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疑难病从脾胃论治的学术思想

疑难病系指诊断不明、缺乏特异性治疗、缠绵难愈的病证。余50多年来从事临床研究探索,体会到疑难病从脾胃论治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值得挖掘发扬。兹结合临证讨论如下,以飨同道。
(一)理论探讨
人体的脏腑器官、组织的功能活动,乃至生命,都是依赖吐故纳新,不断供给必需的营养,及时排出体内有害代谢产物来维持的。一旦营养供应不足,代谢产物堆积,就会直接影响其功能活动,出现病理变化,严重则危及生命。身体健康则能维持恒动的新陈代谢,否则代谢紊乱而诸病丛生。而在维持人体新陈代谢中起重要作用的乃是脾胃。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若脾胃功能正常,就能在其他脏腑协同下,进行正常的消化吸收和排泄,供给机体必需的营养和水分,把代谢废物通过包括呼吸、出汗、大小便等途径及时排出体外。所以中医把脾胃在维持人体生理活动和防治疾病上的重要作用称为后天之本。历代医学家都对脾胃学说进行过深入研究,总结出丰富的经验,其中典型的代表乃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李氏以毕生精力,结合临床实践,潜心深入研究脾胃学说。他在晚年所著的«脾胃论»,精辟地论述了脾胃在人体生理活动和疾病治疗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对后世影响颇深。尔后,研究脾胃学说,代有人在,长久不衰,不断有所创新,推动着中医学术的发展。就近代而言,全国有不少医家对西医缺乏特效治疗的疾病,如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压、肺心病、慢性肺气肿、慢性肾炎、肥胖症、高脂血症、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乙型肝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等,用中医进行研究和治疗,并且不断有所突破,疗效不断提高。余临床研究的结果和国内外报道的大量资料表明,用中医药治疗,不但短期疗效高,而且长期疗效满意,无明显耐药性和副作用,同时药源丰富,价钱便宜,适合我们的国情,容易推广。这些临床研究中的大多数病例都是从脾胃论治而获得显著疗效的,这不仅为治疗疑难病另辟蹊径,也正好说明了脾胃在维持人体的生理活动和治疗疑难病中的重要意义。
在现代,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西医学借助了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发展较快,检查方法越来越科学。由于诊断技术的提高,很多疾病都可以得到明确诊断,这正是西医学的优势。但是,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化学药品出现的毒副作用,如抗生素类药物的耐药性等,使治疗愈来愈困难。各国医学家为了走出困境,都在积极地探索新疗法,开始重视对自然疗法的研究,从而在全世界出现了针灸热和中药热。医疗实践告诉我们,中医药对西医药治疗束手无策的多系统疾病都显示出优势和特色。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的分析表明:不管采用何种治法,都与从脾胃论治密切相关。特别是对免疫功能极端低下的疑难病,对营养的补充依赖着脾胃的受纳和运化功能,对药物的吸收而使其发挥最佳的疗效,也离不开脾胃的功能活动。因此,古人高度概括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即是有丰富科学内涵的精辟结论。
(二)临床实践探讨
