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杏林春暖

在三国时期的吴国,有位大夫叫董奉,字君异,侯官人,他在孩童时就喜欢医术,并梦想长大后修成一名悬壶济世的神医。苦苦追寻下,终于拜一得道高人开始修习医术、道术,他不仅精通医术,还可以观测天象,预测风雨,百姓跪称为“呼风唤雨”的得道仙人。
董奉在得道后便红光满面,皮肤如脂,历经数十年容颜不老。同乡发小发现他四十有余,居然与离乡时一般不二。五十年后,董奉再次回乡祭祖,乡邻发小已是老态龙钟,而他的容颜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发小惊喜之余,跪倒向董奉请教:“如今老朽已白发苍苍,君异却体健如少年,先生终于得道,可以长生不老,可授否?”董奉笑答道:“可遇不可求。”长生不老,乃是皇帝及大臣梦寐以求的事,消息传开,前来寻求“长生之法”及“灵丹妙药”的人络绎不绝,董奉终日不胜其扰,于是他远离故乡,云游四海,治病救人。
在云游到广西交州时,刺史士燮罹突发休克,数日不醒,当地郎中束手无策,董奉取针治之,刺史终于苏醒,并开出一方中药,连饮数日,恢复如初。刺史对其感激万分,并腾出府邸旁一小院供其修行。董奉妙手回春很快传遍了整个广西,权贵纷纷到访求医,小院难得清静,八个月后,董奉辞别,重新踏上云游四海之路。
途经安徽凤阳,战乱四起,老百姓流离失所,同时经受着贫穷和疾病的折磨,十分可怜,董奉便在当地凤凰山云仙道观借居,免费行医。并根据本地水土,气候,种植果木,同时教授百姓种植经验,鼓励他们在无人认领的山坡种植杏树,以卖杏谋生,董奉免费行医时规定:凡重病痊愈者,在附近种杏树五株;轻病痊愈者,种一株。因他医术高超,药到病除,短短数年,道观附近山坡上就种植了万株杏树,成为一片杏海。春天杏花开放时,满山遍野,花香四溢,杏树成熟之时,前来买杏者络绎不绝,一斗杏子换一斗谷子,很快谷子便堆积如山。董奉便用这些谷子救济难民。同时,他还要求被医好者收集杏核,以取杏仁来入药,每年约有数万人受到董奉的救济和医治,当地百姓为感谢董奉,将云仙观改名为杏仙观。
《寰宇记》云:“钟离县杏山,吴时董奉居于此,为人治病,惟令种杏五株,数年,杏至万株。”杏山至今还留有《杏仙观》的遗址。
董奉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杏林精神”亦成为中国医家古训,明代神医郭东秉承“杏林精神”,居山中,医病人,富人留钱,穷人种杏树。苏州名医郑钦谕,庭院亦设杏苑,贫苦病人以树代诊,分文不取。元代书画家赵孟患病,被当时名医严子成治愈,他亲绘一幅《杏树图》以表谢意。后世人们称赞医生医术高超多用“誉满杏林”“杏林高手”“杏林春暖”来形容,赞美医生多用“杏林”来歌颂。
杏林文化不仅代表大夫高尚的医德,精湛的技术,更是对真、善、美的另一种诠释和永不停歇的追求。董奉留下许多传奇故事经百姓口口相传,医学界为之效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是大众心中的寄托与追求,是医德、医技的表达,也是民族文化的体现。
“杏林”体现的是一种价值标准,包含“亲、善、诚、信、中、和”的丰富内涵,是“道”与“德”的另一种至高表现,凡习医药者必推崇“杏林精神”,欲成“杏林中人”。这就是杏林文化延续至今的生命力所在,同时也是传统中医药文化精神的开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