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4 间断头晕伴多汗3个月,记忆力下降1个月,发作性四肢抽搐2天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58岁。因“间断头晕伴多汗3个月,记忆力下降1个月,发作性四肢抽搐2天”于2017年11月6日收入院。
现病史:患者于入院3个月前间断出现头晕,晕沉感,与体位变化无关,不伴视物旋转,无恶心、呕吐,伴周身多汗,不伴发热,无乏力、盗汗,未予诊治。1个月前出现记忆力下降,讲话时出现虚构现象,症状持续数分钟好转,此后未再发生类似情况。1周前出现定向力障碍,不认识亲属,不清楚自己所在位置,找不到路,伴有性格改变,症状时轻时重。入院2天前出现幻觉,表现为未持电话,却有接听已故亲属电话的动作,随后出现意识丧失,双眼上翻,四肢抽搐,呼吸急促,持续5分钟后肢体抽搐好转,但意识未完全恢复,情绪激动,喊叫打人。约1小时后情绪恢复平静,对发作过程不能回忆。后就诊于当地医院,行脑电图检查可见发作性尖慢波活动,诊断为痫性发作,予苯妥英钠0.1g/次,每日3次口服,之后意识丧失及肢体抽搐未再发作。自发病以来,睡眠常伴肢体活动及喊叫,内容多与工作相关,无坠床。进食量增加,睡眠增多,体重轻度增加。
既往史:否认肝炎、结核、疟疾病史。否认高血压、心脏病病史。否认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精神疾病等病史。
个人史、婚育史、家族史:无特殊。
入院查体:T 36.5℃,P 76次/min,R 20次/min,BP 120/67mmHg。全身皮肤较多汗,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神经系统检查:神志清楚,言语流利。远期记忆力正常,近期记忆力下降,时间定向力正常,地点定向力差,计算力下降,“100 − 7 = 93,93 − 7 =?”右侧瞳孔直径3mm,对光反射稍迟钝,左侧瞳孔直径2mm,对光反射灵敏。双眼球各方向活动充分,无眼震。双侧面纹对称,悬雍垂居中,咽反射存在,伸舌居中。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双侧腱反射对称减弱,双侧Chaddock征(+),双侧Babinski征(−)。双侧指鼻试验及跟膝胫试验稳准,深浅感觉正常。颈软,Kernig征(−)。患者睡眠中面部和上肢有不自主运动。
辅助检查(外院):
2017年11月5日头颅MRI(图4-1):双侧海马异常信号,T 1WI为稍低信号,T 2WI为高信号。脑电图:双侧颞叶、额叶发作性尖慢波活动。
【入院诊断】
认知功能障碍待查
自身免疫性脑炎?
病毒性脑炎?
【入院后辅助检查】
图4-1 2017年11月5日头颅MRI表现
双侧海马异常信号,T 1WI(A)为稍低信号,T 2WI轴位(B)及冠状位(C)上为高信号
血、尿、便常规正常。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未见异常。血钠131.5mmol/L(正常范围:135~148mmol/L),氯91.5mmol/L(正常范围:96~108mmol/L),余电解质未见异常。血氨508μmol/L(正常范围:< 80μmol/L)。肿瘤标志物:CA72-4 30.94U/ml(正常范围:0~6.9U/ml),余肿瘤标志物未见异常。CRP 1.2mg/dl(正常范围:< 0.8mg/dl),IgG 1 870mg/dl(正常范围:748~1 560mg/dl),ESR 26mm/h(正常范围:0~15mm/h),自身抗体全套均阴性。
认知功能检查:MMSE 21分,MOCA 19分。
2017年11月9日腰穿:脑脊液(CSF)无色透明,初压为85mmH 2O,常规生化正常。涂片及培养未找到抗酸杆菌、真菌及细菌。细胞学检查见极少量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未见肿瘤细胞。血抗巨细胞病毒IgG抗体、风疹病毒IgG抗体及单纯疱疹病毒Ⅰ型IgG抗体(+);CSF上述病毒抗体均(−)。血及CSF抗Hu、抗Ri、抗Yo抗体均(−)。莱姆病IgG抗体(−)。
2017年11月7日头颅MRI:双侧海马体积未见异常,T 1WI信号降低,FLAIR信号略增高。脑电图:未见明显尖波、棘波及慢波活动。
眼科检查瞳孔及眼部未见明显异常。
【蒋景文教授查房】(2017年11月9日)
病史特点:①中年男性,以认知功能障碍及四肢抽搐为主要症状。亚急性起病,病程中无发热,无外伤、感染、中毒等病史,无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②查体: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双侧病理征阳性,右侧瞳孔略大于左侧,且对光反射略迟钝。③头颅MRI可见双侧海马异常信号,脑电图见发作性尖慢活动,血生化检查血钠稍低。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未见异常。
定位诊断:认知功能下降,定位于双侧海马;发作性四肢抽搐,脑电图可见发作性尖慢波发放,定位于大脑皮质;双侧病理征阳性,定位于双侧锥体束;结合相关辅助检查,定位于双侧海马、大脑皮质。
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