在临床中常可发现一些顽固的高血压,用西药治疗后血压骤高骤低,并出现头晕、心慌、汗出、乏力等副反应,而用中医辨证论治却能妙手回春,不但使血压稳定,而且使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例如患者周某,男,78岁。因眩晕呕吐于2016年1月20日在某市人民医院住院,经CT等相关检查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脑动脉硬化,血压25/14kPa,服缬沙坦氨氯地平片1个月后,血压波动在(20.5~23)/(12.5~13.5)kPa,仍眩晕,于2016年2月21日在我处就诊。刻诊:眩晕眼花,彻夜难入寐,神疲乏力,脸色黯晦少华,口唇黯,舌质淡黯,舌苔白腻,脉弦细滑,血压21.5/13kPa。既往有吸烟史。辨证为脾气虚弱,痰浊内蕴,瘀阻脉络,肝气郁结所致眩晕。治以健脾化湿、祛瘀通络、解郁安神。处方:黄芪、丹参、炒酸枣仁、合欢花、茯神各30g,牛膝、白术、葛根、天麻、杜仲、郁金各20g,田七、炙甘草各6g,每天1剂,每剂水煎2次,分2次内服。二诊:2016年3月15日,服上方15剂,血压20.5/12.5kPa,眩晕乏力明显减轻,仍在体位改变时出现轻度头晕,每晚能入睡5小时左右,以上方加地龙10g,连服2周后再根据病情加减。用上方稍损益治疗近2个月,后因感冒咳嗽就诊时追踪,眩晕症缓解,血压稳定在正常范围。难治性高血压病在老年人群发病率较高,且与眩晕发生有直接关系。老年人病缠日久,常可出现心理障碍,心烦焦虑,失眠梦多,往往导致血管紧张度升高,也是影响血压不稳的因素之一。周某年老而罹患高血压病、高脂血症20年,长期吸烟,每天1包,必然出现痰浊内蕴以致血瘀,血瘀阻络,最终造成血液循环障碍而高血压、眩晕诸症丛生。根据脾为生痰之源,治以健脾益气以蠲痰化湿,同时祛瘀通络,解郁安神相伍为功,达到逆转病机而诸症悉除。同时,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愈后关系密切,尤其人到老年脏器功能日趋衰退,应激机制减退,多病缠身,心理压力以日俱增,必须加强心理治疗。医务人员应设身处地关心病人,体贴他们的病痛,引导病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坚强意志去战胜疾病,这比用药更胜一筹。对吸烟者,必须严肃地告诫其吸烟的危害,从而杜绝吸烟,对老年病的康复也大有帮助。
最后,高血压用中、西药治疗要有正确态度。现在治疗高血压多用西药,作用快又方便。中医治疗不稳定型高血压和难治型高血压也有优势,既可减轻西药降压药的副作用,又能协同西药平稳血压,从本病例的治疗可见一斑。要实现用纯中医治疗高血压,必须加强科研、守正创新,中西药通力合作攻关,必将追梦变为现实,造福广大病人,彰显中医学的优势。
由于社会的进步、生活条件的改善、饮食质量的提高等诸多原因,人均寿命明显延长,出现了社会老龄化问题,同时疾病谱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如在中老年人中患高脂血症、高黏血症的比例明显增加,目前又尚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然而,用中医辨证论治却有明显效果。例如患者张某,男,72岁。患者于2009年10月15日在某市人民医院检查,总胆固醇7.51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5.96mmol/L,诊断为高脂血症。随后内服阿托伐汀钙片、拜阿司匹林肠溶片等药。服3个月后于2010年1月20日复查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仍未有下降,而出现大便秘结,于2010年2月3日来我处就诊。刻诊:身体肥胖,体重82.5kg,身高1.66m,体重系数29.94,腰围102cm,平素暴饮暴食,以肉类为菜,以酒代饮,胸闷气短,大便秘结,体重乏力,懒以活动,长期熬夜,时有眩晕,高血压病史17年,脸色黯晦,唇黯,舌质胖大色黯,舌苔白厚腻,脉弦细滑。辨证为脾失运化,脂浊内聚、瘀阻络脉。治以健脾化湿,消脂化浊,祛瘀通络之法。处方:黄芪、丹参、莱菔子、茯苓各30g,白术、净山楂、枳实、鸡内金各20g,法半夏、厚朴各15g,大黄10g(后下),田七粉6g(冲服)。每天1剂,煎2次,分2次内服。服后大便畅通后则去大黄,枳壳易枳实。服后无明显不适,则可连服1个月。同时耐心向他宣讲做好保健的重要性,做到科学饮食,营养平衡;心胸开朗,劳逸结合;适度运动,持之以恒。切忌暴饮暴食、饮酒无度以及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患者服药1个月后自感良好,将上方继续服45天。于2010年5月25日复诊。体重已降到75kg,体重系数27.22。10天前复查血脂,总胆固醇6.9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6mmol/L。精神奕奕,走路比前轻快得多,大便正常。效不更方,以上方去大黄,共研成细末,每次用开水冲服5g,每天服2次,连服3个月。
