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脉
1.左关脉
候肝胆及左胁肋。肝主情志,亦主乳腺、主黄褐斑。肝开窍于目,亦主目。
以本脉病为主,即左关病脉影响他脉者多,他脉影响左关脉者少,此又为临诊以调肝为第一大法的根据。
缓,为正常脉象。
虚证:脉沉取弱,为肝阴血不足。肝开窍于目,见眼干涩、干痒,迎风流泪,视物疲劳等。发为血之余,肝血亏虚,可见脱发,女性可出现月经错后、量少甚至闭经等,病因为久视伤肝,如久视电脑、手机,在工厂流水线工作,看书过多,用眼过度者。女性或有月经量多者,可见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
实证:多与性格有关。内向性格,多见肝郁气滞,脉以弦、弦涩为多见,属肝气郁滞,气滞血瘀,血脉凝涩;症见胁肋胀满,伴或不伴胁痛,胁肋沉坠感,善太息,乳腺病变,黄褐斑,甲状腺病等。
外向性格,多见肝火易动、易怒、暴怒者,脉以滑、弦滑、弦涩滑、滑涩多见;症见口干,口苦,心烦易怒,胁肋胀痛、刺痛,乳腺病变,黄褐斑,甲状腺病等。
虚实夹杂多为复合脉。
内向性格:血虚兼肝郁气滞,肝郁血瘀,可见沉弱弦、沉弱弦涩,为肝血不足,肝郁气滞,血脉瘀滞。
外向性格:血虚夹肝火,可见脉滑弱、弦滑弱、弦涩滑弱,形成肝阴不足,肝火内扰,导致肝阴虚火旺,阴不敛阳,肝阳上亢,急躁易怒。
临床观察,当肝血亏虚或肝阴血不足时,极易出现情绪的失控,如抑郁或暴怒,或莫名其妙的情绪低落,高兴不起来。肝主情志,当肝(阴)血不足时,肝失柔养,肝气失于调控,引发多种病症,亦为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
痰脉:可见弦痰脉、滑痰脉、涩痰脉、弱痰脉等。痰脉多无对应的症状。
湿脉:可见湿脉、滑湿脉,为湿气、湿热脉象。湿脉可无对应症状,是处方时用药的依据。湿热脉为肝经湿热,可有胁肋胀痛、肝脓肿、胆囊炎等临床表现。
2.右关脉
候脾胃。
本脉主病:
缓脉:
正常脉象。
脉弱:
为脾虚。脾虚的形成与遗传有关,属思虑过度,心脾两虚,多伴随一生,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脾虚本身对人体的消化吸收没有影响。亦可见脾阳虚,症见食欲不振、无饥饿感,甚至手脚怕冷、面色萎黄。
湿脉:
脾虚本身并不生湿,湿邪的生成与气候(天人相应)、饮食密切相关。湿邪困脾,可见口中黏腻、口臭、口干、食欲不振等,夹寒则寒湿,夹热则湿热。
痰脉:
痰由饮食所生。进食的食物,在脾胃中生痰,进而可达全身,导致人体多种疾病的发生,症状表现多种多样。详见痰脉专论。非脾虚运化乏力、湿聚生痰之说,亦非脾虚生痰说。痰脉亦可夹寒(寒痰)、夹热(热痰)。
滑:
为胃中积热,消谷善饥,食欲好,多面色红润,多与进食辛辣有关,如果没有不适症状,可属正常脉象,不必治疗。
弦、弦紧:
为寒邪客胃,多由外感风寒所致,自觉胃胀、胃痛、嗳气,得温则舒。
涩脉:
胃中瘀血,可有胃中刺痛。
脉上大下小:
为胃气郁闭,清阳不升,胃气不降,症见胃部痞塞感、食欲不振等。
脉上小下大:
为中气下陷,脾气不升,症见胃部胀满、嗳气不出等。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治疗当以升清降浊为法。
他脉影响:
以肝气影响者居多。
脉双关弦:
为肝郁气滞,肝气犯胃,胃气郁滞,表现为胃胀、嗳气、不思饮食等。
脉左关滑右关滑:
肝火犯胃,胃火内盛,肝胃郁热,症见胃胀、饥不欲食或消谷善饥。
左关弦滑右关弦:
肝郁化火,肝气犯胃,症见胃胀、嗳气。
左关弦涩右关弦涩:
肝郁气滞,肝气犯胃,气滞血瘀,可见两胁胀满、胁肋胀痛、食欲不振、胃脘饱胀、嗳气、口中酸苦、胃痛等。
左寸脉弱右关脉弱:
思虑过度日久,劳伤心脾,心脾两虚。心脾两脉同见。
关脉所主后背疾病少见。