,如“专政”思维,“老爷”意识,采取的方法简单,措施不当,手段极端。为什么说“群众工作难做”?归根到底就是过去长期习惯的观念、方法、措施已经不适应、行不通了,而新观念、新方法、新措施还没有系统形成和应用。

二、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方法

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是我们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群众路线的具体贯彻,也是检验各级领导干部领导水平、工作能力和工作作风的关键所在。要全心全意、尽心竭力地为群众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让群众得到实惠,从而理解我们、支持我们,这就需要从办实事到抓落实上下功夫,想实招、使实劲、讲实效。在现实生活中,广大党员干部牢记根本宗旨,认真履行职责,为人民群众办了大量好事实事,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但毋庸讳言,好事没办好、实事落了空的现象也客观存在。所谓好事没办好,主要是指所要办的事情符合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办事者的出发点或者说动机也很好,但在具体办理过程中出现了失误和偏差,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所谓实事落了空,主要是指对那些群众需要并希望办的事情,就是不下决心去办,一拖再拖,甚至最后不了了之,让群众的希望落空。好事没办好,实事落了空,损害群众的利益,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大局。

好事没办好、实事落了空,从根本上讲是由于宗旨意识不强、对人民群众缺乏感情。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于民。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如果不是出于真心而是迫于压力,不是全心全意而是三心二意,就会流于敷衍应付,甚至导致劳民伤财。只有心里装着群众、处处想着群众,才能时刻感受到人民群众的期待和愿望,真正体会到人民群众的疾苦和情绪,深刻认识到办好办实每一件事情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坚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才能做到在决策时不盲目、在落实中不走样、在困难前不退缩,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办实事首先要选准事。办好事、办实事,也要量力而行,也要由群众说了算,不能搞强迫命令。为群众办实事不是简单的一个号召,一句口号。究竟选哪些实事,事关我们的世界观、责任感,事关领导水平、工作能力。实事都是涉及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办实事必须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帮群众之所需,不能计较个人利害得失,更不能打着为群众办实事的旗号给个人捞得什么好处。选择实事,一要办使绝大多数群众受益的事;二要办群众急需的事;三要办起长远作用的事;四要办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有促进意义的事;五要办力所能及的事。有了这几条,群众就会理解我们,支持我们,我们办实事的信心就会越强,力量就会越大,就一定能够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缺少了这几条,我们就会遭到大多数群众的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反对,到头来什么事情也难以办好,我们的工作就会显得软弱无力,缺少说服力,缺乏号召力,群众就不会真心拥护我们。

办实事还必须选准人。事靠人办,要办好事、办成事,必须要选一批想办事、肯办事、敢办事、会办事的人。要把那些心中装着人民,办事想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的人选拔到为群众办实事的岗位上,有了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热情和愿望,我们就有了良好的开端。要把那些有干劲、有才能、有本领、有成效的人选拔到为群众办实事的岗位上,只有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注重成效,群众才有盼头,才会支持和帮助我们克服困难,把该办的事情办好。要把那些高度负责、不尚空谈,做事精益求精,办事认认真真,时刻把群众疾苦挂在心头的人选拔到为群众办实事的岗位上,这样的人能够时刻了解群众的情绪,着眼于大多数人的利益,大事能够抓紧,小事也能尽心,才能不断理顺群众情绪,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赢得广大群众的信赖和支持,我们才能够不断地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办实事最重要的是抓好落实。实事都是具体的,要办好实事必须狠抓具体,也就是说抓好具体的落实是关键。规划宏伟,宏图远大,固然很有气魄,但只是纸上谈兵,犹如空中楼阁,群众看不见其壮观,得不到其实惠,就受不到其鼓舞,我们的工作目标就会受到约束,就不能彻底取信于民,实事也就办不好。要抓好落实,必须弄清具体情况,研究具体措施,解决具体问题。抓住了具体,就是抓住了实质,抓住了要害。解决了具体问题,就是帮助群众解除了生产和生活中的后顾之忧,也就是帮群众办了实事。因此,办实事同抓落实是息息相关的,没有具体的落实,就办不好实事。只有一件一件具体地抓好落实,才能真心为群众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给群众办实事,为人民谋利益,是党和政府永远的职责,是共产党人的天职。因此,办实事和抓落实应该永不停步,永远坚持。