1.自身免疫性脑炎 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中老年患者,以认知功能下降、精神行为异常及癫痫发作为主要表现时,需要考虑自身免疫性脑炎。自身免疫性脑炎是由于体内产生了针对神经元胞膜、突触蛋白的抗体或抗肿瘤神经抗体而致病的一类疾病。根据抗体的部位分为两类,一类是抗神经元表面受体的抗体,包括抗NMDAR抗体、抗GABA B R抗体、抗LGI1抗体等,另一类是抗神经元细胞内抗原的抗体,包括副肿瘤神经综合征抗体,如抗Hu、Yo、Ri等抗体等。不同类型的自身免疫性脑炎其症状有相同点,如认知功能障碍、精 神行为异常等,但也有其各自的特点,如抗NMDAR脑炎、GABA B R脑炎以癫痫症状为主,而LGI1抗体脑炎主要表现为面臂肌张力障碍、低钠血症等。该患者表现为认知功能下降及低钠血症,睡眠中面部和上肢有不自主运动,需要考虑LGI1抗体脑炎的可能。本病确诊需要检测到相关抗体,但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诊断,需要以后复查。
2.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可表现为认知功能下降、精神行为异常及癫痫发作,病变常累及一侧海马、颞叶内侧及额叶底部,双侧同时受累较少见。病程中可有发热,多有脑脊液白细胞数升高,以单核细胞为主,脑脊液用PCR技术可以检测到单纯疱疹病毒抗原。该患者无发热、脑脊液细胞数正常,可能性不大。
建议:①完善自身免疫性脑炎相关抗体检测;②完善全身PET/CT检查。
【进一步诊治】
外送协和医院血液及脑脊液LGI1-Ab均阳性(1∶100),其他血及脑脊液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NMDAR-Ab、CASPR2-Ab、AMPA1R-Ab、AMPA2R-Ab、GABABR-Ab和 DPPX-Ab)均为阴性。2017年11月14日行全身PET/CT检查示左侧海马区代谢活性增高灶,未见全身恶性代谢异常区(图4-2)。
图4-2 2017年11月14日头部PET/CT显示左侧海马区代谢活性增高灶
2017年11月15日予以甲泼尼龙1 000mg/d冲击治疗,每3天减半量,逐渐递减。治疗2周后病情好转,多汗症状较前减轻,睡眠中肢体不自主活动减少。1个半月后患者认知功能明显改善,MMSE 26分(较前提高5分),MoCA 25分(较前提高6分),肢体不自主活动完全消失,虚构及癫痫未再发作,无多汗症状,血钠恢复至正常水平。
2017年11月29日复查腰穿:脑脊液压力150mmH 2O,常规及生化正常。脑脊液中LGI1抗体转阴,血液中LGI1抗体仍为阳性(1∶100)。
【最终诊断】
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1蛋白(LGI1)抗体脑炎(anti-leucine-rich glioma inactivated-1 antibody encephalitis)
【讨论】
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脑炎包括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anti-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脑炎、LGI1抗体脑炎、抗γ-氨基丁酸B型受体(gamma-aminobutyric acid B receptor,GABA BR)脑炎、抗接触蛋白相关蛋白 2(contactin associated protein-like 2,CASPR2)相关脑炎和抗α-氨基-3-羧基-5甲基-4-异 唑丙酸受体(alpha-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propionic acid receptor,AMPAR)相关脑炎等。LGI1抗体脑炎是一种是以近记忆下降、癫痫、精神症状、低钠血症为特征性表现的自身免疫性脑炎,多累及海马、岛叶、杏仁核等边缘系统。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1蛋白(LGI1)是一种神经元分泌蛋白,它起着两种癫痫相关蛋白ADAM22和ADAM23配体的作用,LGI1与突触前ADAM22、突触后ADAM23蛋白均有相互联系,将抑制信号从突触前膜传给突触后膜,在突触传递以及突触重塑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LGI1抗体脑炎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男性多于女性,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主要的临床表现包括:①认知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近记忆力下降,而远期记忆力相对保留。定向力障碍突出,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定向力等。②精神行为异常,表现为人格和行为障碍,如淡漠、易怒、焦虑、强迫行为、幻觉、偏执、抑郁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去抑制状态或昏迷等意识障碍。