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医 院 陪 护

一、医院陪护的定义与工作职责
(一)定义
陪护,又称为护工,在国内没有明确的定义,主要指在医疗机构中,由病人及其家属聘用为病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的从业人员。其工作范围主要是日常生活护理,包括协助病人用餐、排泄及沐浴等。护工不属于卫生技术人员,不能从事护理技术性操作及对危重病人的生活护理。
(二)工作职责
陪护工作应受护士的监督与指导,其工作职责包含以下内容:
1.一般事务工作
测量身高、体重;回应床头铃;床单位整理、病人物品清洁等。
2.一般技术性工作
登记出入液量;输液更换通知;在护理人员指导下,协助检查、治疗时环境与病人的准备;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3.身体清洁与舒适的照顾
头面部清洁(洗脸、剃须、洗头、梳头及眼耳部清洁)、一般口腔清洁(刷牙漱口、口腔湿润)、身体清洁(床上擦浴、协助洗澡、会阴部清洁)、足部清洁、协助大小便及便后清洁、更换尿布和中单、协助更换(穿脱)衣裤、更换床单被服类、修剪指甲等。
4.排泄照顾
在护士的指导下倾倒集尿袋里的尿液、协助人工肛门便袋的更换清洁;便盆、尿壶、尿套、坐便器的使用。
5.膳食与给药
在护士的指导下为病人准备食物、协助用餐或喂食,协助服用药物。
6.舒适与活动
协助翻身、拍背、变换体位(如协助病人床上移动、上下床坐轮椅/椅子、辅具使用)、维持病人正确与舒适的体位;定期为病人进行肢体按摩,预防压疮。
7.安全与隐私维护
固定床轮、床栏;协助观察输液、导尿管、氧气管等各种管道通畅;注意保护病人卧床、行走、如厕、起坐时的安全,防止病人跌倒坠床;维护病人的隐私,日常照顾中可能暴露病人隐私部位时注意使用床帘或屏风。
8.其他
了解病人的心理变化,进行适当的心理安慰;适当疏导临终病人家属的情绪等。
二、医院陪护的管理制度
(一)取得资质
1.陪护虽非专业技术人员,但其服务涉及病人的健康,必须经过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
2.不得从事护理专业技术性操作。
(二)遵守制度
1.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并接受病区护士对其工作的监督与指导。
2.遵守操作规程,注意自身清洁卫生,照顾病人前后须洗手。
3.爱护医院环境与各项设备,不得私拿、变卖医院的任何物品。
4.遵守劳动纪律,不得迟到、早退、旷工、离岗和私自换班;工作时不得玩手机、看小说、做私事、带小孩。
5.遵守隐私保护制度,不准翻阅病历及其他医疗文件,不擅自给病人解释病情。
6.遵守仪表规范,工作时佩戴工作证,按规定统一着装。着装整洁,仪表端庄,不得浓妆艳抹、披头散发上岗。不能将工作证、工作服借于他人。
(三)保障安全
1.对待病人及家属要态度热情,说话和气,解释耐心,不与病人及家属争吵。
2.由陪护管理机构或部门、病人及其家属对陪护进行其服务满意度的评定,满意度较高的人员可适当奖励;对违反医院规章制度、工作不到位、满意度持续较低的人员予以处罚直至辞退。
3.当病人有不适或异常情况时,须立即报告医务人员,不得拖延推诿。
4.发生陪护责任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按责任划分赔偿金并承担法律责任。
三、医院陪护的素质和职业道德规范
(一)陪护的素质要求
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素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是自我基础、环境与教育等多方面作用的共同结果。素质可以培养、造就和提高。长期照顾工作是一个费力、费时的需要爱心、耐心的劳务,每一个人不是生来就具有照顾服务的知识、能力与素质,陪护需要自己不断努力学习与改善,才能具备照顾的素质。
1.思想道德素质
(1)热爱照护工作,有奉献和任劳任怨的精神。
(2)有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乐于倾听并提供照顾服务。
(3)情绪稳定、处事审慎、待人热情和气。
(4)能尊重病人,不分性别、年龄、贫富、民族,一视同仁。
(5)有慎独修养,自爱、自尊、自强、自律。
2.专业素质
(1)陪护必须经过培训和取得相应的资格证,才可担任照顾服务的工作。
(2)不断学习,补充专业知识,以提供优质的照顾服务。
(3)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增强安全意识,防范工作缺陷。
(4)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正确判断病人的身心问题。
(5)了解与尊重病人及家属的需要、生活方式,设法提升病人的自我照顾和自理的能力。
(6)有沟通能力且能够保守病人的隐私,不向无关的第三者透露病人的情况。
3.人文素质
(1)陪护应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学习自然、社会、人文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
(2)培养一定的认识美、创造美和欣赏美的能力。