三、深入群众、服务群众的方法

做好深入群众、服务群众工作,就是要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拓展党员联系群众的途径,丰富党员服务群众的内容,畅通群众表达意愿的渠道,把帮扶困难群众作为重点,努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团结带领群众共同实现党提出的各项任务。

深入群众、服务群众要做到以下几点:

(1)听取和反映群众的意见。经常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情绪,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的意愿和要求。群众的社会实践是丰富多彩、无限生动的,同时又是十分纯朴的。领导干部只有牢固树立以民为本的理念,勤下基层,深入群众,贴近群众感情,才能得到群众信任。只有常下基层,说话贴近群众感情,真心服务群众,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才能得到群众的信赖,听到群众的心里话,知道群众的所急所想。新时期做好深入群众、服务群众工作,无论是调查研究、走访群众,还是宣讲政策、部署工作,都应当贴近群众感情,多讲群众能够接受的道理,切忌讲官话、大话、套话和空话。

(2)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在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过程中解开群众的思想疙瘩,这是我们党做好群众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一种最实际、最普遍、最有效的群众工作方法。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要自觉地把党的群众工作体现在为群众办好事实事的具体行动中,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到群众需要的地方去问寒问暖,到群众困难的地方去排忧解难,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理顺情绪,到出现新情况新变化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打开局面,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看得见的利益。

(3)虚心向群众学习。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发现群众中的先进典型,及时总结和宣传群众创造的有益经验,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吸取营养、经受锻炼、接受监督。首先,向群众学习是一个有关党的领导是否正确,是否不脱离群众的问题。因为党的一切政策和决定是否正确,要看它是否符合于群众的利益与群众的要求,是否能够得到群众的拥护,并能够动员群众积极起来去奋斗去实行。凡属正确的领导意见,必须是从群众中集中起来的,又向群众中坚持下去的意见。我们只有先向群众学习,向具体事件学习,才能有办法再转而去指导群众行动。群众的创造力量是非常伟大的,只要依靠群众,任何困难问题都有办法可以解决。因此,毛泽东同志曾不断地指示我们,共产党员要了解情况与掌握政策,必须虚心向群众学习,要有“眼睛向下的决心”与“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才能正确地去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才能把工作做好。其次,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集中群众的无穷智慧,充分发挥人民在创造历史中的伟大作用,这是我国改革的原动力,是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是一条宝贵的成功经验。任何一个领导者,不管具有多么超常的经验和智慧,单凭个人的能力是难以对重大问题作出符合实际的正确决策。必须依靠集体智慧,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在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善于从群众中吸取智慧和力量,总结群众的发明和创造,吸收借鉴一切成功的经验和有效的办法。我们的一切智慧和经验,归根到底都是来自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尊重群众的实践,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是广大党员干部开拓创新的基本途径,是一种永远需要不断培养和提高的执政能力。

(4)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向群众宣传解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教育引导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凝聚群众力量。思想政治工作,是以人为对象,解决人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问题,提高人们思想觉悟的工作。脱离人这个载体,思想政治工作就无从谈起。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先拜群众为师,然后才能做好说服教育工作。毛泽东同志说:“要做好先生,首先要做好学生。”不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不与群众打成一片,群众这个“师”是拜不成的。因此,必须在尊重群众的前提下,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代表群众利益,思想政治工作才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群众的力量与智慧,为建设好我们的一个村、一个乡镇、一个地区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四、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的方法

宣传思想工作要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在贴近群众中创新。在宣传大好形势的同时,要改进方法,让要说的与群众想要看的、听的结合起来,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宣传时,党支部书记既是党的政策宣传员,又是党的理论播种员,更是推进发展的工作员,要深入社区、农户家中、车间地头,嘘寒问暖,了解生产生活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把墙报、板报、学习橱窗等作为宣讲的重要阵地,紧密联系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因地制宜、潜移默化地开展宣传教育。

(1)要注意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工作的盲区、死角。目前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工作要特别把握以下五个盲区、死角:一是贫困地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知识匮乏的农民群体;二是“三资”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中教育覆盖面较低、党建活动不经常的职工;三是城镇社区中离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隐性”身份的党员;四是流动人口、大批返乡农民工特别是进城务工经商和长期脱离组织、缺乏教育监管的人员;五是因受处罚产生敌对情绪和思想偏激、态度激进的“顽固派”人员。这些领域是中国社会的最基层,也是宣传思想工作容易产生的隔离区,宣传思想工作如果延伸不到这类人群,就难以贴近社会、贴近群众、贴近基层。因此,新时期基层宣传思想工作要在把握大方向、抓好常规教育的前提下,加强各部门配合,推行部门联动抓宣传、干群互动搞教育、正反对照强思想,突出解决少数人思想认识上的倾向性问题,针对教育盲区配齐配强义务教育工作者,建立流动教育点,完善流动教育制度,实现人人能受到教育、个个能得到进步。

