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基本扫描方法

通过CT扫描获得用于血管成像的横断图像,是CTA检查首要的任务。这些横断图像,通常被称为三维成像的源图像,源图像质量的优劣决定了后续血管后处理时三维成像质量的好坏。CT扫描不成功,采集到的源图像不合格,就是CTA检查的失败。
CTA扫描方法的选用,原则上应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能精确跟踪靶血管碘对比剂浓度,并在其高峰时相完成扫描;二是可获得伪影少干扰少的薄层容积源图像用于重组优质三维图像。临床上,CTA检查常用的扫描方法有:普通CTA扫描、时间减影CTA扫描、能量减影CTA扫描、动态CTA扫描及心电门控CTA扫描。
一、普通CTA扫描
经静脉注射碘对比剂后,在靶血管对比剂浓度高峰时相对靶血管行径范围进行薄层快速的单次CT螺旋扫描。多用于胸腹部和下肢的CTA检查。
二、时间减影CTA扫描
在碘对比剂充盈靶血管之前进行一次薄层快速的CT螺旋扫描,获得图像作为“蒙片”,在靶血管对比剂通过高峰时相再进行一次螺旋扫描,获得图像作为“充盈相”,将前后两次图像进行匹配后减影,得到类似于DSA的去骨血管成像。“蒙片”扫描可以在碘对比剂注射之前进行,也可以在碘对比剂注射之后立即进行,此时对比剂尚未到达靶血管。后种方法缩短了前后两次扫描的时间间隔,有利于降低两次扫描间隔期患者体位移动的可能性。时间减影CTA扫描多用于头颈部血管成像,可去除颅底与椎骨对血管显示的干扰。但相对普通CTA检查的单次扫描,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成倍增加,因此,作为“蒙片”的平扫,一般采用较低的曝光条件。
三、能量减影CTA扫描
在经静脉注射碘对比剂后,在靶血管对比剂浓度高峰时相,利用80kVp和140kVp高低两种不同管电压对靶血管行径范围进行薄层快速的单次CT螺旋扫描,获得图像经过专门的能量减影软件进行计算处理,得到去骨的血管影像。多用于头颈部和四肢CTA检查,可达到去骨干扰的效果。也可用于肺动脉和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同时还可获得局部组织的血流灌注信息。
四、动态CTA扫描
在经静脉注射碘对比剂后,以一定周期时间对靶血管进行连续的多次扫描,可以获得从动脉开始充盈至静脉流出廓清的动态血管影像。对于较宽探测器的CT设备(如320层CT),一般采用不移床的非螺旋扫描方式;对探测器宽度不够覆盖靶血管行径范围的CT设备(如双源CT),一般采用检查床来回穿梭的快速螺旋扫描方式。可用于动态观察靶血管的血流情况,提取纯动脉或纯静脉的CTA图像以及获得局部组织灌注功能参数。
五、心电门控CTA扫描
多用于搏动明显的心脏、冠状动脉以及升主动脉成像。在经静脉注射碘对比剂后,使用与心电图信号同步的CT扫描装置,对心血管进行快速的螺旋或非螺旋扫描,可以在搏动幅度相对较小的时相进行扫描或在搏动幅度较小的时相进行重建,从而获得无或较轻运动伪影的心血管影像。根据扫描模式的不同,心电门控CTA扫描又可分为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前瞻性心电门控非螺旋扫描和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螺旋扫描。相对于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进行的心脏CTA,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要低得多,但对适宜检查患者的选择也相对要严格些。
具体在CTA扫描方案中,各种技术参数的优选原则难以一言概之。要获得满意的血管强化效果,首先是了解检查预期目的、目标血管的生理及病理状况以及患者个体的心功能等情况,还要结合使用设备的档次和性能,全面分析、综合考量,最终在扫描速度、延迟时间及对比剂注射方案上合理抉择。仅就扫描速度来看,它是由探测器 z轴有效通道排数、采集层厚、螺距、机架旋转时间等多个技术参数共同决定。但扫描速度也不是越快越好,根据欲观察的靶血管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譬如脑动脉成像要求扫描速度较快,应尽量5~10秒内完成扫描,而下肢动脉成像的扫描速度则不能太快,应在30~40秒内完成扫描。因此,上述各种因素的关系错综复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这就要求操作者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保证每一例CTA扫描的成功。
除捕捉血管强化最佳时相外,CTA扫描还要求获得的原始横断图像能用于生成优质的三维血管图像。因此,CTA扫描的技术参数应满足以下条件:①层厚薄,尽可能达到各向同性空间分辨力;②层间距等于或小于层厚,即无间距或最好是相互重叠的重建;③卷积核选择恰当,源图像没有明显伪像;④源图像的技术参数一致,且在同一容积扫描范围内。
(陈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