4.体态素质
(1)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勤于锻炼,增强体质。
(2)仪表整洁、举止文雅大方有涵养。
(3)注重个人卫生,勤于整理。
5.心理素质
(1)保持心理健康,乐观、开朗、情绪稳定,心胸豁达。
(2)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较强的适应能力,良好的忍耐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3)不抱怨,多了解病人的想法,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体会对方的感受。
(二)陪护的职业道德规范
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职业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自身职业中的具体体现。职业道德是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的总称。每种职业由于其职业职责和义务不同,都有各自特定的职业道德规范。它既是本行业人员在职业中的行为规范,又是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陪护的职业道德,是在一般社会道德的基础上,根据陪护的专业性质、任务,以及岗位对病人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对其提出的职业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是陪护指导自己言行,调整与病人、与集体之间关系的标准;也是判断自己和他人在工作过程中行为是非、善恶、荣辱的标准。陪护职业道德规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尊重生命
陪护服务于病人,应以尊重生命、保护生命、促进健康、关怀并提升病人生活品质为使命。在照顾服务过程中,尊重病人,因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自主的、有价值的个体,不论年龄、种族、宗教、文化、态度、背景或对疾病的反应与死亡的信念,都有其人性尊严与价值体系,作为陪护,即使不赞同他人,也应给予尊重。提供照护活动和操作时,不论病人智力退化与否,也都应事先予以说明;协助濒死病人安详死亡,并尊重死亡是自然的过程。
2.爱心、耐心、责任心
陪护照护的对象是人,让病人感到陪护的爱心,关心和关怀,有利于病人疾病的康复和增强对抗疾病的信心。同时,由于照顾工作涉及很多日常琐碎,面对拥有不良心境的病人时,需要更多的耐心和责任心,才能更好地提供照顾服务。
3.慎独修养
“慎独”是指自己独立工作时,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照顾服务,杜绝影响服务质量、影响病人康复的不良行为。陪护工作通常是在无人监督下独立完成,慎独修养格外重要,特别在照顾昏迷、谵妄、麻醉未清醒的病人或新生儿、幼儿病人时,尤应遵守此道德标准。
4.保护隐私
陪护与病人、护士、医生等都有接触,如果得知了医疗秘密或者病人的生理、病理、心理等隐私问题,应对病人的资料保密,不得随意泄露。
5.诚实可信
陪护应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稳重,给病人一种舒适、亲切、可信任的感受。
四、医院陪护的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起源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其核心思想是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在陪护工作中,人文关怀的通俗意义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那么,做到人文关怀的前提是,我们得先对人有更多的了解。
(一)对“人”的认识
对于陪护来说,正确认识人,把握人的需求特点,了解人的成长与发展规律,对于今后提供专业的陪护服务是非常必要的。
1.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人是一个具有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的统一整体。当我们照护一个病人时,除了照顾他的身体,同时也要结合他的社会环境,照顾他的心理需求。这才是照顾一个人的本质。
2.人的基本需要
需求是人的一种要求,它一旦得到满足,可即刻消除或减轻不安与痛苦,维持良好的自我感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5个层次,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1)生理需求:
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需求,包括饥、渴、衣、住等方面的需求,如果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人的生存就成了问题。