③癫痫,53%的患者以癫痫起病,癫痫发作的类型可以有一种或多种,包括部分性癫痫发作,肌阵挛和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约50%的患者有面臂肌张力障碍发作(faciobrachial dystonic seizures,FBDS),表现为短暂性单侧上臂痉挛和收缩,伴有同侧的面部抽搐,发作时间多小于3秒,每天发作次数可达40~50次。FBDS可同时伴有其他肌张力障碍,抗癫痫治疗对FBDS常常无效,免疫治疗可使症状改善。④低钠血症,60%~80%的患者会出现低钠血症,常较顽固,难以纠正。持续性低钠血症可能提示LGI1抗体脑炎。低钠血症发生的机制可能是由于抗利尿激素的异常分泌所致,LGI1同时在下丘脑和肾脏均有表达。常规补钠治疗往往效果不佳,但免疫治疗后低钠血症常可得到纠正。⑤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多汗、快速眼动期睡眠障碍、失眠、低体温、唾液分泌过多、疼痛、进食异常、性功能障碍等症状均可出现。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能与LGI1抗体影响了自主神经间突触信号的传递有关。
头颅MRI检查主要在T 2WI和FLAIR见到双侧海马异常高信号,部分患者海马的高信号可蔓延到杏仁核、岛叶和纹状体区。有些患者会出现单侧海马的异常。部分患者海马的信号不高,仅表现为肿胀,而有些患者海马的体积可能会缩小。有些患者早期MRI检查无异常,但在后续的复查中会出现典型的脑炎表现。PET/CT发现海马、基底节区葡萄糖代谢摄取明显增加,呈现高代谢改变,有些患者可见低代谢异常。PET/CT较MRI更早期发现病灶。
脑电图表现无特异性,可表现为一侧或双侧颞叶癫痫样放电,局灶或弥漫性慢波活动,部分患者脑电图无异常改变。
实验室检查常无特异性发现,75%的患者脑脊液细胞和蛋白在正常范围内,检测到脑脊液LGI1抗体是确诊的关键。LGI1抗体可能在疾病的早期为阴性,随着病程延长会转为阳性,因此对初次检查为阴性,但临床高度怀疑为LGI1抗体脑炎的患者需要隔几日后复查抗体。LGI1抗体的滴度与病情的轻重相关,也可作为判断疾病转归的标志。LGI1抗体脑炎很少合并肿瘤,血清肿瘤标志物通常正常。但也有个别LGI1抗体脑炎患者合并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胸腺瘤、转移性腹部间皮瘤等,因此对LGI1抗体脑炎患者应常规筛查肿瘤。
目前LGI1抗体脑炎尚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以下表现提示该病可能:中老人以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认知和精神障碍,顽固性低钠血症,多汗,频繁发生的FBDS,头颅MRI发现双侧海马T 2WI高信号改变,PET/CT见海马高代谢,确诊需要检测脑脊液IGI1抗体。LGI1抗体脑炎的鉴别诊断有:①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常累及颞叶内侧、海马、边缘系统及岛叶。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多为急性起病,多伴有发热,临床表现有头痛、意识障碍、精神异常,部分患者出现癫痫发作,也可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症状及体征,包括偏瘫、偏盲、失语、感觉障碍、共济失调等。脑电图可见脑内弥漫性慢波活动,颞叶可有尖波、棘波等。头颅MRI可在颞叶内侧见T 1低信号、T 2高信号病灶。PCR检查脑脊液中单纯疱疹病毒抗原多为阳性,抗病毒治疗有效。②副肿瘤性边缘叶脑炎,LGI1抗体脑炎的临床表现和副肿瘤性边缘叶脑炎一样,在鉴别诊断中应该考虑到。因为恶性肿瘤存在与否对疾病的预后影响很大,因此副肿瘤抗体的检测和全身恶性肿瘤的筛查就至关重要。70%抗AMPAR相关脑炎合并有恶性肿瘤,30%~50% GABA BR脑炎患者常合并小细胞肺癌,而LGI1抗体脑炎合并恶性肿瘤的比例不足10%。③克-雅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CJD),多发于中老年人,亚急性起病,病变累及大脑皮质、基底节、小脑、锥体外系等多部位,表现为严重的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精神异常、人格改变、行为异常,伴有面部表情减少、震颤、活动缓慢、行走不稳、肌阵挛等。脑电图可见典型的“三相波”或周期性活动。早期头颅MRI弥散加权成像(Diffuse weight image,DWI)可见大脑皮质“镶边样”高信号,中晚期在基底节区、小脑发现多发长T 1、T 2异常信号,脑萎缩明显。脑脊液14-3-3蛋白阳性。④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是一组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炎性血管病,常与免疫异常相关。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呈局限性或弥漫性,多有头痛、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和弥漫性脑损害症状。多数患者在影像学检查上会出现广泛的皮质和髓质损害,少见孤立性边缘系统受累,增强后软脑膜可出现强化。脑血管检查可发现节段性动脉狭窄或闭塞。