三诊:2010年9月2日,上月下旬复查血脂报告显示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在正常范围,体重72.5kg,体重系数26.31。在某市人民医院进行心脑血管相关检查未发现特殊,临床无明显不适。药已中病,继服上方,制成药散,每次服5g,每天服1次,为康复期的维持量,以调控血脂。告诫患者,要坚持饮食有节,适度运动,把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才是防治高脂血症的良策。
2010年12月8日,前来咨询,上方已服3个月,一切正常。
该患者用西药降脂治疗罔效,又出现大便秘结等副作用,后用健脾化湿、消脂化浊、祛瘀通络之中药治疗10个月竟奏全功。从中体会到,高脂血症,多起于不良生活方式以致痰湿内停,脂质内蕴,瘀停络脉。治疗本类疾病必须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审因施治。从对本病例的治疗,一直重视纠正病人饮食不节和缺少运动等不良习惯,保持合理体重,对调控血脂有特殊意义。正好体现中医治病求因、审因施治的特色以及中医学重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科学内涵。
随着社会老年化,中老年人罹高脂血症居高不下,严重影响身体健康。高脂血症也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严重则导致心脑血管意外发生。因此,调控血脂是防治心脑血管的根本措施。中医药在防治高血脂是有优势的,把治未病理念前移,重在预防高脂血症。而中医辨治高脂血症的疗效是肯定的,必须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防治高脂血症做出新贡献。
在临床中对迁延难愈的慢性肾炎,当肾功能处于衰竭阶段时,治疗难度很大,患者往往长期依赖肾透析来维持生命,而用中医治疗往往有起死回生之效。例如患者古某,男,65岁,因颜面及下肢浮肿、尿少,于2002年9月8日在某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经有关检查诊断为慢性肾炎、尿毒症、肾衰竭和肾性高血压。住院治疗2个月,颜面及下肢浮肿明显减轻,尿量增多,血压正常,出院后定期在医院做相关检查和治疗。2003年2月16日因纳食不振,神疲乏力,在我处就诊,刻诊:面色黧黑,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纳呆便溏,小便短小,下肢浮肿,按之凹,舌质淡胖,舌苔白滑,脉微细。辨证为脾肾阳虚,运化失职,水湿泛滥。治以健脾益气、温补肾阳、蠲除浊邪之法。处方:炙黄芪50g,红参(另炖兑服)、炒白术、茯苓、淫羊藿、车前子、牛膝各20g,干姜10g,肉桂(焗服)、炙甘草各5g,制附子15g(先煎)。每天1剂,水煎2次,分2次内服。药渣第三次水煎后趁合适温度浸脚,切忌药液温度太高,以防烫伤。服上方20剂后,下肢浮肿明显消退,纳食增加,小便增多,精神好转,大便成形。效不更方,以上方加芡实、土茯苓各30g以补肾摄精,蠲除湿浊,30剂,煎服法同上,以观后效,再斟酌加减。服后纳食正常,体质转佳,下肢浮肿全消。经化验肾功能基本正常。拟下方作为康复期调治。处方:黄芪30g、红参(另炖,兑服)、芡实、牛膝、白术各20g,五味子15g,炙甘草5g。每天1剂,水煎内服。济生肾气丸,每天服3次,每次8粒。嘱其每天用盐控制在3g。于2003年9月跟踪,一切正常。
慢性肾炎并发尿毒症、肾衰竭,为难治性疾病,西医依赖肾透析减轻病情,但毒副作用大,患者难以长期坚持治疗。中医遵循整体观,认为慢性肾炎的病位虽在肾,而与脾、肝、心功能息息相关,尤其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凡是慢性肾炎迁延日久,必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职升降紊乱,精浊相混,将加速肾衰竭。对慢性肾炎的治疗,要把增强免疫功能摆在至关重要位置,扶正以祛邪。冀恢复脾胃的运化功能,才能源源不断供给脏器活动所需的营养,及时排出体内的代谢废物,以免对肾功能的损害。笔者治疗慢性肾炎常重用黄芪与白术,增强脾胃的运化和升降功能,对消除尿蛋白和颜面下肢浮肿有明显效果。
总之,疑难病从脾胃论治,使脾胃恢复健运,则“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就能达到张景岳所谓“能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的目的,而疑难病霍然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