(2)安全需求:
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需求。
(3)社交需求:
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社交需求就会凸显出来。它包括对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关系融洽,人人也都希望得到爱情。社交需求也包括归属的需要。人都有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
(4)尊重需求:
既包括对成就及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包括内部自尊和外部自尊。内部自尊指人的自尊,即一个人希望在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外部自尊是指一个人希望有社会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
(5)自我实现:
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个人实现理想、抱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能力,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
3.人的成长与发展
成长,又称为生长,主要指生理上的改变,如身高、体重、年龄、头围、骨骼密度、牙的生长等。发展,又称发育,包括心智、情绪、感情、能力等多方面的变化,是学习的结果和成熟的象征。发展心理学将人的一生大概分为7个阶段,即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
不同的阶段,除了生理上的改变,心理也在发生变化。如婴儿期(出生至3 岁)容易产生分离焦虑,离开母亲后,遭遇陌生人和陌生环境的情况下,出现惊恐、躲避、啼哭的行为。幼儿期和童年期喜欢游戏和同伴,少年期容易出现逆反心理,老年期容易丧失生活价值,适应差,产生孤独感和不安全感。陪护人员面对不同年龄阶段的病人时,要掌握病人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适宜的生活照顾和心理支持。
(二)人文关怀的内容
人文关怀是一种主动关怀人的意愿、意识或责任,并在具体行动中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和态度。Malison(1993)认为,关怀照护是一种能量,个人能从中感受到被爱,而有助于其健康的促进、病情的好转或安详地迈向死亡。这种能量即来源于人文关怀行为。
1.理解病人的文化背景
Leininger 在对日常行为的观察中发现,不同文化背景的儿童在有别于自己的群体里生活会反复表现出行为上的差异,她得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关怀体验,需要不同的关怀表达方式。陪护关怀病人时,应有文化敏感性,掌握不同病人的文化价值观与活动方式,才能提供合乎病人文化背景、对病人和其家庭都有益处的关怀表达和关怀行为,才能支持与帮助病人改善生存状态、健康状况。
2.尊重病人的生命价值
每个人都有具有独立的尊严,都希望自己独特的价值与潜能被认可。陪护人员可以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与病人的互动,帮助病人在遭遇疾病痛苦而心情沮丧时认识到他的生命存在的价值,使他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整体上的和谐,从而提高他的生存质量。陪护人员不仅要有专业的照护知识,更要有职业道德精神、人道主义和利他精神,能鼓起病人生命的信心与希望,协助病人康复并恢复自理能力。尊重病人的生命价值是病人从失望走向希望的力量源泉,是人文关怀行动的重点所在。
3.表达关爱情感
人文关怀是人的基本需求,是一种自然情感的表达方式。当人遇到某种特定的痛苦情境时,就会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之间存在某种无形的联结,牵动着内心而主动自觉地关心他人,这种情感超过了关心自己。人有天赋的同情弱者的善性。人文关怀实质上也是一种充满爱心的人际互动。陪护有人文关怀的精神,会自觉地给予病人情感的付出,同情病人的遭遇,对待病人付出自己的爱心、关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
4.协调病人的人际关系
人是一个相互联结的整体,每个人只有在人际互动中,当人际关系达到协调一致时,双方价值才能实现。所以,人文关怀必须在特定的时空和情境中产生互动,建立起一种秉持尊重原则的相互关系。陪护人员要达到这种思想、行为及感情的融洽,必须注意、关心与尊重病人的个性特征,要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对自己及他人有关怀敏感性,要能建立一种帮助信赖的关系,能促进与接受病人正性与负性情绪表达,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能为病人创造一个维护、改善与支持其健康的环境。人际关系的协调是人文关怀的本质,是人文关怀实践的基础。