LGI1抗体脑炎一线治疗包括口服或静脉应用糖皮质激素,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或两种治疗方法联合使用。二线治疗包括应用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硫唑嘌呤和吗替麦考酚酯。一线治疗的有效率达到80%,平均开始改善的时间为2周。免疫治疗后癫痫及FBDS症状好转很快,但是认知功能恢复较慢。对于具体哪种免疫治疗方法更有效,目前没有确定的结论。
大多数LGI1抗体脑炎对免疫治疗敏感,预后良好。但27%的患者会出现临床复发,复发时间大多数为3年内。复发患者再次应用免疫治疗后症状可以好转。对免疫治疗反应差和临床复发是预后不良的预测因子。
本例患者为中年男性,亚急性起病,以认知功能下降伴发作性四肢抽搐为主要临床表现,查体以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特点,头颅MRI见双侧海马异常信号,脑电图可见癫痫样放电。且患者有低钠血症、多汗和自主功能障碍表现,睡眠中有面部和上肢的不自主活动,脑脊液的LGI1抗体(+)。经过免疫治疗后,患者认知功能改善,多汗症状消失,低钠血症纠正,复查脑脊液LGI1抗体阴性,因此LGI1抗体脑炎诊断明确。
在临床诊疗中,需要提高对自身免疫性脑炎的认识,对伴有顽固低钠血症的脑炎患者要考虑到LGI1抗体脑炎的可能性,尽早检测相关抗体,早期诊断,早期应用免疫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陈玉辉 宋江曼 曾湘豫)
参考文献
1.VAN SONDEREN A,THIJS RD,COENDERS EC,et al. Anti-LGI1 encephalitis:Clinical syndrome and long-term follow-up[J]. Neurology,2016,87(14):1449-1456.
2.GRAUS F,TITULAER MJ,BALU R,et al. A clinical approach to diagnosis of autoimmune encephalitis[J].Lancet Neurol,2016,15(4):391-404.
3.DALMAU J,ROSENFELD MR. Paraneoplastic syndromes of the CNS[J]. Lancet Neurol,2008,7(4):327-340.
4.LAI M,HUIJBERS MG,LANCASTER E,et al. Investigation of LGI1 as the antigen in limbic encephalitis previously attributed to potassium channels:a case series[J]. Lancet Neurol,2010,9(8):776-785.
5.OHKAWA T,FUKATA Y,YAMASAKI M,et al. Autoantibodies to epilepsy-related LGI1 in limbic encephalitis neutralize LGI1-ADAM22 interaction and reduce synaptic AMPA receptors[J]. J Neurosci,2013,33(46):18161-18174.
6.ARMANGUE T,LEYPOLDT F,MALAGA I,et al. Herpes simplex virus encephalitis is a trigger of brain autoimmunity[J]. Ann Neurol,2014,75(2):317-323.
7.WANG M,CAO X,LIU Q,et al. Clinical features of limbic encephalitis with LGI1 antibody[J]. Neuropsychiatr Dis Treat,2017,16(13):1589-1596.
8.ARINO H,ARMANGUE T,PETIT-PEDROL M,et al. Anti-LGI1-associated cognitive impairment:Presentation and long-term outcome[J]. Neurology,2016,87(8):759-765.
9.SZOTS M,MARTON A,KOVER F,et al. Natural course of LGI1 encephalitis:3-5 years of follow-up without immunotherapy[J]. J Neurol Sci,2014,343(1-2):198-202.
10.CHANG BS. The face(and arm)of treatment for seizures in VGKC/LGI1 antibody-associated limbic encephalitis[J]. Epilepsy Curr,2014,14(4):18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