(2)当好党的理论的播音员。从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到用理论武装群众是党的思想理论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是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转变过程。党的创新思想理论,是亿万人民群众伟大实践的科学总结,并为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提供有益指导。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快速发展和巨大变化,最根本的就是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事业,只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群众,才能树立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凝聚全社会的各种力量,充分发挥党的创新理论对社会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因此,大力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就能使广大人民群众深刻理解和切实掌握党的创新理论,从而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自觉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排除来自四面八方的干扰,确保各项任务圆满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告诉我们,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和武装,是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创新、奋勇前进的根本方法,是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创造力的根本保证。新的历史条件下,既要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更要坚持向群众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培养一批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坚持向群众宣传党的创新理论,要善于结合融合。要把理论武装同教育群众结合起来,特别是要善于运用创新理论分析回答现实问题,在有效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和反映强烈的问题中使创新理论深入人心。要把理论武装同党组织生活结合起来,把学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党的教育的主课,党的生活的主题,使广大党员比一般群众学得更深、用得更好,自觉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要把理论武装同培训轮训结合起来,在学习培训和轮训中坚持把党的创新理论作为重要内容,贯穿培训全过程,尤其是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化认识,破解难题,提高学习实践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能力,把理论武装的成效落实和体现到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上。

(3)宣传群众、教育群众要紧跟形势。宣讲群众、教育群众如果不紧跟形势,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紧跟形势,就是要求党支部书记紧扣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开展工作。只有深刻认识国内外形势和环境变化,科学分析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影响与要求,宣传思想工作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重要作用。一要全面准确地把握形势的变化,紧跟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二要把握导向、抓好大事,积极有效地、正确地引导社会舆论。要加强宣传教育的系统性、整体性的策划力度,着眼宏观、着眼全局、突出重点、凸现亮点,不断增强舆论的引导力。

五、调解纠纷、处理牢骚的方法

当前,改革和发展已进入攻坚阶段,各种矛盾日益暴露,群众之间的纠纷也随之增多。如何做好群众工作,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共同维护安定团结的发展环境,是目前群众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调解纠纷,党支部书记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周密调查,搞清纠纷的原因。既要了解纠纷的起因、经过、现状和趋向,又要了解纠纷各方的观点、理由、要求和动向,等等。在周密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和研究。通过对纠纷双方的详尽分析,把握本质,从纷繁复杂的事实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2)要坚持原则,以理服人。调解纠纷,忌带私心。应坚持党性原则,力求公正无私,以理服人。要排除干扰,尊重事实。只有依据事实,对照政策,秉公办事,才能以理服人,达到教育人、团结人的目的。

(3)要因势利导,因人制宜,讲究调解纠纷的方式、方法。一是春风化雨式。在处理纠纷时,要以关怀、爱护为出发点,通过感情的交流,引起心灵的共鸣。在此基础上,再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做到情通理达,圆满解决纠纷。二是现场解决式。对不太复杂的纠纷,在调查情况告一段落后,即把纠纷双方一起找来,当面锣对面鼓,把矛盾揭开,当场解决。三是“平分秋色”式。在特定的条件下,对一些无原则的纠纷,可采取平分秋色、一概而论的处理方法。四是缓冲处理式。调解纠纷的时机尚不成熟时,可先把纠纷双方的情绪安定下来,然后再选择机会处理。五是彼此退让式。就是通过协商,迫使矛盾的双方各自退让一步,达成彼此可以接受的协议。六是高温加热式。对矛盾时起时伏,长期纠缠不清的纠纷双方,在批评、教育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行政手段措施,进行“高温加热”,限期令其改正,从而达到安定团结的目的。七是“抑相制将”式。在调解纠纷过程中,为了缓和矛盾,对纠纷一方高标准,严要求,让其充当顾全大局的“蔺相如”,以其宽宏大度的高姿态来感化“廉颇”,使其幡然悔悟,知错改错,实现“将相和”。八是以退为进式。在调解纠纷的过程中,有时为了缓和矛盾,顾全大局,在说清事理之后,可对纠纷双方的要求作出一些不损害大原则的妥协或让步。

