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温解表药

麻黄
性味归经:
辛、微苦,温。归肺经。
用药脉象特征:
右寸浮弦紧。
功效:
发汗解表,散表寒。
应用:
用于外感风寒,寒客肩背,症见无汗、恶寒发热、肩背畏寒等表实证。
使用注意:
麻黄为辛温解表药,主要用于风寒感冒,伴有发热、无汗者,有发汗散寒退热的功效。从脉象发现,风寒感冒,除了右寸脉浮弦紧,还伴有寸上脉或寸脉一部脉浮弦或浮弦紧,出现鼻塞、喷嚏、流涕、咳嗽等,这是麻黄功效所不及,常需配伍荆芥、辛夷等,散头面部、鼻窍风寒,方可收功。处方用药,也要依据整体的脉象特征及症状表现,合理选用。
《神农本草经》:
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
用量:
10~15g。
炙麻黄
性味归经:
辛、甘,温。归肺经。
用药脉象特征:
脉象部位在右寸,无明显异常脉象指征。
功效:
宣肺平喘,止咳。
应用:
肺内兼夹痰、湿、饮等所致肺气失宣的喘息咳嗽,有宣肺平喘止咳的功效。
使用注意:
炙麻黄与麻黄不同,发汗之力很弱,其性偏温,多用于肺偏于寒的咳喘,有宣肺平喘止咳之功,但无消痰、除湿、化饮之力,其功效作用无明显异常脉象指征。脉诊的作用部位只是提示了炙麻黄作用的脉位,而应用炙麻黄是依据兼夹痰、湿、饮的脉象特征及症状表现,配伍应用。
用量:
15~20g。
桂枝
性味归经:
辛、甘,温。归心经。
用药脉象特征:
左寸沉弦、沉弱。
功效:
温振心阳。
应用:
用于心气不足,心阳不振而致的胸闷、气短、或胸背彻痛、心悸、脉结代者。本品能温振心阳,配伍炙甘草,能助阳复脉,如炙甘草汤。但用量不可过大,其能温心阳,过则能助心火。
《神农本草经》:
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
用量:
3~10g。
荆芥
性味归经:
辛,平。归肺经。
用药脉象特征:
寸上一部弦,内上弦。
功效:
祛风解表。
应用:
①祛风解表的作用,性较平和,散血脉中风寒之邪。用于风寒袭表,寒客头面、咽喉,症见头昏沉、头部畏寒、头痛、耳鸣、鼻塞、流涕、咽干、咳嗽等。②用于疮疡初起而有表证者(或无表证者亦可),有散血脉风寒之效,常与白芷、川芎等配伍,用于头面部疖疮、面部痤疮、耳部疖肿等。
《神农本草经》:
主寒热,鼠瘘,瘰疬生疮……下瘀血,除湿痹。
用量:
10~15g。
防风
性味归经:
辛、甘,微温。归肺经。
用药脉象特征:
右寸浮弦。
功效:
祛风解表,止汗,止痒。
应用:
①用于外感风寒、发热恶寒、多汗、汗出热不解、头痛、身痛等,有祛风解表、止汗的功效。②常用于皮肤病,借以祛风止痒,常与蚕砂、路路通、露蜂房等配伍。
《神农本草经》:
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痛。
用量:
10~15g。
紫苏叶
性味归经:
辛,温。归肺经。
用药脉象特征:
右寸浮弦。
功效:
发表散寒。
应用:
用于感冒风寒轻症患者,有发表散寒、开宣肺气的作用。
用量:
10~15g。
苏梗
性味归经:
辛,温。归脾、胃经。
用药脉象特征:
右关弦。
功效:
行气宽中,和胃。
应用:
①用于风寒外袭脾胃,导致脾胃气滞、胃脘胀满、嗳气欲呕等症,能理气宽中、和胃止呕。热敷胃脘同效。②有行气安胎之效,治脾虚气滞所致妊娠呕吐,常与砂仁、陈皮、白术配伍。③紫苏有解鱼蟹毒的功效。因食鱼蟹而引起腹痛、吐泻、皮肤痒疹(过敏性皮疹)者,常配伍生姜。
《本草纲目》:
解肌发表,散风寒,行气宽中,消痰利肺,和血温中,止痛定喘,安胎,解鱼蟹毒,治蛇犬伤。
用量:
15g。
紫苏子
性味归经:
辛,温。归肺经。
用药脉象特征:
右寸痰。
功效:
降气化痰平喘。
应用:
用于痰浊壅肺偏寒痰者,咳嗽、喘息,有降气化痰平喘的功效。
用量:
15g。
生姜
性味归经:
辛,微温。归肺、胃经。
用药脉象特征:
左内上弦、弦紧,右内上弦、弦紧,右关弦。
功效:
发汗解表,散寒止咳,温中止呕。
应用:
①用于风寒表证,常和红糖煎服(南方之地,或依体质特点不同,不建议用红糖,糖会生痰,加重痰湿,参考医论部分),单独服用生姜治疗风寒咳嗽,可用3片生姜开水泡、少量多次频服;或配伍其他发散风寒药,增强散寒解表之效。②用于风寒咳嗽、咽干、咽痒、咳白痰,常配伍荆芥、化橘红等散寒止咳药。③生姜有温中止呕之效,可用于胃寒呕吐。④生姜解半夏、南星、鱼蟹毒。