5.满足病人的个性需要
每个人对关怀的认识不同、需要不同,不理解他人的需要的给予是达不到关怀效果的。所以,给予的是他人所需要的、所缺少的东西才能达到人文关怀的目的。陪护人员在照护病人时,要时刻都保持与病人互动,尊重他们,主动交流,维持病人的生存信念,了解病人的处境,和病人在一起,帮助病人做事,提供一些信息等,提供病人需要的关怀,才能得到病人的认同和信赖。
(三)人文关怀品质的培养
人文关怀品质是指个体经过特定文化教育形成的带有稳定性倾向的、能够通过人文关怀行动体现出来的内在专业禀赋或特性。它包含人文关怀理念、人文关怀知识、人文关怀能力和人文关怀感知4个方面。对个体而言,达到把人文关怀作为职业价值取向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与陶冶。
1.人文关怀教育
人文关怀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除了个体性格特征的影响,人文关怀品质可以通过相关的教育和学习得以发展。因此,陪护人员应接受人文理念、人文知识等相关内容的学习。
2.人文关怀实践
人文关怀品质的培养除了教育学习,还需要个体不断地进行社会实践而逐渐形成发展起来。人文关怀品质的养成与个人生活经验的积累与升华,在实践中观察、体验、感悟和反思密切相关。陪护应在工作中实践人文关怀,体验并感悟,以提升人文关怀的能力。
3.人文关怀环境
人文关怀品质受周围人文环境的影响。当个体接受别人的关怀时,除了能体验被关怀的感觉,加深对关怀的认识外,也更容易激发其去关怀他人的内驱力。所以,陪护同事之间的关怀与支持可以为关怀品质的养成提供一个类似情景学习的环境。
五、医院陪护的沟通技巧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信息与意念的互换。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当一个人独自升到天空,看见宇宙奇观、群星闪烁,他并不会感到快乐,他必须找一个人,向他细述所见到的奇景,才会快乐。所以,没有人喜欢孤独,每一个人都与其他人发生互动、建立关系,借由沟通,来分享彼此的思想、感觉、经验及知识。
1.沟通的重要性
陪护人员在与病人的互动中,会展现很多力量。这些力量就是促进病人康复、促使疾病复原、使病人平静的各种力量。而这些力量,需要通过沟通来传达。通过沟通,了解病人的问题,满足他的需求,进行良好的互动,产生彼此的信赖。
2.沟通的基本形式
(1)词语沟通:
包括语言沟通和书面沟通。在陪护的工作中,以语言沟通为主。
(2)非语言沟通:
人与人之间的人际沟通是多媒介的,多方面的,并不全是语言的。非语言沟通及借助非词语符号,通过姿势、动作、表情、呻吟、接触等实现沟通功能。在陪护与病人的交流中,坦诚的微笑、温柔的目光都可以起到安慰病人、提高治疗效果的作用。
3.沟通交流的技巧
年龄的增长并不意味着其待人处世就能圆润。中国人习惯于掩饰感情,克制情感,不太善于表达,怕被认为是狂妄、轻浮或随便。在陪护工作中,可以通过学习沟通交流的技巧,增强与病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1)了解交流的对象:
交流受身份、文化、职业、思想、性格、心情等因素影响,陪护应了解病人的情况,根据其性格特征,心情处境以及不同时间、场合的具体情况,选择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和内容进行交流。
(2)塑造良好的形象:
良好的形象往往在第一时间赢得病人的好感与信任。对陪护而言,着装、头发、鞋袜的干净与整齐,装扮适宜得体,都有助于较快地建立起和谐的关系,迅速开展有效的沟通交流。
(3)使用礼貌用语:
礼貌的语言是沟通的前提,交谈中使用“您好、谢谢、请、对不起、打扰了、别客气”等礼貌用语,可以令人感到亲切、融洽和无拘束感。
(4)注意声调和语速:
和婉的声调也有助于沟通的进行。声调刚硬、冰冷,会给人冷漠的感觉。说话的速度适中,才能真切传情,达到沟通的目的。
(5)肢体语言沟通:
与人沟通时,内容只占7%,语调占38%,最重要的是占了55%的肢体语言。脸部的表情、手部动作或全身的动作,都包含在肢体语言内。病人与陪护人员说话时,陪护人员没有立即反应,低头做事,会让病人有被敷衍、不被尊重的感觉。陪护时常面带微笑,眼神关切,态度和婉,适当地应用抚摸、轻触等肢体动作,及时解决病人问题,会给病人以舒坦愉悦的感受。
(6)聆听的技巧:
交谈中耐心倾听病人说话,让病人说而不打岔;给予病人完全的注意,认真听病人讲话;用正确的态度听,专注于内容与含义,适当反馈,不要断章取义或论断、批评病人;听完病人的话后,尝试着重述病人所说,适当询问相关问题有助于澄清病人的表达内容,确定病人真正的意思。
(7)用正确的态度接受批评:
当受到病人批评时,如果病人的观点正确,陪护人员应虚心接受;如果病人的批评有误,我们也应有宽容的态度,避免与病人产生冲突。
(8)心存感激与多赞美:
感激与赞美是人与人相处的润滑剂,也是人与人沟通互动的必要添加剂。
4.沟通过程中的原则
(1)沟通时专注于一件事而不是多件事。一次只处理一件事。
(2)专注于问题而不是人。就事论事,而非批评人。如:“这件事发生了,我们如何来解决。”
(3)专注于行为而不是人格。如:“今天早上你没有喝牛奶哦”而非“你一点也不爱惜自己,不为自己负责!”