将相和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因此被封为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他为上卿。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文弱书生,只有口舌之功却比他官大,心中很是不服,屡次对人说:“以后让我见了他,必定会羞辱他。”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国家大事为重,经常请病假不上朝,尽量不与他相见。后来廉颇得知蔺相如如此举动后,便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蔺相如和廉颇从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这两个人一文一武,同心协力为国家办事,秦国因此更不敢欺侮赵国了。

人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往往会产生烦闷的情绪,这种情绪积淀得多了,便会说抱怨的话,也就是发牢骚。党支部书记如果能够正确认识牢骚,认真分析牢骚产生的根源,并针对牢骚采取有效措施改进工作,就会减少牢骚的发生。

(1)要认真分析牢骚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牢骚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对领导不满而发牢骚,如领导官僚主义作风严重,以权谋私,等等;有的是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而发牢骚,如担子重而回报少,等等。只有分析牢骚产生的原因,找出牢骚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2)要心胸开阔,以宽容的精神对待牢骚。既然是牢骚,话就不可能顺耳,有时甚至还会很难听。作为党支部书记,听到难听的牢骚话,切莫心存不满,而应敞开心胸,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来对待;切莫气急败坏,而应以冷静、理智的态度认真思考问题产生的根源,寻求恰当的方法来解决牢骚所反映出的问题。

(3)掌握处理牢骚的方法和技巧。首先,要学会耐心倾听。耐心倾听,既可让发牢骚者有宣泄的机会,又能有了解问题症结所在的途径,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其次,要注意引导启发。发牢骚者多是心有症结,气郁在胸,以致心理状态失衡。因此,应该顺应发牢骚者的这种心理需要,用引导启发的方式来帮助他们调整心态。

(4)要善于利用有积极因素的牢骚。牢骚并非都是消极的,有许多牢骚是有积极因素的。这些有积极因素的牢骚背后,蕴含着的是希望国家、社会、组织更美好的愿望。因此,一定要善于利用有积极因素的牢骚。

毛泽东处理“牢骚”

当年毛泽东同志在陕北边区工作时,一次天降大雨,雷鸣电闪,劈死了当地老乡的一头毛驴。一个老乡借机发牢骚说:“咋不劈死毛泽东!”边区公安局认为这真是反动之极,就把这个老乡抓了起来,毛泽东同志闻讯却让放人,说他这样说必有其中的道理。一问之下,原来是边区农民负担过重,于是毛泽东同志就批示将公粮从20万担减至16万担。在认真反省了征粮过多、群众负担太重的问题后,边区中央政府及时抓了开展大生产运动和实行精兵简政两件大事,密切了边区干群关系、军民关系,巩固了抗日根据地。

(5)要注意预防牢骚的发生。首先,必须加强和改进领导作风,铲除这一滋生牢骚的温床。其次,要加强与群众的沟通联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与群众沟通联系。再次,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牢骚多是因为有问题却得不到解决而产生的。因此,我们要预防牢骚,就必须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问题解决了,自然就不会产生牢骚了。

六、加强对群团工作的领导

群团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群团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是党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而奋斗的重要法宝。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联系的广大人民群众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力量,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依靠。

这些年,党的群团工作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加强,但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许多不适应的问题。有的地方和部门党组织对群团工作重视不够,对群团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缺乏深入研究,对发挥群团组织作用缺乏有力指导和支持。群团组织基层基础薄弱、有效覆盖面不足、吸引力凝聚力不够问题突出,特别是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各类新兴群体中的影响力亟待增强;有的群团组织工作和活动方式单一,进取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强,存在机关化、脱离群众现象;群团干部能力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作风需要改进。因此,党支部书记必须高度重视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全面提高水平,切实解决问题。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时代主题,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最广泛把群众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团结起来,奋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1)坚持党对群团工作的统一领导。党的领导是做好群团工作的根本保证。各级党组织必须负起政治责任,加强对群团组织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群团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群团组织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自觉服从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意志和主张,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坚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群团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各级党组织要重视依靠群团组织推动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群众中的贯彻落实,更好践行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群团组织要经常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深入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把党的决策部署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把党的关怀送到群众中去。