《本草纲目》:
生用发散,熟用和中。解食野禽中毒成喉痹。浸汁点赤眼。捣汁和黄明胶熬,贴风湿痛甚妙。
用量:
6~10g。
香薷
性味归经:
辛,微温。归肺经。
用药脉象特征:
右寸浮紧湿。
功效:
发汗祛湿,解表退热。
应用:
用于外感风寒,湿邪内困或外感寒湿所致的发热、恶寒、无汗等症,有发汗解表、退热化湿的作用,效佳。
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在岭南多湿地域,四季皆可用,其发汗祛湿退热功效极佳。因气候不同,北方多用麻黄,南方多用香薷。
使用注意:
麻黄、香薷,均为右寸脉浮紧,均有发汗散寒退热的功效,用于外感风寒,发热伴有无汗、恶寒者。但香薷脉象浮紧中夹湿脉,用于风寒夹湿或寒湿外袭所致的发热无汗,有散寒祛湿退热的功效,而麻黄用于无湿邪的风寒束表,二者的应用有不同。
用量:
6~10g。
羌活
性味:
辛、苦,温。
用药脉象特征:
左寸上二部浮弦、浮弦紧,右寸上二部浮弦、浮弦紧,右寸浮弦、浮弦紧。
功效:
善除颈肩背部的风寒湿邪。
应用:
①用于外感风寒所引起的肩背寒冷、肩背疼痛、头痛、身痛较重之证,常与防风、紫苏叶、生姜等配伍。②用于风寒湿邪侵袭机体所致的肩背、后背酸痛,肩周炎等,常与防风、狗脊、姜黄等配伍。③用于颈肩背疲劳、酸痛不适因受风寒者,与葛根、木瓜、姜黄配伍。
使用注意:
麻黄、羌活,都有右寸脉浮紧。麻黄用于风寒感冒、发热无汗者,有发汗退热之功;羌活发汗退热之力不如麻黄,无汗但无发热者,可选用。
羌活的脉位包括寸上二部,即包括颈肩背部受寒或寒湿,对颈肩背部风寒或寒湿,有散寒除湿止痛的作用。临床选用,注意二者的区别。
用量:
10~15g。
白芷
性味归经:
辛,温。归胃经。
用药脉象特征:
寸上一部弦,右关弦湿,左尺湿。
功效:
祛湿排脓,散寒祛风止痛。
应用:
①用于感冒风寒、头痛鼻塞等,有止痛、通鼻窍的作用。头痛常配伍川芎、荆芥穗、细辛,鼻塞常配伍苍耳子、辛夷、露蜂房等。②用于阳明经之前额头痛、眉棱骨痛。③用于妇女寒湿白带,常配伍艾叶、肉桂、泽泻等。④用于痰湿证所致的口腔溃疡、面部痤疮、疮疖等,有祛湿排脓止痛之功效,多配伍化痰健脾之品。
《神农本草经》:
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头风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可作面脂。
用量:
10~15g。
细辛
性味归经:
辛,温。归肺、肾经。
用药脉象特征:
寸上一部弦紧,右寸饮,尺下弦紧。
功效:
散寒止痛,温肺化饮。
应用:
①本品既能发散在表之风寒,又能祛除入里之寒邪,用于寒凝头痛、肺中寒饮咳喘、腰腿寒凝之腰腿痛。②细辛有较强的止痛作用,其止痛功效为透散寒凝日久之邪。常用于寒凝血脉,经脉不畅所致的头痛、鼻炎、耳鸣、腰腿痛。③用于肺寒咳喘、痰液清稀,能温肺化饮。
使用注意:
反藜芦。
用量:
3~6g。
辛夷
性味归经:
辛,温。归肺经。
用药脉象特征:
寸上一部弦、弦紧。
功效:
散风寒,通鼻窍。
应用:
用于寒邪侵袭头面所致鼻渊头痛、鼻塞不通、不闻香臭、常流浊涕以及感冒风寒所致的鼻塞流涕,常与细辛、荆芥穗、川芎、露蜂房等配伍,效佳。
使用注意:
不宜多服,有时会引起目赤头昏。因寒转热,应中病即止。布包煎。
用量:
10~15g。
苍耳子
性味归经:
辛、苦,温。有小毒。归肺经。
用药脉象特征:
寸上一部弦湿,右寸湿。
功效:
通鼻窍,祛风湿,止痒。
应用:
①本品祛风散寒除湿,通鼻窍,用于湿邪蕴肺、风寒外袭或寒湿所致鼻渊、时流浊涕,常与细辛、白芷、藿香等配伍。②祛风胜湿止痒,可用于皮肤湿疹瘙痒等。
使用注意:
过量易中毒。
用量:
10~15g。
淡豆豉
性味归经:
辛,微温。归肺经。
用药脉象特征:
右寸浮弦。
功效:
解表散寒。
应用:
①有解表散寒的作用,可用于肩背受寒所致的感冒咳嗽、背部寒凉等症。②用于感冒风寒兼见胸中烦热、虚烦不眠(心火)等,常与栀子配伍,如栀子豉汤。豆豉解表,栀子清心除烦,非寒邪入里化热。
用量:
1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