(4)明确而非笼统的表达。如:“你今天没有下床散步”而非“你每天都不下床”“你永远是这么懒”。
(5)必要时婉拒病人或转介问题。照顾病人时,如若沟通不良或病人提出非照护服务的内容和过分要求时,应婉言拒绝,并通知与求助于机构专业人员。
5.沟通在服务病人中的作用
(1)被病人接纳认可:
当病人感受到被陪护所接纳,才能说出内心的感觉与问题,陪护才有能力成为病人的协助者。例如:病人告诉说不能吃香蕉,吃了香蕉脚会酸。切勿批评病人的想法可笑,因为他的说法可能是由许多经验印证而得来的。可以让病人谈谈他的经验,建议摄取其他类的水果。
(2)表达对病人的关爱:
陪护应借由沟通表达对病人的关怀之情,促使病人打开心扉,与人分享其感觉和想法。例如:待在床边听病人倾诉;当病人不愿说话时仍耐心陪伴病人。
(3)满足病人需要:
陪护人员应借由沟通过程,与病人建立信任关系,提供直接或间接的协助,以解决病人的问题或满足其需要。例如:协助病人翻身、摆体位、下床活动时,病人如有任何疑问,能尽力协助病人解决问题。
(4)保护病人安全:
陪护人员在与病人的人际互动中,可尽早发现病人有无对自我或他人任何伤害的意图和行为举止,并营造安全舒适的照护环境,保护病人的身心健康。例如:病人在长期卧床后,下床前需注意避免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生,防止跌倒。
6.与沟通功能受损病人的沟通
陪护照顾失明、失聪、失语或意识障碍的病人时,会存在一定的沟通困难。针对不同沟通障碍的病人,注意相应的沟通技巧。
(1)失明者依赖其听觉、嗅觉与触觉来协助沟通。与失明者沟通,要先介绍自己,才可以触摸病人,以免病人受到惊吓。与病人说话时,应面对他,音量不需要提高;离开时应告诉病人;做任何事情前都应告知并具体说明。如:陪护协助失明者刷牙,将盥洗用具放到床上桌,然后告诉病人漱口水放在12 点钟的位置,牙刷放在3 点钟的位置,弯盘放在6 点钟的位置,牙膏在9 点钟的位置。
(2)接近失聪者时必须站在其前方,让病人可以看得见;与病人说话时,应面对他,有利于病人读唇,而且所用措辞越简短越好。必要时,提醒病人戴上助听器。沟通时需将环境中的噪声减至最低,关掉电视机、收音机等。
(3)失语的病人可能有使用语言困难,无法说、读或写。与言语损伤病人沟通时,需站在病人前方,勿催促病人;给予说明宜简短,确保病人能了解,并应同理病人的挫折情绪。必要时可利用图画板,让病人以手指点出代表其意思的图片。当照顾外国病人而无法进行语言交流时,可请人将日常照顾中经常出现的句子翻译出来,将中文和翻译文对比放置,当病人指向其中一句翻译文时,陪护人员可以通过中文句子而理解。
(4)与心智受损的病人沟通时,需注视并轻触病人,以引起他的注意力。每次沟通都需要介绍自己,同时提醒病人是谁,以协助意识混乱的病人正视自己的身份。给予任何指示应简短,且一次只说一个步骤。勿催促病人,耐心地服务病人。留意自己的言语举止,与病人建立信任关系。
陪护服务的对象是人,所以核心价值与理念永远逃脱不了对待人的态度。态度决定高度,理念决定行动,树立对待人的良好态度,给予出于真诚的关心和帮助,运用服务的技巧,可以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保持病人心情愉悦,自己的工作也因此愉悦而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