(3)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始终是群团工作的价值所在。各级党组织要指导群团组织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围绕外交工作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找准工作的结合点和着力点,团结动员所联系群众为完成党和国家中心任务贡献力量。群团组织要坚持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明确职责定位、展现自身价值,更好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4)坚持服务群众的工作生命线。群团组织是党直接领导的群众自己的组织,为群众服务是群团组织的天职。各级党组织要推动群团组织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为群团组织服务群众创造条件。群团组织要增强群众观念,多为群众办好事、解难事,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不断增强自身影响力和感召力。

(5)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群团工作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各级党组织和群团组织要把握时代脉搏,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尊重基层首创精神,不断推进群团工作和群团组织建设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始终与党和国家事业同步前进。

(6)坚持依法依章程独立自主开展工作。尊重群团组织性质和特点是做好群团工作的重要原则。各级党组织要支持群团组织发挥各自优势、体现群众特点,创造性开展工作。群团组织要大胆履责、积极作为,依法依章程开展活动、维护群众权益,最广泛吸引和团结群众。

七、做好群众工作,从根源上消除群体性事件

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各种事件。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转型期社会矛盾的日益复杂,经济领域矛盾尖锐化,各种观念交错影响,引发群体利益矛盾呈扩大化、复杂化的趋势。当前,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并呈现出数量越来越多,规模不断扩大,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所涉及的问题越来越复杂,突发性越来越强,行为方式日趋激烈,演变程度加剧,处置难度越来越大等特点。甚至境内外敌对势力、藏独分子也千方百计地插手、利用群体性事件,企图煽动、制造动乱。如何正确认识群体性事件,分析群体性事件的成因,掌握处理群体性事件的方法,维护社会稳定,已经是基层党组织不得不具备的能力。

现阶段的群体性事件基本上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基本上属于经济利益诉求问题,具有非对抗性,没有明显的政治目的。对于这一时期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不能条件反射似的视之为“闹事”“作乱”,更不能动不动就采取专政手段予以严厉处置。如果有关地方和部门高度重视,妥善处理,绝大多数是可以预防和处理好的;但是如果久拖不决,往往就使历史遗留下的矛盾问题与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交织在一起,酿成大祸。因此,在治理群体性事件的问题上,尤其需要有关地方和部门具有开阔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是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集中反映。基层党组织作为服务大局、维护稳定的一线力量,能否正确认识、积极预防、妥善处置好群体性事件,是对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和执法水平的重大考验。党支部书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1)必须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做工作。要时刻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道理,始终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设身处地地为群众着想,积极主动地为群众排忧解难。高度重视服务和保障民生,不断改进干群关系;配合有关部门千方百计地帮助下岗职工、失地农民、农民工、城镇和农村贫困人口等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真正把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过程,变成密切联系群众、疏导群众情绪、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有些参与群体性事件的群众,自己并没有直接利益诉求,而是借机宣泄长期积累的不满情绪。在处置群体性事件时,不能只满足暂时的平息,而是要着力做好群众工作,从根本上理顺群众的情绪。因此,在矛盾处置过程中,一定要认真研究和把握涉及的利益群体的心态,有针对性地多做理顺情绪的工作,切不可使群体心态失衡、失控。

王安石如何处理“群体性事件”

北宋熙宁四年,免役法在开封府试行。东明县在试行过程中,因执行官员欺软怕强,搞权钱交易,在确认群众“免役权”时严重不公,于是群众结伙向知县告状,可县长贾蕃拒不接受呈诉,于是事态开始升级。群众见县长不理,就聚集到开封府上访,可开封府也不受理,事态再次升级。上访群众掉头涌入王安石私宅,直接向宰相申诉。数百农民“私闯”宰相家,在当时绝对称得上“耸人听闻”!宰相的水平就是不一般,王宰相当即表态:“尔等问题,定当妥当处置,务请各自回家!”群众散去后,王宰相一边严令东明县迅速、公正解决问题,一边代表宋神宗,依法摘下贾县长的官帽。理由是“不受民诉,引致京师喧哗”,于是群众皆呼“王青天”!

这起案例回答了两个问题:没有“舆论引导”或“危机公关”能不能解决问题?答案是:能!解决效果是否完美取决于什么?答案是:取决于为政者能否正视并解决问题!

(2)必须深入开展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最大限度地把不稳定因素解决在当地、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一是进行调查摸底,针对当前一些地方群体性事件接连发生的情况,党支部书记要深入社区、深入单位、深入乡村,走访群众,排查矛盾,把握社会脉搏,了解群众情绪,切实掌握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人群、重点问题,密切关注、准确评估重大政策调整、重点工程推进、企业改革改制等对社会稳定的影响,灵通情报信息,主动当好上级党组织和政府的参谋,配合有关部门综合施策,最大限度地把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初始阶段、控制在萌芽状态。二是深化和完善诉求表达机制和利益格局调整机制。依法保障群众的表达自由,注意疏通合法的民意表达渠道,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通过恰当的方式让群众发表意见和建议、表达利益诉求,以此促使有关地方和部门克服官僚主义作风,关注群众的实际困难,同时也有助于舒缓公众的焦虑与紧张,营造宽松活泼的社会环境,建设民主和谐的社会生态。三是坚持各部门联合接访制度,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坚决防止因自身原因引发不安定事端。要轮流为来访人员提供法律和政策方面的义务咨询,引导他们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多地参与到社会矛盾、纠纷处理中,协助政府维护社会稳定。

(3)必须切实做好现场处置工作,有效控制局势、平息事态。对重大群体性事件,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全力维护现场秩序,尽快平息事态,做好善后工作,努力避免因处置不当而导致矛盾激化、事态扩大。对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伴有严重暴力行为,如不及时果断处置将造成更为严重后果的群体性事件,应依法果断采取措施,坚决予以制止。

(4)必须切实做好善后工作,坚决防止群体性事件出现反复。群体性事件现场事态平息或者案件判决后,要及时深入群众中去,做好回访调查工作,了解群众的思想动态,了解已经采取措施的实际效果,特别是对群体性事件可能出现反复或者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的苗头、信息,要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坚决消除在事件反复之前。

(5)必须精心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为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营造良好氛围。要切实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法制宣传教育,引导群众正确认识自己的根本利益与实现自己利益的途径,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当前,尤其要引导群众学法、守法、用法,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既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又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自觉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达到“处理一件,教育一片”的目的。

阅读与启示

四川成都:“直播微课堂”党支部书记培训全覆盖

近日,在成都市委组织部举办的学习《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专题讲座上,创造性地采用了“现场授课+互动直播+在线测试”的方式,实现了全市基层党支部书记2.9万余人学习培训全覆盖。这是成都市长期坚持探索创新党员干部学习培训模式的一次成功实践。

“线上+线下”同步,实现党支部书记全覆盖。紧抓基层党支部书记这个“牛鼻子”,运用新媒体搭建“线上+线下”党员学习新平台,邀请党建专家现场解读《条例》,组织220名基层党支部书记代表现场听课,同时利用“蓉城先锋·党员e家”网络平台开设“党员微课堂”直播课,开通“蓉城先锋”、“成都两新党建”微信客户端打造“指尖课堂”,与线下同步签到、同步共享、同步学习,基层党支部书记随时随地随身学,推动全市2.9万余名基层党组织书记同时走进直播大课堂。

“讲授+答疑”互动,学深悟透把握精神实质。为确保各行业领域基层党支部书记都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讲座采用“讲授+答疑”形式丰富授课内容,增强党支部书记参与积极性、激发课堂活力。讲座采取互动直播方式,结合十八大以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丰富实践和鲜明案例,讲故事、析案例、谈感悟,在线提问、在线答疑、在线分享,让课堂“活”起来,让党支部书记“动”起来。党支部书记在互动交流中找差距、找感悟、找方向,在短时间内理解了《条例》规定,弄清了党支部建设“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找到了带领党员、凝聚群众、建强支部的力量源泉。

“培训+测试”相融,以考促学提升培训实效。为检验学习效果、增强学习主动性,在课后利用“蓉城先锋·党员e家”网络平台和“蓉城先锋”、“成都两新党建”微信客户端,对参训人员进行统一测评并集中晒分,形成了比学赶超、争当先进的学习氛围。从测试情况看,全市基层党支部书记对《条例》基本内容和要求掌握情况普遍较好,达到了预期效果。党支部书记们纷纷留言表示,必须认真加强对《条例》学习理解,扎实抓好《条例》贯彻落实,做新时代合格党支部书记。(成都市委组织部组织一处)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8年12月25日)

思考题

1.新时代群众工作存在哪些问题?

2.党支部书记调解纠纷、处理牢骚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3.新时代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